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包产到户前后中国进口粮食暴增到1000多万吨

中国50年代粮食基本上是出口的,进口很少。据统计,1950-1 959年,中国共出口粮食2280万吨,进口粮食84万吨,平均每年出品220万吨,这阶段出口的主要是大米。——这就是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用自己最珍贵的大米出口换外汇,换机器。

1960-1976年,中国粮食进大于出,出口4143万吨,进口8490万吨,平均每年进口256万吨。这阶段中国出口主要也是大米,其中70年代前半期大米出口较多,其中73/74年都超过了200万吨,占当时世界大米市场的四分之一。

1977-1983年,中国粮食开始大量进口,而出口数量很少,7年间,中国共进口粮食8704万吨,出口1106万吨,平均每年进口1085万吨。

尤其是1979年以后,包产到户开始推行,小麦进口大幅增加,1979年进口871万吨,1981、1982年连续两年都超过了1300万吨。 1300万吨是什么概念,是当时全国小麦产量的约20%,超过了当时江西省这个水稻大省全年的稻米产量。 而且,这1300多万吨全部是细粮,不是玉米这种粗粮。

1979-1983年,就是这包产到户推行的4年,中国进口粮食(绝大多数是小麦)的总量就超过此前1960-1976这17年的进口粮食总量。考虑到50年代中国还出口了2200万吨大米,这样算下来这4年中国进口的粮食超过了新中国整个毛泽东时代27年全部进口粮食的两倍。

——说实话,这个发现让我自己都吃惊!我都没想到,为了包产到户下了这么大的血本。

这就是为什么农民少收了粮,城市还吃得好的原因之一。

此后整个八十年代,中国小麦进口平均每年超过1000万吨。

通宝推:陈王奋起,阴霾信仰,
家园 1978年刚开始包产就说粮食够吃了

这个牛吹大了。

呵呵。

1978年只是正常状态,并没有改开春风,小岗村搞血手印就够吃了,这是吹牛皮。

小岗村产量也是造假,合并了另外一个大队。

应为七八年开始着手准备储备粮投入市场,缓解粮食过于严格的现状吧。

进口和联合国援助粮也是一部分。

改开后的条件转好应该是进口千万吨,一亿吨大豆导致的情况宽松。

如果一亿吨大豆能够中国全自产,那我们的粮食情况就真正好多了,安全了。

家园 我8岁那年,看见邻居奶奶的孙女春节从武钢回老家过年,带回各种

我第一次见过的各种烟花、糖果、文具;羡慕得不得了,那个奶奶还给了我人生中第一根香蕉、第一个苹果。

我内心就很困惑了:父母非常勤奋、节俭,为什么我们没有这样的生活呢?

后来机缘巧合,高中和那个女孩在一个班上学, 但是她已经不记得我了。

到上大学时, 大下岗, 工人兄弟被”牺牲“了。

家园 不要把积极性跟劳动强度混为一谈

假如亩产1000斤,政府收走900,哪怕劳动强度再降低一半,你看还会不会有亩产千斤?

家园 有类似的经历

相信我们那一代人,很多有类似的经历。

不过普通工人跟普通农民,也是100步50步而已,过得都紧巴。不过那个紧巴也是普通农民的天堂生活。

充许农村人自由流动,是需要物质财富当后盾的。很多人当这个不存在。

通宝推:不如安静,
家园 你村领导那么傻吗?

你有啥证据证明你的说法?毛时代亩产一千斤,国家政府收九百?

这是让农民造反吗?你这当然是胡扯,加上公社留的,也没有这么多。

就是后来分田到户生产队时期也没有这么高,你这是吓胡说。

八九十年代那时提溜确实高,很快导致了三农问题,官方也就是老实了。

家园 就是文革末期,你说的这类大队书记也得被批斗死,他敢这么做?简

简直开玩笑,我敢断定你在撒谎,就是你们村也不是这个做法。

我记得你以前信奉的是做也多少,不做也多少,所以没有积极性,而不是国家拿走九成收获。

大队公社提溜不是不存在,但是也不可能像你瞎说的那样。

你这样如果,没意思吧。

家园 农民羡慕的是城市生活和工人身份

就实惠来说,城市的确有利,基建,现代化工业化用具,城市占有优势,还有集散地优势。

问题是城市就那么多,城市发展需要时间,交通等也需要建设。

这不是想就有的啊。

农民地位也不低啊,确实,陈永贵还是被瞧不起,懒厨就是看不起陈永贵,但是这样也没办法,毕竟刚刚突破历史,伯爵还在反击这种模式。已经不错了。

最后一个农民大佬,应该是禹作敏吧。

家园 都说是假如了,意思就是举个例子

你要是觉得这个例子没有说服力,我就再换一个复杂一点:

假如种1000斤,你的收入是100块钱,但劳动强度是10,现在种500斤,你的收入依然是100块钱,但是劳动强度降到了5.

