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上世纪八十年代气功热之由来 -- 张新泉

共:💬201 🌺561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钱、厉均为杭州人,近代杭州四大名医

近代杭城“四大名医”分别是:叶熙春,史沛棠,魏长春,潘澄濂。

-------------------

叶熙春(1881—1968),名其蓁,字熙春,以字行,祖籍慈溪,迁居钱塘(今杭州),幼随祖母居武林门外响水闸。5岁时至良渚与父母一起生活。稍长,从良渚名中医莫尚古习医,研考医学典籍,深得其旨。随师临诊,虚心好学,不数年即能独立行医。晚清名医姚梦兰见叶年少有志,延其侍诊二年,得传心要,医术大进。初行医于瓶窑镇,后悬壶于余杭镇木香弄。名诊室为“问苍山房”,以治病救人,问心无愧自勉。当年木香弄医家云集,各有千秋。一日,老中医葛载初治一湿温重症。正潜心揣摩,拟方犹豫中,在旁观摩的叶熙春不禁脱声而出,可用某药否?葛抚掌大悦,方遂就。叶在诊治之余,博览群书,治学严谨,对金、元、明、清医学家学说兼收并蓄,冶于一炉,又吸收现代医疗技术,参考民间验方,取长补短,自成一格;识症遣药,自出机杼。治病注重卫气营血与六经结合,辨证施治,处方丝丝入扣,出险入夷。精通内科、妇科,对外感时症、内伤虚痨、痰饮、臌胀诸病均有独到之处,蜚声浙北。1929年,至上海行医,接连治愈若干疑难绝症,名声益振,江、浙、皖诸省慕名求医者亦众。寓沪期间,对家乡医药事业极为关心,1946年得知余杭县建立卫生院(今余杭市第二人民医院),即解囊相助。院内建“熙春亭”以彰其举,再三谦辞,乃改“回春亭”。1948年,年近古稀,回杭定居,悉心著述。1952年,与杭州著名老中医史沛棠、张硕甫等发起集资创办杭州广兴中医院(今杭州市中医院前身),不顾年高,出任中医门诊部主任。后又任浙江中医院主任、顾问等职。1954年当选为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并任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补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连任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参加农工民主党,任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炎培先生有诗云:“中西法冶一炉新,日夕辛苦为人民,浙江农村行一遍,家家争诵叶熙春。”“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于1968年10月含冤而逝。1978年8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1954年,省卫生厅整理总结他的临床经验,编印出版《叶熙春医案》。1983年,又汇编出版《叶熙春学术经验专辑》。

-------------------

史沛棠(1894—1965)浙江德清武康上柏人。15岁拜名医姚耕山为师,19岁返乡开业。1914年,武康时疫流行,疫症似痢非痢,有身热下利、粪便黑色诸特征。时用清热导滞法医治无效。他参照《类证活人书》中有关“三阴自利外,其余皆是阳证”的论述,用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贫苦人家用升麻代犀角,疗效良好。从此医誉鹊起,远近闻名。抗日战争时期,迁居杭州法相巷开业,并创办六通中医疗养院。

  1952年,会同杭州名医叶熙春、张硕甫等合资创办广兴中医院(即今杭州中医院)。1954年后,先后任杭州市中医院门诊部主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所长、浙江省中医学院院长等职。1960年当选为浙江省政协常务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浙江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毕生好学,应诊之暇,手不释卷。娴熟《内经》、《伤寒论》、《金匮》等医学经典,对《三因方》、《温病条辨》、《医宗必读》、金元四大学术论著,以及明清医录名著,无不深究精研。治病强调阴阳统一和平衡,并重视养生之道,特别注重辨证。经常对人说:“病不辨无以治,治不辨无以愈。”用药主张少而精,常说:“用药如用兵,而用不在多,贵在精。”治杂病主张调补脾肾,治温热重视津液润涸。擅长内科、妇科疾病的诊治。晚年从事高血压、肾炎、糖尿病、肝炎、肿瘤等病的临床研究,对慢性病治疗更具丰富经验。

除就诊外,积极参加科研、教育工作。著有《内经知要浅解》、《灵素选读浅注》、《伤寒论浅注》、《金医要略浅注》、《五运六气括要》、《内科诊治手册》、《妇科诊治手册》、《常用药物手册》等。 1965年11月22日在杭州病逝。

-------------------

魏长春,字文耀(1898~1987年),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主任中医师。历任浙江省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浙江省第四届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顾问,浙江中医院副院长。

魏长春主任医师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省宁波市旧慈溪县城西乡魏家桥村(现归属余姚市二六市镇)。魏老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因目睹父亲蒙受疾病煎熬,自幼萌发了长大学医的愿望。1913年,经友人介绍,前往浙北石门县(今属桐乡市)石门镇天生堂药店学习药业。

