西西河

主题:对国家政治治理架构的一点思考 -- old

共:💬6 🌺2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家园 对国家政治治理架构的一点思考

关于国家政治治理的策略,中华千百年来一直延续着老路,包括70年代末组建的这个政治组织。其核心就是以治官治吏为重点抓手,于是每个朝代在政治危机出现的时候都会翻来覆去的调整监察问责机构、制度。比如御史机制。当然也包括整个国家治理构架的调整,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然后各种变种。

新中国,毛主席发动的文革给国家治理带来了一个新的思路,既从底层创建监督和各种关系的协调机制。比如革委会

但是那时这种治理机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1.革委会走向实质的行政工作、生产工作。

我们知道当今人类历史发展催动人类劳动的推力就是利用物质刺激,在这个状态下,作为意识挂帅的革委会参与到实际物质生产生活的创造之中,必然难以阻挡他的蜕变。最后一定会跟老的行政和生产的权力阶层发生博弈和斗争。

2.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是非常容易让人“掺沙子”,既故意淡化阶级理论的逻辑和倡导阶级理论的最终目的,(划分阶级主要目的是为了团结,其次才是斗争。于是根据历史发展状态、现实状态这些动态环境来利用阶级理论才是最重要的。)把重点放在严苛的阶级划分上,故意引发斗争。而不顾现实状况。

我们把文革存在的问题剔除出去,就能够搭建一个合理的国家政治治理框架了。

总框架是一个二元制结构,就是把物质创造治理结构同政治意识治理结构分开,形成左右两只手互动。

千百年来各个朝代政治治理的失败根子就在于,君权利用官僚体系来搞政治治理。官僚系统作为工具只能行(使)政,而不能委以治政的功能。长期来看,这一定会削弱君权。

那么二元制中治政就需要利用宗教组织的手段和策略。就是把政治治理的目标沉到最底层,也就是神父机制。这也是共产党之前搞群众运动的那个机制结构。

首先,无论政府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学校、街道等组织,先要把其中的党务工作和人员剥离出来,包括工会。只留下小党组和党的纪检监察部门。小党组的功能是分析研究本部分的行政、生产等实际工作的目的结果与中央意识是否协调一致。纪检是监督部分党员工作中的纪律行为的。

这就是其中的一只手。

然后,把党工委独立出来,构架政治治理结构。而这个结构就类似共产党以前领导群众运动的模式,工作的目标是广大人民群众。这样党工委就越过了官僚系统这个中间结构,直接负责群众工作。

工作目的是,一是解决群众遇到的各种矛盾,群众与企业的矛盾、与其他组织的矛盾、群众之间的内部矛盾。简单说就是抓住群众工作。二是普及中央的意识理论,让民众通过意识来分析看待世界、国家、以及各种关系。三是跟群众共同劳动生产。同时把理论心得和工作处理的思考,总结汇报。这种从上到下的沟通思考,会利于我们意识形态理论的更新完善。这种反馈还利于我们对其他治理结构的完善。四是,带领群众在各种生产关系中争取和保障自己的利益。

参与这样工作的党员在这个治理结构内部的升迁不受年龄、学历、资历和级别差异的限制,可以在党工委体系内提拔使用升迁,结构内升迁依靠的是理论贡献、工作和理论结合的实际成绩等标准。关于年龄学历,对于做宣传引导工作这真不是重要的。中国这么多省委书记,有几个比得上传销组织内的优秀员工的组织、宣讲和煽动能力?当初搞群众运动的党员,不都是年轻人吗?意识形态工作和行政、生产的工作不一样。

党工委可以直接大量考察发展党员,内部使用。工资来源于财政支付。

这就是治理的另一之手。抓住十几亿群众意识形态的那只手。

(有人会说,不用独立,现在的官僚体系也可以这么做啊。现在天天不是都提到为人民服务、下基层、巡视、问寒问暖等。呵呵呵,在如今这个死水一潭的官僚系统,利益交织、升迁关系联系和制约等环境下吗,到底对政治治理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每个普通人心里都清楚的很。)

总的目标,让两只手的合作和斗争达到平衡稳定的状态。从而促进国家整体的稳定和发展。你抓住十几亿的人心,中间官僚群体、资本群体、各种反动群体就永远跳不起来。

要完成这些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改造和完善,否则群众问一个党员,某些实质的社会问题,他怎么用中央的意识理论来给群众解释这个状况让大家信服呢?就像之前搞群众运动那样让工农、学生信服。

