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罗马英雄传系列之 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 顾剑

共:💬42 🌺10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大笑,赞,献花

顾剑兄写的真是太有水平了。不得不赞。特别对下面一段狂赞:

至於阵前动员鼓舞士气,纳尔西斯才不去干托提拉那种类似演艺明星的活。

纳尔西斯举起了他的钱袋。

这个鼓舞士气的办法简单而有效。简直是赤裸裸地有效。

家园 关键是写史书的人把太监就当成他们的原罪了

有的没什么罪行可说,就说虽然是太监,居然没有什么把柄让人抓住,一定是作恶小心……

这种士大夫的自鸣清高同时也把太监推向了反面

家园 【原创】中兴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 (第8章全文续完)

第八章 评价

1. 个性方面

作为罗马帝国最后的两位名将,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之间合作得并不好。再也没有什么人比他们俩的反差更大的了。富勒在“世界军事史”中从个人性格和政治处境方面描述两个人的差别,非常精确:

“这是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实在很难找到同样的例子。。。贝利撒留从青年时代就一直从军,而后者却是到了中年以后,才开始参加军事活动。贝利撒留体格高大,相貌英俊。纳尔塞斯却身材瘦小,貌不惊人。前者具有旋风般的作风,勇敢到了鲁莽的边缘,同时又有机敏的心思。他那鄙吝成性的主人给与他的工具,差不多总是不适当的,而他却从不畏缩,照样能够战胜敌人。纳尔塞斯却内心毒辣,态度恭顺,非常狡猾而且工于心计,如果他认为工具不适当,就决不肯用他的荣誉来孤注一掷。他们都是优秀的战术家,但是就战略才能来说,纳尔塞斯似乎还略高一筹,同时他也更擅长治国之道。

贝利撒留是一个仁慈的征服者,他总是尽量减少战争中的恐怖成份,有时不免有点妇人之仁,甚至使他在战略上受到不利影响。反之,纳尔塞斯却能正确认识到战争是政治的工具,决不能因为其他考虑而影响到政治目的。皇帝非常信任他,而对于贝利撒留则不一样,因为贝利撒留的成就太大,所以经常引起查士丁尼的疑忌。纳尔塞斯因为是个太监,没有篡位的可能性,所以皇帝对他言听计从。”

2. 军事方面

换一个角度,从军事领域来评论这两个人。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在80年代专门有一篇论文是讲贝利撒留的将道的,总结他的作战模式,发动战略意义上的攻势,手段却是战术上的防御-反击。同时,贝利撒留善於运用欺诈手段等心理战技巧。防御是一种比进攻更强的作战形式,尤其在当时蛮族缺乏有效的攻坚手段的情况下,坚固的防御可以弥补贝利撒留一贯存在的兵力不足的弱点,长达一年的罗马攻防战就是这种作战方式最杰出的代表作。在防御中时刻积极地进攻,而不把防御当作是单纯的权宜之计,这就将防御上升到了进攻战略的高度,作为战略性进攻的一种手段。这是一个非常辩证的关系。贝利撒留的心理战技巧突出体现在他和纳尔西斯一起去解里米尼之围的虚张声势,及数次击退波斯和北方入侵所表现出来的技巧。

引用利德尔-哈特的总结:“第一,他总是以极少的兵力来完成追求远大目标的战局;第二,他系统地运用了防御战术。他的一系列战功都是采取不靠进攻的办法得来的。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事例。而且更加令人信服的是,他用以进行防御活动的军队的基础,却是一支机动的骑兵部队。贝利撒留本人并不缺乏胆略和勇气,可是他的战术,不仅在于给敌人设置障碍,而且总是设法使敌人认为自己抢先发起进攻较为有利。他如此信赖防御手段,部分的理由是他手中总是兵力不足;但同时,也是因为他在战术上和心理上有着准确精密的计算。”

有人(包括富勒)说查士丁尼不给贝利撒留足够的军队是吝啬成性,做大事使小钱。其实我觉得查士丁尼不信任贝利撒留是有的,但是吝啬倒未必。帝国还要在东线和北线保持军力,要搞纪念碑建筑大兴土木,还有黑死病肆虐。查士丁尼手中恐怕也没有多少资源。但这也正显示出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的不容易,他们几乎是单凭自己的将才,在客观上不具备条件的时候,完成了再征服。

贝利撒留的军队并不可靠,这大大增加了作战的难度。当时的军队多是蛮族雇佣兵,不守纪律,动不动就要哗变,很难加以约束,贝利撒留有好几次败仗都是因为部下浪战造成的,这种困难最集中地表现在北非特里卡麦伦战役之后,整个军队忙於抢劫敌营,呈现完全的无组织状态。