当时石门为浙北大镇,水运四通八达,商业兴隆繁荣。每逢二、五、八举行集市,届时家住该县练市镇的姚精深中医师必乘船来此坐堂门诊。民国初年,药店徒工白天担负着加工炮制、接方配药的繁重工作和各种琐碎的杂差,夜晚则独卧店铺值班应急,很少有休闲的时间;但魏老有志学医,遂托该药店经理施春渠介绍,于姚师诊余空闲之机,问津讨教,经姚师启迪学医门径,讲授临证要领,魏老从此走上自学中医的历程。白天利用切药配方之便,品尝各种药物性味,了解诸医的处方用药特点、服后效果,并择要抄录有效病例的脉症方药。晚上则认真诵读、摘录姚师借予的方书典籍。由浅人深,先研诵《医方集解》、《医学心悟》、《内经知要》、《本草备要》,继读《医宗金鉴》、《伤寒》、《金匮》。并时时揣摩姚师授予的诊断处方知识。如饥似渴,争分夺秒,不管酷暑严寒,从不问断。1916年初,三年药业满师时,魏老不仅已经熟练地掌握了药工的各项技术,而且也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中医学知识。返家后,托人推荐到宁波市鼓楼前富春堂药店当职工。除继续坚持攻读医著典籍,随时留心市内医师的处方用药规律外,还尝试为一些取药的病人,开一些柜头方。

1916年6月,从师于悬壶宁波鼎新街的浙东名医颜芝馨。在随诊期间魏老曾患天花,但在初愈之际,即挑灯夜读,钻研医理。此事被颜师知晓,更为器重。颜师系旧慈溪县东乡庄桥人(现归属宁波市),幼随族人在台湾军医局学医,1896年日寇侵占台湾时回甬,转从慈溪籍江浙名医张禾芬(以擅治伤寒、时疫、喉痧、脚气名扬沪甬)。其通文精医,汇通诸家,尤长于温热,著有《温病条辨歌括》及《志过集》二书。平日虽诊务繁忙,但一有空暇,即循循诱导,授业施教,解惑答疑,剖析案例。魏老在短短的二年中,长进很快,得窥堂奥。但因家境所迫,只得恳请恩师准于提前结业,并于1918年6月借资购入旧慈溪县县城(现为宁波市郊慈城镇)原尚志路84号寓所,挂牌行医。时年21岁。

初开业时,魏老因年轻不为人所熟知,来诊者不多。旋得慈城卫生堂药店店主冯少农先生聘请,在该店定期坐堂为农工义务诊治。魏老根据颜、姚二师的经验,认定农工所患以外感实证居多,以解表和中为主,化痰利湿为佐,屡获良效。

由于魏老看病时比别人更谦逊负责,详察病情,细心辨证,大胆用药,不仅不计较报酬高低,还经散步行出诊,上门随访,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虽出道不久,但因曾从名师,治效显著,数月后就诊病人与日俱增。次年6月,由于初出茅庐就能力排众议,治愈一危重证,博得广大病家和医学界同仁的一致好评,从此声誉大振,门庭若市。

1935年魏老选择历年治案182例,分门别类,编成《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四卷,得到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绍兴名医曹炳章赞赏、支持,对每个案例详加审阅评按,并作序日:"余友魏君长春,字文煜,为慈溪籍学士也,尝研究医药,手不释卷,间遇疑难奇证,常与余通函讨论,切磋琢磨,虚心采纳,必求其切实中的而后已。"刊印前又得中央国医馆馆长焦易堂题字,浙江中医专科学校校长范耀雯题签。该年11月此书付梓面世后,得到上海医界春秋社、天津中西汇通医社、太原中医改进会等学术团体与众多书局的支持,在津、沪、晋、苏、杭、甬、绍等地发行。又承忘年之交、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无锡名医周小农推荐分赠全国各地名医,得到众多名家好评。如中央国医馆副馆长北平名医施今墨日:"医贵能多读书,及有能治病之证据,验案类编,从实验中来,实深钦佩。"此外,上海、天津、四川、长安等地名医陆渊雷等都有信函或者书刊寄来,互相切磋,从而扩大了视野,洞悉了全国中医发展的动态,获得了众多宝贵的经验。

次年,魏老辑录颜师《温病条辨歌括》,承周小农作序,曹炳章支持,附刊于《中国医学大成》第六集《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之中。此后,又编写了《失治案记实录》,得杭城医友沈仲圭、黄坚白逐条加按,谢仲墨作跋(1955年三人均受聘于北京中医研究院)。在自序中魏老日:"此集计四十八证,乃病故医案也。或记录诊断失实,治疗错误;或用药不善变成绝证;或缘病者不知卫生,酿成巨祸;或因疑难险证,无法挽救。轩岐妙术,不足济世,甚为可惜。何敢讳过守秘,缄而不彰。爰特详为记载,征求医林高贤评议疵缪。""志在阐明学术,不惜自暴其短,知我罪我,在所不计。陆因战乱,未能刊出,常引为憾事。

1950年8月7日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确定将"团结中西医"作为新中国卫生工作三大方针之一,为中医事业的复苏洒下甘露,注入生机。此时魏老主动地挑起了重组县中医学会和重开中医学术活动新局面的重任。1951年5月,采集近代各家书报论文、序、跋之精华,编成数万字的《现代中医》讲稿,出资请人誊刻油印,分发县内中医界同道。又着手修订30余年来批阅过的854种9483卷医籍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汇编成《中国医学法门》书稿。全书内容广博,钩元提要,共分26类。

