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假如大顺取代了大清 -- 真理

共:💬220 🌺1068 🌵1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家园 中国的史学家往往是军盲

习惯于将军事仅仅视作政治经济因素的一种结果,而拒绝相信军事胜利本身的决定性意义。这反映了这帮人的知识缺陷,某种程度上也是地主出身的旧知识分子自吹自擂。实际上反过来才是历史的基本面貌。不是和地主阶级妥协了才能获得军事胜利,而是取得了军事胜利才能逼地主阶级”妥协“(交钱)。你看大清屡次入关,抢了一次又一次,哪次和大明的地主”妥协“了?最后大清征服了江南,在明朝时觉得逃税光荣的江南士绅一个个都乖乖的交税,老老实实地金钱鼠尾,连一文钱都不敢欠。还不是都被屠刀吓的?

回到本楼的话题吧,顾诚认为李自成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向地主妥协,但实际上李自成占据北京几十天就失败了,地主们的本事再大,也不可能在这段时间变出数万大军来决定江山归属。一片石之战,靠的就是李自成、大清、吴三桂三方的军事硬实力。一片石这一战基本决定了天下兴亡,因为顺、清是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两支成建制军队,其余的小军头都在观望,试图站在胜利者那边。那方面赢了就会有滚雪球效应,历史上满清赢了,姜镶、左良玉之流就站在了满清那边。反过来大顺赢了,那么各地的小军阀就会投闯。

大清历史上吃亏的地方是搞金钱鼠尾得罪了天下人,导致大西军和郑成功给南明续了一波,许诺给吴三桂裂土封王后来又导致了三藩之乱,大大延长了战乱。大顺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会有更好的机会,乘开国之威还在的时候实现清朝在立国百年之后才进行的改革(一体纳粮、火耗归功)。国初的经济更繁荣,人口增长也更快。

“裂土封王”的承诺很可能才是吴三桂跳反的真正原因。你说满清和“地主阶级”妥协了,那真正的妥协对象也是吴三桂。所以我写了让李自成抢先击败吴三桂控制山海关。我这篇文章就是给大顺加buff,提高李自成的军事能力,让他打赢一片石,好以此编个没有穿越者在内的架空故事。

通宝推:任爱杰,
家园 下一篇试着讲海上的事情吧

个人觉得,“深入肌骨痛彻心扉的深刻改革”,是穿越者的思路。我尽量不这么写。

郑和的航线被放弃,我的猜想是地理因素是主要的。核心因素我之前讲过,就是美洲的黄金。古代封建帝国都对贵金属有同样的渴望。西方人的航线发现了美洲,而美洲的土著势力微弱确拥有不少黄金,这大大刺激了西方人进一步探险的动机。而黄金本身也刺激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再后面的三角贸易同样依赖于美洲进行。就连明清也受了美洲的恩惠,靠出口茶叶、丝绸获得了大量的白银。欧洲人自己占的便易有多大可想而知。这才是东西方差距的核心因素。

郑和远航除了带回来长颈鹿以外一无所获,大明朝廷自然懒得继续投资。

家园 开放不一定就是好事,我想让大顺在这方面吃点苦头。

你看印度、奥斯曼土耳其当年就是对外开放的,结果呢?

印度如今得出的历史经验就是应该像大清、德川日本一样闭关锁国,所以你看莫迪的作为实际上就是锁国。

家园 如果真兄懂军事历史,那么请教

中国古代步兵为主的军队,对阵骑兵为主的军队,有哪些战例是取得了决定性,或者叫毁灭性战果的?

如果不架空到大顺军得到从天上掉下来的几万批战马、改装成骑兵,就不能符合逻辑地推演出山海关一战能摧毁满清、关宁叛军。想象一片石大战战胜了就能让

“各路小(?)军阀望风归降”,天下“传檄而定”,这大概就是教员批判的“单纯军事观点”。

‘朝廷让你纳粮,也就是承认了你对土地的占有继续有效’。这个是士大夫地主阶层对满清从了的根本原因。剃头与否与士大夫们关系没那么大,认可你对土地的占有(所有)才是真章。

在剃头的问题上,满清不仅不是“吃了大亏”,而是非常有效非常成功的政策。女真族看起来是吸取了前代的历史教训,用剃头的办法,成功分裂了汉民族。否则以八旗几万+汉蒙八旗总共也不过十几万的兵,怎么可能征服一个上亿人口的社会呢?