贝利撒留在军事上的特点还在於善於运用联合兵种作战的威力。我本人对网上论坛骑兵与步兵的争论从来都不愿参与,在我看来,只有联合兵种作战才是王道。我们在前面第一章介绍当时罗马军队组织和战法的时候提到,罗马善於在军事上博采众长,然后为我所用。它的很多兵种是从与之交战的各国学习来的,而怎样把这些兵种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是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所作的贡献。他们所确立的作战原则,三十年以后在莫里斯皇帝朝的“战术学” 一书中有详细总结,已经上升成了一种教条。以这样的深度来专门探讨联合兵种作战的著作,在西方要到现代才会再出现。

罗马所拥有的兵种,蛮族也拥有大多数(除了马弓手以外) ,而波斯则拥有全部。但在合成兵种作战方面却没有探讨。贝利撒留曾经亲自向普洛柯比乌斯分析哥特人的联合兵种作战弱点“哥特人在战斗中不能协调一致地使用自己的全部力量。而其原因,一方面是部队数量太多,兵力过大,很难灵活调度;另一方面,则是哥特骑兵缺乏经验,尽管这支骑兵是由优秀的骑手组成,但他们只受过长矛和短剑的训练,而且他们的徒步弓箭手,也只习惯于在骑兵的掩护下作战。因此,哥特骑兵只能在近战中进行有成效的作战,而当对方的骑兵在远距离上利用弓箭向他们攻击时,他们便毫无抵抗的能力。至于哥特人的徒步弓箭手,则是任何时候都不敢冒险,不敢在开阔地形上面对敌人的骑兵。结果,哥特人的骑兵经常都是往前靠,力求靠近敌人,保持近战距离。这样,也就常常使自己在不利的条件下进入战斗。而每当掩护步兵的骑兵脱离太远的时候,步兵也就落后,甚至后退,因而它们之间的协同动作将被破坏,于是,在步兵与骑兵之间便要出现缺口。这个时候,正好可以从翼侧实施反突击。”

这段话的意义在於,不是每个兵种都有就能叫联合兵种作战,需要思考如何有机地进行协调和配合。德国人并没有发明坦克,所谓闪电战,其实是一种联合兵种作战模式,并非单纯的坦克突破。同样道理,也不是拥有航空母舰,水面舰艇,潜艇和空军就能叫联合作战,还要多加演练军兵种之间的配合,特别是海空潜之间的合同,才能形成战斗力。这是目前中国军队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纳尔西斯跟贝利撒留一样,也是联合兵种配合作战的大师,这从他在塔吉纳战役和卡西利努姆战役中的兵力配置就能看出来。这样的兵力配置是独创性的,前无古人。纳尔西斯也是防御-反攻作战模式的实践者,原因却与贝利撒留不一样。贝利撒留是因为兵力不够,被迫的,而纳尔西斯则是出于老谋深算的主动选择。同时,纳尔西斯还是一个很出色的政治家,非常会调动一切战斗以外的因素,比如与蛮族盟军的关系,比如说贿赂。他无疑比贝利撒留冷酷得多。贝利撒留会尽力约束军纪,减少战争给平民带来的痛苦,尽管这有时会给作战带来麻烦。但纳尔西斯不会,相反,为了保证胜利,他可以在罗马按兵不动,坐视法兰克人纵贯意大利半岛,他对军队的约束也很少。这才是一个真正可怕的对手。也难怪贝利撒留时常会打败仗,而纳尔西斯却可以保持一生不败。

3. 对查士丁尼再征服战争的历史评价

查士丁尼的再征服,可以看作罗马荣耀和威力的中兴,无疑查士丁尼本人就是这么看的。但它给被征服地区的人民带来的,却是彻底的灾难。本来北非在帝国和汪达尔时期,战乱很少,可说是世外桃源。罗马再征服以后,高税收的竭泽而渔政策不断激起变乱,无休止的哗变和平叛,加上摩尔人又出来趁火打劫,后来据说“你可以在北非大地一口气走上一天,而碰不到一个活人” 。罗马也是一样,鼎盛时期人口1百20万的罗马(有的书说1百50万),几乎变成一座空城,城里居民为了糊口,在大理石圣殿里种上了麦子。

