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一:起源与方法 -- 懒厨

共:💬325 🌺1188 🌵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楼堂馆所

提公款吃喝怎能少得了楼堂馆所。其实应该是楼堂馆所车。

家园 简单、粗暴,但有效

这是“从群众中来……”的具体方式。

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是工作的最高标准。

关于农村政策,农民是当事人,不能被其他代表。特别是这种过去了的事,问问他们这些经历者有什么不好呢。

国家政策,从长远考虑当然好。问问农民的意见更是从长远考虑的方式。

家园 国内的例子可能没太大说服力,苏联能不能拿出来说

以前搞集体农庄,苏联每年要大量进口粮食,现在大毛成了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了。不知道这个算不算,苏联在集体农庄时期,允许农民有自己的自留地,上面的收获都归农民自己支配,结果是自留地虽然面积不大,但是那个产量不成比例的高。

家园 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四:变化的总结

最近太忙,下周有个报告要交,今天终于可以缓口气,然后又俄乌大战,天下大乱,唉。。。。

试一下静下心来,今晚就写点东西吧。

之前提过,本次分析的重点在于变化,制度的前后变化,尽可能地控制变量,如果唯一的变量就是制度,我们就能确认制度这一变量的效果。这种方法,在社科研究上有个名称,叫边际分析法。当然,写论文必须严格挑选合格的样本做研究,网上发帖子,就无法那么讲究了。

先根据上述总结,把制度相关的关键变化列出来,这一部分其实比较沉闷,基本都是已知的,但是还是应该写清楚:

1. 农民与政府的雇佣关系

承包前:土地是国家的,政府跟农民的关系是一种直接的雇佣关系,

- 由政府负责提供生产要素(主要是种子和化肥,生产设备在本次调查中不占主要地位,仅有4人表示有拖拉机:两人分别来自江西省芦溪县南坑镇妙泉村,新坡县,另外两人来自南坑镇山田村,其中一人说是安徽河南过来的私营拖拉机,怀疑记忆有误),

- 安排工作(包括耕田与公共水利),

- 农民的收入基本是固定的,从自留地的大小(大部分在05.-0.8每户)与时间安排来看,很难有外快。

- 迁徙的自由很少,即便想跳槽到效益更好的公社都不大可能。河里有经验的都说过,结婚,招工,顶编,读大学等,本次调查基本没有人走动

承包后,土地所有权依然是国家的,但农民与政府的雇佣关系变了,我们可视为政府把土地外包给农民,外包合约的关系,可简化如下:

- 每户承包一定数量的农地(见各户承包的数量,有个别可以视能力决定承租数量)

- 农民自行安排工作

- 生产要素要自己准备(18个人是自己安排化肥)

- 缴粮之后,政府按某个价格采购(采购价格除一个外)

- 可以自由迁徙(但本次调查,改变之初,外出打工的人不多,这个可以理解,毕竟改革之初,农村之外的工作机会并不多)

2. 产量

粮食产量有增加的有10个,占了约一半,未知也有10个,即便未知的里面有一半是增产的,总的产量应该是增加的。当然,准确的增产数字需要从县志确认。

比较遗憾的是这次调查没有能够确认种子的变化,虽然有提到种子化肥自购,但并无提到种子的品种与化肥的变化,这个是问题的设计不好,应该问清楚品种的变化,受访者普遍答复的重点普遍放在自购方面,我个人推断是变化不大,合理的推测是,在变化之初,农民一般不会冒险换未试过的化肥与种子,一旦失败,将会损失惨重。

3. 缴粮

承包前:大部分是100-200斤/亩,有一个是每年800斤,两季的话,一亩400斤,我怀疑是受访者误解了产量与上缴之量。另外,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知道,不清楚,原因是由生产队负责统一安排,估计是因为于己无关,不需要操心。

承包后:认为没有变化的占了13个,有减少的占了六个,但是qq97在这里提出证据,江西省,1979-1981年 全省征购的数量是大减了。两者对不上,有几种可能,一个是采访对象记忆有误,第二个是,之所以没有变化,有可能卖多了,缴公粮少了,加在一起,变化不大,第三个可能是各地的缴粮有所不同,有多有少。

