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整理】对于温铁军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比较清楚的描述 -- 箪食瓢饮到中年

共:💬81 🌺318 🌵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早先是这样

因为过去人便宜,机器的技术水平低,所以人力精耕细作对比的是粗放的机械化,在一些地形复杂的地方亩产能赢。但是一方面现在技术发展了,机械也有小型的,用机械甚至可以改造地形;而且另一方面人吃苦也不如过去,即使比亩产,堆人力也比不过机械了。如日本农业纯靠封建行会的垄断和政府、消费者大额补贴,否则早死透了。

家园 那你得定义“机械化”

你把农民拿个手持机械种一亩三分地也叫“机械化”,那就讲不清了嘛。

不过单纯农业对于个体常常是不划算的。所以我主张,重建“生产建设兵团”,在没人愿意种田的地方种田,招姑娘小伙来服“农业役”。

家园 我在另一帖里提过

我个人对农业看法是这样

主要是产权和劳动分离。保证农民产权,但是他们不必在土地劳作。农业工人或者你说的生产建设兵团,都可以。集中使用的土地,方便机械化不仅仅是地块大,也有大规模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改造,从经济收益上,付出能得到足够回报。

家园 刚看见这样一个故事

1975年,时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的韩先楚打报告回湖北探亲,此行他的目的还有一个,就是去做调研,看看百姓们的生活如何,听闻韩将军回乡,当地领导纷纷出动,他们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来款待将军,但韩先楚拒绝了,他只是去村里找了一个普通的家庭借宿。吃过饭后,韩先楚问了闵永生一些话,但闵永生很明显放不开,很多话都不敢说,韩先楚生气了,说:“有我在,有什么就说什么,谁要是敢为难你,我第一个饶不了他!”闵永生这才敢诉苦,说同样的劳动,公社和大队干部分的就比普通社员多,大家没有了劳动的动力,有人干脆出工不出力,反正干不干,都只有那点工分。第二天,韩先楚把公社领导叫过去,说:“等我走后,你去找县领导,就说是我韩先楚说的,公社和大队的干部太多,需要精简一批。”公社领导问:“精简到什么程度?”韩先楚说了一句:“精简到老百姓不叫苦为止。”

家园 文革公社干部是最少的,哪可能叫苦,叫苦的是下放干部吧?

还有大量不脱产干部哦!叫苦也是干得多,收入不多吧,甚至收入不多他们也得喊吧。

1975年虽然邓某整顿,人在回城市,但是,大队公社干部也不会太多。

韩先楚说文革干部多,我就呵呵了。而且下放干部是不作为干部的,只是履行职务功能。

比如,下放医生,老师,文化干部,技术人员,等等,钱是城市开的。

所以,这个故事应该是故事,文革时期公务支出就在那里,怎么可能干部多。韩先楚至于这么糊涂么,不会的。

这应该是改开笑话。了解第一次精简机构,这次基本就和邓大发职务有关。因为回城风已经形成了。

所以一堆关系人都挖洞相关职务,导致了第一次机构臃肿,就是为了回城和进城。

这也是导致改开后乡镇开销大的最根本原因。然后是各种摊派税费,这是当年的历史。

1975年,太呵呵了。

家园 写这么多还文不对题

人家韩先楚说的是“ 公社和大队的干部太多”,

你说的是“ 韩先楚说文革干部多”

家园 1975年是文革期间,他们指责的也就是文革

我说的是66年开始的干部下放到公社。文革公务员是很少的,包括农村。

家园 这逻辑太牵强了吧?
家园 文革时期是各层干部最少的时期。都被送干校了或者下放了

所以干部最不满意

家园 就是说把城市的负担转移给农村了
家园 陈一谘当年是这样说的

“包产到户”在我国农村发展中带来三个转变

  

  1.广大农民有眉飞色舞第二次解放的感觉。农民讲:“解放后有过两次好日子,一次是土改后到56年以前,一次是现在"。56年前的兴旺劲又出现了”。过去用了很多办法都搞不好的地方,现在地种成了“样板田"”。可见,我国农业发展不快,主要原因不在地不长,不在农不勤,不在没经验,不在投资少,而在于方针、政策有问题。安徽各地都反映生活不如解放初期好。巢湖地区一个老同志说,现在农民50%生活不如解放前,100%不如55、56年。很多农民反映,20多年没吃饱肚子,这两年吃饱了。所以,千条万条,农民有没有积极性是第一条。我国落后在农村,潜力也在农村!每个农民一年多创造100元财富,全国就是800个亿。“包产到户”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觉得自己又当家作主了,这是最大的转变。

