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 环宇7504

共:💬41 🌺393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读书偶得,从鲁迅的官职说起

小时候上课学《故乡》,里面豆腐西施杨二嫂说鲁迅:“啊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云云

印象中鲁迅是个教育部的穷职员,他在京城买房子(所以才回家乡把母亲接到北京同住),还从同事那里借了不少钱

老师和教科书上的解释,也是乡下人为了索要鲁迅的东西,才故意夸大他的身份

但是长大以后,看了官职的沿革,才知道鲁迅写“放了道台”实际上是暗含了一个梗,否则为啥不说是放了“知府”呢

道员作为清代省级单位和地级单位(府或者直隶州)之间的特殊一级,是从省级单位的特派员身份转变而来,作为布政使和按察使的特派员,分为分守道和分巡道。守道由布政使下的参政、参议发展而来,巡道是按察使下副使、佥事演变的结果。实际上清代前期,很多巡道的正式官职还是佥事,到乾隆时期才正式统一成道员并定其品级

而 鲁迅在教育部的职务,恰好就是 佥事

这个佥事官职其实并不小.....鲁迅的好友 许寿裳 也是佥事,1917年冬起,历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教育部编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也就是因为 民国教育部是个欠薪的冷衙门,否则对应清朝制度,江西省学政、女国子监祭酒,看着好大啊(当然 许寿裳后来升了司长之后才外放,升司长之前和鲁迅都是 佥事+科长)

通宝推:kiyohide,普鲁托,桥上,大眼,
家园 再说一个 鲁迅不喜欢梅兰芳

鲁迅不喜欢梅兰芳,他南方人 本身就没有欣赏 京剧的习惯,而且他爷爷 还禁止家人听戏——当然鲁迅在日本是自由看戏的

鲁迅还专门写过《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下)。其中说到:“他未经士大夫帮忙时候所做的戏,自然是俗的,甚至猥下,肮脏,但是泼刺,有生气。待到化为‘天女’,高贵了,然而从此死板板,矜持得可怜。看一位不死不活的天女或林妹妹,我想,大多数人是倒不如看一个漂亮活动的村女的,她和我们相近。然而梅兰芳对记者说,还要将别的剧本改得雅一些。”

除了 写文章批评,鲁迅有些 诗里面也 有暗讽,比如 秋夜有感(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鲁迅诗):

绮罗幕后送飞光,柏栗丛边作道场。

望帝终教芳草变,迷阳聊饰大田荒。

何来酪果供千佛,难得莲花似六郎。

中夜鸡鸣风雨集,起然烟卷觉新凉。

当时 注解里面写的是:1934年戴季陶、褚民谊及段祺瑞等发起,请班禅九世在杭州举行“时轮金刚法会”。当时曾有报导该会“决定邀请梅兰芳、徐来、胡蝶,在会期内表演歌剧五天”。据说后来梅兰芳没有去,被比作莲花六郎(张昌宗),可不是什么赞美

对此梅兰芳自然是很尴尬,而且......

其实1934年他已经是别人请不起的名角了,之前恐怕更加尴尬

1912年5月5日鲁迅到达北京,是在中华民国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工作的,在该司的执掌中,是有“关于文艺音乐演剧等事项”职能的,而鲁迅的第一次公差就是6月10日下午到6月12日晚上,到天津“考察新剧”。——妥妥的现管

与鲁迅同去天津“考察新剧”的,是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三科科员齐宗颐(字寿山),齐寿山是鲁迅在教育部的三个铁哥们之一(许寿裳、陈师曾、齐寿山);铁哥们的表现是:去天津,住齐寿山亲戚的家里、买房子向齐寿山借的钱(250银元)、被章士钊免职,老齐跟着一起辞职以示抗议。鲁迅离开北京之前,还在和齐寿山一起翻译《小约翰》

然后 齐寿山的二哥 齐宗康,字如山.......这位就是那个专门帮着梅兰芳把剧本 雅致化 的文胆

所以,要说 梅兰芳不知道鲁迅讨厌他,似乎不大可能

补一个 细节:齐宗颐的夫人于崇静,是于树德的姐姐,这桩婚姻的大媒是李大钊

民国时期 圈子就是这么小

于树德 (1894-1982), 静海人(今天津市静海县)。早年入中国同盟会。曾参加辛亥革命。后就读天津北洋政法学堂读,与李大钊同学。1917年毕业。1918年考取公费,赴日本留学,入京都帝国大学。 1921年回国,在天津参与开展工人运动。同年冬赴苏联,1922年初在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中央合作事业管理局副局长、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监事会副主任等职。是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通宝推:普鲁托,闻弦歌,桥上,燕人,
家园 国人传统