这篇文章有个好处是,验证了承包之后的合约安排,确实是政府向承包者征缴一部分粮食,然后以某个价格购买一部分粮食。

至于推论,今天太晚了,可能又要等到下周末。

通宝推:柴门夜归,桥上,
家园 两个重要因素是收购价提高和公粮减少

公粮和购粮是两回事,一贯如此,后来的改变是取消统购,允许粮商。

家园 农民交粮确实暂时有所降低

那个时期最主要的是表现出国内粮食供应似乎充足,当然也是事实,国外买粮、援助有所提高,国内储备粮投放市场。产量有所提高,公社官员制度有所变化。

在毛时期,一部分公社内粮食由公社收,用于公社基建,也算紧巴。战争储备粮食是三年-五年的储备,参考了三年灾害。

自然是不同的。有了余粮,副食也有所增长。大家感官好起来了,再加上国家一个劲洗脑,所以就有了那个包产亩产万斤的虚假现象。

后来乡镇官僚臃肿,这点粮食钱就啥也不是了。

家园 以前也是公社或者组织包粮食分配

公社收的用于公社公共项目、行政支出。

承包后归属农民自己支配了,好的家庭会合理使用。为此确实感觉舒服得多。

改开后,公社大队层级官僚臃肿迅速导致农民负担加重,那点余粮根本不够各项费用,很快就白条时期了。

家园 改开后的社队企业破产才是危机的原因

而不是官僚臃肿。过去大队干部是没有工资的,只有少量的津贴,依靠社队企业马上就解决了。改开后社队企业失去所有者,银行、信用社不敢贷款,社队企业做农机农械的马上破产,给他们配套的也破产,慢慢蔓延, 最后绝大多数都破产, 少部分变成私营企业慢慢起来了。

家园 统计局篡改历史数据 以证明包产到户不差

黄卫东:

http://www.kunlunce.com/myfk/fl111111/2015-03-31/1648.html

家园 这点是显然的,小岗村就是造假典型

从产量一致到血手印,而且过于粗糙,简直是笑话。

这是很丢人的吧。

家园 楼主该继续了

眼瞧着这都第三个周末了。

家园 关于包产到户的分析之五:一些分析用的理论工具

下一步的分析,我会用到一些经济学的理论,因此有必要把这些理论先讲清楚,否则,后续会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我依然得回过头来重新解释这些,那就不如现在就解释清楚。

公理: 任何人,都会在局限条件下争取个人的最大利益

这个其实就是鼎鼎大名的经济学自私假设。假如不同意,请另立门户,不必在此纠缠。

这里说的任何人,当然包括农民,分析包产到户前后情况,调查的重点应该放在局限条件,而这些局限条件是跟农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关的。吃饱饭是农民的利益,年底有钱结余,也是他们的利益,这些利益,农民完全懂得如何去争取。而局限条件,就是影响了农民获取他们个人利益的各种局限,例如,个人能力,种粮的知识,制度的限制等等。真正想对农民好,不是施舍什么福利给农民,而是应该拆除那些妨碍他们获益的限制。

多说一句无关的,这届政府的扶贫行动,成功与否,看点就是如何协助穷人,帮他们打破局限,而不是像西方国家那样发钱。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的是从事某个行为时,必须放弃的最大价值。比如,一块地,农民拿来种水稻了,就不能拿来种芋头,也不能拿来种番薯,假设水稻带来的收入为8000元,芋头能带来的收入是5000元,番薯能带来的收入是3000块钱,以放弃的最大价值来计算,我们就会说种水稻的机会成本是5000元。选择种芋头的话,机会成本为放弃水稻,即8000元。理性的选择,以机会成本低者为上,因此没人会选择芋头或番薯。

当然,真实的世界,还可以有更复杂的分析:这块地如果拿来建工厂,可能带来的收入会更高,因此选择种水稻的机会成本也会更高了,但这里只谈包产到户,就不复杂化了。

个人一样会有机会成本,一个农民如果有两个选择,进城打工,年收入10000,在乡下务农,年收入5000, 他务农的机会成本就是10000,或者说他进城打工的机会成本就是5000. 同样,以机会成本高低算,理性的农民,会选择机会成本低的进城打工。