1954年政务院决定将旧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合并为新的慈溪县,而将慈城划为余姚县。不久魏老即被补为余姚县中医学会副会长,后又被选为余姚县人大代表。同年又代表余姚县中医界同仁出席在杭州市召开的全省中医工作代表会议。

1956年6月魏老接受省卫生厅聘任赴杭参加筹建省中医院。翌年初,被任命为省中医院副院长,时年60岁。他与各地来杭的名老中医齐心协力,为创建中医病房,提高中医治疗效果鞠躬尽瘁,为带徒传技,搞好全省首届"西学中"班的教学任务认真备课,为进一步提高自身学术水平,繁荣中医学术活动,带头重温中医经典,积极撰写论文书稿。

"文革"前的10年是魏老一生中最有作为、最有意义的10年。由于得到上级领导的信任和重视,得到广大群众的信仰,所以每天都是精力充沛,干劲冲天。除诊务繁忙,经常加班加点外,还编著了《魏长春医案》交付中华医学会浙江分会刊印;撰写了《叶天士医案精华》、《增补(医学达变)》等书稿。还主动承担起总结介绍部分已故宁波地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任务。向有关的个人一一发函,征集医案、医话等资料,着手编写《宁波中医经验汇编》初稿,并在《浙江中医杂志》上发表《宁波颜芝馨先生学术经验追忆》、《钟纯潘先生诊余案录》等文章。1963年初夏,宁波市卫生局组织有关人员收集、整理《范文虎医案》一册,专人送往杭州,请魏老审阅。在长达两个月的炎夏之晚,他每天早起晚睡,全神贯注,几乎为全部医案加了按语。其中多数按语的字数均超过原案的字数,个别按语的字数甚至超过原案字数的3倍。最后又为全书写了附有11条详尽注释的"按后记"。其曰:"长春有幸得获先睹,因感治案文字简短,读者颇难窥其治疗精神,为保存先哲经验,并供后学实用计,爰不揣简陋,根据当年宁波中医学研究会和来慈会诊晤谈,及西席杨季眉先生介绍所知,于部分案后加以简略说明。唯师承有别,其中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同道予以指正。"

1966年秋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在神州大地铺天盖地而至。魏老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和"封建儒医",接着被停职停诊,抄家挂牌,批斗游街和削减工资,勒令劳动。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天。这年魏老在"文革"中所受的迫害得以彻底平反,恢复原职,而且被卫生厅确定为急需抢救学术经验、配备助手的中医专家;12月又被选为第四届省政协常委,并在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大会上发言,表示"要跟共产党到老,继续革命,积极工作","为创造中国独特的新医药学的伟大理想,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此后,魏老即以实际行动来弥补十年浩劫所耽误的时间,他于劲冲天,日夜鞭促,亲自挑选案例,阐述要点,提爹供文献索引,及时审阅助手所写的按语,至1978年国庆节前就完成了十几万字的《魏长春医案》续编初稿。全稿共收录158个医案,其中有急性病、慢性病、危重病及疑难杂症,所有治愈案例均系单用中药。从中显示了中医中药在治疗疾病上的独到之处和灿烂的前景,也显示了魏老扎实的功底。次年3月浙江省召开了首次科技大会,《魏长春医案》续编初稿获得了省科协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个人则因"在科技工作中作出了显著成绩"而被省委、省革委会授予"先进工作者"的嘉奖;自1979年起他又和助手们一起开始编写《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整理精选历年手稿笔记汇编《中医实践经验录》书稿,并于1984年10月和1986年12月,分别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魏老从医70余年,不仅积累了事富的经验,救治了众多病人,而且还遵照先哲:"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训谕,以德立身,以术济民,以著作传世,撰写了大量书稿。除刊出的30余篇论文均对后学有一定的启迪、参考作用外,其晚年的力作《中医实践经验录》一书最能体现魏老的学术见解与成就。已故本省中医学者名老中医、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徐荣斋在该书"校勘记"中曾认为"每卷每类都比《友渔斋医话》精审切实,可以说是魏老60多年来读书临证的总结,传道授业的妙谛;篇篇从实践中来,句句从肺腑中出,因此议论平易近人,学理精当可用"。

在《中医实践经验录》校勘记中,徐荣斋教授还对魏老一生的业绩作了扼要而中肯的评价,现录此作为本传略的结语。"我深佩魏老辑录之勤,半个世纪多不稍懈,罄其学验,迪启来人,宜其求治者接踵,进修生满座,我亦私淑魏老述作之富,是吾浙曹炳章先生后之第一人也。"

-------------------

潘澄濂,1929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开业行医。建国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二届理事和浙江分会副会长,农工党第八届中央常委和浙江省委第四、五届副主任委员。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医临床与医典的研究工作,对肝炎、肝硬化等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著有《伤寒论新解》,有《潘澄濂医论集》等。 毕生致力于中医科研和临床工作,坚持中医与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结合,讲求务切实用。擅长急性传染。

191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7岁就读于温州十狮附小,小学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市南洋中学。其故乡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常有急性热病发生,当地名医于此多有经验,深受敬慕。受此影响,潘澄濂中学毕业后,便选择了中医这一高尚的职业,进入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在丁甘仁、谢利恒、曹颖甫等名师指导下,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及《神农本草经》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其他如妇、儿、外、喉等科,以《医宗金鉴》为教材,自行修读。此外,还广泛阅读了《东垣十书》、《河间六书》、《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徐灵胎医书十六种》等医著,对中医知识有全面的积累。

