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老灵来了,说段书,大家消消火 -- 灵山云

共:💬52 🌺3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更简单点

就是一个螺旋圆周抛线。发力者根据需要的发力效果,来决定发力方向。

家园 感叹!“卢氏结构”是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啊!!!

“卢氏结构”研究团队的分崩离析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最近学习了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更感觉到传统武术要发展,必须参考现代化公司运作的模式,按照“责、权、利”平等的原则,通过“知识产权”、“商业机密”等现代理念把原先口口相传的传统武术的“精华”、“不传之密”变成能带来收益的无形资产。只有得到资金收益的支使才能给传统武术的继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家园 这个建议参考一下《台湾武林》第24期的一篇文章

天津的兄弟们可以等我过段时间去天津时把杂志带给你们看看。

2005年08月20日去了一趟石家庄,和逸文出版社老板刘康毅先生见面,谈到了武术文化产业化的问题:我以后可能会追随刘先生的路线。我因为亲身经历并参与了以GNU/Linux为核心的FOSS(Free/OpenSource Software,自由/开源软件)运动在中国大陆的商业化过程,对此深有感触,很能理解并接受刘先生的产业化理念。

刘康毅老板让我做笔录的东西,在其主办的《台湾武林》第24期上也发表了部分,文章名为“从武术文化的创意到产业之路”。刘老板送了我一本。由于未经授权,我不能把全文发出来。文章不长,3000字而已。下面是部分摘录:

----------

※文化核心与产业经营的角色关系

  武术文化产业,离不开核心文化和产业经营者,核心文化指的是武术,涵盖人、事、物;产业经营者,则是推动促成文化产业的始作俑者。在进入产业模式之前,彼此在角色扮演上,必须先沟通,并取得认同,要不然,文化到头来可能会沦为产业的包袱,而非资产。

  核心之物,未便见容于市场经济。武术本身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从文化角度而言,它是成熟的,却碍于它模糊的定位,无法在市场经济的运作下,扮演一个产品成熟称职的角色。核心的定位十分重要,习武之人,容易自我膨胀,将自己的领域无限上纲地扩大,模糊焦点,而市场需要的却是明确的供需关系。

  武术文化产业和推广武术是不同的层面,以武术家为代表的核心产业,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以武术(或自己)为中心,将产业定位在武术的传承或推广,不断地介绍自己,恨不得将一生的功力,瞬间灌输在你的身上;事实上,很少会有交集。对产业而言,核心只需要依据供需法则,提供市场操作的内容就行,不必买一送十,更不必急着抛头露面,甚而冲到产业的第一线。

  文化核心(以武术家为代表)所该做的,对外,是配合提供产业所要的资源;对内,则是持续做好整理、锻炼与研发的工作,促使核心提升壮大。武术文化目前所处的状况,多半是混沌不明、菁芜掺杂,对内已是摇摇欲坠,对外更是不堪一击。特别是在千百年来江湖文化的侵袭之下,巴不得有自愿者送上一张长期饭票,甚或遇上一个呆头金主,为这一生恨恨捞它一笔。

  其实,面对核心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供养。但是,在这个时代,谁有能力和意愿呢?当然是透过产业。

  产业的角色在建立共同的机制和平台,并做好资源的整合与分配,如此,所谓的技术和资金才能有效地进入产业,不会浪费在错误的局势之中。

  我们观察以往的现象,身为核心者,一心只想走出来,而经营者,却拼了命往内钻,两者都不约而同地弃守了各自的本位。

----------

实际上在大陆范围内,我佩服在民间靠自己做武术市场的人,只有马胜利先生和李紫剑先生二位。有官方背景的就不必说了,吴彬老爷子就很牛:他的资源不是纯粹靠货币资本或者权势造就的。呵呵……

家园 【建议】我对灵山云的一段话的看法

【建议】我对灵山云的一段话的看法

灵山云说:武术研究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而且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有自己的研究设备。没有人、财、物的支持,发展武术就是一句空话。卢老他们当年虽然在科研上大有突破,但终因经济上的困窘导致了失败。试想他们当时如果拥有日本武术研究机构那样的资源支持,成果决不仅仅是现在那点东西。

