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基地的普通一兵--我的父亲 -- 大厨

共:💬56 🌺33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呵呵,花!我父母也曾在导弹发射基地奉献20多年

他们那一代有两句话可以概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

在鸟不拉屎的地方奋斗了半辈子,一年里有半年是冬天,冬天蔬菜只有白菜,萝卜土豆。小时还记得那里食堂常吃窝头,81、82年以后才有所改变。基地里所有一切设施都是从零开始造的,打坑道,造房子,都是兵们自己干的,出事故死人真是常事。

他们那一代人在那个封闭的环境生活的太久了,很单纯,突然转业回到地方后大部分人都不习惯,觉得很失落。毕竟年纪大了,再适应就不容易了。

心里很怀念小时在基地的生活,无尽的黄土高原,偶尔出现的羊群,四处可见的土豆地。贫瘠的土地上曾经洒落了很多我和儿时伙伴的欢笑。

家园 哈哈,这就是navy好了,好歹在海边还能自己买海鲜吃的,而且,

那地方虽然偏僻(现在可绝对不是了)可苹果、葡萄、西瓜都是很多的。

不过经妈有工作,没办随军,两地分居,生活就差多了

经爸也提起过建新基地时带着猪阿,牛啊,坐着登陆舰上岸,借宿在老乡家里,自己建营房。风风雨雨十几年,经爸早就回地方了,现在最爱看的还是CCTV7的军事报道。

家园 酒泉亚,我班同学去了三个,2003年入的伍,

前一段有假期或者借开会之机他们还会来北京看看我们大家,真想念他们亚。每年有3个月假期,但是实际上能休1个月就不错了。现在的酒泉基地已经像一个小城市一样了,他们三个有的在基地生活就好些,有的在外面的站里环境就比较艰苦。我们这一届学院里去了好几个同学,走之前又是采访又是表彰还都入了党,但是有个女生到了那里一下火车就跑回来不去了,说是坐火车的时候只见一片沙海实在不想把十年青春奉献在这里。回来后说想考研,学院明着和她说你想考没有问题但是咱们学校肯定不会要你因为你当了逃兵。

家园 【原创】基地的普通一兵--我的父亲(续完)

父亲的军人生涯中,我也不敢说他没为自己的事情找过领导,个别说过什么话,但我所知道的一次是为了一位叔叔,他的战友。在当时,甚至现在的部队中,农村出身的兵占了大多数,这也很好理解,毕竟即使到今天,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仍然是社会的主要成员。这些兵的配偶往往就是普通的农村姑娘,在家不但要从事自身的工作,还要完全承担起对家庭,老人,子女各方面的责任,从个人得角度来讲最终就是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在部队好好干,到了年头能够家属随军,以后能按照政策有个安置,让子女能够有个比较好的成长环境。我说的这位叔叔就是这种情况。当时好象是十四年,再加什么条件就能办随军了,他也就差个一两年了,组织上基本决定安排他转业。他有一次跟我父亲诉苦,也不免发发牢骚:“老子在这种兔子偶尔才拉屎的地方干这么些年,说走就让走了。”父亲当时没怎么说话,回过头来就找了上级,话怎么说的不知道,但是最终的结果确实是那位叔叔继续留了下来,也就意味着他家那辛苦了多少年的阿姨有了盼头。

写到这里,还是要说说我的母亲。歌里不是都唱了: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不是军人出身或者军人家属,很难理解这歌词里的真正含义,真正的酸甜苦辣。我母亲从乡村小学的教师,做到学校校长,到中心学校的校长,象她周围许多人一样,无私而且努力地工作。后来,组织上调她到城里政府部门工作,一样做得非常出色,非常努力。在我出生两个月后,她接到调令,立即准备到地委报到,到某部门任职,在当时的环境下,这不亚于今天哪个500强给你个VP的OFFER。然而这需要离开家乡,离开一直给予我们强大支持的舅舅们更远,而我更是一个包袱,必须处理给奶妈或者什么人来照顾。一周后,这封调令被寄回去了。

后来,随着我和弟弟越来越大,多年从事教育事业的母亲非常敏感,痛苦地开始考虑家庭和两个儿子未来的成长问题。每个周一早晨,母亲骑车出发到城里上班,我总是坐在地上,把手伸进车轱辘里,大哭着不让她走,直到被舅妈抱回去,母亲也是一路流着泪,一直到单位门口,擦擦眼泪进去上班,直到周六晚上再回来。一周又一周,一月又一月就是这样度过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选择就是前面说过的随军,当然后来被否掉了,但事情毕竟要解决。最后,母亲不得不痛苦地决定:回乡,向姥姥,舅舅们靠拢。

说到我的姥姥和舅舅们,也许应该单独再说一说。我的舅舅们作为普通百姓或者干部,各有不同的特点,在地方上颇有点名气,而且共同点就是性如烈火,疾恶如仇,再加上母亲家在当地是大姓,所以比起其它军属来,可能还是少了若干麻烦。