微博朱世巍说曾国藩“以保名教”为旗帜,其实都是虚的假的。保住士大夫们对土地和科举、文化的特权,才是真的。剃头问题其实也是同样的问题。

推建真兄再看看《南明史》,也在看看教员批评“单纯军事观点”的那几章。

通宝推:东方白,俺是老胡,
家园 你可以认为李自成凭空捡了数万匹战马所以赢了

我写的是架空文,不是历史论文。

家园 开放对满清不见得是好事,对明朝或大顺则会是利大于弊

乾隆应该就是为确保满人统治利益而要实行海上闭关自守。但开放对明朝和大顺来说,虽会有海盗烦恼,但更多的是有益。历史上,从三国东吴到南朝,到唐宋元,中国海洋开放政策一直都是利大于弊。明朝初期下西洋未得利,主要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的阻隔。因为地理因素没有坚持下去,还情有可原。中后期倭寇的袭扰,主要是自身疏于管理的因素,或者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造成的局面。但航海经济发展潜力是越来越大,只要管理得法,象唐宋元时期保持开放通商政策,确保历史上几个大港口的对外开放,至少就可以保持与时俱进,而不至于几乎完全和欧美隔离而错过工业革命了。

至于工业革命对整个社会的深层次影响,那是迟早的事,只要工业革命按历史进程成功发展了,就怎么都躲不开的。

家园 大部分欧洲国家也都错过工业革命了。

开放=发展,这是邓氏改开带来的思想误区。

家园 期待新作

我所说的意思是:深入肌骨痛彻心扉的改革(或曰变法)基本上只有在内忧外患相当严重时才有可能发生,而且历史上成功率很低。

明朝后期张居正改革如果成功坚持下去,加上各方面改革调整成功的话,那不比重新树立大顺朝,再克服内忧外患困难来得容易些?

家园 真实历史上,大家都是火器部队

明末清初,骑兵主要就是个骚扰突击力量,另外能够快速战场机动。

至于说步兵为主大破骑兵的战例。参见淝水之战。前秦号称百万,有二十七万铁骑,符坚说可以投鞭断流。东晋方面就八万左右步兵为主。

家园 刘裕的却月阵啊

西方步兵大破骑兵的战例就更多了。

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说,顺军和清军的区别不是步兵和骑兵的区别。

李自成的骑兵很厉害啊,偷个懒,抄下《明史》:

一兵倅马三四匹,冬则以茵褥籍其蹄。剖人腹为马槽以饲马,马见人,辄锯牙思噬若虎豹。军止,即出较骑射,曰站队。夜四鼓,蓐食以听令。临阵,列马三万,名三堵墙。前者返顾,后者杀之。战久不胜,马兵佯则诱官兵,步卒长枪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这里的数据有所夸张,就不做细致的考证了。只提一下“三堵墙”的战法,也不是闯军原创,很可能呢是源自明军的骑兵战法。

从“三堵墙”战法到“五重阵”战法,顺军部队在正面战场的编组和战法,基本都是明军战法的发展。

清军呢,其实也一样,也是学习明军。

说句不严谨的话,明末之争,简直就是明军内战。平心而论,明军的组织,训练,以及技战术其实并不低。拉跨不是军队本身,这里一定要反对单纯的军事观点。

而到了明末战场,因为冷热兵器的交接,不可能存在单一兵种的战法,都是诸兵种合成战法。炮兵,火枪兵,骑兵,步兵,都要一起运动的。萨尔浒之役,杜松轻兵冒进,被截成两段,火器部队失去掩护,被打得稀烂。

清军的骑兵,冲击骑兵不多的。满人也是农耕渔猎,能有几匹马?再说到了明末,再用冲击骑兵正面硬刚步兵,这样的打法已经很难取胜。清军的骑射阵之前,很谨慎的配备楯阵。后来仗打顺了,骑兵冲阵的战例就多了,再到后来,被郑成功的重甲步兵教作人之后,又老实了。

一片石大战,说实话,顺军打得不差,清军阵亡的中高级将领不少,清顺之间,单就军队来说,差距没那么大。

所以,反对单纯军事观点的看法我是认同的。清顺之争,军事很重要的环节,李自成有严重的战略失误,但是更重要的还是政治层面。

通宝推:方平,
家园 这一句是说到点子上了

如陈尚胜先生就反对用“闭关—开放”模式来研究清朝的外贸模式。

具体的理论不展开说了,最有意思的一点是提到日本学者把“锁国”模式当成日本近代成功的正面因素。

家园 这个说法让我想到了两蒋的评价

有这么个说法,不代表我的观点,就是提一下。

说老蒋视人如奴仆,但是呢,奴仆到底还是个人。

小蒋呢,虽然表面上礼贤下士,但是呢,就没把下属当人看。好比一辆车,用的时候注意保养,加油,甚至车上有道划痕都心疼得不行。真要放弃的时候,就弃若敝履。

家园 谢胖兄指正,学习了有个却月阵

看了一下网上的介绍,觉得这个还不能算是步兵对阵骑兵、取得决定性、更准确说是歼灭性的战果。大体是步兵结成密集队形,利用长矛阻止轻骑兵的冲阵(不同于重骑兵的披甲/批三重甲的冲阵能力),用盾牌防护骑兵弓箭的射击,再加上利用水运/大车,给阵中源源不断补充重箭,且水军也辅助弓箭的密度,让阵中的弓箭手有时间休息恢复力气。大致就是这样。