“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北非,东线,西班牙,意大利,都已经虚弱不堪,难怪仅仅20年后,伦巴德人征服意大利,仅仅70年后,阿拉伯帝国兴起,征服中东北非西班牙会如此轻而易举。不过我还是不同意吉本所说的“再征服是帝国的回光返照” 的评语。毕竟,东罗马帝国没有那么不堪。阿拉伯一举灭掉了第二波斯帝国,却仍然吃不掉拜占廷。虽然拜占廷失去很大一片疆土,但是顶住了阿拉伯的进攻,后来还逐渐收复失地,到巴西尔皇帝的时候又强盛起来,直到巴格达哈里发都被成吉思汗灭掉了,拜占廷还在那里呢。从拜占廷的角度来说,查士丁尼再征服,未使不是一次中兴,一针强心剂。

从欧洲历史的角度看,有现代历史学家认为,查士丁尼再征服彻底打破了哥特活力和罗马文明相结合的可能性。中国经历了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动乱以后,不是由中华正统的南朝来再征服,而是由混血的北朝征服南朝,从而在隋唐实现了蛮族血液和中华文明的再组合,后来唐的盛世,不象汉那样是真正汉人的盛世,而是有赖于刚刚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那些蛮族所带来的活力(传统的中华文明,在魏晋风度那个时代,就象罗马一样,走向奢侈与堕落)。这个历史进程,在欧洲没有出现。贝利撒留和纳尔西斯的战功,可以比拟作桓温北伐或者刘豫北伐,而罗马人成功了,桓温刘豫却失败了。个人认为,这就是中国和西欧的历史走向,曾经惊人地一致,但从此分道扬镳的分野。因此,实际上查士丁尼的征服,彻底打破哥特活力和罗马文明相结合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欧洲进入中世纪黑暗时代。但也有西方历史学家从基督教的角度,觉得至少再征服打掉了在欧洲非常盛行的阿里乌斯派,保证了基督教文明在欧洲的纯洁性和统一性。

至於查士丁尼本人,他无疑是一个象柴荣或者杨广那样的“英主” ,但他比杨广要幸运得多。杨广身死名裂,后世史家再添油加醋一番,这个昏君称号是铁案如山了。而查士丁尼,是罗马帝国的中兴之主,是拜占廷最强大的帝王,也是基督教会的圣者,大帝。他的朝代许多方面的成就,实实在在是足以辉耀后世。相似的作为,为何评价如此悬殊?我想可以引用汪达尔废王盖利摩的评价,这句话是他在被押解到君士坦丁堡凯旋式上所说的,被后代历史学家广泛引用:

“浮华,浮华,一切都是浮华” 。(Vanity, Vanity, All is vanity.)

帝王将相们总是不记得,

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全文结束)

参考书目:

Brogna, Anthony, 少校, 1995. The Generalship of Belisarius. 美国陆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硕士论文。

Fauber, Lawrence H. 1990, Narses: Hammer of the Goths,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Gibbon, Edward, 18世纪,The Fall and Decline of Roman Empire罗马帝国的衰亡, New York, Modern Library.

Grant, Percy, 1907, The Search of Belisarius: A Byzantine Legend. New York, Brentano’s Press.

OldMixon, 1713, The Life and History of Belisarius. London, Baldwin.

Procopius, 古代历史学家, Russell, William, H. 翻译, 1964. The History of War. U.S. Navy Academy英译本.

Ross, Roy, 1993, Justinian’s Wars: Belisarius, Narses, and the Reconquest of the West. Stockport: Montvert.

Stanhope, Philip, 伯爵, 1829, The Life of Belisarius. London: Murray

Wikipedia维基百科有关条目

另外参考了莫谈国史(神州遗少) 兄的网文“民族大迁徙史” ,写作过程中蒙小隐上Amenhotp,Markgraf,Saverage,Newavartar,战争的艺术上Mars等兄提出修改意见并纠正错误,在此一并致谢。

家园 带花沙发

这就是中国和西欧的历史走向,曾经惊人地一致,但从此分道扬镳的分野。因此,实际上查士丁尼的征服,彻底打破哥特活力和罗马文明相结合的可能性,也决定了欧洲进入中世纪黑暗时代。

佩服佩服,心有戚戚焉

家园 又晚了……先花后看!

顾老师的习惯这叫一个好,写东西从来不拖拖拉拉,一章一章很快就出来了,极大满足了俺们的愿望。没办法,人家的坑就是填得快呀!

俺谨代表河里爱好历史的广大潜水员和半潜分子,向顾老师致敬!

