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亲爱的,陪我去流浪好么 -- 绿野仙踪

共:💬52 🌺1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感谢老萨

我和同事没有悲伤,看不下去的原因,就象您说的,那种感动渗入了骨髓,然后渗入每一滴血,每一个细胞,以至于胸口感到沉重,有点喘不过气来。谢老萨。

我想,自己是感动于徐晓女士夫妇俩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无私的付出---对朋友的付出和对爱人的付出。

作为女人,我特别感动于徐晓女士对丈夫深深的爱,和因这份爱而来的温柔的坚强和忍耐。对人生和人性的领悟深如她,面对现实的勇敢和超脱如她,却又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精灵般的灵魂。

这是怎样一对执着的男人和女人。

也许对自己是有点苛求,也未尝不是好事。提醒自己不要再为生活中一点点的所谓烦恼或痛苦而自怜,提醒自己要有豁达的心胸,珍惜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

谢老萨推荐好书。

另外,老萨随便涂鸦之作一定更好看

家园 好,下次回国去看看

LG去过,拍回来的照片确实很美

家园 赚到钱才去,那叫旅行

没有赚到钱就去,那叫流浪,呵呵

家园 珍惜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

你也给了我一个感动,这是那本书没写的。

家园 这些日子走了好几家书店

也没买到,,心里怅惘的感觉,象是买到了老版《茶馆》的门票,可错过了时间。

萨兄推荐的书,一定是值得一看(含蓄点表达吧,省得被误认为两个凡是,嘿嘿)。

多罗西先看了,俺这个稻草人就继续再等等,

家园 先在网上看看吧

http://lz.book.sohu.com/serialize-id-1820.html

是同事给的链接,他很崇拜老萨

家园 del
家园 那可以去四川,雪景固然美丽……

但想起来路更加难走吧,呵呵,懒惯了。

也可以去四川的山区啊,看看红草地,看看四姑娘山,但然,前提是你能忍受得了当地的饮食

家园 原本不想说什么

已经是不知道第几次听人推荐《半生为人》这本书了。今天终于下定决心去读一读。感谢您给的链接,让我们这些无书可买的可怜虫得以一饱眼福。

看了一卷,不由得掩卷叹息。为什么要看这些呢?

书是好书,人也是好人。但是,太悲了。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大家都曾经经历过。也曾痛过,也曾心碎过。但是过去了就过去了。何苦要从新揭开伤口,让自己的别人的心不得安宁。

我倒是更推崇杨绛的《我们仨》,更欣赏里面所具有的豁达开朗。那时经历过人生风浪后的一种平静。真正经历过之后,才明白文天祥的那句话,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恰如苏东坡的也无风雨也无晴。

萨苏跟我们的经历不同,我想在座的每一个大家的经历都有所不同。所以,萨军门觉得很好,很让人感动的书,说句不客气的话,并不一定就适合大家。以绿野仙踪的文章来看,《半生为人》并不是一本适合你读的书。何必要为难自己一定要读下去。你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年龄,又何苦要装作老夫子,来悲秋呢?

人生,不是要去经历什么痛苦磨难,去用这些痛苦磨难来证明什么。而是要勇敢地去面对,去享受生活的风浪和平静。其实,生活真的好简单,无非就是勇敢地去面对,无论是困难和幸福;还有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把握住机会,珍惜现在的每一天。但是做起来,又有几个人可以在自己临终的时候说,我问心无愧。

绿野仙踪想要去流浪,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流浪的困苦,没有体会过那颠簸流离的艰辛,所以才能说得这么轻松。你想去流浪来证明什么,来说明什么?来表明什么?

能够把握住现在的,就已经留住了幸福。

后记:

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

最初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总觉得莫名其妙。后来经历些事情,才有所悟。悟得多了,觉得真是精彩,人世间的事情无过于此。真正领会了之后,激情也好,豁达也好,都消散了。最后只剩下了理解。如同陋室中的烛光,无所不在。却自然的如同天成。

又何必去强求?

