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什么是985和211? -- 给我打钱87405

共:💬110 🌺225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推荐一篇文章

关于治学的私人感悟

家园 所以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所以,富养女孩的意思,就是要告诉她,凭啥说女子不如男?凭啥女孩子随便读点书将来找个有钱男人嫁了得了?

真是很久没有见到这种封建言论了。“女孩子随便读点书将来找个有钱男人嫁了得了”,真是高论。那既然重点是“找个有钱男人嫁了得了”,还念啥书啊。

家园 人之初成长,经历要比理论重要

啥叫初成长,40岁以前。打我女儿幼儿园起,我就告诉她一个重要“理论”:40岁以前,你就甭想搞出什么成绩。

所以,说经历要比理论重要,一个指的是人的前半生,一个并非是指理论不需要,恰好相反,需要一到两条、三条关键性指导,但再多,就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了。

所以跟同龄且同城的人相比,我女儿明显要“低调”。我凭什么这么吹嘘呢?一般成年人对她威逼利诱,起不了作用。

举个例子。最近 一段时间,有好几所高中来她学校寻觅会民乐的学生,几乎所有的老师都看中了我女儿。这是因为我女儿开始学二胡时,刚好赶上北京特长生政策大幅调整,所以跟她同龄的,比她年龄小的,在普通人这个范畴里,没有几个能赶得上她。老师当然一看到她,就有眼前一亮之感。

有的老师,她是婉言谢绝,有的老师,她直接开怼,“看人下菜碟”:善意的,她还能跟人开玩笑,互相“吹捧”,相互“开涮”;恶意的,仗势欺人的,她就没有好脸。

这就是“证据”。

我跟她讲,40岁以前你不要指望出成绩,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一就是告诉她,不要怕,要敢于尝试。所以她跟成年人过招,并没有心理上的劣势。越是肚量大的老师,越是喜欢 她这种类型。因为多数孩子畏手畏脚,就是说话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 挨批评。

所以这句话,就相当于一个“保底工资”。

西方的教育理念恰好是反的,或者说,我们引入到国内来,变成了重理论,轻经历。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 ,都是要命的。

我前面举的是人文领域的例子,下面举一个自然学科 的例子。我女儿物理当中,浮力跟光学,是学得最好的。为啥?光是浮力的实验,我带着她做,起码有20次,各种实验。并且我不跟她讲理论。而是她有了困惑之后,找我,我每次都告诉她:试一试。如果自己连怎么实验都不知道,那么可以跟我学(顺带她也明白实验的设计也是学问)。光学的实验也做了不少。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重理论轻经历,是一种快餐速成式的学法,所以学生学出来,不光是不扎实,并且一定是机械刻板的,并且一定是消耗大量记忆力的,而又由于多数人的记忆力很普通,所以又一定是消耗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孩子为什么说累呢?当然累。

最要命的是,这样的学生长大之后,会死抱着“科学”不放。为什么如今年轻人普遍的“蔑视”中医?我女儿几乎没有去过医院,小时候她发烧,我就是物理降温,一遍又一遍的擦身子,所以她的体质要比她同学好太多,是药三分毒。

为什么这么多人看不出来“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不光不是一个万能理论,并且如果这一理论被广泛接受,必定会形成恶性竞争?这就是重理论、轻经历造成的恶果。这不是一般的恶果,是对全社会的巨大危害。

我老打一个比方,说美式披萨,是快速发酵,看起来很膨胀,其实不禁饿,意式披萨,是低温发酵,时间花得长,但耐饿。其实培养人,也是如此。

所以不管你的理论是对还是不对,重理论、轻经历,这种教育思路,都是毁人不倦的。

我女儿最近几年就开始跟我讲,说老爸当年说得对,我现在觉得吧,我50岁能比较自在,就知足了。一句话,顶一万句。

我前面举那个卖水果 的例子,一样啊。两句话:

第一、损耗不能超过1/4,再多你玩不起。

第二、不要指望自己能很快掌握。

有“保底”工资,再去挣“奖金”,他当然心态稳,不急不躁。

我为什么讲大群小党有益于多数人呢?一个道理啊。

大群就相当于直接给你60分。后面你自己挣。是多是少,不是那么要紧的。这个社会不就自然而然的和谐了?

还是同理。“一个未知数,一个方程式”,先给你“保底工资”,怎么列方程式,不教,“奖金”自己挣。有个老师听我说了之后,居然在那里大发感慨:要是我教的学生,能明白“一个未知数一个方程式”就好啦,我就不用发愁啦。

大伙看,这个老师是不是钻进了牛角尖?让学生把这句话背下来不就行了吗?他非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死活不告诉学生。这不是把每个人都假设成了那些所谓的天才了吗?这是一种惠及多数人的教学思路吗?