  

  2.“合同制”的出现对我国农业发展有深远意义。许多地方出现的“合同制”虽还不完善,但却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巨大进步。它一方面可以把用行政命令管理农业逐步改变为用经济办法,一方面可以逐步把农民和集体,国家置于等价交换的平等地位上。从长远看,它将使按行政办法和行政框架、自然村落和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不可避免带有自然经济和封建宗法特点的行政式农业经济体制,转变为自愿互利的真正的新型合作经济。

  

  3.中国农民找到了一种调动个体,发展群体的好形式。我们过去一谈个体积极性就批之曰“资本主义”。实际上没有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性,何来集体的积极性?有人甚至宣传违反起码常识的什么“大河没水小河干”。否定了个性,也就没有共性;共性总是蕴于个性之中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种使个体与群体利益可以协调一致的办法。社会主义的政策必须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包产到户”则正在摸索着向这个目标前进。

  ——《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关于安徽省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考察报》

结果并没有变化,人口和经济优势依然形成了事实上的“宗族”,你贴的问题反而变本加厉。

家园 这里有俩问题,分的多,人多。

我前面回复的是分的多。人多大家都知道是下乡带来的问题,他说文革时期也不能说错。

家园 兴十四镇的变迁

在公社,书记并无那么大权力。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属幸福公社,后析置音河公社。

1984年4月,音河公社改音河乡。

1996年6月,音河乡改音河镇。

2011年7月,音河镇人民政府驻地由音河村迁至兴十四村,并更名为兴十四镇。

2011年,兴十四镇下辖下辖兴十四、兴业、音河、山湾、兴武、兴农6个行政村。 [1]

2019年,兴十四镇下辖兴业村、兴农村、山湾村、兴武村、音河村、兴十四村6个行政村, [3] 人民政府驻兴十四村。

2011年末,兴十四镇下辖区总人口15227人;总人口中,男性704人,占50.6%;女性7523人,占49.4%;18岁以下2940人,占19.3%;18—35岁4140人,占27.2%;35—60岁5805人、占38.1%;60岁以上2342人,占15.4%;以汉族为主,达15013人,占98.6%;有满、蒙古、回、朝鲜等少数民族,共214人,占1.4%。2011年,兴十四镇人口出生率9.08‰,人口死亡率4.81‰,人口自然增长率4.2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9人。 [1]

截至2018年末,兴十四镇户籍人口为15652人。

经济编辑 播报

2011年,兴十四镇农业总产值70660万元,农业耕地面积20.3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大豆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74272吨。2011年,兴十四镇林木覆盖率16%,活立木蓄积量16.1万立方米。2011年,兴十四镇财政总收入2433万元,比2010年增长1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42.9万元,比2010年增长0.6%。2011年末,兴十四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246万元。 [1]

2018年,兴十四镇有有工业企业15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3个。 [2]

社会事业编辑 播报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兴十四镇有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6个,藏书近4万册;摄影、书法、美术、音乐业余创作人员50余人。2011年末,兴十四镇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0%。2011年末,兴十四镇的有线电视用户数为30户,入户率97%。 [1]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兴十四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170人,专任教师10人;有小学8所,在校生663人,专任教师37人,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31人,专任教师49人,初中适龄人口人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99%。 [1]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兴十四镇有卫生院1个,卫生所8个病床23张,专业卫生人员32人。 [1]

社会保障

2011年,兴十四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68户,人数73人,支出16.45万元,月人均187.8元;城市医疗救助98人次,支出29.4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31户,人数302人,支出27.32万元,月人均75.4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86人,支出5.76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75人,安置义务兵、士官等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20万元。 [1]

交通编辑 播报

兴十四镇有甘双公路、甘音公路过境,已实现村村通公路。 [1]

家园 人民币兑换性差是我们自己的事

跟美国等没有多大关系。

是我们自己不主动做,为什么呢?因为目前这样的货币体制,他们感觉不赖。其实美元也不是美国人说的问题是别人的,好处都是美国的。维护美元币值的任务还得是美国人干,不然美国养那么多航母干吗?

人民币没有必要走美国人的老路,既然是人民的币,只能是全世界人民的币,也只能到全世界统一到一个国家的形式下才能做人民币全球流通的事。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