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袁隆平先生逝世 -- 正名从俗

共:💬155 🌺1983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科学研究门槛略高,发展落后于社会制度

我们科技底子薄,发展晚,很多社会发展经历甚至淘汰的落后玩意,现在在科技领域是常态。既可以看到科研明星打造的门阀圈子的两晋风范,也能看到老师培养压榨学生这样早期资本主义作坊的特征

家园 力度是大

但不均。走的是指哪打哪,大力出奇迹的路子。

团队中个人贡献当然是高度不均的,找个特别厉害的当明星貌似也是个人贡献大所应得的。但同时也有副作用: (1) 抹煞的其他人的名头。 (2) 对于不是明星,没混进圈子,没戴上帽子的人,就连搞事的机会都没有,甚至生存都成问题。

家园 不完全如此。里面区别很大

我们国家的科技体制,溯源的话一条追到欧美体系,一条追溯到前苏联体系。再简化点说前者多现于大学院校,后者在像两院下属研究所这种。。而中国特色的科研骨架的衍生和两弹以及军工及类似863重点攻关的模式相关。。过段时间,我试着理理其中的脉络。。。

先说下基本观点,就是总体国内科研体制结构并不落后,我指的是在发展战略和资源配置与阶段性的落实上。

尤其在研究所体系,围绕重大方向的漫长攻关过程中,形成积淀了独特整体合力与文化传统,这包括基础技术积淀与队伍建设与传承,因为很多事情都是在最艰苦的一贫二白基础上起步的,也造就最早这批研究队伍的根扎的很基础,再有就是集思广益群众路线,这是初期很多科研事业的起步特色,这中间,大科学家起的最大作用不是他自己多能干,而是他起到司令员指挥员的作用,从全局与整体与未来的视角统筹组织资源,在整个科研的特色不是个人单打独斗而是有组织的有团队有协作大科研,这是一个很大的中国特色。

暂提这点,以后再补充吧。

通宝推:审度,薄荷糖家族,
家园 能否发动群众取决于是否有益群众

搞过项目的人,估计很多人有这个感觉:参与者越了解项目,越利于多快好省的搞掂。最为人知的大约就是土八路的诸葛亮会。

问题现在很多管理者或项目组织者不敢/不愿让参与者了解项目。管理/技术人员,管理/技术骨干为保障自己的利益,有愿的分享很多东西。

单打独斗永远干不赢群体。

家园 有道理

你这科研模式的两个来源非常有道理。

研究所和学校确实是明显不同,我在研究所里能感受得到确实有很强的苏联烙印。但这些年随着从国外引起了很多人才,现在中科院所集群外能力有所下降,很多都单打独斗了,只有传统老的优势团队还保留了很强的集中攻关能力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