所以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好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我们一般不考虑“寿命”问题,只要能继续走下去,最归能上轨道的。这跟个体,完全不一样。我们不能用个体去套、去判断民族、国家的未来,更不能简单评价对了错了。

今天我讲这些,有些人已经听不进去了。能理解,因为木已成舟,覆水难收。

通宝推:真历啊,
家园 闲杂人员

今天开家长会,听了一孩子一家长的发言,我终于发现我跟这些人在哪不同了。

比如,他们研究怎么考试,我研究怎么学习。

他们会主张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我也有同样的主张。然而,他们说的好环境,跟我说的好环境,完全不一样。

他们说的好环境,就是一种温馨、宁静的学习环境。我说的好环境比较杂乱、有一点嘈杂,打个比方的说,好像电影院里,有人咳嗽,有人把鞋脱了,有人起身上厕所,有人电话响了,有人在嗑瓜子。

我女儿说最后跑完才发现鞋掉了。因为我长久给她提供我认为的那种好环境。我的意思是说:如果电影真的引人入胜,其它的算什么呢?能干扰你吗?

是不是可以说,其实是因为完全不想学,所以需要温馨、宁静的环境?

是不是可以说,其实并不想活着,所以希望环境“好”一些?

我女儿今天才跑掉一只鞋。她跟我说,今天考试的时候,想的就是我昨天跟她说的那句话,即便是死,也得体面些。想别的,都是想屁吃。

果不其然,有不少孩子去了考试地点,最后没考。

这人吧,就喜欢 算计,算来算去,无论如何做不到十拿九稳。对吧?可有的人盖房子,要盖一幢能扛得住一切地震的房子。花那么大的代价,算来算去,算一个不存在,当然时时刻刻要崩溃,怎么可能安宁?

预期落空,计划没有变化快,这很难接受吗?

我闺女不到十岁的时候,有一次起了个大早,兴冲冲的要去某公园捕鱼。在路上我跟她说,你可不要高兴过头哦,没准去了不让捕,没准公园今天关门。她当然不高兴。问题是一去公园就被人拦住了(以前不拦)。打这之后,她就明白这码事了,人算不如天算。

这并不是挫折,而是把个人意愿凌驾于一切之上。

这不是自己搞自己吗?所以我老猜测,可能有人天生就不想活。反正不管怎么说,有人是被迫活着。这跟穷富没有关系。穷人有这样的,富人家庭的孩子也有这样的。

我以前老觉得匪夷所思,但后来发现是自己想错了,这是现实,就得面对,接受。

我女儿那个男同学,申请了体育免考,昨天才申请 下来的。今天也去了,计划去给同学加油,还带了裙子,结果 被当成“闲杂人员”拒之门外。我闺女给他买了包薯片,表示同情。哈哈哈。

我是看明白了,这世界上有的人专门负责“创造”预期,然后叫别人替他们实现。

家园 向前看,向前走

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寿命即便是有限的,既是超长也是不可知的。

所以历史无法假设。比如有人把咖啡种子偷偷从法国带到巴西,怎么才能说清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历史无法假设,就意味着历史进程从不重复,即便事后看有些相似。我女儿多次向我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会犯重复的错误?不都是读过书的人吗?她就分不清什么叫历史进程,什么叫事情。

什么叫事情?就是可以重复的事。比如你用锤子钉钉子,歪了,你再正回来。

这就是需要我们注意到的一点,都是分析,若分析的对象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不同。

比如新冠爆发,这是一个历史事件,我们经分析,得出病毒容易在集中人群中扩散的结论,但是我们无法将时间倒回去,所以我们的解决方案是“向前看”,基于现状,提出戴口罩、少出门的防护措施。

但是做数学题做错了呢?我们是可以“倒回去”的,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那么时间在这里是没有意义的。

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学校受训时间过长,会严重缺少“历史进程感”,反而把生活当成了“打游戏”。

这就成了一个天大的“难题”。想象一下,你受训了三年,不断的重复训练,可是等你上了战场,就成了一个历史进程,这三年训练你有可能回报为零,上场就被打死了。

所以为什么有的人感到憋屈呢?他没有取得一个好分数,别人就可以随意 的说他懒或笨。而由于确实也存在懒或笨的情形,所以他会觉得无力反驳。倒不是因为在乎面子,而是希望能得到公正对待。

有的家长,特别喜欢 指着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儿女说三道四,这是一种恶行,然而却十分流行。夫妻之间也有这样的情况,并且也极常见。

这就必定会离心离德。

我女儿才十五岁,就知道公正是奢求,社会中不存在公道。只有家里才有可能有,或者朋友之间。如果家里也没有的话,可能就会产生活着没有意思的念头。

我时常提醒我女儿,渴望公正,是水中捞月。过于渴望,很容易被人利用。做人,当学会“求人不如求己”,要学会自问,是不是问心无愧。

可是问心无愧难道不是一门玄学吗?你怎么能自证,你没有袒护自己呢?你怎么能自证,你没有对自己过于严苛呢?

