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弃守锦州 -- 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 -- 萨苏

共:💬107 🌺9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弃守锦州 -- 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

[纪念抗日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近日,察看中日两方面对九一八事件的纪录,颇有感慨。

1932年1月3日,日军未发一枪,占领九一八之后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和辽宁省政府所在地锦州,张学良部不战撤入关内,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日军侵占东北示意图

看日本史料,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内部有强硬派,也有对东北军颇为忌惮的保守派,即便是军中,权力最高的参谋本部也倾向保守的。分析一下,九一八以后,其实局面并不是完全不可控制,完整的黑省还在马占山手中(锦州失守时,马虽然已经放弃齐齐哈尔,依然在海伦重建黑省政府,顽强抵抗),吉林虽然熙洽投降了,但是丁超等部依然相当有力,特别是东北军主力还在辽南的锦州,辽左一带反日运动蜂起,即便是沈阳,藏式毅被囚禁也五十余日顽强不屈,即便是东边道镇守使于祉山这样的大汉奸,当时也在首鼠两端 ?C 他和日,张同时联络,显然在观察时机,以便决定自己的动向。关东军虽然初步得手,其实东北局势最少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时东北的中国军事力量,按照日军分析为 ?C 黑龙江省正规军一万五千,准军事部队一万八千,吉林军五万五千(其中熙洽率领的主力已经投降,尚有多少属于反日力量不明),锦州的辽宁军十九万五千,是东北军的主力。沈阳失守后,张学良将东北军政机关搬到锦州,日军深感威胁。

为此,10月18日,关东军试图进军锦州,驱逐张学良,然而,日军参谋本部连续下达四次命令,坚决命令关东军回军,甚至最后一次用了和“奉敕”相同的命令级别。劫果是关东军直到1932年新年,始终没有与张学良部发生地面冲突。

可见,关东军当时的局面也十分艰难,其在东北总兵力只有关东军一万余,朝鲜军违令增援的三万余,前有张学良,后有马占山,还要担心苏联乘机染指,其内部也相当的不安。从国际上说,锦州所在的北宁线铁路属于英国资产,日本方面很担心攻占锦州引发国际冲突,从国内上说,关东军“下克上”的一意孤行固然有一些下层官佐的支持,但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包括日本国内政坛,都有很强烈的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属于“叛逆”,那时,日本的军部势力尚未膨胀到无法克制的地步,十月,大川周明等发动的兵变并未成功。即便关东军内部,对事件的未来,也是意见分歧。因为支持关东军行动的势力中,颇有一部分的目的和占领整个东北三省并不一致,旅大租借问题是他们的出发点。张学良在前一年对苏发动中东路事变,试图收回中东路路权,让日本朝野颇为震动,当时日本所强占的“关东州”,也就是旅大,是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最重要据点。按照条约,旅大的租借即将在1932年到达租期,预料国民政府不会同意继续租借,是其中一部分日本军政人士支持关东军发动事变的理由,然而,对于吞并整个东北,日本方面内部意见并不一致。

然而,反对的声音到了一九三二年就烟消云散,主张和解的外相币原辞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关东军进展太顺利了,“胜利者是不受责备的”。

锦州之战,只要张学良摆个抵抗的架子,关东军就内外交困 ?C 外,锦州并不是很好打的,马占山一万多人给日本人造成的麻烦已经够大,如果张学良近二十万军队在锦州和关东军打起来,可不是那样容易拿下来的;同时,关东军自己是在违背命令的情况下进军,这种情况下,要想打下去,只有不断的胜利,否则只要有失败,就不可避免内部的分裂。事实上关东军也始终没有真从地面去打锦州的张学良,只是派飞机轰炸而已,说明它的顾虑也是很深重的。

但是张学良居然一枪不发从锦州撤退了。张学良在日军压力面前,渐渐承受不住,终于借口等待调停,发表声明,撤出锦州,并在一月二日完成撤军,日军于一月三日占领锦州,兵不血刃。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结局,令人难以置信,日本方面大喜过望,即便日军自己,也认为锦州非经过一场血战不能取得,并集结了战车部队,准备应付张的反击。

锦州撤退的时候,蒋介石已经下野,孙科等国民党中央巨头虽然没有足够的力量支持张学良的作战,但至少是希望他进行抵抗的,把责任推给国民党未免牵强,锦州的弃守,应该是张自己的决定。九一八事变,可以归结为缺乏经验的张学良在仓促间不能良好判断局面,但是锦州完全不同,锦州问题上没有猝不及防的问题,应该说反映了张学良和东北军高级将领的能力和认识存在局限。试问,如果张学良没有易帜,日本人打你东三省你抵抗不抵抗?