就读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期间,西医在中国已有较快发展,对传统医学冲击很大。中西之界,划著鸿沟,中西论争,日趋激化。在此氛围中,他一面沉浸于中医海洋之中,撷取精华,以为根本,一面挤时间去西医学院旁听学习西医知识,进行解剖、生理、病理实验。嗣后又阅读了日本和田启十郎的《医界之铁锥》、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松园渡边熙的《和汉医学》等书。和田启十郎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汉医学遭受摧残的岁月里,披沥汉医之真髓,奋臂疾呼,力挽几倒之狂澜的精神,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于是他钻研中医之志弥坚,中西兼收,各取所长,为后来能取得突出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9年毕业后,年仅20岁的潘澄濂踌躇满志,回温州办起了诊所,同时还参加了某医务所的工作,所中设有病床40多张,收有伤寒、疟疾、痢疾、肺炎、肺结核、肾炎、溃疡病、肝硬变等各种急慢性病例,除用西医药抢救外,其余大都采用中医治疗,使他能对多种疾病进行系统观察诊治,应诊能力很快提高。1938年春,他到了上海,在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同时为人治病。诊治中他善于总结,颇多真知。他常说,中医诊治,通过四诊的方法,识证辨性是提高疗效之关键。他曾治疗两例同因入浴而发生的腹痛,一例系气机阻滞,兼有宿食之实证,方用大柴胡汤加减,一剂即便解痛减;一例系劳顿过度,寒气入中,亡阳欲脱之虚证,投参附汤加味,一服后汗敛肢温,腹痛若失。两例同为腹痛,都发生在入浴之时,他从识证中辨其虚实,采用截然不同的两法,而

1938年春,他到了上海,在上海中医学院、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同时为人治病。诊治中他善于总结,颇多真知。他常说,中医诊治,通过四诊的方法,识证辨性是提高疗效之关键。他曾治疗两例同因入浴而发生的腹痛,一例系气机阻滞,兼有宿食之实证,方用大柴胡汤加减,一剂即便解痛减;一例系劳顿过度,寒气入中,亡阳欲脱之虚证,投参附汤加味,一服后汗敛肢温,腹痛若失。两例同为腹痛,都发生在入浴之时,他从识证中辨其虚实,采用截然不同的两法,而收桴鼓之效。

1956年6月,浙江筹建中医研究所,他被邀到杭州,负责组建工作。在他和同道的努力下,浙江省中医药研究所于1958年7月正式成立。他十分重视科学实验研究,亲自制定了乙型脑炎、肝炎、铅中毒、白血病及晚期血吸虫病等项目的科研计划,从科研设计到观察病例、论文总结,均亲自参加。1958年,他带领科研人员以温病理论为指导,对全省700余例乙型脑炎的疗效进行了总结,获得了卫生部的好评。他以运中分消法、化瘀软坚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巨脾症,疗效达85%,为脾切除术提供了条件;以扶正祛邪法、配合化疗,治疗急性白血病,明显地提高了缓解率。他十分重视临床实践,在他的主持下,研究所于1976年成立了门诊部,配备了先进仪器,使研究人员得到了锻炼,提高了科研素质。

家园 民国四大名医之首,就是杭籍施今墨

施今墨:

  施今墨(1881.3.28~1969.8.22),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今墨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施今墨遣方用药自成一格,其处方配伍精当,药品繁多,前后搭配无不相合,博得了“雍容华贵”的美誉。为继承其宝贵经验,经门人整理,已出版《施今墨临床经验集》,《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等书。

  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名方骏,字龙友,别号息翁,解放后,改为不息翁。幼读经史,为清时拔贡,后学医有成,擅长治疗虚劳杂病,论治主张四诊合参。推崇《伤寒论》,重视七情内伤致病,医药并重。曾于1934年与孔伯华在北平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弘扬中医,培养中医人材。与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齐名。人称北京“四大名医”,尝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及全国一、二届人民代表等职。

  萧氏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仅留《现代医案选》、《整理中国医药学意见书》、《息园医隐记》、《天病论》等文。

  孔伯华:

  孔伯华(1885--1955),谱名繁棣。中医学家。山东曲阜人。与汪逢春、萧龙友、施今墨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学自家传。早年任北京外城官医院医官。1929年被选为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临时负责人,率请愿团赴南京,迫使国民党政府收回“取缔中医”的成命。后与萧龙友合办北京国医学院并任院长。建国后,任卫生部顾问、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是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委员会委员。学术上,主张病必求其本,临证注重湿与热。以善治温病著名,更以善用石膏一药,为医林所景仰。著有《时斋医话》、《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有《孔伯华医集》。

  汪逢春:

  汪逢春(1884~1949),名朝甲,号凤椿,江苏苏州人,吴门望族,受业于吴中名医艾步蟾老医生。壮岁来京,悬壶京都五十年,名噪古都,成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擅长治疗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多所阐发,努力提携后学。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毕生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努力提携后学。一九三八年曾任国医职业公会会长,并筹办《北京医药月刊》;一九四二年在北京创办国药会馆讲习班,为培养中医人材做出了贡献。学术上擅长时令病及胃肠病,对于湿温病亦多有阐发。著作主要有《中医病理学》、《泊庐医案》等。