家园 纳尔西斯的行为的确像中国古代传统的太监

内心这种阴狠的确不是常人有的,也难怪士大夫对太监的看法那么差。

家园 顾帅的文笔越来越精妙了。花之,兼有一问。

看顾帅的文章,最大的享受之一就是看文后的评价。感觉顾帅的眼光越来越高远了,已经从近古将帅系列的集中于将道精进到大历史的高度。赞一个。

感觉查士丁尼再征服还是和刘裕、桓温北伐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就是征讨的战略目标已经不是恢复旧土,而是将获得的土地视为一个掠夺和养战的对象。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会在收复的失地上横征暴敛,激得民众再度变乱。正如顾帅前面所说的,此时的东罗马帝国已经不是罗马帝国了。拜占庭帝国,偏安一隅,而不是想如何恢复罗马帝国全胜时的声威和版图。看来有没有大一统的观念还真是不一样。

有一个问题请教,当时东罗马帝国的社会经济制度是什么样的呢?在西欧当时好像还是封建制度初创的时代,那么在东罗马呢?大规模的奴隶制好像应该已经完结了,自耕农或农奴经济是不是处于主要地位。印象中拜占庭并没有西方那样的标准的封建制度。这是不是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东罗马帝国的实力一直有限,以及它为什么对被征服地施以苛政。

家园 还是西方的蛮族太弱了

在谢安、刘裕击败前秦、南燕、后秦以后,北方又崛起了拓跋魏。

而哥特人挂掉以后,法兰克人虽然短暂统一西欧,却终陷于分裂,更不用说混一东西欧了。

还是说罗马文明对蛮族的同化能力和对大一统的追求,没有汉民族的儒家文明那么强?

家园 乱答一个啊

七世纪中叶的拜占廷帝国,奴隶制已基本解体,农村公社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贝帅

和老纳的主要活动时期是六世纪中后,这个时期的东罗马究竟是怎样的社会制度我

不知道,按推测应该是奴隶制走向没落而农村公社正在萌芽兴起的过渡阶段吧。

拜占廷在九世纪起封建制度开始全面发展。我的感觉拜占廷的封建程度并不比欧洲

蛮族的低,虽然有可能全面发展的时间来得晚一些。

至于府兄提到的拜占廷一直实力有限 (同意顾帅的看法,再征服之后就改称“拜占

廷”了) 的root cause,我倒不觉得是因为其封建制不如欧洲标准正宗。我觉得恰

恰是封建制度的发展,导致了一些大贵族拥兵自重,国家出现政治分裂,严重削弱

了中央极权,致使皇帝能够调用的国家资源非常有限,因此显得实力不足。政治上

的分裂也使得国家无法在统一规划下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快速发展国力,所以整

个国家也的确实力不足。可见,衰弱的集权和政治上的分裂可以同时造成两方面效

果,这两个效果迭加的结果就是帝国庞大而虚弱。

当然,长时间的强大集权对国家发展也是不利的,因为最高统治者基于天然人性多

半会走向骄侈淫欲,荒废朝纲,导致高层腐败黑暗,误国殃民。但是往往在权力集

中刚刚发生时,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这个东西与所谓 diminishing return 差

不多,在到达顶点之前的 incremental effect 都是正的,一旦到达顶点就走向反

面。

再者,统治阶层在实现权力集中时,往往是刚刚完成改朝换代的时期 (因为改朝换

代的战争过程中,未来的皇帝为确保手下文武用命,在权力问题上表现最大方,所

以刚刚建立的国家权力是最不集中的),而这个时期的统治阶层恰恰又是最进步最富

于活力和进取心的,他们的利益与被统治阶层的利益也比其他历史时期更接近。两

方面因素相加 (集权刚刚发生 + 统治阶层富于活力),往往使得开国之后30年内国

力快速上升。

而东罗马乃至后来的拜占廷始终都不是这种改朝换代的状况,个别一两个皇帝虽然

有能耐但整个统治阶层缺乏活力,加之权力分散,自然无法实现国力的快速提升和

显著提升。照我看查士丁尼时代的东罗马国力也很一般,能一度荡平北非和意大利,

更多是偶然因素所致(碰巧有俩名将),没有太多必然因素 (国力强大我以为是必然

因素)。后来没有名将了,自然更难有何作为了。

家园 可不是嘛,罗马几千人就消灭了西歌特

中兴名将就是管几千人的旅长,最多师长级,呵呵。。。

家园 黍 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家园 好文啊,不过古罗马和中国不一样,他们没有后人发这种黍离之悲

只好让这些不相干的人发几句感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