想要改造我们的意识理论其实不难,摊开撕碎了讲出来就行了。

1.生产力限制下、依靠物质刺激推动劳动。人类历史短时间不能改变。

2.货币的存在,交换助长了物质刺激,无序的制度拉来了大家的收入差距

3.在既定存在的历史阶段,党员跟群众站在一起就是为了在这个恶略环境中保障群众利益。

4.我们利用他们推动经济发展,但是我们还要为自身利益跟他们斗争。

……

……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意识理论还会随着实际状态而不断更新。

最后,最最最关键的,要想完成这样的结构,必然需要一次政治方向上的重启,就是把邓矮以及理论彻底打倒。

否则,用这30年的意识理论给群众解释现实,太难了。有太多的说不通。这样就无法构建上面二元制的国家治理结构了。

家园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今天的热议话题

(家长委员会成了摆设。谁敢反对?)

依靠法律?依靠官僚的党性? 狗屁。一个能够制订嫖宿幼女的立法机构、一个总想着取消死刑的立法机构?

官僚的党性呢?不报道有官僚管吗?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做官氛围。。

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委会别没“存在感”

2019年11月26日07:17 来源:新京报

别让“天价”校服“伤了”家长的钱包;别让无法履责的家委会,寒了家长的心。

  近日,“中学校服收2300元,家长抱怨负担重”的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据媒体报道,涉事学校为南昌市南昌县豫章师院附属学校。从校服报价单来看,涉事学校订购的校服为罗蒙牌,包括运动服、礼服、冲锋衣、毛呢大衣在内一共13件,费用总计2300元。不少家长提出异议,家委会成员在家长群里回应称,校服的样式和面料是学校决定的,家委会也无法干涉。

  学生穿校服,最重要的目的是避免学生形成攀比心理,减轻家长负担;然而涉事学校这套2300元的“校服大礼包”,毫无疑问是反其道而行之,难怪一些家长直言“我们都是工薪阶层的家长,哪里承受得了?”

  近年来,校服问题频发,衣服套数多价格贵、质量不过关、家委会无话语权、自愿购买原则难落地等问题,可以说是通病。而此次发生在南昌县的校服事件,暴露出来也是这些典型问题。

  从报道来看,不少家长在微信群里对校服价格表达过异议,但是家委会成员却回应称“校服的样式和面料是学校决定的,家委会也无法干涉”,这看似有些无奈,其实明显违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

  早在2015年,由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就明确提出,“学校要在深入论证和与家长委员会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确定是否选用校服。选用学校要建立家长、学生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

  既然有明确的政策支持,也就意味着,不管是校服款式、价格确定,还是招标、验收,对于校服采购,学校家委会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

  对于如今造成的“家委会无法干涉”的局面,无论是涉事学校不落实政策规定、不想“分权”,还是家委会推诿、不敢承担责任,显然都该被及时纠偏。

  作为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一环,家委会是家长充分参与学校管理、履行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监督权、参与权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对于校服采购类似事务,家委会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而不能任由涉事学校自说自话。

  回到此次事件,涉事学校在此次校服采购中有无违规现象、家委会为何不能履责等问题,显然都该引起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除此之外,健全家委会机制,让家委会在关系学生家长利益事务中“刷足存在感”,无疑是解决类似校服采购事件的一剂良方。(梅堂)

家园 最近听说重庆代市长在京西宾馆跳楼,咋回事。

是原来的广东省委常委任学锋,我查百度,说他是因病去世。但是小道消息都说他是从京西宾馆七楼跳楼死了。

这人是原来河北工业大学的团委书记(干了一年就从学校离职了),后来去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路高升到了天津市副市长,从天津调到了广东。听说他和原来广东的任仲夷是老乡(河北邢台)。

最近碰到一个那个高校的老师,以前和任学锋打过交道,很肯定的说他是站错了队。

家园 这就是人祸

为毛叫WG,毛明明白白的说要文斗不要武斗

某某人亲自指挥挑动干部军队斗群众,搞扩大化

现在已经经过了几十年,就算是理想点,能改造,也得要几十年,否则不止

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螺旋上升,进了螺旋的圈里,想简单的跳出,有这么容易?