当官就可以搞到钱。现在共产党的天下,也还是如此。

不怪豆腐西施

家园 我觉得鲁迅早期对传统文化遗产还是很唾弃的

所谓恨乌及屋也。

晚期有所改变。

从表演艺术角度看,梅兰芳的旦角很精美,虽然它不自然。

就是西方,也有男扮女表演的一个阶段。社会进步自然越过这个阶段。

可是当代西方又有一些人以个人自由的名义变性,异装等等,同时表现在生活和艺术中。我看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代价。

家园 鲁迅的作风很端正,态度很让人尬

按道理,1912年——1920年间,鲁迅的身份恰好是管着 这些艺人的.....不喜欢就是不喜欢,但是不提倡也不打压

但是,要说 艺人本身,可确实是努力在求雅致化,而且这种雅致化 也成了他们 升级、脱离三俗 的一个奋斗目标

梅兰芳的文胆是齐如山

程砚秋的伯乐是 罗瘿公,没有这二位文化人 悉心推举,梅、程二人是达不到 现在人看到的艺术高度的(四大名旦并称,但是实力上公认是两强两弱,梅兰芳程砚秋的级别略当(梅领先一点),比另两位高一截)

家园 陈师曾是陈寅恪亲哥,和鲁迅应是南京江南陆师学堂同学

陈师曾 - 人物简介

陈师曾(1876~1923),中国近现代画家。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以字行。原籍江西修水。1876年3月2日生于湖南凤凰,1923年9月12日卒于江苏南京。父陈三立为清代诗人,弟陈寅恪为现代史学家。陈师曾1898年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学习,1902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江西教育司长,1913年后至北京从事图书编辑工作,并任教育部编纂,参与倡导成立中国画研究会。陈师曾擅花鸟、人物、山水,师承徐渭、陈淳、扬州八怪、吴昌硕,作画重创造,喜生动,求意趣,师造化。其花鸟画大笔写意,浑厚绮丽,画风简远雄秀。人物画取材现实生活,带有速写和漫画情趣。篆刻师法吴昌硕,浑古朴茂而又潇洒秀劲。与齐白石交谊极深,曾劝齐白石变法,自创风格。他重视艺术教育,王雪涛、王子云、李苦禅、刘开渠等皆出其门下。

陈师曾 - 作品介绍

他重视理论研究,撰有《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等论文,出版有《陈师曾先生遗墨集》、《陈师曾先生遗诗》、《中国绘画史》、《染苍室印存》等。

陈师曾是吴昌硕之后革新文人画的重要代表。在文人画遭到“美术革命”冲击之时,他高度肯定文人画之价值,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在承袭明代沈周、清代石涛技法的基础之上,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

家园 陈师曾生平年表

陈师曾 - 生平年表

1876年(清光绪二年 丙子)1岁   

3月12日,生于湖南省凤凰县。   

1880年(清光绪六年 庚辰)5岁   祖父陈宝箴迁官,全家由湖南长沙迁至河南河北道。生母罗氏病逝。   

1883年(清光绪九年 癸未)8岁   全家随陈宝箴迁官至杭州。   

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 丙戌)11岁   陈宝箴罢官,全家复居长沙。随尹和伯(金阳)入门学画。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19岁   陈宝箴任湖北布政使,迁居武昌。从周大烈、范仲霖习诗文、法书。冬,与范肯堂之女成亲。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20岁   长子封可生。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23岁   戊戌变法失败,陈宝箴、陈三立被革职。陈三立携家定居南京。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   

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26岁   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 壬寅)27岁   与二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后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 癸卯)28岁 师曾入高等师范学校习博物学。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 甲辰)29岁   与鲁迅同邀即将动身回国的沈瓞民在东京日叱谷公园,共议国事,揭露日俄战争真相。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乙巳)30岁   冬,师曾与弟隆恪、寅恪同返南京。   

1906年(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31岁

师曾在东京与李叔同相识。李在日本上野美术学校习油画,两人往来甚多。   

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33岁   仍留日本学习。作《与汪旭初、范彦殊兄弟大森观梅,夜宿晨光阁》诗。   

