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82事件几天之后,经过思考,承认自己彻头彻尾地错了 -- Bmlf

共:💬18 🌺1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82事件几天之后,经过思考,承认自己彻头彻尾地错了

错误的原因是拿社会主义的框框来套,什么不该眼睁睁看着对方犯规啦,什么民意被糊弄啦,什么演训是炸鱼啦,等等等等,如果套用到资本主义(呃,是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那只要最后算帐,赢了就行,不用管姿势好不好看,也不用管什么团结如一心,白猫黑猫抓老鼠就行,这一切解释得通了,一切也就对了。

是今天看到一篇公众号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原来国之重臣也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并且一直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

中科院退休老科学家蜗居13平米老破小,我炸裂了!

你想没想过?钱学森、钱三强和邓稼先应该住什么样的房子?

他们这些国之栋梁应该住什么样的小区?

队长不说大别墅,至少得安排一个中档小区,住上120平的三室两厅吧?这不过分吧?他们可都是国之脊梁,是让中华民族挺起腰杆的无双国士。

可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的脸!

别说120平了,更别说中档小区了,真实的他们住的是全北京市最低一档的老破小。据凤凰网报道,原中科院天文学家段元星(世界闻名的肉眼发现新星者)就住在北京市中关村科源小区一套13平米的老破小房子里,一住就是20多年。

2021年,中国GDP总量114万亿,位列全球第二,可是我们的科学家退休后却只能蜗居在一个13平米的老房子里,住的连一条狗都不如。且不说王思聪的狗,恐怕连一个网红的狗都比不上。

队长知道,搞科研不能唯金钱论,可是,这他妈也太寒碜了吧?这样的房子,北京市里的宠物狗都不住。

队长查了一下,天文学家段元星,也是钱学森、钱三强曾经居住的科源小区兴建于上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70余年。按照一般商品房70年的产权上限来看,这已经是典型的危楼。

为什么这样的危楼不搞棚改?不拆迁?难道是老科学家们不想换新房吗?全国大搞棚改时,那么多的旧村、小区都拆掉了,为什么偏偏房龄超过70年的科源小区拆不下来?退休的老科学家为什么就换不了新家?

这要是邓稼先活得久一点,他造原子弹奖励了10块钱,造氢弹又奖励了10块钱,一共20块钱,他在北京也买不起新房。为什么北京市政府不能对退休的老科学家多一些关怀?

中科院是没钱吗?联想集团赚了那么多钱,中科院至今持股29%,分了那么多的利润,钱到底分给谁了?为什么中科院的退休老科学家的住房条件竟会差到如此地令人发指?

队长查了一下,科源社区的二手房均价超过12万/平。但楼龄已经超过70年,没有出售的条件了,也无法置换。段元星在20多年前就被分配到了这套13平米的老破小里,那时候,正是中国商品房开始发展的阶段。可是,13平米,老两口住,怎么都说不过去!

13平米的房子也是人住的地方?猪圈都比这个大!

队长心态真的崩了。我们真的尊重科学吗?我们真的尊重科学家吗?

我们的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收入显著提高,可是,这一切不是大风刮来的,是站在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上发展起来的。是他们的辛勤付出和艰苦奋斗,才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厚重的基础,才为富国强兵打好了地基。

我们现在的生活变好了,国家强盛了,可我们不能忘本啊!

不能把老一辈科学家遗弃在暗不见光的角落里,任他们自生自灭,更不能让他们住在13平米的老破小里,度完余生。

他们不是燃料,他们国家的功臣!

他们不应该被用完就抛弃,他们应该享有一个体面、温暖、安乐的晚年!

当全体国民都在向前看的时候,队长也希望,有那么一部分人能够回头去看一看,那些风烛残年的,退休的老科学家们,他们的生活有没有变得更好?他们无愧于国家,国家是否也无愧于他们的毕生奉献?

时代永远向前,但我们都会老。搞了一辈子科研的退休老学者,跟不上时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可他们应该得到帮助,应该得到关怀,绝不应该住在一套13平米的老破小里!

我们允许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绝不允许让退休的老一辈科学家们在贫困潦倒的晚年中,了结余生!

我真的炸裂了,心态崩了......惟愿我这一篇文章,能为段元星这样的老科学家改善一下晚年生活,尽到一份绵薄之力!

在此再次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要批评自己眼光短浅,没有与时俱进,正确认知这个世界。

通宝推:桥上,独立寒秋HK,土地革命,真离,
家园 当年何泽慧老同志在世时居住条件也不好,虽然房子不小

她是钱三强的夫人,同时自己也是大科学家。

唉。

家园 这个事我知道

中科院早就瞧上中关村的老宿舍了。那样的黄金地段,让一群退休的和即将退休的老家伙占着,早看不顺眼了。几次要改善居住环境(货币补偿,让他们去郊区买房),是在院士们的领头下,大群退休老教授集体抗议才能留下这点破房子。

这些老人想得很简单,自己老了,折腾不动了,将来出去买房被物业欺负都没人管。要求拆迁可以,让大家回迁就行。如果实在不肯给回迁,在郊区给我们建一个小区,让我们能集体住进去,不打散也行。千里拆迁只为财,领导们觉得答应了后患太大,就两个条件,一个都没答应。等他们里撑头的死了再说。这是一个黄庄小区八十多的退休老教授大约十年前亲口跟我说的。他们两口子是六十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同学,一个是教授,一个在科学院后勤系统。

通宝推:大道至简,桥上,
家园 思考习惯很重要

脑子是个好东西,要用,不用就废。

向各位河友说明一下哈,我这是陈述,不是评论,更不是评论某个人。我没有攻击任何河友。

家园 事情就这么抻着了?让所有人都看着易太子和周公子门的体面,

二舅和院士们的不体面,按这么一个情况,还有人相信民族复兴和星辰大海吗?