母亲回乡,继续当她的教师和校长,在地方上许多人看来,都以为是犯了什么错误,一时也有不少谣言,然而母亲默默地忍受了,将弟弟接了回来。最开始,弟弟很不适应,见人就哭,母亲和舅舅躲起来,让我去给他喂饭。因为在那两年里,我几乎天天从舅舅家到弟弟奶妈家,去看他,跟他玩,弟弟认识中最亲的人就是我。据认为,当时弟弟的性格有一点点跟家族中的人不一样,或者说不太让人喜欢,于是舅舅很认真地对母亲说:“你可不许亏待他,不然他将来出了问题你就是犯罪!”我说的舅舅是我的二舅,因为一直在他家里长大,习惯这样称呼。于是,白天,弟弟到舅舅家,让我那慈祥细心的舅妈看护着,晚上再接回来。我开始也去,等再大一些,就经常随着母亲去学校,跟着上课,学习,游戏,或者钻在小图书室里翻书看。

过了几年,由于家庭和孩子的问题更加突出,父亲终于提出了转业的要求,组织上非常不同意,尤其是父亲的老领导。最后,实在看没办法了,说:这样吧,你不就是为了离家近吗,你还是别离开部队吧。于是父亲调到了北京某单位,但是正如有的朋友讲的那样,从基地回来的人,非常单纯,即使同在部队,周围环境也非常不同,而他的资历,在新单位多少有点惹眼,又过了几年,终于还是转业回了地方。

父亲安排了工作,找了房子,我和弟弟转学到城里的学校,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我母亲调不回城了。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就象姜昆相声里说的:那棒子面儿粥也不是总能糊弄来的。在好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白天上学,由于父亲单位离家远,中午不能回家,我和弟弟自己弄饭吃,到周六等母亲回来,全家团聚,周一早晨她再走。后来不得已,母亲找了她的老领导,也是我舅舅的老战友,费尽周折调回城。为这事,那位领导还被人告了状。

父亲的兵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回到地方的他虽然有种种的不适应,但军人本色不改,积极,努力,认真地工作着,赢得了周围同事,朋友的尊敬;母亲付出了重大牺牲,职务越做越低,但是快乐地在完整的家庭里注视着儿子们的成长----

元宝推荐:萨苏, 通宝推:zwx650,穷贱忙人,
家园 说来惭愧,我对基地印象最深的是一条叫“美丽”的狼狗

去的时候小,能懂的少,记住的就更少了。

家园 罚你买瓶好酒给你家老爷子道歉
家园 先花后看抢沙发
家园 大厨兄你这篇把我眼圈看红了,唉,什么都不说了.
家园 跟吃没什么关系

不过是工作的性质有点通吃的感觉。很多东西也是在工作中积累的。

家园 【原创】基地的普通一兵--我的父亲(想说的话)

这些天里,本来是随手写一些东西,没想到引出大家这么高的评价和评论,还有许多朋友,包括军人或同我一样的军人子弟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在这里兄弟就不一一回复了。

写到了这里,自己也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非常想多写一些,可是突然发现其实我对父亲的了解是这么少,虽然我经常自诩算是个比较深的军事爱好者。

父亲不善言谈,再加上在我十几岁以前差不多每年只能见他一次,对于他真正的军人生活和经历,知道的实在是太少了。等他转业回来,我又正处在青春逆反期,跟他的交流也非常有限。后来,我又离家上了大学。等到大学毕业,又开始为生活,工作,前途迷茫,困顿,奔波,再后来又有自己的家庭。等到真正觉得能喘口气,突然发现,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在不知不觉中老了。很多时候,你很难相信这就是那个当年抱着你一口气跑上四楼的兵,或者那个当年骑车速度不让男同志的女教师;很多时候,你会有一种抱着他们哭一场的冲动;更多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通宝推:青颍路,旧时月色,
家园 兄弟今天是在旅途中飞机上和机场里完成的

三十多岁的男人,在这样的公共场合,好几次几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家园 哪您是做什么工作的哪?

我先猜下,新闻工作者?业务员?总不会是中统的吧(就是国家安全局)难不成是在外企?

家园 唉,这可能就是军人子弟共有的遗憾了吧

小时和父母见面少,陌生感大于亲情,到他们转业后却又因为自己的逆反心理不愿和他们交流。时光匆匆,终于开始理解他们,可叹却又人在异乡,不能尽孝。

在此只能默默遥祝远方的父母平安、健康。

多谢大厨兄的美文。

家园 感动!送花。
家园 有一种感动叫[热泪盈眶]。第一朵鲜花 献给 大厨。

等到真正觉得能喘口气,突然发现,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在不知不觉中老了。......

很多时候,你会有一种抱着他们哭一场的冲动;更多的时候,你会觉得,一家人在一起的感觉真好。

谢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