你会选啥?

家园 你这是梦想不是设想

正常是大多数农村都是正常干农活,包括捡粪。

产量不够高是因为粮食种子,化肥不多,和积极性没多大关系。

当然,也并没有积极性带来产量提高。

你总是要虚假设定,公社为公家干必然生产率低,这是不存在的,因为,绝大部分中国人没有那么不要脸。

恰恰是小岗村,根本就没有生产力积极性提高,因为他们有了更好的讨饭方式,借助国家树立榜样向国家乞讨。

小岗村粮食产量提高是不存在的,你就一直故意回避我对小岗村的,质问,因为你清楚得确认小岗村根本就不是好榜样。

你有狡辩的劲头不如真好好找找资料来证明你的设想。

根据我对你的观察,你们村并非像你设想的那样。不要举一个又一个虚假的例子了吧,都是扯淡的设想,没意思吧。

家园 你说的好像自己很懂农民一样

你承认剪刀差的存在吗?剪刀差不就是靠压缩农民的收入来补贴工业吗?既然如此,农民会心甘情愿,大干快上,开开心心?

我怎么觉得农民不是你想象中那么傻呢?

家园 关于化肥

记忆中,生产队还在时就开始使用化肥。

外婆家边上就是生产队的仓库,这间仓库还是生产队里唯一一个地主的老房子,现在脑子里还有大人往仓库里搬运化肥的场景。

但是,那时候化肥的使用量似乎不高,不是每块田都用。

现在一说积极性,就说农民的积极性,其实不准确,应该也要提生产队的积极性。在分田到户之前,用不用化肥,不是单个农民说了算,而是集体的生产队说了算,生产队如果用化肥的积极性不高,化肥自然就用的少。

按理说,多用化肥多打粮食,生产队应该有多用化肥的积极性,可是,生产队也不是生产队长说了算,第一,他要取得大家伙的同意。由于每个人认识不同,再好的事也会有不同意见,所以这一点会让生产队长头大;第二,他还要有本事搞来计划外的化肥指标。

这两条理由,就会让大多数生产队长在用化肥上没有积极性。在民主体制下,办成好事太难,何况即使办成也是大家的好事,但对于牵头人来说,并没有额外的好处,反而往往费力不讨好。

以上大概就是生产队时代使用化肥积极性不高,没有大量使用化肥的原因。

化肥的普遍使用,是在分田到户之后的几年,具体时间记不清了,但化肥种子农药越来越成为大人们口中的热词,是有印象的。

个体有了自主权,需求端的真实需求才能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之后又倒逼供给端增加供给。

所以,没有分田到户,就很难有化肥的普及。真实的需求反映不出来,肯定会影响供给侧。

而有了化肥的普及,才有粮食产量的提高,才有剩余农民从田里解放出来,才有农民工,才有血汗工厂的积累,才有制造业强国,才有基建狂魔,也才有今日之中国。

家园 喂!你说我坏话的时候,能不能复制黏贴?

懒厨就是看不起陈永贵

能不能告诉我,我哪里说了看不起陈永贵?

要是你连复制黏贴都不肯做,我就真的瞧不起你了哈!😏😏😏

家园 这些都是经济学常识了

个体有了自主权,需求端的真实需求才能体现出来,体现出来之后又倒逼供给端增加供给。

所以,没有分田到户,就很难有化肥的普及。真实的需求反映不出来,肯定会影响供给侧。

但信奉计划经济的河友,总是幻想政府会安排好生产分配化肥,粮食产量就能上去。。。。。

家园 不是是需要物质财富当后盾

而是需要制度允许。

84年放开的时候,也没啥物质财富可言吧?不也走过来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