家园 花一朵!
家园 跟风水兄闲聊两句哈

绿MM很感激,自己随性的一篇涂鸦能够得到您的关注和分享,先谢谢您。

其实老萨的本意并非呼吁大家都来读这本书,我们选择去读应该是受名牌效应的影响吧。不知其他人如何,我自己是很感谢老萨让我知道有这本书的。

读完第一部分,《爱一个人能有多久》,是会有悲伤的情绪。面对身边最亲爱的人离开自己,离开世界,有谁能掩盖内心的悲痛呢?没有,也毋需掩盖,这是每一个人或早或迟都要面对的。

但是我的心里并没有不安宁,我相信作者徐晓女士心里亦无丝毫的不安宁。

不敢建议您读下去,但是当我读了第二卷《无题往事》的时候,对作者以及她的朋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赞赏。

徐女士自己也承认,对于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境写出来的感觉会不同。就象她在事过多年后描写自己两年的监狱生活,写出来是如此从容,甚至有点儿琐碎。

您知道吗,我在读监狱生活那一段的时候,始终是忍不住微笑的:

开头好几个月狱友都不准作者干打早饭的活儿,因为她抓咸菜的本领不过关。

“为了抓得多又不让队长吼,窍门是把五个手指撮得紧紧的,下手时要尽量深而且快,放到碗里先不能撤手,直到走出队长的视线。哇,进了门一松手,几乎是满满一碗。。” 呵呵

还有他们居然用暖气片烤窝头片。。为了能吃到鸡蛋,假装拉肚子而要求吃回民菜。。呵呵

为了跟一个狱友保持联系,早上去茅厕的时候在茅坑旁放一个纸团,下午放茅时看到纸团换了,就知道对方收到信息。。呵呵,我想起自己念小学的时候,周末写好作业就把本子藏在楼梯转弯处的储物篮子下面,会有一个要好的同学过来拿去抄袭。。呵呵

还有一凡的父亲,一个老人家在儿子被捕后写给文字改革委员会的一份检查,从形式到内容都蕴含着深刻的幽默和哲理。。。

其实同一本书,同一部电影,同一首歌,不同的人去欣赏会有不同的领悟。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只要作品能够给人带来欣赏,带来共鸣,带来感动和领悟,就能体现它的意义和价值。

别人看了是什么感受,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看了是什么感受,是否学到些什么。看书是给自己看的,学到的东西也是自己的。

我感激作者,不论是书还是电影还是音乐的作者,或者只是一篇小文章的作者,因为有些东西,哪怕只是简单的一句话,都是人家花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从自己的宝贵人生经历中摸索出来领悟出来的。

书中这些看似简单,然而是由作者真实的人生经历和智慧浓缩而成的文字比比皆是,充满灵性。

是我喜欢的风格。

您说绿MM还处于充满梦想的年龄,让我开心了好一阵子。。儿子都五岁大了,呵呵。。不过引用一段书里的文字,来表达我的看法吧:

“常有人问我,一凡多大年龄?我很惭愧始终不知道他的确切年龄。不记得在他生前曾经询问过他或者他人,也许问过,但我不曾记住。他死后,我多次到他的陵前扫墓,甚至擦拭过他的墓碑,但我仍然没有认真地阅读并记住那上面刻着的出生年月。事实上,我从心底里拒绝正视他的年龄。价值只对心灵而存在。对于他的朋友们来说,不管他已经死去还是活着,他都像一座界碑。不管世事怎样纷乱,人怎样迷失,界碑永远矗立着,为我们守望精神的家园。”

这个一凡,是作者的朋友,一个很好的朋友。

我是个随意的人,对自己要求不高,所以从来不要求自己对一本书有完完全全的理解,只要吸取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就足够了。

至于流浪之说,嘿嘿,是绿MM早在少女时期就有的梦想,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喜欢周游,喜欢去看看跟我一样生活在这颗星球上的不同的人们。艰辛也好,舒适也好,只是形式而已。