1909年(清宣统元年己酉) 34岁   作《元旦微雪复晴》诗。   2月,作《花卉人物山水册页》,其中《逾墙》一画上题:“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拙,托意俶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之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非专家也。公湛吾友以旧绢嘱画,遂戏仿之,聊博一粲。”   夏,毕业归国,被聘为江西教育司长。   有《读大人携家集淮舫诗感赋》、《公湛以诗酬我之画,复以诗报之》、《晴庐晚眺》、《至前妻范氏墓所》等诗。   

1910年(清宣统二年 庚戌)35岁   归国。先就职于江西教育厅,不久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从吴昌硕学画。   

1912年(民国元年 壬子)37岁   翻译《欧西画界最近之状况》。   

1913年(民国二年 癸丑)38岁   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同年秋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   

1916年(民国五年 丙辰)41岁   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   

1917年(民国六年 丁巳)42岁   结识齐白石。   

1918年(民国七年 戊午)43岁   应聘为北大画法研究会中国画导师。   

1919年(民国八年 己未)44岁   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   

1920年(民国九年 庚申)45岁   与周肇祥等发起“中国画学研究会”。在《绘画杂志》发表《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中国人物画之变迁》等文。《陈朽画册》出版。   

1921年(民国十年 辛酉)46岁   发表《文人画之价值》。《中国文人画之研究》出版。   

1922年(民国十一年 壬戌)47岁   应日本画家之邀赴日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   

1923年(民国十二年 癸亥)48岁   9月12日,病逝于南京。

陈师曾 - 生平事迹

满门俊彦--义宁陈氏

陈师曾籍贯为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修水)。义宁陈氏一族源远流长,是唐昭宗御笔亲题的“旌表义门陈氏”之后。陈师曾的先祖辗转迁徙至江西义宁定居是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经过几代的苦心经营,作为客家居民的陈氏家族逐渐在义宁立足,并且繁衍成书香门第的地方名流,一族之中出现了近现代历史上多个成就非凡的人物,其中值得记载的有陈师曾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弟陈寅恪以及次子陈封怀等。   

陈宝箴(1831—1900年),族谱中名观善,陈师曾之祖父。清咸丰元年(1851年)乡试中举,步入仕途,后得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赏识,并在甲午战争中功勋卓著,受到光绪皇帝的赞许。光绪皇帝试行新政,陈宝箴受任湖南巡抚,创设南学会、时务学堂、湘报馆,设保卫局、矿务局、蚕桑局、官钱局、工商局、电报局、水利公司和轮船公司等,还建造了枪弹厂,开办武备学堂,一时各项新兴事业次第蔚起,湖南风气大开,海内外人士纷往观光。光绪24年(1898年)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废新政,诛六君子,陈宝箴作为地方督抚中推行新政最力者被“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人缘广结--相知挚友

在民国初年的北京,金石书画之风大盛,有金城等人成立的湖社,有周肇祥等人发起的中国画研究会,还有美术专科学校等,聚集了一批金石书画学者和艺术家,他们与陈师曾或为艺校同事,或为画坛知己,相互探讨艺术,切磋画技。陈师曾以他坦荡热忱的为人、丰富深厚的学识和包容并蓄的艺术态度,很快成为北京文化艺术圈里的中心人物。他在近代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思想进步的文人,又是勇于创新的画家,还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在陈师曾的交游圈中,过往者许多都是近代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陈师曾早在青年时代就与鲁迅在矿务铁路学堂同窗,之后同在日本留学,鲁迅在东京筹办《新生》杂志,师曾是积极的支持者和赞助者。回国后又一起共事,对新知识、新思想的追求是他们一生友谊的基础。他们交往密切,一起逛市场,收购古籍和金石拓片。陈师曾向鲁迅赠画多幅,为之刻印多枚,并请鲁迅鉴赏他的书画作品。而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也以陈师曾的为最多(鲁迅日记中有10处提到陈师曾赠画,现北京鲁迅纪念馆存10幅赠画中之9幅)。

编辑本段奏刀治印--篆刻方寸

  清末民国初年时,金石文字学盛兴,篆刻也随之发展,至吴昌硕、齐白石而达到顶峰。篆刻将中华文字的结构之美、书写之美、布局之美融为一体。篆刻家多是文学书画等多方面修养并蓄的文艺家。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吴昌硕又名吴仓硕,陈师曾的斋号之一就是“染仓室”,表明了他与吴昌硕在艺术上的渊源,其印谱即称《染仓室印存》。与绘画一样,陈师曾的篆刻亦学吴,但又不全然类吴,他的篆刻笔姿刚健婀娜,拙中见巧,出奇造意,于古朴中富灵秀之气。

