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农村”包产到户“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了吗? -- wgg0504

共:💬86 🌺452 🌵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个确实有一定地区差异

全国范围内看,你们也算是牺牲了。

家园 那个年代就算机械化水平最高的黑龙江,还保留了大量马耕

当年也是找公社试点搞机械化的。到了搞包产时候,这些机械化试点公社反而是领导重点盯着要求分地的目标。

家园 不管干啥,人都是第一位的

以前讲历史的时候,有人就说过,同样的八期制度,同样的摄政王,在多尔衮手里就能入主中原,在载沣手里,就只能退位了,不是八期制度变了,是操盘的人不一样了,集体经济,人民公社也是需要领路人操盘带头的,即使用文革时期的话语讲,也是要又红又专的,

家园 你应该反过来问问

承包前的国有工业能给农村提供什么产品?

不说三转一响了,连个当马桶用的痰盂都是集市上的畅销货,政府年年从农村收走鸡鸭鹅猪,粮食蔬菜,又提供不出农民需要的工业品,净弄些“高级糖果”出来忽悠人,农民是拿粮食换糖果吃的人吗?想吃糖果自己不会熬?

收不到就抢,抢提留年代并不远,抢完后给张白条算数,那是人干的事?

........

土地上年年都产出五谷杂粮,鸡鸭鱼肉,关键要看城里的工人拿什么去换?真没本事搞计划经济就盐、铁、烟、酒收税也行,但不能搞些“高级”糖果之类骗人的小玩意,骗常了一定会出事。

.......

土地从不辜负勤劳的农民,农民也从不辜负管理者,吃完了“高级糖果”后又吃上了这些年的“高价房”,如果经济有问题,那一定是城里的工人提供不了乡下农民需要的产品,还是供给侧的事,赖不到农村去。

家园 客观的说挺多的,

那个时候,还有一个供销社系统,基本上供销社里的产品都是国有工业的产品,你这个年级的,应该对供销社有印象

家园 这不是我需要问的问题

我写这个长贴的原因是附子网友引用温铁军的话,"以前温铁军提到过,这种包产到户最大的影响不是农村本身,而是摧毁了国有工业的市场,直接导致了大面积国有企业的实际破产。"

我的反驳是承包前的农村本来就是一个很小的工业品市场,而这个市场在承包后总体变大了,但是国有工业自己没有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怎么能怪承包呢?

家园 供销社的东西真不多

我们公社在承包的时候大概有一万二人口,只有一个供销社,设在公社驻扎地和中心小学边上,大概500平米的平房,包括门面和仓库,售货员两三个。生产资料主要是化肥,农药,杂交稻种,柴油和手工农具如锄头,镰刀。生活资料是脸盆,热水瓶,锅,煤油之类。日常生活的油盐酱醋在各生产大队有小卖部。在承包后,稻种,化肥,农药,柴油,煤油继续由供销社供应,因为供应紧张,经常还需要凭票供应。其他东西几乎完全都由个体小卖部接手。

当然这是承包前后的情况,更早的文革期间的情况我不熟悉。

家园 单就八旗制度而言,恐怕不仅是操盘的人变了吧
家园 供应紧张,换一句话说,不就是市场销售潜力大嘛

产品供不应求

家园 "金属制品就只有锅类,脸盆,饭盒"

就这样现在看来简单到底的工业产品也是来自国有工业企业。

要不就会有私人企业来生产。

你回忆里提到那些工业产品哪样不是国有工业企业和集体企业制造的。

家园 这些产品还是一直由供销社供应

所以还是由国有企业供应,是否承包没有影响。

家园 但是这些产品的使用和承包与否有关系吗

附子网友引用温铁军的讲话,说承包毁了国有工业的市场,是后来导致国有工业破产的原因之一。

我的观点是承包前的农村工业品市场很小,承包后工业品市场总体变大,但是国有工业企业并没有从变大的市场获得相应的份额。那是国有工业企业自己的责任,不是承包的责任。

家园 温铁军的话可能不全面

或者网友引用的不全面。

农村承包只是国有中小企业垮台的一个方面的原因。承包给个体化的农民提供选择工业产品的自由。当市场上出现产品成本低于国有中小企业的产品的时候,决定的一刻就到了。为什么会出现产品成本低于国有中小企业的,是另外一个问题。但也是国家经济政策的结果。

家园 谁都应该有选择最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的自由

不管是个体农民还是生产队或是国营大农场。

家园 主要是八旗的人变了,不是掌握八旗的人变了

清初的八旗兵和清末的八旗兵可以说完全不同。战斗力下降很多,两百年养尊处优,大部分人人不会满语。载沣掌权的时候别说八旗兵,连绿营兵也早不行了,湘军和淮军这些团练出身的战力也严重下降,清军已经指望新军了。新军的一部分在武昌和全国各地起义,大部分掌握在袁世凯手里。另外清末的时候八旗兵驻扎在各个省和城市的旗营里,而清初八旗是野战军,完全不能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