前几年,对于卢氏结构组织的崩溃问题,我曾经很难理解。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觉得并非纯粹是经济上的问题,而是在于人心的问题。马胜利先生和李紫剑先生的启动资金和雄厚么?非也。他们也都是不断靠自己的市场运作积累起来的。所有的回报,都是他们自己的,没有分配的冲突。而卢氏结构团队,在先期的学术研究上,大家通力合作。但是在市场化的时候,大家由于利益分配的现实或者潜在问题,发生了冲突,于是导致了学术团队的崩溃。对市场认知和产业化理念的不明确,只想分蛋糕,却没有想把蛋糕做大,可能就会这种结果吧。

没钱的确很多事情做不起来。但是没钱也能够做一点事情的。如果东西好,有市场前景,能够运作好,根本不用担心资金的问题。实际上,练武的人并不缺乏有钱人,问题在于他看不到投资武术有什么回报。霍震寰够不够有钱?他掏钱给意拳圈子的人办事,可没少掏。他就当扔俩钱玩玩儿,可没正经想过是商业投资。霍先生在这个圈子里边,获得的信息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获得的;他没有理由不知道是否存在商机。要我说,就当前意拳这种状况,想产业化没戏。正如逸文出版社的刘康毅先生说的:“武术文化目前所处的状况,多半是混沌不明、菁芜掺杂,对内已是摇摇欲坠,对外更是不堪一击。特别是在千百年来江湖文化的侵袭之下,巴不得有自愿者送上一张长期饭票,甚或遇上一个呆头金主,为这一生狠狠捞它一笔。”

我一直倡导学术研究和市场运作的联邦制,也就是大家通力合作,理念是“做事第一,挣钱第二”。在一个系统当中,每一个元素的缺失都会导致系统功能的丧失,所以不能过分强调谁最核心。一颗小螺钉就能导致一次航天发射的失败,谁敢说谁不重要?我现在是没钱,但是我还在做事:研发人体运动仿真平台。有钱投资,我当然可以拉到一帮人做,可以加速事情的早日成功完成。但是没钱,我可以业余时间一点一点地做,总有累积到一定量的时候,成功总是早晚的事情。这些研发工作和成果是可以积累和传续的,如果没人做,任何人也永远是要从零开始,绝无接棒的可能。不怕没机会,就怕没东西。我在FOSS圈子里边呆了很多年,对于自由/开源软件的运作模式多少有些了解:一个有用的FOSS项目,初始推动者即使退出了,仍然会有后继者继续下去。学术有价值,就会有人继续下去;市场有价值,就会有投入。

在人、财、物上,究竟要投入多少才能发展?能否通过若干环节来获得额外利润,然后持续投入到其他环节呢?产业化理念的缺失,我认为是无法开展工作的因素之一。看起来资金很重要:因为人才可以用资金来买,物资也可以用财买。问题在于会不会有呆头金主投资呢?其实资金我们可以自己慢慢积累,不断地研究,然后通过对研究成果的市场前景的判断去寻求风险投资,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分布式的研究并不是完全独立无关的研究,怕的就是大家各自为政,不知道其所服务的最高任务是什么。联合起来,从小做起,慢慢循环做大,形成吸引中心,慢慢吸引到更多的人、财、物。希望一切都一步到位,我觉得是一个很浪漫的设想。所以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应该有策略地前进。

武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学术的发展,也需要是商业化的发展。无论哪个方面的发展,当然离不开投入。卢氏结构团队在有人才的情况下,在纯粹多个体出资的情况下,在物资匮乏的情况下,取得了学术上的重大成就。但是在稍微大一些的资本投入时,反而导致了学术团队的崩解,最终学术停滞了。而李贤康老师的武术(技术)学则是继续在个人的研究中继续前行,也取得了学术上的进化。在商业化方面,其实武术产业是很缺乏人才的。因为这个领域实在很不成熟,需要进行各种分析,才能定下市场策略。我们可以参考其他领域的发展史来制定。

关键词(Tags): #武术#卢氏结构#武术学#学术研究#商业化元宝推荐:今昔,
家园 乱码太多, 可否以文本文件重贴?
家园 我看到的卢氏结构

只是一篇文章,想来肯定不全,写到桩功,细到两脚与肩同宽是怎么个同宽法,确实是大揭秘。把一些看似简单实际藏着东西的地方说出来了。就拿这个站桩来说,不知道的都以为两脚外侧与两肩外侧同宽呢,这就是望文生义的害处。按着这些练一辈子也练不出个啥来,这就是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的道理。卢老先生把这一写出来,真是造福万民。

家园 5 km 不应该很大不了吧?

体育馆里的跑步机,如果选运动员一档,最少的就是5km呀。

很多女孩随便就是30分钟的跑步热身,速度在8以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