真知灼见--著述理论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在绘画创作的同时还在美术史研究和美术教育领域取得了不斐的成就。

陈师曾在艺校讲授中国绘画史,他的授课讲义在他去世后刊印出版,成为近代出版的中国绘画史的开山之作。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上古史,分六章,叙述三代至隋的绘画;第二编中古史,分四章,叙述唐至元的绘画;第三编近世史,分两章,叙述明清两代绘画。全书约4万字,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内容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是一本极好的美术史普及读物。他还撰写了大量有关画史的专题论文,如:《中国人物画之变迁》、《清代山水画之派别》、《清代花卉画之派别》等。   

《中国绘画史》 济南翰墨缘出版 1925年   《中国绘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东方杂志》 第18卷第17号 1920年9月   《清代山水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清代花卉画之派别》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在绘画理论方面,陈师曾针对当时一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艺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绘画的论调写了《中国画是进步的》一文,引证大量历史事实,有论有据地摆明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画是进步的。该文体现出陈师曾实事求是和勇于坚持自我的学术态度。陈师曾又根据自己对绘画起源的研究和习画并教画的经验写成《绘画源于实用说》和《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两文,对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中国画是进步的》 《绘学杂志》第三期 1921年6月   《绘画源于实用说》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对于普通教授绘画科的意见》 《绘学杂志》 1920年6月

陈师曾最有影响的文章应属《文人画之价值》。对于何为“文人画”,陈师曾在文中写道:“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谓文人画。”对文人画的特点,他如此分析:“文人画首贵精神,不贵形式,故形式有所欠缺而精神优美者,仍不失为文人画。文人画中固亦有丑怪荒率者,所谓宁朴毋华,宁拙毋巧,宁丑怪毋妖好,宁荒率毋工整;纯任天真,不假修饰,正足以发挥个性,振起独立之精神,力矫软美取姿,涂脂抹粉之态,以保其可远观不可近玩之品格。”陈师曾最后归结文人画的四要素,一为人品,二为学问,三为才情,四为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盖艺术之为物,以人感人,以精神相应者也。有此感想,有此精神,然后能感人而能自感也。”这篇文章不仅表达了陈师曾对文人画的理解和评价,同时也体现了陈师曾自身所追求的艺术理想。   《文人画之价值》 《绘学杂志》第二期 1921年1月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文人画之研究》 上海中华书局 1922年   《文人画之价值》 《美术论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

汲取回馈--师曾生平

陈师曾名衡恪,字师曾,号朽者,清光绪二年(1876年)出生于湖南,祖籍江西义宁(今江西修水)。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祖父和父亲都是具有维新思想的进步人士,所以陈氏学堂里的课程不仅包括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还设立了数学、音乐、绘画等新兴科目,甚至特别聘请外籍教师教授英文。陈师曾在一个文化气息浓厚、思想开明的环境中成长,这对他一生的处世为人以及艺术态度的形成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陈师曾 - 成就荣誉

成就

陈师曾自幼就表现出对绘画的喜好和天赋,居长沙时,他师从善画梅花、草虫的尹和伯,从此奠定了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陈师曾考取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转至上海法国教会学校学习外语,次年偕其弟寅恪同赴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文,之后进入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博物学,在日本留学8年后于宣统二年(1910年)归国,时年35岁。   

回国后陈师曾先就职于江西省教育厅,不久即转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任教,教授博物学。1913年,应聘于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时仅半年又北上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同时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及北平女子师范学校博物教员。1916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1919年在北京的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国画教授。由于陈师曾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因此被公认为民国初年北京画坛最有名望的画家。

评价

1923年夏,陈师曾的继母病危,他哀伤过度加之连日劳累竟致染病逝于南京,享年48岁。陈师曾的艺术生命就此嘎然而止,这不仅是他个人的遗憾,更是中国文化艺术界的重大损失。梁启超在致悼词中称:“师曾之死,其影响于中国艺术界者,殆甚于日本之大地震。地震之所损失,不过物质,而吾人之损失,乃为精神。”吴昌硕的题字是“朽者不朽”,这是对陈师曾艺术人生的最高评价。

家园 陈师曾 原名 陈衡恪,和鲁迅同船去的日本

1914 年至1923 年间,陈师曾在鲁迅日记中出现了70多次,其中17次是一起“游小市”“往留黎厂(即琉璃厂)”,另有18次互赠文物。

鲁迅常找陈师曾写字、画画、刻图章,不仅让陈给自己刻了许多章,还让陈帮周作人刻章,周作人开玩笑说,大家都打算慢慢“揩他的油”。不过鲁迅每次都给钱,在日记中,常有“酬二元”“报以十银”之类,陈师曾也不推辞。