其实写这篇文,是有些话想对LG说,口头上又无法表达,只好写出来,我知道他看了很感动,虽然他不说。趁着还拥有,告诉爱人你对他的感激,嘴上说不出,写出来总可以吧,就是委屈了大家,要看绿MM这酸溜溜肉麻的文字,呵呵。。

想起徐女士说,人生的意义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被赋予的。

此书还没有看完,我会看下去的。

理解万岁。

家园 是我太性急了

应该静下心来读完了,再出来发谬论的。看来我是不懂装懂了。呵呵,以下节录几段特别有感受的话。谢谢您的文字。

别人看了是什么感受,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看了是什么感受,是否学到些什么。看书是给自己看的,学到的东西也是自己的。

人生的意义不是原本就有的,而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被赋予的。

写得真好。但是我不想现在就把它读完,留待以后吧。也是给自己一个期盼。

最后,要特别提出一点,

您说绿MM还处于充满梦想的年龄,让我开心了好一阵子。。儿子都五岁大了,呵呵。。

我还以为您会夸奖我说,真是找到了知己呢。呵呵,充满了梦想,为什么不可以呢?

青春永驻我们办不到,但是保持一种孩童般的感受总可以吧?

祝您周末快乐!

家园 同乐同乐
家园 也喜欢《我们仨》
家园 提到《我们仨》,

翻出我写的一篇旧文来,没在这贴过。给你瞧瞧。

《我们仨》

  在这个城市生活,不知道怎么地,看中文书突然变成是件奢侈的事情。有收录一些陈年旧中文书与期刊的图书馆并不常去,网上的图书又经常被我斥之为没有质感,有一搭没一搭的看着,总是没有太多耐心。

  带来的几本书也没有翻来覆去的被看,看了一两段,消遣了,往往也就顺手放下了。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我过去的读书方式之一,书非赠不能看也,却成了现在唯一的读书道理。

  一般称其为“道理”的东西,就容易没有了选择性---- 最近看的书无一例外是赠阅的,也就是说我没开口别人就把书拿将过来要求我进行阅读。我面子偶尔也薄一薄,断不好拒绝大家一片望我成柴之心,所以也陆续看了些书,不算太闭塞,还有可燃性。当然,据说只要还没看过福柯,就不能算文化人。。。 (个人典故,当不得真:)

  说笑归说笑,心里还是满感激的,那些书多数是千里迢迢而来,就象最近这个星期才慢腾腾看完的杨绛的《我们仨》,友在美国看完觉得不错,就特地寄了过来,还连连安慰我说邮费不贵不贵。

  昨天看到电视新闻讲意大利给500岁的大卫洗澡引起的艺术界争端,一下子就想到了写《洗澡》的杨绛,虽然这不是哪儿跟哪儿,但就让我想起她了,想起上一次看她的文章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大学时候了吧?

  那时有件印象较深的事,陈道明陪英达来厦门看他亲戚,传闻系里那个做哈佛访问学者的名教授是他什么姑姑,于是好事者就趁便邀请他们二人在映雪楼还是博学楼?做了一个座谈访问,聚者甚众。《围城》热播有时,〈管锥编〉又是高山仰止,所以陈道明即使失意仍然就着方鸿渐的劲儿得到文学青年的推崇(具体表现为文青们踊跃提问其夫人杜宪近况),而满脸毫不掩饰对在座各位文青之不屑的英达那晚完全成了陈的陪衬,几乎没人搭理他。

  想起往事的时候,有关“时间如流水”的说法我就觉得是错的,因为流过了,也是可以蜿蜒转折再回头看隔岸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总是大体不变,有迹可寻的。时间能回头吗?不能。时间应该如流沙,要么一脚踩进去就此沉沦万劫不复,要么山水永无相逢,了不挂心。

  想不到再看杨绛竟然是在异国他乡。

  老实说对杨绛的文字没有太多印象,晓白如话,行迹规矩是我对她的文字的一点观感。所以这次的赠阅看点无非也是她与钱钟书还有女儿的生活记录。我一直慢慢的翻,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看到最后几段: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了。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

  突然的有点替老太太难过。

  不知道钱瑗可有孩子,书中没有提到过。

2003.09.17夜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