真实世界里,说到个人的机会成本,除了货币收入,还有非货币收入,一个村的村长,德高望重,受众人尊重,这些是他的非货币收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打工,就要放弃这一部分的收入,他的机会成本就会高于同村的年轻人。要量化非货币收入比较困难,但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有人出价,请该村长出任某个厂的主管,年薪比同村同厂年轻人高的那部分,我们可以简单视为该村长那部分非货币收入的量化。

租值

简单来说,租值就是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差额。一块农地可以有租值,例如每年投入1000块钱的化肥,2000块钱的人力,产出6000块钱的粮食,我们可以说这块地的每年的租值是3000块钱。

除了地可以有租值,人也一样可以有租值。一个农民,维持他日常生活的费用,每年为一万块钱,到了年底,他总共产出了市值5万元的粮食,我们也可以说,这个农民的租值是4万元。

租值消散

有些时候,应该产生的租值,出于某些原因,会莫名其妙地消失了,这个就叫租值消散。例如一个天然的湖,无需任何投入,如果是有节制的捕捞,每年最多可以产出1000斤的鱼,这1000斤鱼,市值5000元,就是这个湖每年的租值。假如没有节制,谁都能来捞鱼,不难想象,很快这个湖的鱼就被捞绝了,租值下降至零。

除了地会有租值消散,人也会有租值消散,上述的农民,如果全部产出拿到市场,自由成交,他能获得5万收入,假如政府管制,除了政府,不许任何人购买这个农民的粮食,并且只付3万元给这个农民,把该农民的产出全部买下,我们就发现,这个农民的租值就有2万元不见了。

这两个例子,前者是完全没有约束,以人性自私的假设推导出必然会发生的结果,后者则是对价格进行管制,两者皆发生了租值消散的现象,有趣的是,不管不行,管太死也不行,怎么管,是一门学问。

需要留意的是,基于上面提到的公理,农民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通过某些措施,来降低租值消散。

交易费用

这里讲的交易费用,是广义的交易费用,即制度的费用。以上述政府3万元购粮的例子为例,政府要维持这种制度不容易,随便想想,政府就要支出以下费用:

1. 首先必须有武力支持,强迫农民只卖给政府,同时还要防止黑市成交

2. 需要成立计划部门,知道要种什么,要怎么种,还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些政府全部都得管起来,不管的话,农民一定会怠工,农民不傻,会把自身的租值降低到3万元以下

3. 要负责提供化肥,种子,原因与第2点相同,于是得建化肥厂,建种子基地,如果想机械化生产,还得负责建设拖拉机等各种农业设备厂。

4. 要负责采购前后的渠道,不然粮食烂在手里损失就大了。

时间所限,就先讲到这里,关键的理论工具应该够用,后续如果有新的理论,分析时再临时补充就是。

通宝推:普鲁托,柴门夜归,假日归客,审度,
家园 都是很实实在在的方面

我就我经历或了解的随便说几点。

机会成本

你番薯的例子不好。番薯种旱地。水田的作物是水稻,芋头,荸荠,甚至莲藕。例外番薯还属于粮食的范畴,芋头,荸荠,甚至莲藕都已经属于蔬菜了,政策约束更多。我们那里的粮田至少在整个80年代只允许种粮食,也就是水稻,不许抛荒。后来放开了,种莲藕,蔬菜,西瓜,养螃蟹的都有。

租值消散和交易费用

刚承包的时候粮食只能卖给国家或在自家的谷仓囤积,85年左右才放开的。武力维持价格或专卖的应该是某一时间点以前的棉花,非常长时间的烟草,90年代的时候听我一个湖南的同学说他们那里收获季节村里的主要道路都有相关人员驻守,就怕相关作物被偷运到广东。

家园 没有务农经验

旱田水田分不清,一说就露陷!

对棉花的管制我非常不解,印象中比粮食的管制还严格?有这个必要吗?

家园 从数据归纳出来了什么结论?

在用什么理论来解释之前,先说说数据归纳出来的结论是什么。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22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