  他的门人冯仰曾医生在《中医杂志》1958年第8号中介绍他的医案数例,可见他的学术一斑。

家园 "石膏孔"资料

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有“石膏孔”的美誉,却很少有人知道其背后医理深邃。作者带您解读名医背后的医学功底。

孔伯华脾湿肝热说

孔伯华对湿热病有独特见解,积一生经验提出“湿热何其多”的观点,认为:数十年来,阅历所见,病人中湿邪兼热致病者,十常八九,此非所谓温病中之湿热证,乃湿热合邪所致之其它疾病也。

什么是脾湿?中医认为五行中的土,在季节应于长夏,在方位应于中央,在五藏应于脾,脾主运化。正常的湿是长夏的一种气候,属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一,一旦湿气的程度超过了正常范围,就变成致病之邪即湿邪。天人合一,形气相感,湿邪最容易困厄脾气,导致脾主运化功能减弱,如人体感冒暑湿,常会有头晕恶心的表现;反之,脾气虚弱之后,可以导致湿邪在人体内留滞不去,如脾气虚证,常会有大便溏薄的表现。前者属于外湿,后者属于内湿,内外相感,互相影响。

什么是肝热?中医认为五行中的土,在季节应于春季,在方位应于东方,在五藏应于肝,肝主疏泄,肝气不疏容易化火,所以我们通常会说一个人肝火很大。中医认为怒伤肝,长期动怒,肝火损耗阴血,还容易导致肝阳上亢,产生头摇肢颤等生风之象。孔老认为近今之人,不知持满养精,不知克制心神,一味损耗真阴,阴常不足,阴虚则阳亢,阳有余便是火,加之五志之动皆为火,于是形成热火相加之体,而生热火相加之病。

常用清凉疏解之品,尤擅石膏

基于脾湿肝热说,重视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学认识,脾恶湿,而胃、肝易于积湿生热,两者相杂,百病丛生。孔门用药多为清凉疏解之品:茯苓、猪苓、生石膏、黄连、黄芩、旋覆花、代赭石、栀子,以及诸生鲜药:鲜藕、梨、鲜石斛、鲜石菖蒲根等,较少用附子、肉桂、干姜、黄芪、党参之类。其中孔老更以擅用石膏闻名,有“石膏孔”的美誉。

石膏药性发挥与使用剂量

唐宋之后,认为石膏大寒,医生多不敢用之,于是用煅石膏,却不知煅用之后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以之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热敛住,凝结不散。其错不在石膏,而在煅用之,其猛烈犹可伤人。

孔老认为石膏之味是咸而兼涩,其性凉而微寒,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的专药,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

孔老对石膏药性的发挥,实源于对张仲景伤寒论的深刻领悟。正如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言:“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

应用石膏应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大小、性别男女等而定剂量,少时三、五钱( 9-15 g),多至半斤(240g),甚至数斤煎煮代水饮用。

孔伯华妙用石膏临证经验

其体重能泻胃火。

其气轻能解肌表、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狂、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

其性凉并不寒于其它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胜其它凉药,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

其润阳燥、催通乳汁,乳道滋而涌泉出。

其能用于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其能用于外科,化腐生肌,治疗疡之溃烂。

其能用于口腔,治口舌糜烂。

其它卓效难以尽述。

使用禁忌:惟气血虚证在所当禁。

临床验案1

时正值6月,患者呕吐泄泻3日,医生用温补药后吐泻未止,还出现了气喘,请孔伯华先生诊治。患者精神疲惫,面白气喘,恶心欲吐,汗出口渴,午后潮热,腹满拒按,便稀恶臭,小便短黄,舌唇绛红,苔白厚腻,脉大而滑数。先生谓此属湿困中焦,兼感暑袭。呕逆泄泻,脉大而滑数,苔白厚腻,怎耐温燥药呢? 宜石膏汤加减,清暑分化以导湿滞。

处方:

生石膏30g 鲜竹茹30g 鲜荷叶10g 广藿梗10g

清半夏10g 陈皮6g 川黄连4g 吴茱萸1g

橘核10g 乌药10g 炒莱菔子10g 谷芽10g

稻芽10g 益元散12g(布包)

紫雪散1.5g(分冲)

三剂病愈。

临床验案2

患者高热2日,发热夜甚,四肢厥冷,神昏谵妄欲狂,口渴引饮,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脉浮数,舌质红绛,舌苔黄少津,服清疏之品略转。孔伯华先生谓此乃伏邪温病,春温重证,气营两燔,谵妄欲狂,口渴引饮。用清凉重剂白虎汤辛凉芳通,合涤热之清营汤, 开窍之安宫牛黄丸,再配以龙胆草、僵蚕、莲子心、生鳖甲、鲜九菖蒲等,内清外透,此即里清表自和。

处方:

生石膏30g 莲子心4g 金银花15g 知母10g

生鳖甲15g 地骨皮6g 僵蚕10g 黄柏10g

鲜芦根30g 薄荷4g 龙胆草6g 川黄连4g

桃仁6g 杏仁6g 鲜九菖蒲12g

安宫牛黄丸1粒(分化)

三剂病愈。

家园 【原创】钱先生为中医、气功举例证的源起,或正是因为杭籍名医施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取消中医。1929年余云岫首先发难,提出取消中医议案,南京国民政府拟正式决议。中医生存,岌岌可危。消息传出,举国大哗。施今墨奔走南北,团结同业,成立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数次赴南京请愿,以求力挽狂澜。

当时国民党少壮派汪精卫只相信西医,又主持行政院工作,大有非取消中医不可之势。适值汪精卫的岳母患痢,遍请西医,未见少效,行将不起。有人建议请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同意试试。施今墨凭脉,每言必中,使汪精卫的岳母心服口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据此处方仅服数剂,果如施今墨所言。汪精卫这才相信中医之神验,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庄子语),自此再不提取消中医之辞了。后来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只得收回成命,批准成立中央国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中医终于以妙手回春的疗效,赢得了生存的权利。

中医存废是当时举国皆议之事,杭籍名医施今墨妙手回春力挽狂澜于既倒之壮举,自然也会让同籍之钱先生印象深刻。

当时民间各种中医传奇故事大约也会适时炒作、"流行"一时,钱先生记住几个中医偏方治大病故事也很正常。

1930年,中原大战、长江大水,战乱灾荒之际,瘟疫亦流行。贫弱病夫之民国,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同时,这年代也是医学传奇故事高产年月。除了施今墨之一方救回中医存续,东北鼠疫防控亦名震国际,成为典范。

当时,民国顶级权贵汪精卫之岳母尚且不免痢疾拉屎差点拉死了,何况普通民众?

钱先生当年之伤寒,究竟是真是幻,已难考实。厉声教回忆特别提到青霉素尚未使用,则钱先生之疾在西医看来,似乎应是肺炎、肠炎之类。

如果钱先生当年其实斯人并无斯疾,只是为了附会宣传需要而创作,那么这创作也许还隐含一个暗示:走资当权派们之所作所为,与汪逆精卫如出一辙。

这大约才是钱先生不记住有救命之恩中医姓名,(这位不知名中医、那位铁路旁气功师也不以曾救治大科学家为荣)而始终推举厉绥之先生之原由?

家园 【原创】钱先生举例中医偏方由来推测

一,太阳底下无新事,真实生活有奇迹。

虽然钱先生之自述及家属亲友之旁证,有各种矛盾、离奇之处,但生活中并不排除就是有奇迹。

一切应当以钱先生所述为准。

二,如为宣传需要而创作,背景由来之推测

杭籍名医施今墨,一方救命而存续中医。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扬言要取消中医。1929年余云岫首先发难,提出取消中医议案,南京国民政府拟正式决议。中医生存,岌岌可危。消息传出,举国大哗。施今墨奔走南北,团结同业,成立中医工会,组织华北中医请愿团,数次赴南京请愿,以求力挽狂澜。

当时国民党少壮派汪精卫只相信西医,又主持行政院工作,大有非取消中医不可之势。适值汪精卫的岳母患痢,遍请西医,未见少效,行将不起。有人建议请施今墨诊治,汪精卫无奈,同意试试。施今墨凭脉,每言必中,使汪精卫的岳母心服口服,频频点头称是。处方时施今墨说:“安心服药,一诊可愈,不必复诊”。病危至此,一诊可愈?众人皆疑。据此处方仅服数剂,果如施今墨所言。汪精卫这才相信中医之神验,题字送匾《美意延年》(庄子语),自此再不提取消中医之辞了。后来在全国舆论压力下,国民政府只得收回成命,批准成立国医馆,任命施今墨为副馆长。中医终于以妙手回春的疗效,赢得了生存的权利。″

中医存废是当时举国皆议之事,杭籍名医施今墨妙手回春力挽狂澜于既倒之壮举,自然也会让当年同籍之钱先生印象深刻。

当时江浙沪民间各种中医传奇故事,大约也会适时在报纸炒作、民间日常闲谈"流行"一时。钱先生因此记住几个中医偏方治大病故事,也很正常。

1930年,中原大战、长江大水,战乱灾荒之际,瘟疫亦流行。贫弱病夫之民国,卫生条件可想而知。

当时,汪精卫之岳母尚且不免痢疾差点拉死了,何况普通民众?

钱先生当年之伤寒,究竟是真是幻,已难考实。厉声教回忆特别提到青霉素尚未使用,则钱先生之疾在西医看来,似乎应是肺炎、肠炎之类。

同时,这个战乱灾荒年代也是医学国术等等传奇故事高产年月。除了施今墨之一方救回中医存续,东北鼠疫防控亦名震国际,成为典范。

钱先生之记忆,甚至也是老一辈那代人普遍之印象、记忆。大家容易理解共鸣接受,而无人会去细究其中真实。

如果钱先生当年其实斯人并无斯疾,只是为了附会宣传需要而创作,那么这创作甚至也许还隐含一个暗示:八十年代台上某些人之所作所为,与当年汪逆兆铭颇有相似处。

这大约才是钱先生不记住有救命之恩中医姓名,(这位不知名中医、那位铁路旁气功师也不以曾救治大科学家为荣)而始终推举厉绥之先生之原由?