鲁迅还曾请陈师曾为他编译的 《域外小说集》 题签

在《鲁迅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赠陈寅恪《域外小说》第一、二集,《炭画》各一册。”

所以 他俩也是认识的,只是工作方向不同,交往少罢了

家园 这二位在教育部是正经同行

鲁迅写《中国小说史》,陈师曾写《中国绘画史》

鲁迅收藏的中国现代国画家的作品以陈师曾的为最多(鲁迅日记中有10处提到陈师曾赠画,现北京鲁迅纪念馆存10幅赠画中之9幅)。 鲁迅还有6-7枚存世印章是陈刻的

《师曾遗墨》 前后两年编成,出了十集,鲁迅随出随买,日记都有记录。考虑到鲁迅本人的艺术爱好——他是版画的提倡者,但是对陈倡导的文人画不是特别喜欢——当然对其中的风俗画很赞赏,这也是有点儿交情在,认真收藏了老友的全集

家园 文两篇,以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为什么陈寅恪只字不提曾跟鲁迅同窗且同住一舍》

http://book.sina.com.cn/excerpt/rwws/2017-08-22/1741/doc-ifykcppy0339077.shtml

最后一段并不准确:陈寅恪成名于坚持士大夫之价值观,成为四大教授时鲁迅已被迫离京南下,此后十年谈革命危险,谈革命文学家鲁迅更危险。且陈本人的路数已定,谈鲁迅则有违其“道”,如此而已,岂有“清高”。

《章太炎和鲁迅为何走“歧路”》

https://cul.qq.com/a/20150706/006739.htm

值得注意的是今儒们多不提章太炎先生,并不因为炳麟晚年提倡儒行而纳其入圈,因为本质上他是士、而非士大夫。

致力于海外华裔青少年历史教育的我们,倒是该好好看看这位鲁迅的老师。

家园 章太炎在一些领域也是重要的学者
家园 1929年的时候,就有人借水浒108将

评点文坛(广义文化界啊)人物

章太炎是 天魁星....

后来又有几个人排,又给他升级到托塔天王去了

家园 佥事有多大

几个小屁孩在路边臭屁

一个说:我爸是院长;另一个说:我爸是县长,比你大

还有一个说:我爸是上校,更大;接着一个说:我舅是飞行员,很大

最后一个说:我小姨是明星.....

=============

鲁迅有多大?从金元明清北洋,佥事级别在变,在北洋算科长+吧。在草民怕官的文化里,芝麻官不比西瓜小。所以,豆腐西施瞎嚷嚷也算是一种文化反应吧。

家园 比科长高

北洋的教育部是个部级单位,总长自然是部级;次长自然是副部级;部下面是司,司长自然是司局级;以上与现在是一样的。

但往下就不一样了:那时没有处,司下面直接就是科。也就是说,鲁迅所担任的科长,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职位。

此外,鲁迅是佥事兼科长,而不是科长兼佥事。从古至今,兼职多是高兼低。所以佥事薪水基本等同科长,但名分更重。一个证明是鲁迅的佥事一职是由袁大总统任命的,而科长一职是由总长委任的。当时的行政官员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4等:特任官是总理、总长们,由大总统以特令任命;简任官是次长等,由大总统直接选任;荐任官包括参事、司长和佥事,由各部总长推荐,呈请大总统任命;委任官是科长(即处级)以下官员,由各部长官直接委任。委任官如科长、主事等都是普通官员,而荐任官却与特任、简任放在一起,称作“高等文官”。

由此可见,论行政级别,当时的佥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直管副厅级。

家园 我第一次知道佥事 曾经是道台的前身

居然是因为金庸......

查慎行 做了一首诗:

题天山坐镇图送胡洛思佥事备兵肃州

按图旧识西陲远,入画今看使节閒。

雪点旌旗秋出塞,风传鼓角夜临关。

地连张掖燉煌界,人在轻裘缓带间。

一片孤城归坐镇,不烦三箭定天山。

金庸拿来做了鹿鼎记的回目

胡洛思 就是以佥事 加了兵备道,出巡肃州

北洋政府 的官职,很多沿袭清朝的规矩,所以佥事其实不是个小官;还有一个例子就是 北洋时期,驻外大使/公使级别都高,因为前清是按 钦差大臣 身份给大使定级的(当然当时外交人才少,很多国家都不派使节)

通宝推:北纬42度,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