如果骑兵一方犯战术错误,持续添油攻击这个重箭+长矛盾牌的阵型,确实可能造成骑兵的重大伤亡。但是步兵追击不了骑兵,因此也搞不出歼灭战的战果。

大顺军有骑兵,胖兄说的主要是李大哥的“老营”,和张献忠的“老营”类似。这些靠内地马匹(很多还是骡子、驴)的骑兵,是要加引号的,因为未见记载说其通过长矛、弓箭在野战中发挥类似八旗骑兵的作用。大概主要用于”打不赢就走“的,《明史》显然夸大得不着边儿,是给东林党官军打败仗做借口的吧?笑。

一片石大战时,吴三桂主要用的是骑兵还是步兵?应该也是步兵为主,多尔衮应不仅让他剃了头,也应威逼利诱他不使用骑兵与大顺军对阵。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祖大寿的外甥大约也有食人魔的真传,一旦临阵跑起路来,其家丁队还真有可能跑掉。所以即便吴三桂降了大顺军,老李大哥也不会同意吴三桂以骑兵出阵,也是怕他临阵忽然跑掉。

多尔衮的八旗在大顺军和吴三桂军完全展开、胶着后,突然杀出,应该不是直冲大顺军阵,而是包抄大顺军侧后。所谓”李自成见了八旗就跑了“,应该是八旗军有直指李大哥大旗方向的冲击攻击,而老营’骑兵”将士应是死战以掩护李大哥,在重创八旗军的同时,自身也死伤惨重。指挥系统被冲击,剩下的大顺军就被八旗军和吴三桂军打了个歼灭战。如果吴三桂军以骑兵阵出现,大顺军必然要在两翼结阵以防骑兵的包抄,就不会因为“胜利在望”而全部投入与吴军的混战,那样即便八旗军按时冲击大顺军后方,也会死伤惨重。

所以我认为临阵,步兵有机会重创骑兵,但没有骑兵或骑兵不足,就无法对战败的骑兵一方打出歼灭战的效果。

顺便说一下抗美援朝,西线志愿军没能给美二师以歼灭性的打击,也是因为没有机动力强的部队进行追击。

满清的骑兵一人几马,弓箭娴熟,特别是在黄太吉、多尔衮久经战阵(还有千里追逐蒙古军队的经验),不是胖兄所看轻的那样。

我与真兄商榷的另外一点:是因为还有一个因素是被《明史》所掩盖的,那就是满清实际是靠朝鲜这个渠道,从江南走私粮食而续命的。阿敏打下了朝鲜却不去占领,还允许朝鲜表面上仍做明朝的属国,只能是一种原因:靠朝鲜本身出产的粮食根本不足以补给满洲兵众,因此要征服后保留这个重要的走私渠道。

这个因素不仅让真兄设想的“饿死满洲”几年的时间也实现不了。更大概率会让史可法等东林党以为可以通过粮食控制满洲,所以士大夫阶级和八旗合作的概率,远远高于与大顺军的可能。

以此观之,设想山海关一战定天下,确是单纯的军事观点。

家园 顺军的骑兵战法

我引的《明史》说的比较清楚。

基本战术思想就是经典的“砧锤”战法,这个战法的精髓就是步骑协同,是配合作战。而且骑兵也分冲击骑兵和骑射骑兵,冲击骑兵的话,受限于马种和后勤,明末战场虽然有,但是规模并不大。甚至到了清朝,康熙亲征准噶尔,乌兰巴通之战中冲击骑兵的表现也很拉。而光靠骑射的话,更是破不了坚阵,解决战斗还是靠步兵。历史上重装步兵打败骑兵的战例不少,唐就不说了,宋也不少。

另外,我发现你在理解这一点上,似乎有些把步兵和骑兵分开来思考的倾向,实际战场上,这种情况是不存在,不是说光用步兵,光用火枪手,光用骑兵。都是要配合作战的。

这就是古代的合成战法。步兵骑兵弓兵车兵不互相配合是打不赢的。顺军的“三堵墙”也好,“五重阵”也好,都是合成战法。特别是到了明末,火器的出现,对合成战法的要求更高。

顺军,明军,清军都是久经战阵,对战场的理解程度都差不多。在古代战场,说实话吧,有时候运气成分也很重要。一片石之战,顺军运气确实不大好,差了一口气。

家园 抱歉啊,胖兄引用的《明史》一节,我觉得不足为凭

更说明不了大顺军的骑兵战法。东林党人写历史,虽不至于一个字都不要信,但差不多也要“不信为主,个别采信为辅”。冲击骑兵,首先要有重甲,不仅人有重甲,马也要有重甲,这对马的要求就不一般。在八旗军中,“铁头子”的数量很有限,因为马、甲、兵都是有限的,而且必须要有有经验的将领,临机使用,对准对方的薄弱环节,突然发起,才有战果。至于“三堵墙”,也是应对当时的步兵火器,保证重骑兵冲击的不间断性,而不是东林党徒子徒孙写的这种恶魔督战队式的打法。

再强调一下:古代步兵能够通过结阵,应对骑兵为主的一方的进攻,也可以取得战场胜利(多是骑兵一方犯战术错误)。但是不会打成歼灭战,不会“一战定胜负”。这个是“架空”历史时要遵循的历史逻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