矫枉必须过正,否则痴人说梦

按照牛顿三大定律,没有外力,会一直朝一个方向运动,现在就看吧,到底是能跳出,还是继续轮回

家园 转一篇好文章,深度研究 | 中国经济为何持续下滑?

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他捋清了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发展思路。(什么样的货币政策推动的中国劳动生产)

以及在一些发展状态拐点,所做的相对举措(货币推动生产的政策举措)。

河里有一片贴楼继伟的文章,不妨依照时间顺序对应看一下。

地址中有指标图表,这里不能粘贴。

地址:

http://www.leadeco.com/wfly21/vip_doc/15653528.html

深度研究 | 中国经济为何持续下滑?

时间:2019-11-27 作者:张二寅

一、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在于顺差拉动,增长放缓在于债务拉动

2000年前,中国经济在保8%,加入世贸后速增长,次贷危机推出4万亿政府投资,现在又落入了保6%,原因何在?

考察外汇占款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980年-1993年外汇储备占比小,且汇率变动频繁,不具统计意义。比如,1985年,由于汇率变动,本来外储与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双向减少,但结果却显示为正向激增,1991年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从1993年开始分析。

1994年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导致以美元计价的名义GDP实增名负。

随后,外汇储备步入稳定增加的轨道,外汇增量对当年GDP增量贡献开始加大。

2000年以前,只有1997年超过36%,2000年后至2013年,均处于高位。

而2013年外储达到峰值后,外储增量的贡献开始下降。

下面从货币性质转变进行实证。

顺差拉动的货币发行为外汇占款,而债务拉动的货币发行为再贷款,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没有给社会带来基础债务,而后者央行带给了社会债务,其性质由内生货币转变为外生货币。该转变且对流动性具有重大影响,即流动性更为紧张。

由下图表可以看出,央行债务在2003年开始上升,在2004年11月超越央行债权,2007年达到3万亿以上,最高接近于5万亿,直至2010年8月掉头向下,然后在2013年5月被央行债权反超,央行债权2016年12月暴涨至8.5万亿。棕红线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债权,天蓝线为央行对商业银行债务。

图片1.png

图1 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债权债务趋势

央行债务即由于外汇占款过剩而发行的央行债券,也就是顺差拉动下社会负债率低,且流动性过剩;而央行债权则是由于外汇占款不足以支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使超额准备金无法继续进行借贷与取款,不得不向央行再贷款,在2013年5月转折点后仅一月就发生了钱荒,而中国的外汇储备在2014年6月末接近4万亿美元最高点后回落,逐步走向债务拉动,基础货币由内生转向外生,它带来的问题首先是增加了基础债务,其次是商行再贷款出现困难,因为无法满足合格抵押品的要求,理论上讲,任何央行债券外的抵押品都不合格,均比货币等级低,无法等价。

下表为中国加入世贸后的总负债率变化。

图片2.png

表1 中国2001年——2013年总负债率

由上表可以观察出,加入世贸后的2003年中国总债务为146.03%,然后逐年下降,直至2008年,表明顺差与外商投资的贡献加大;2009年后,又开始了依靠内部债务拉动的路子。

2019年4月12日,世邦魏理仕发布《2019全球生活报告:城市指南》,报告显示,香港蝉联“全球房价最高城市”榜首,而上海、深圳、北京分列第三、第五和第九名。

北京、上海等中国的发达城市已经出现了老龄化。

货币性质由非债务货币转变为债务货币,累积债务由低到高,房价快速攀升,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由此证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在于顺差拉动,放缓的原因在于债务拉动。

二、债务拉动导致债务长周期

新宏观的周期论是三维的,即时间维度、产量维度、价格维度,其四大阶段为复苏期、繁荣期、滞胀期、萧条期。

量化标准如下:

复苏期——物价上涨,产出增加,总需求增加;

繁荣期——物价下跌,产出增加,总需求基本不变;

滞胀期——物价上涨,产出减少,总需求基本不变;

萧条期——物价下跌,产出减少,总需求减少。

复苏期:物价低,产量低,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先进技术、管理,产生实物利润,同时对外出口获取经常项目顺差,产生货币利润,实现了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同步,经济增长迅速。它增发外汇占款,促使基础货币增加,总需求增加,物价上涨,吸引国际热钱,带来资本项目顺差,催生股市泡沫,引发通胀风险,而货币当局紧缩,泡沫破裂,物价下降,形成阶段拐点。