只有一个法子,这是一个“死理”:不论曾经如何,你只能向前看。不论你眼下是什么样的处境,你只能向前走。你的任务就是活下去,该死的时候你自然就知道了。

有的问题,可以放一放,不着急,但是这个问题,早一分钟想明白,早一分钟快活。

家园 任何一种活法,都是喜忧参半

任何一种活法,都是喜忧参半。

有人说:“并不是,我只有痛苦感”。

如果只有痛苦感,那么就只能说“你要这么想,我有什么办法?”

穷人有穷人的快乐,富人有富人的烦恼。穷人的烦恼对于富人来说不是问题,富人的烦恼对于穷人来说“无法理解”。木匠有木匠的忧愁,学者有学者的乐趣。木匠的忧愁对于学者而言不存在,学者的乐趣对于木匠而言同样不存在。

其实崇拜别人的人,也有他们自己的快乐,抱着神的大腿,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所以如果学不会,每一种活法都是很有意思的,那么好像就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有人的生活原本也是喜忧参半的,但他们要么就是非要说自己只有痛苦,要么就是非要说自己只有快乐。无论如何,自己不认可。这就很有意思。不知道他到底要哪样。好像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有的人原本生活还挺平静的,突然另有一个人告诉他,“你知道吗?我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惨,实际上我也有我自己的快乐”,他就忽的一下崩溃了。讲真,这崩溃也太容易了。

这其实就像美国。养了11个航母舰队,却被本拉登轻松命中心脏。“911”之后,地球人“整个人都不好了”。

按当今一些人的想法,古人过得可惨了,我就问一句:真那么惨,怎么会有你?

还有一些人,生活发生了变化,他自认为对某种生活有发言权,他会说:“我书读得少,但你不要骗我,因为我是从那种生活中过来的”。这就好比一个人吃饱了,感慨早知道前面几个馒头没有必要吃。

原本光脚有光脚的乐子,穿鞋有穿鞋的烦恼。但有的人,自打穿上鞋之后,就坚定认为光脚的日子没法过。

有人学会了拿筷子吃饭之后,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用手抓饭吃。

所以有的人并不能变化,他们的所谓变化,就是朝着一个方向不断的升级,比如越来越有钱,比如从树枝换成木筷子再换成金筷子。正因为如此,世事稍有变化,他们就……

家园 为啥不支持我闺女报XX附

我为啥不支持我闺女报XX附中,并不是我认为XX附中所谓的这不好那不好,而是因为那里面的人,没有一个认同自我的。

所以他们老去跟别人比。如果多样性太高,就没法比。这样为了让所有人“满意”,干脆就按一个标准来比好了。可是,又怕别人说“啊,这不是XX附吗?我们还以为他们不比呐”,他们又会假装在搞素质教育,【显得】五彩缤纷。

XX附确实不是只比分数,他们比的是“素质”。

这就是为什么就读于XX附的学生,要比其它学校累很多的原因。花了那么大力气“升级”,可是仍然逃不出一个比,攀比的比。

都是比,不是六小强,只比分数,六小强,比“素质”。显然,后者是“高付出”“低回报”。尽管攀比无论如何无法支持,但既然已经比了,总得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吧。

大伙现在算清楚这笔账了吗?就读于六小强,好比花10万,买一对音质提升了5%音箱。如果这能用钱解决,倒也好说,毕竟“有钱人的世界咱不懂”,关键它是用娃的命来换。

我女儿多次跟这些学样的学生“过招”,她弄不明白:不是号称高素质吗?真是没想到!

我说:换你,你也十之八九如此。原本是块豆腐,非要按肉的价格买来。你一开始就“亏定了”。

该怎么说呢?改开40年,水涨船高,集体从光脚变成了穿鞋,这个时候该有人主动提醒大伙:别脑补了,光脚有光脚的乐子,穿鞋有穿鞋的烦恼,不要把自己的记忆故意 修改正光脚的日子不是人过的。

只有一些民间高手,才会婉转的告诉后辈:你们说,也真是奇怪啊,当年条件确实没有今天好,可是那会啊,并不觉得有多苦。

可惜啊,说者有心,听者无意。

家园 自己偏要这么想,人家有什么办法呢?

不写了,到此收手。

我就讲一个,我是怎么跟我闺女交流的:你非要这么想,是你自己找不痛快。你可能会说,你的想法是别人诱发的。你说得没有错,然而,你不会不受诱发?这是其一,其二,你能改变吗,能躲到哪去,桃花源是吗?你又不能改变人类社会的纷扰,谁也改变不了,所以你不是说要适应,而是要端正态度。如果你非要叫劲,那我也没辙。做人关键是要想通,早发现,早治疗,早康复。

家园 就是多方了解,这也行,那也行

有些东西可以说个一二三四五,基本上,也是自娱自乐。

家园 哈哈哈,握爪。
家园 所以咱俩都是机器人嘛

通电。

家园 两个老爷们通电,有人看了眼瞎,得藏着掖着点
家园 不怕他们的羡慕嫉妒恨。

哈哈哈。

家园 嗄嘎嘎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