家园 段元星在20多年前就被分配到了这套13平米的老破小里。

20多年前是什么时候 ?大概上不超过2002年下不超过1992年。。。

根据92年的中国科学院京区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院京区出售公有住宅的实施细则》的通知来看,1.中关村、城区、玉泉路等地区出售楼房的标准价定为411元/建筑平方米;2.苇子坑、祁家豁子、肖庄等地区出售楼房的标准价定为406元/建筑平方米;3.九一七生活区、北郊北(北沙滩)等地区出售楼房的标准价定为401元/建筑平方米;同样,92年的《中国科学院京区住房制度改革实施细则》中注明:住房是否超标以户计算,可按国发(1983)193号、国办发(1983)39号等文件的规定计算,也可参照北京市关于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和分室原则计算,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标准14平方米,家庭每个人面积之和,再加5平方米,即为每户住房面积标准。丧偶、离婚、大龄(30周岁以上)未婚职工按两位职工计算。夫妇平均年龄在25周岁以上尚无子女者,视同有一子女计算。有大龄子女的家庭,还可按年满13周岁以上的子女和其他单身成员异性分室、同性不分室;男性年满26周岁、女性年满24周岁的同性未婚家庭成员分室的原则,作为辅助条件计算。上述规定,只作为计算职工住房面积是否超标的依据。住户是否超标,由职工所在单位和房管单位按上述规定本着就高不就低的原则(即符合上述规定中的任何一种规定,均不算超标)共同核定。

90年代之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的房改搞过多少次了 ?13平的房住了几十年一次房改都没参加过的鬼话也信 ???

上网首先做的,不是开阔眼界,而是改善智力。

通宝推:等明天,mhymark,
家园 这种一看到一篇报道立马激动万分的,非蠢既坏

不是出来带节奏的,就是被别人带了节奏的

他们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独立思考

家园 住个60、70方的老房子可以理解

只住13方的老破小未免太过难于理解,以至于让人怀疑其真实性。福利分房是流动性的,也是论资排辈的,只有前面的人选择后,后面的人才有资格选择。除非段放弃,否则在他后面的人都不能选房。

20多年前大约是指99年取消福利分房,但是那是针对新晋小年青,老的那批人依然在流转的。现在一些单位还有收回的福利房在内部拍卖,房子必须是成套的,必须在30、40方以上的。十几方的就不参与拍卖了,直接做宿舍或者临时周转。

这事太过匪夷所思,据我所知难怕下岗工人也很少有这样的情况,恐怕另有内情。一个可能就是多占房,另外有房。当时为了凑足待遇面积,有可能几套房凑在一起。比如享受120,拿了套90,不够部分零星补。还有可能是子女不争气,占了父母的房,比如《我爱我家》里志新三兄妹其实是住在老爹家里。如果子女不争气,结婚了没房,把老父母赶到小套里了是有可能的。

过去的福利分房肯定有猫腻,但从现代年轻人的角度看,那时却还是相对有保障的。

另外关于改造问题,象这样的筒子楼,当然不只段一户,同一户型很多,改造时肯定不是原面积回迁安置,可能50方起步,甚至补足他按政策该享受的120方。也就是说,十几方可能要补一百多方。如果户口本人人头多,那就更复杂了,获利空间更多。如果段老当年的确没享受到福利政策,这样回迁安置个人以为还是公平的。但若是己经亨受过了,或者是多占房,这就是让社会付出代价了。

家园 继续看。
家园 这个问题要比台湾问题难一些。
家园 老人居住条件一般可能反而有利于长寿

钱学森也是几十年不搬家。

反而各高校常有“院士楼”搬进去就逝世的传说。

家园 收到并同感

煽情的东西必须要在脑子里多问几个问题,"时间地点背景以及为什么、想说明什么?”。直觉上有问题的文章一般有的看不清或未交待清楚的原因在里面,而这些东西文章里肯定不会交待的,否则无法引导出结论来。

家园 你这就扯淡了
家园 是旧房子有利于长寿

新房子不利健康。年长的老人不宜搬进新盖的房子,好多老人搬新家后很快就去世了。

家园 我举的这个例子主要是旧

小不是核心问题。他们家是两居室,两个卧室一个客厅,因为年代早,房间比较小。肯定不止十几平米,但是也远没有60-70。他们有一子一女,都已独立。对于老两口大小不重要,主要是图生活方便,超市、医院不要太远。他们就怕被打散,自己买房被物业欺负。另外就是很多老人子女都在国外,周围都是熟人搭把手,很多时候是能救命的。

当然从外人角度看,确实居住条件和贡献不匹配,他们住的跟我们老家下岗工人差不多。但是他们自己对这个比较平静。

客观的讲,如果中科院领导原地重建后让他们回迁,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原来楼层低,盖上高楼,可以给他们多一点面积,还有多的一部分可以卖钱补贴建设成本并赚一些钱。但是这样赚的少,领导不爱干,想给一笔钱让他们自己买房,新楼做商品房或者给引进人才。这么好的地方给他们离退休人员白瞎了。他们提出的异地建小区涉及新买地的问题领导也嫌麻烦,就这样拖下了。这些老人对拖下来意见并不大。他们生活比较淡泊。但是做客的人看到楼道往下掉灰皮,地面已经坑洼,觉得不大合适就是了。

通宝推:等明天,Bmlf,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