从九一八到锦州失守几个月的时间,东北军没有规复沈阳或者和日军对抗的军事行动,尚可以解释为对自己的力量不足感到担心,或者静候国联处理的诚意,然而,主动放弃锦州,就完全的反映了张对和日军对抗的畏难,甚至没有“打打看”的勇气。

当时的东北军是否全不能战?应该说不是这样,张学良的东北军此后在内战,外战中颇有战斗力,其装备训练也并不差,因为此后的东北军失去自己的基地,其战斗力应该呈现递减趋势。以其兵力,如果作战开始,即便不投入全力,至少不会比马占山部队更差。锦州有东北军的东大营,物资,指挥机关齐全,锦州所在后方为山海关,前方为狭长的锦西谷地,山地可以提供较好的地障,而日军兵力难以展开,后勤补给线也暴露在周围抵抗力量的包围中。这个仗,怎么看怎么可以打一下。以东北的人心,张的抵抗会引发怎样的反映可想而知。李顿调查团在日军占领的东北进行调查,东北的同胞于日军暴虐之下,依然坚决的给于对中国强烈的支持 ?C 这个代价是怎样的沉重,看看马占山派去和李顿调查团联络的人员怎样先后被残杀就可以知道了。

哪怕是象征性的打一下。

张学良曾经解释不愿意在锦州打的原因,一个是没有中央支持,怕打不赢;一个是不愿意部下白白牺牲。

还是那句话,你是东北的主人,人家抢你的东北你自己都不着急,能指望中央着急吗?不愿意白白牺牲部下,马占山是不是你的部下?唐聚五呢?邓铁梅呢?

要是老帅张作霖在,就算丢了沈阳,也绝不会放弃锦州吧。

当军阀也要懂得保卫自己的地盘呢,比如阎锡山。人必自助而后天助之,自己不敢打,完全指望别人,十九怪不得别人不出力。

锦州的张学良部,是东北各地抵抗力量,特别是黑龙江马占山的精神支柱,随着张学良从锦州不战而退,影响是惨痛的。

首先,日军得以全力向北,马占山为主的黑省既失去精神上的支持,又失去辽宁方面军事呼应的可能,成了地地道道的孤军,终于被日军击破,东三省彻底落入日军手中。东北各地自发的抵抗力量失去了政府的有效协调和指挥(也失去了对于政府的信任),明眼人一看可知已经难免各个击破的命运。同时,东北的人心,也陷入失望和低沉,不复有抵抗的意志。

其次,关东军越发猖獗,在日本政府中,由于占领东三省意料不到的顺利,激发了日本强硬路线的疯狂。日本人的性格,是最初投入的时候“高抬脚,轻落足”,所以今天投资机会上往往落后他国,但是一旦成功,就会进入一种癫狂的兴奋状态,不顾一切的蛮干。甲午战争,珍珠港,无一不是如此。假如换了熟悉日本情况的蒋百里等人物指挥东北局面,断不会如少帅一样让日本人疯起来,对日本人无原则的让步,只会让他失去理智。说起来,少帅口上抗日的举动很多,具体怎样抗,还未免稚嫩。1932年1月,张学良弃守锦州,3月,满洲国就出炉了。从此,日本军国主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直到1945年把日本也带入灭顶之灾。

同时,这次无原则的弃守,也大大的在东北军内部提升了畏日,动摇的情绪,以至于伺候的热河战役中,东北军各部全无战心,争先逃跑,即便是王以哲这样的精锐和坚决抗日少壮派,在长城战役中,都因为再三催促中央军接防而成为十七军的笑柄。实际上,当时投入长城抗战并稳定古北口战线的十七军,装备人员数量都并不比东北军好,所能够顽强抵抗的资本,无非是有真正抵抗的决心。锦州弃守,对东北军心理上的打击是巨大的。

三千万父老,百万疆土,对自己在这块生我养我土地上最后的据点,几十万大军一枪不发的离去,少帅,不能不让人想起彭德怀那句名言:“仔卖爷田不心疼”。

对张学良来说,我想此后几十年,他想到这个决定,也会感到痛切吧。从那以后,他再也没能回到那片叫作东北的土地。

[完]

关键词(Tags): #锦州#张学良#九一八元宝推荐:电子赵括,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哈哈哈,传说中的萨发吗?
家园 沙发 但心情太沉重了
家园 张丢掉了很多次历史给他的机遇,还好没有丢掉最后一次
家园 唉,二世祖太年轻啊……
家园 真是一个二世祖,

不过当时他太年轻也是一个原因

家园 老萨这个好

老萨这个结论非常认同“窃以为,这是张学良在东北问题上最大的失误,甚至超过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张弃守锦州,实在说不过去。

家园 其实老蒋也是再三告诉他锦州要守的

在南京的顾维钧(当时是张学良派到南京协调外交问题的)亦多次给他电报希望他能坚守,这事须怪不得别人。

同意萨的说法,后来的张学良想起来想必是很痛悔的。

唯一能替他开脱的,大概就是广东派把蒋逼下台以后,大概下一个目标就是张, 张当时不同日军作战,可能也是惧怕背后被人暗算吧?