繁荣期:规模效应导致产出继续增加,物价下降,由于存在储蓄,储蓄借贷给企业,则导致生产者债务累积;储蓄借贷给消费者,则导致消费债务危机;这就是债务拉动,结果是最终需求不足,于是物价严重通缩,债务负担愈发沉重,管理当局则不断地降准、量宽以刺激需求,结果物价与债务水平不断被抬高。

滞胀期:由于最终需求不足,上游原材料行业严重过剩,于是率先减产涨价,下游行业被动跟随减产涨价,结果全面减产,从而需求减少,再次发生过剩,进一步减产。储蓄则脱实向虚,炒作房地产,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高成本不但抑制了实物产出,也抑制了人口的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实体产业纷纷外移。高涨的物价触发了货币当局的上限,再次形成拐点。

萧条期:货币紧缩导致楼市泡沫破裂,股市暴跌,明斯基时刻来临,而楼市股市的暴跌、产出的巨降、银行的规模倒闭反而达成了物价低、债务低、产出低的局面,为复苏提供了可能,此刻新技术得以应用,拐点形成,新的周期开启。

其中,复苏期与繁荣期的债务增加,即加杠杆期;滞胀与萧条的债务减少,即去杠杆期,这就是所谓长达50-60年的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其原因不在于技术冲击,而在于央行的债务性货币发行与商行的储蓄对应贷款累积。因为技术进步使产出增加,效率提高,但在宏观上无助于解决货币与债务约束,故物价通缩,效益下降。主要原理为宏观投资必然亏损与月度GDP公式。刘鹤曾在两次大危机比较一文中指出,其共同点为危机前均有技术进步犮生。

债务长周期具有一般性,它的滞胀与萧条使其无法可持续增长,于是老牌市场经济体不断地被新兴经济体所超越,市场经济从而扩散至全世界。

三、顺差拉动的优势与劣势

1、顺差拉动的优势

后发国家的物价水平、债务水平低,研发支出低,规模效应高,出口竞争力强,从而形成顺差拉动,同时获得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故资本回报率高,经济增长快。

先发国家转移的主要为本国落后产能,专利保护期早已过去,故后发国家省去了研发费用与专利费用,更易于发挥规模效应。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19世纪后期的美利坚、战后德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长期快速增长都是顺差拉动的结果,它适用于经济体量小,物价低,与资本输出国具有友好关系。

有人以顺差占GDP比重小而否定其重大作用,实际上,在宏观投资必然亏损规律作用下,价值补偿尤为可贵,投资不仅需要回本,更需要赢利。

2、顺差拉动的困境

根据供求定律,顺差拉动对物价的影响为:(需求+货币利润)/(供给-实物利润)=物价上涨,即顺差拉动发展到后期,外汇占款大幅增加,物价随之高涨,顺差最终会消失,这就是顺差后遗症。

a、研发力量薄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容易被卡脖子;

b、市场需求受制于人,容易被加关税;

c、基础货币创造受制于人;

d、对逆差国的债权不可回收;

e、物价高、工人权益保障水平低;

f、环境污染、资源枯竭。

故必须对顺差拉动进行改造,以创新经济可持续增长方案。

四、以准公共品占款替代外汇占款,以储备需求替代顺差拉动

图片3.png

图2 中国外汇占款示意图

由于顺差可以提供货币利润,可以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以中美贸易流程为例,考察价值补偿的各量之间的关系,由于央行起着价值转换与枢纽控制的作用,因此我们只需要分析顺差国央行的功能需求。要顺利完成价值补偿,央行黑箱需要a接受顺差国的一定数量商品劳务,b返还相应人民币,c对人民币币值稳定负责。

为此,我们切去右边美国部分,假设央行委托一专门机构定期定量购买中国国内的基础设施、环境绿化、重大技术研发、勘探成果等准公共品,并带动储蓄直接投资能生产这些准公共品的公益资产,那么,它就实现了顺差替代,即保留了顺差拉动的价值补偿优点,又去除了顺差拉动的缺点,实现了消费经济与公益经济的两元统一,这种方式即为新宏观的储备需求。

图片4.png

图3 中国准公共品占款示意图

通宝推: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