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自然无为有处有还无。

家园 还是意识形态问题

说到底,人毕竟是有意识的动物,需要意识形态,而且是跟物欲一样重要的需求。万千个人体思维意识汇集成洪流,这个就是当代的意识形态,一直存在着,看谁能把这个总结出来,总结成简单的几句万千各色人等都能明白的几句话。

家园 何新有篇文章,他在治疗过程中任督脉显现出来了,有照片

何新:我针灸后身体的经络显现

(本文发表于2014-07-22)

  伪科学理论反对中医体系,特别否认人体经络的存在。

  我于2013年春患MG(重症肌无力),此病国际公认为不治之症。但是本人于此年7月赴吉林延吉马文环医生的诊所治疗,经过马大夫使用药物及梅花针疗法历时3个月的治疗,危重病情初步痊愈。在针灸治疗中,亲身体验到人体经络通道的存在。

  我治疗后,身体曾经清楚显现出中医经络学所说的任督二脉。

  我治疗中经梅花针长期叩击后,前身显现出经络的任脈紫色线:

点看全图

点看全图

【任脈与督脉简介 】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中存在特殊的营气通道称作经络。经络最重要的两大主脈即贯穿前后人体的任督两脉。中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

  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

家园 何新原文?

http://www.zydj1949.com/460.html

家园 这篇转载原文是何新写的

这文我看过,后来找没找到。

老何这病得的很蹊跷,治好过程也很神奇。

蹊跷是老何当时写了一系列揭露共济会的文字,也说了不少国内被共济会渗透控制的事情,然后就有人提醒老何了,然后他就得了这个病。。。

老何为这病折腾了很久,西医方式方法没啥效果,后来被这个中医用针灸方法治好了,老何自己晚年信佛,他自己的博客里也写过他自己遇到的神奇事情。。

家园 老何自述有这几条要注意。

1,老何从个人求医过程中,认定西医根本认为此病无治,老何也因此弃西医药治疗。他根本没进任何医院,吃任何西药。

而不是西医药如何如何无效。

北大医院北京医院确诊后,都下了住院通知,他没去也没接受任何治疗。

2,老何自述找了不知多少中医、乃至特异功能,不知吃了多少中药,结果均无效。

3,马医生的针炙及中医药辅助是确定对该症有效的。有诸多医案例证。

但何新情况可能比较重危,开始时也效果不大。

4,何新不认同别人说他是误诊、自愈。

从他自述经过来看,属于误诊机率极低。自愈也似乎可以排除。

家园 西医药关于重症肌无力的治疗 -- 有补充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的神经肌肉疾病,会导致身体不同部位的肌肉无力,最常受影响的肌肉是眼睛,面部和吞咽的肌肉,可能导致双重视力,眼睑下垂,说话困难,行走困难。

全身性重症肌无力(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GMG)的患者具有更严重的疾病形式。

大多数重症肌无力患者过着相对正常的生活并且具有正常的预期寿命。

手术治疗: 重症肌无力患者通常胸腺较大或发展为胸腺瘤,胸腺切除术是一种治疗重症肌无力的手术方法。如果呼吸肌变得非常弱,可能需要机械通气。

血浆去除术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这些疗法可能是重症肌无力严重病例的选择。个体可以在其血浆(血液中的液体成分)中具有攻击神经肌肉接头的抗体。这些治疗方法可以去除破坏性抗体,尽管有效性通常只持续数周至数月。

治疗药物

胆碱酯酶抑制剂:这些药物可减缓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的分解,从而改善神经肌肉传递和增加肌肉力量。

1、新斯的明(Neostigmine)

甲基硫酸新斯的明,常用的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多用于重症肌无力及腹部手术后的肠麻痹,可直接改善肌肉功能。

2、溴吡斯的明(Pyridostigmine)

又名吡啶斯的明(Mestinon)吡斯的明,美斯地浓。为可逆性的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使胆碱能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破坏减少,突触间隙中乙酰胆碱积聚,出现毒覃碱样(M)和烟碱样(N)胆碱受体兴奋作用。此外,对运动终板上的烟碱样胆碱受体(N2受体)有直接兴奋作用,并能促进运动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从而提高胃肠道、支气管平滑肌和全身骨骼肌的肌张力,作用虽较”溴化新斯的明”弱但维持时间较久。

免疫抑制药物:这些药物通过抑制异常抗体的产生来改善肌肉力量。

3、泼尼松(prednisone)

又名强的松、去氢可的松。泼尼松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并能抑制组胺及其它毒性物质的形成与释放。当严重中毒性感染时,与大量抗菌药物配合使用,可有良好的降温、抗毒、抗炎、抗休克及促进症状缓解作用。

4、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

又名甲强龙、甲泼尼龙,是糖皮质激素的一种,其抗炎作用为可的松的7倍。用于危重疾病的急救,还可用于内分泌失调、风湿性疾病、胶原性病、皮肤疾病、过敏反应、眼科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疾病、白血病、休克、脑水肿、多发性神经炎、脊髓炎及防止癌症化疗引起的呕吐等。

