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9102年了,还有辣么多人纠结于开放二胎? -- Ace

共:💬80 🌺321 🌵1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要看哪种工业文明,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追求金钱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所以财产和资源越来越集中,不顾底层百姓,压榨中产阶级,加上不断发展的自动化,当然使孩子成为家庭负资产。而社会主义工业文明追求金钱效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社会效益,人和孩子都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作为我这个从那个时代走来的70后老大,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规划和分配原则下,生养2-3个孩子是完全没问题的。我的经历具体如下:

我父亲是西北一个最最偏远的山城走出的大学生,因为成绩优异,择优分配北京,公家推荐了两个单位,他挑了一个,于是光杆一个开始了北京人的生活。后来结婚了,没房不行呀,单位就在工厂里临时改建了一处小厕所,作为婚房,搞得很久以后还有人拿这开我父亲玩笑,但毕竟单位给你想办法,为你操心,现在的资本家谁管你娶了媳妇到哪儿打炮呢?再后来是街道上的房管所操心,论资排辈等到一处外边的平房,里外间,外间有个炉子算厨房,厕所到外边合用。而当时全中国也没几套楼房,能住瓦房平房就算不错了,就是上班远了点,骑车要20分钟。于是再过了几年,单位自己想办法把厂子边上几处自己的教学楼改建成了居民筒子楼,我们全家论资排辈,搬进了有一大一小套房的楼房。那里的厨房和厕所是共用的,洗澡到单位的大澡堂,托儿所就在隔壁的楼里,上班走路就到,骑自行车分秒就到。这都是毛时代的事情,虽然和现在没法比,但一直在进步,再后来84年搬进来单位找公家盖的单元楼,还是论资排辈,分到两室一小厅,55平米左右。当时的论资排辈是完全透明,张榜公布的,一点假做不了,多数人都没话说。再后来二老就一直住在社会主义福利房里,以后改开那么多年,半点好处也没沾到,倒是后来被迫花了血本把产权买断了,不买没房子住了。后来当然是价格暴涨了,但那是我父母几十年辛苦工作换来的,算是干社会主义得到的最大福利吧。而我们上小学就在厂子外边另一边,走路15分钟;上初中多走一条小街,20分钟;上高中再多走几条街,但改骑车了,还是15分钟。社会主义规划战略就是什么都在附近,合理计划,合理安排,生活成本极低,养2-3个孩子毫不费力,再多养1-2个也没问题,因为分房考虑孩子性别,如果一家的孩子有男有女,在分房方面有点小优惠,再多生无非还是不是男孩就是女孩,一起睡上下铺也能凑活。上学基本免费,负担增加不多,但当时已经开始宣传计划生育了,一般家庭生2-3个很普遍。

通宝推:桥上,
家园 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在上文中以亲身经历已经回答你的问题了。而按邓的改开路线,当时不控制人口还真是不行,遍地是无业盲流,到处是治安问题,所以一边严打成年人犯罪,一边严打妇女超生,都是跟人过不去,都是把人当负担。也如同美国和西方一样,以后不控制自己人口就下来了,再以后就是走向灭亡,这就是制度问题,因为在资本主义工业化,自动化,智能化,和机器人面前,多数人口都是负担,但机器人不能消费,所以社会的消费能力越来越低,产品就越来越追求低成本,少人力,这么恶性循环下去,就是资本主义的死局。

家园 并不尽然

中产是极其注重质量的阶层,在当时社会抚养压力较重的情况下,中产少生可以有效增大中产的效率,同时对于中产的子女也集中了教育资源,父母集中教育一个子女的优势其实被很多人忽视了。

家园 改开三十多年我父母住房一点没改善谁的错?

我父母当年结婚就有房,先后调过4次房,都是在房改前,三次在毛时代,一次在改开初期还是毛派制度惯性下,这和改开40年有什么关系?毛时代家家有2-3个孩子,怎么改开40年人都不敢生了?毛时代的孩子就不读书,不看病啦?我是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我告诉你,绝对不是这一个样子。

家园 说两个现象

1.黑灯工厂让95%的工人失去了作用

2.环卫开始招硕士博士了

未来社会,劳动密集型岗位将会断崖式下跌,而知识密集型岗位非常依赖于系统的教育,老兄认为未来我们大概会有多少本科以上岗位?

家园 掐指一算

靠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中国之前已经有很多国家发展的快些,已经有规律显露出来了——经济发达之后人口增长率就下来了,甚至是负增长。

家园 在创造工业就业岗位上主席也没啥高招啊

15%的城市劳动人口上山下乡去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