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读书三记 -- 间谍

共:💬78 🌺8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家园 偶不敢说咱俩英明果敢,只能说偶们臭味相投阿。花!
家园 是啊

当时是先看了《活着》的小说。在朋友的怂恿下借来片子看,看了一刻钟就撤了。不是说电影不好看,只是味道没了。

家园 这个嘛

我觉得阴暗也可以,光明也无妨。真正重要的是对生活的观察力和对生活本身的理解。其实余华所要表达的,只是生活中的一种韧性。中国历史中这样黑暗的时代是不少的。在这样的时代里,活着本身也是一个问题。

再说我主要只是说情节的巧合性。雨果的作品我一直觉得在情节上有些很不自然的地方。其实我还是更喜欢那些单讲故事不讲道理的作品的。就好象诗,一讲大道理就让人烦。我其实最喜欢的小说是象嘉尔曼高龙巴小说这样的。不过觉得山兄要从这点上来批余华,好象不是很能立得住脚似的。不过我自己对小说的情节到底应该做到一个什么地步,应该有个什么样的追求,也不是很明白。和山兄抬抬杠罢了。

家园 再加偶一个!
家园 为相同的臭味,花!
家园 场景能不能为人服务

我之所以讨厌《活着》,打个比方,就好像看一出木偶戏,受苦的场景不断快速轮换,而木偶富贵永远在余华的牵引下做着同样的动作。木偶只有动作,没有血肉,没有思维,更重要的是没有灵魂。富贵每次遭罪都是被动的,被余华强压硬拽着在表演,安在他身上那根操纵线却被一次次美其名曰:命运—“这就是命啊”。惟其如此,这部小说虚得上火,让人感觉作者根本不是让人看戏,或者说没本事让人看戏,只能通过调换“受难”的场景博取一点眼泪罢了。写人受苦的文学作品从古到今数不胜数,从《奥德赛》到《悲惨世界》到《祝福》,场景不管怎么变,主角却都不是木偶,是人。人在受罪,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必须有选择,祥林嫂还知道捐个门槛呢。只有人演的戏,场景起码不会失真。在我读过的小说里,只有萨德侯爵的《淑女蒙尘记》和余华的《活着》算一个类型。可萨德还能在淑女被雷劈死的结局后面露个奸笑,余华呢,露出一张呆滞的大饼子脸,而且还在扮思考者状。我呸。

家园 概率论好像不是这么个用法的

我很理解您不太爱看余华小说的心情,但对你的论点和论据还是有些不同的看法,而且不是出于我比较喜欢余华的缘故。我的观点如下:

概率小只说明事件或实验重复困难,而不是不会发生或它的发生有多么的不合理。事实上西西河里的各位网友能各自成为今天独一无二的自己,都是小概率事件,让大家重新活一遍,生活一定会有很多不同。回到余华《活着》,里面的事件虽然极端,但他们在小说里发生去还算合理的,并不生硬。而且,真实,或更准确的说,和我们个人的现实生活接近与否,并不能成为衡量小说好坏的标准。如西游记,小说讲的事情完全不靠谱,但大家都说里面的人物朔造栩栩如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艺术的真实吧。

关键词(Tags): #《活着》
家园 我觉得淑女那个是很成问题的

整个就是受虐狂的一种变相表达。

但是活着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我因为加入OCEF,也接触到一些穷困学生的资料,看过一些来自监察员的报告。记得也转过一些到这里来。所以我相信余华的这个故事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生活中一些凄惨的故事只是没有这么系统的极端而已。

家园 呵呵,间谍MM可不光是文章写得好
家园 花.
家园 精辟

小说句句不离生与死,而电影,句句不离时代和制度,两下相比,高下立见

说出了我的心里话

精辟
家园 活着

还记得闺女难产死的那段,在小说里就个"命", 让老谋子在电影里改成因为批斗知识分子. 明显是自作聪明

家园 余华在哈佛演讲提及活着

余华在哈佛讲座时提及<活着>电影.他说电影刚拍成,他看了不大满意.可过了一段时间再看,觉得这样表现也不错.

当然,余华可能是冲着老谋子的名气说客气话...

家园 看这篇

见此文,我觉得对比的不错,尤其对中国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那一段,和美国式精神的对比。

这里

家园 各自保留吧。我觉得《活着》就是周星驰的一个噱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人对生活要都是富贵的性格,我们只能在文献记录里寻找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