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对于青贮饲料问题不宜过分炒作 -- 梓童

共:💬106 🌺762 🌵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类倒是一直都有
家园 我明天要出差,看看能不能继续写一下吧
家园 沒有商家收小麦做青储

这段时间内地的网络吵的厉害,我特别跟河南老家种麦子的堂叔联系了一下,结论是根本没有收割小麦做青储的事,传言也是“我老婆娘家隔壁村”的那种。

为这个传言他们村还有人跑去问乡长,被骂“想钱想疯了”。

我堂叔说没人拿抽穗的麦子喂牛羊的,抽穗的麦子有麦芒,羊不爱吃,而且他们那里卖的青储饲料每吨只要390元,谁会在这个时候割麦苗,不怕政府抓?

这次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割麦子的视频,但又不存在大面积收割的现象,这种不正常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往阴谋论上思考。。。我的分析是美国人在下棋。

首先成功挑起了社会矛盾,网上为农民抱不平的,觉得影响国家粮食安全的吵成一团。

其次是成功逼迫河南政府出台不准毁麦的文件,挑起了农民对政府的不满。虽然我堂叔和他认识的人没有一个被高价收购青储(连见过的都没有,都是听说),但多数还是觉得政府粮食收购价太低,挡农民的财路(人家卖青储每亩地都1500,我们辛苦耕种打粮食每亩才挣1000)。

还有一个我觉得迟早会发生,欧美现在已经在攻击中国收储了巨量的粮食,哪天世界粮食短缺了,美国人会拿出照片,指责中国不但收储了几年的粮食,还把抽穗的小麦割了喂牛,必须要为世界粮食危机负责。

为什么是割小麦? 我猜是因为小麦是各国主要的食物吧。

通宝推:宏寺,
家园 赚得多是靠自己本事?

只不过机缘巧合招工赶上了而已,俺岳父也是河北人就是这么进城的,他弟弟还小没赶上至今仍在乡下种地,他哥更戏剧,倒插门去了外地农村,当时没少受欺负,结果那地方现在叫北京新机场,人家成了拆一代如今资产已经几千万了,这个算不算靠自己本事。。。

家园 要看大方向

他哥更戏剧,倒插门去了外地农村

你不能说你高考那天拉肚子了,所以高考制度就不合理。

至于

他弟弟还小没赶上至今仍在乡下种地

结果那地方现在叫北京新机场,人家成了拆一代如今资产已经几千万了

这都是改开后的事情,你不能说儿子生病,要老子吃药。

家园 说马云代表人民利益你信吗?

资本家入党还妄称三个代表,谁信?

这种瞎话就算了吧,说好的先富带后富呢?

家园 收购价确实低啊,又不能按照粮食短缺来卖
家园 改开时代,拆迁富裕算本事的嘛!
家园 他弟长大了也没到改开

就是不招工了而已

家园 一看就知道你没有管理经验

自己在异想天开。看看你这是什么话。政府要这么搞法,还不得被你黑死😁

【那为啥没陈永贵之后没啥农民当上中央领导了,如果按比例的话,中央领导层是不是应该过半是农民来的?我就打个五折好了,有没有1/4呢?】

家园 宝推你的土地股份计划

不过看梓童的发言,温铁军的说法和你的股份应该是互相补充而不是排斥的。

家园 我确实没有从政的经验

我也相信在座各位都没有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

大伙都在瞎聊,对吧?😄😄

家园 瞎聊也得贴边啊😯

都一把年纪的人了😁

家园 农民锁死在农村,这也是事实。

不过不完全是以改开作为时间界限的。

按照公认的说法,78年开始改开。80年前后,我对周围的事情已经开始有明显的记忆了。

在当时的农村,学生的入学率、升学率都极低。为什么,各类学校录取人数极少,而农村还没有通过考学进入大学从而脱离农业身份的意识,因为在此之前,当地极少数的一两个大学生,都是通过‘工农推荐’进入大学的工农工大学生,从推荐的背景、过程来看,对普通农民家庭根本不具有指导意义。况且,大多数的农户仍然维持在赤贫状态,1.5元的学费都够全家挠头的了。绝大多数的农家子弟,遵循的是入校、读几年小学识几个字、下学务农的过程。即便在我中学毕业的92年,本镇初中毕业生数量是120几个。我们当年小学毕业生,全镇是接近500个。120多个初中毕业生里面,考入重点高中的4个,中专的3-4个,师范学校的3个,普通高中的20几个。也就是当年近500的学生,最终进入高中、专科以上的,大约30多;获得初中毕业证的120几个,其他的就是小学毕业(当然还没算小学阶段就退学的,这个数量也很大)。

记得我三四年级前后,大约87年前后,当时经常有到农村招工的。首先是招收‘吃商品粮’的,就是居住农村,但是是教师、乡镇干部等公职人员的子女,他们的特点是具有城镇户口 。如果不满足这个条件,对不起,不会录取。所以当时农村‘吃商品粮’的年轻人一时风光无限,就业、婚嫁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而这一波人总体数量少,很快就被消化掉了。

第二波招工的是具有初高中毕业证,当然仍然是‘商品粮’人员优先。而这一波能够满足条件的人员也很快被消化掉。因为有硬性条件限制,催生了两个产业:1,倒卖毕业证。比如对于我这种初中毕业继续升学的学生,毕业前各路人马就开始委托学校老师等人物色目标,预定将来‘没大用处’的初中毕业证,当时这种毕业证很紧俏,一个毕业证能买上四五百元。2,买卖城镇户口。有些个别家境不错的农户,为了孩子能够顺利通过招工进入城市,为孩子办理城镇‘商品粮’户口。每个商品粮户口三四万,后来降到七八千。我们一个四五十户的小屯子,办理这类户口的有三四个。买卖户口一直延续到95年前后。要知道,那时候四五万元可以在我们地级市稍偏的地方买个四五十平的房子了。而实际上,买卖户籍的末期,商品粮户口已经基本失去了作用。

感觉是从90年往后,除了前两波城市的正规招工(以上那些有户籍、学历条件的),普通农村子弟逐渐开始兴起出外打工了,这算是第三波外出务工了。从事的行业大多以建筑工地(男)、餐饮服务业(女)、工厂流水线等为主。这类外出务工对户籍以及学历基本没有要求了。

在第三波进城务工潮之前,农村娃实质上是被锁定在农村的。因为1,联产承包之前,每个人(非学生)都要被大集体管着,你每天的任务都有生产队长计划着,你每天挣得的工分决定着你的收入,想到别出去,生产队、村政府不给你开介绍信,将寸步难行。2、联产承包之后,农民有了一定的自由,但即便如此,进城了也大概率没有人会用你,因为招工单位也没几个,大概率赤贫的你不会有闲钱闲时间到处找临时工作,况且还是到哪去都需要介绍信的。3、联产承包之后,村集体仍然要定期召集义务工,所谓‘大干’,主要是修路、植树、水利等集体劳动,每次连续多人、任务艰巨、分配到人,年轻人不在家,每年的任务完成不了,年终时罚单就会把全家当年收入填进去。

进城务工潮,是伴随着各类私有企业、制造业产品线、服务业,以及后来的城乡基建项目等等的兴起,对劳动密集型资源的急剧需求而产生的。极少数通过考学走出农村的,那是另外一个范围了。

通宝推:桥上,桥上,
家园 有边就不叫瞎聊了

那个叫研讨😄😄😄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上页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