5、硫唑嘌呤 (Azathioprine)

巯嘌呤的咪唑衍生物,在体内分解为巯嘌呤而起作用。其免疫作用机制与巯嘌呤相同,即具有嘌呤拮抗作用,由于免疫活性细胞在抗原刺激后的增殖期需要嘌呤类物质,此时给以嘌呤拮抗即能抑制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淋巴细胞的增殖,即阻止抗原敏感淋巴细胞转化为免疫母细胞,产生免疫作用。

6、环孢素A(Cyclosporin)

环孢素A属于强效免疫抑制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肝、肾以及心脏移植的抗排异反应,也可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同用,治疗免疫性疾病。

7、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环磷酰胺具有减低或停止细胞生长的功能,所以常和其他免疫抑制剂一起用来治疗淋巴瘤 、某些脑癌、白血病,及一些实质固态瘤症状。环磷酰胺本身也是致癌物质,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转移性的膀胱癌发生。也会使得身体对抗感染的能力下降。

8、他克莫司(Tacrolimus)

又名FK506,属23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为一种强力的免疫抑制剂,主要通过抑制白介素-2(IL-2)的释放,全面抑制T淋巴细胞的作用,较环孢素(CsA)强100倍。近年来,作为肝、肾移植的一线用药,已在日本、美国等14个国家上市。临床实验表明,其在心、肺、肠、骨髓等移植中应用有很好的疗效。同时FK506在治疗特应性皮炎(AD)、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自身免疫性眼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9、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利妥昔单抗是细胞靶向抗体输注,其标记B细胞被免疫系统去除和破坏,阻止它们成为产生抗体的细胞并刺激其他免疫细胞。输注期间常见的副作用包括严重感染发烧,晃动,疲劳或恶心。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心脏停搏,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毒性的类型。

全身性重症肌无力(Generalized Myasthenia Gravis,GMG)

10、舒立瑞(依库珠单抗) Eculizumab(Soliris)

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商品名舒立瑞(Soliris)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和成人视神经脊髓炎谱系障碍(NMO)。它是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起终末补体抑制剂的作用。它由美国Alexion Pharmaceuticals 制药公司开发,制造和销售,直到2017年才拥有专利权保护权。

2017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 批准 Soliris(eculizumab)治疗全身性重症肌无力。批准是针对那些患有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的患者。

11、Ultomiris(Ravulizumab-cwvz)

Ultomiris(Ravulizumab)是Soliris的升级版产品,是第2代、长效C5补体抑制剂.

12、VYVGART(Efgartigimod alfa-fcab)

Efgartigimod是Fc受体(FcRn)阻滞剂,旨在阻断免疫球蛋白G (IgG) 的保护受体FcRn。从而降低与几种自身免疫疾病有关的致病性IgG抗体。

由此,何新对西医药的评述似乎个人主观色彩较多,"治不好住什么院"主观判断与医院下通知单客观事实的矛盾,似乎有讳疾忌医之嫌。

具体情况如何,恐怕还是医药专业人士才更有说服力。

作者 对本帖的 补充(1)
家园 这个病,利用幸存者偏差操作机率、空间很大。 -- 补充帖

大多数情形下,既不影响日常生活、无碍预期寿命,也有自愈机率。

突然而来,一段时间后,忽然渐愈。

这些情况,比较适合一些人利用幸存者偏差去操作。

当然,根据网上资料,马医生的治疗显然是对症有效地。

如果在具体操作上,长期治疗过程中,始终都能绝对排除任何西药参予,那就更有价值。

否则,究竟是什么在起作用,说不清楚。

见前补充 4688968
家园 葡大,

古代人算行星运行,那是实实在在有测量工具得,这点考古学已经证明

有测量工具,就一定有计算手段,必然是确定性得计算手段至于怎么

后面就变成占卜了,不得而知,但中间这个先确定性计算,到神秘占

卜得过程,没了。

易经得本质是数学,一种以系统类比进行计算得数学方法,

但是传着传着,成了占卜,到最后只剩下占卜,就无法再进行升级了.

中国传统讲求天人合一,西方则讲求上帝意志,天人合一的方法,

就是易经的计算方法,上帝意志如何理解,依靠掌握天文规律,

依靠数学工具,那么在探寻最根本的问题时,东西方是一致的

因为数学方法不同,展现了完全不同的文明面貌.

这段话是一朋友说的。他的结论是古代天文的数学计算方式丢失,导致

中国自东汉依赖,治理水平一直下降。

我对此是质疑的。我的观点是 古代是祭司阶层去观测天文,然后

去计算历法等等。所以 天文的计算方式并没有丢失,而是散落在占卜里面。但水平不够,没有证据去证明他说的,所以发上来请葡大看一下。

家园 文王被囚禁

就是他少年时代在朝歌被拘禁期间,有意识去学习了 祭司的秘术也就是连山和归藏。

家园 【原创】名字如果被大学打错了

就去公证机关公证一下就好了。

此外,

银行存单、保险单、医院这些,如果需要证明是同一人的,也是去公证机关公证。

然后把这个证保存好,可以用一辈子的。

【混个脸熟】

【氨基酸浓汤】

【我是爱做好事的雷锋侠,不用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