据说广东派的外交部长陈友仁,当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上尉事件闹得最凶的时候,曾经跑到日本向币原喜重郎外相提出建议,要和日本合作来打击蒋介石,并准备出卖满蒙的权益,用以换取日本对广东提供一批武器。此事,幸而错投了门路,币原喜重郎正是反对日本军人这种做法的,所以两下没有谈拢而作罢。(日本外务省编“日本外交年表并主要文书”,1840-1945,下,东京,1966,56页。) 

广州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曾面告日驻广州领事须磨谓“倒蒋去张之主张,粤府与日本并无二致”。

这些来自日方的史料不知道萨能不能印证?

据关宽治等的《满洲事变》记载, 十二月二十六日,张学良给锦州的荣臻曾下达了锦州军对日军作战的指示。 然而,在最后的关头,张学良却没有“死守锦州”。

日方的分析为“从军事上说,他可能可以这样认为,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关东军的武力,因而企图保存实力。但是恐怕更大的原因则是,张学良当时在华北的处境要比想象的更不顺。锦州之战是与张学良关系很深的蒋介石正在下野期间发生的,所以张学良既没有得到南京政府的支持,也没很好地控制华北将领,如果稍一马虎,乘其兵力用在锦州之时,势必要爆发一场大规模的反张运动。彻底抗战对张学良来说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这也许是实际情况。 ”。(关宽治等《满洲事变》)

家园 感觉还是经验不足带来的问题吧

但是关东军显然对张的状态掌握得比较清楚,很怀疑张的左右有日本方面的人。

家园 说不说的过去是一方面

最主要的是这样一来,可能张的损失是最大的,东北王从此丧家也,如同鱼出了水,还有多大的能量呢?应该说,如果是老张,出于一个军阀的本性,他也不会轻易放弃整个东北的。

家园 确实很可能,但没有见过这方面的确切记载

东北军和日军一起相处那么久,日方的渗透肯定是很厉害的。

家园 其实我曾经想

如果没有中原大战东北军的入关,张在东北,

没有华北这个退路,也许就会丢掉顾忌

背水一战了。

总之他的想法我估计还是,总是不相信日本人

几个下级军官背着政府乱搞就能成事,另外一

个也因为中国的内乱,内部的敌人也要防一手,

所以不想消耗军队的实力。

家园 第一条的确如此

但是第二条感觉他判断错误,实际上他不抵抗损失得更大,表面上基本部队保下来了,但是部队的基础,自己的地盘都丢了,东北军成了无根水,客军,以后不要说发展,保持都难上加难。哪怕他在东北保留一个县,也会局面大大不同,张家在东北的影响在那儿呢。何况中国当时各路将领,从无一个因为对外作战导致崩盘的,盖因为有一点外战的勇气,都会得到相当高的政治资本呢。

老张家在东北经营那么多年,弃之如弊履,显然张学良没有认识到老家对自己的意义。东北军的将领后来老蒋一拉就走,关键也是没了后方,要靠人家。

想起了缪贤荐蔺相如故事。

家园 补充一小点

9.18之后,日军一路向北,熙洽和于琛??大开吉林城门欢迎日军。而且伪军马上被用来充作向哈尔滨前进的先锋。哈尔滨当时有点国中之国的意思,被叫做“东省特别行政区”(齐齐哈尔是省会)。丁超的中东铁路护路军当时是一只相当强大的力量,人马齐备,武器先进,然而丁超在张景惠的游说下,为保存实力,作壁上观,没起到积极作用。他想的是铁路还是俄国人的,保护他们的产业当然应该享受“看家狗”的待遇。所以当时马占山,李杜,冯占海,赵毅,苏炳文等人的抵抗都带有孤军奋战的特色,非常悲壮,基本上没有任何补充。我的感觉是东北军下层官兵的个人军事素质都很过硬,但上层指挥无方,因此从内战到外战屡战屡败。

老萨好文,我手再懒,这次也得献朵花了。

家园 是啊,还是太年轻

当初对苏联贸然开战也是,对苏联红军的战斗力和决心没有充分的估计。

不过,918事变发生在中东路事件以后不久,对他可能也有影响吧,中东路事件,也是外战,但是在国内却是批评的声音很大。

但是918毕竟不一样,是别人欺负到自己家里,公然占我领土,少帅也算是身经百战的,不应该是懦弱的人的,更何况“国恨家仇”阿, 有时候觉得真是有些不可理解 !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