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转]给“运十”副总设计师--程不时教授提八个问题 -- gundamzaku

共:💬100 🌺4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专业志 >> 上海航空工业志 >> 第二章运10飞机 >>

--------------------------------------------------------------------------------

第九节 论证

运10第二架飞机首次试飞成功后,由于经费不足,使研制工作难以继续进行(第三架飞机已完成总工作量的三分之二)。1980年12月22日,上飞厂写信给邓小平和胡耀邦等中央领导,反映运10飞机的研制情况,要求从经费上给予支持。胡耀邦、姚依林、张爱萍等对此作了批示。

根据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要求,国家计委国防局和三机部经过调研,分别于1981年1月12日和2月11日向财经领导小组作了报告。两个报告均认为,运10飞机是国内第一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大型客机。通过研制运10飞机,已建立一支大型客机的设计研制队伍,初步形成研制大型客机的基地,现在样机已进入验证性试飞。在国内现有条件下,取得这样大的进展是很不容易的。继续研制下去,可使运10飞机进一步改进完善,较系统地积累数据,拿到较完整的成果,有利于这支队伍的全面锻炼成长,也可为今后研制民航机打下基础。如中途停下不干,损失太大。同年4月9日,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在三机部的报告上作了重要批示,要求组织一个专家论证组,对运10飞机的研制问题进行全面论证。

根据薄一波的批示,1981年6月18~24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府联合在上海召开运10飞机论证会。会议由三机部副部长何文治主持,上海市副市长韩哲一到会并讲了话。应邀参加会议的有航空技术、冶金、化工及经济方面的著名专家吴仲华、王俊奎、范绪箕、杨先之等共55位代表。专家们经过论证,认为运10飞机经过研制单位和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做了大量工作,培养了一支设计、工艺、研究、管理队伍,首次按照英美航空规范进行设计;建立了初具规模的设计、试验、制造大型客机的设施和能力,为进一步发展中国民航工业打下了初步基础;取得了一百吨级的大型客机、大型发动机以及配套的航空新材料、新成品和器件的初步研制成果,填补了中国民航工业在这方面的空白。现在运10飞机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起点,有了这个基础,将来就可以发展各种类型的民航飞机。这个队伍和基础建立起来不容易,停下来损失太大。因此,专家们建议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不要停,队伍不要散,成果不要丢。同时,大家还建议应积极发展中国自己的民航工业,民航飞机原则上应立足于国内生产,并实行保护政策。

这应该能够该算是证据了吧

专家论证会后,三机部和上海市府于同年8月13日向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并国务院上报了论证会的情况报告。报告根据绝大多数代表的意见,建议运10飞机应走完研制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技术成果,并提出再研制3架、2架、1架和用第三架已制零部件做必要的疲劳试验等4个方案。此报告上报后,未获批复。1982年初,上海市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市计委)和市国防工办又向国家计委作了报告,请求立即恢复和继续完成第三架飞机的研制工作,并表示上海可承担一半研制经费(约1100万元),但仍未获批复。至此,运10飞机除第二架机继续作少量试飞外(至1985年2月停飞),研制工作基本停顿。

事情,在悄悄起着变化。

王金大:“从成都飞拉萨时,报告报上去很多天都没有回复,哪儿都没人出来说话。还以为领导忙呢,都是后来才品味出的。说了可能你都不信,‘运10’首飞后,这么大一件事情,竟然连个聚餐会都没有,觉得过意不去,晚上还是我们试飞组把他们设计的几个人喊过来,因为我们吃的是空勤伙食,要好一些,算是表示祝贺。后来我们也不行了,都不好意思讲,连空勤费都是设计那边出一百、厂里面给一百……像化缘一样凑起来,和要饭也没什么区别……其实那时已经出现一些端倪,只是下边不懂这些。”

实际上 运10的命运在82年就已经被决定了

还有 [面对面]程不时:揭秘中国飞机 中 程不时是这么说的

记者:后来怎么就下马了?

程不时:后来没有钱了。后来前过专家一起论证,论证以后得了三条结论,第一条结论工程不能停,成果不能丢,队伍不能散,然后提出一个方案,要六千万,就把这个飞机继续飞下去,然后第三架飞机已经装配了60%把它装好,然后再做一些补充的工作,当时上海地方说这个型号已经交给中央了,这不是地方的型号,已经交给航空工业部了,但是为了使他继续下去,我预备承担一半,上海预备承担三千万。那么还有三千万又向国家要,因为早就是国家的了,上海已经是表示这样的姿态,然后就跑到北京要三千万,没有要来,航空部没有给,没有钱了。没有任何文件,说这项工程停止。因为这项工程开始是有文件的,1970年8月份,国家文件,上马的文件有的,没有一个文件说它下马,悄悄地就没有了。

记者:那么大的项目就因为三千万吗?

程不时:当时确实是卡在三千万这儿就没有了,那么所以我始终认为,“运十”没有下马的文件,“运十”是被搁置了,它被放起来了,放在架子上了,为什么呢,要腾出地方来装美国飞机。

家园 你这不恰恰说明程老头的话不能当证据么。

工业志说接着搞03机要约2200万,上海掏一半1100万;程老头说接着搞03机要6000万,上海掏一半3000万。

原来别人都在胡说,只有程老头在那里说实话

家园 仔细看看

然后提出一个方案,要六千万,就把这个飞机继续飞下去,然后第三架飞机已经装配了60%把它装好,然后再做一些补充的工作

还有

央视《面对面》07年4月23日播出

“程不时:揭秘中国大飞机”文字全记录

我仔细找了找

那里有3000万=完成运-10全部研究工作——07年这个说法

补充一个小资料

1981年6月18日:三机部和上海市在上海锦江俱乐部联合召开“运十飞机论证会”,参加会议的共35个单位55位代表,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吴仲华教授、交通大学范绪箕校长、同济大学翁智远副校长、北京航空学院王俊奎教授、南京航空学院张阿舟副院长等专家和国务院国防工办、国家机械委、国家科委、民航上海管理局以及上海有关单位的领导。

提出了三个方案:一、搞十几架,约需经费2.8亿元;二、搞8架,约需经费2.2亿元;三、搞到03架为止。

三又有三种方案,会议提出三个方案,分别需要经费11,676万元、6,513万元、3,759万元。

1981年8月13日:三机部和上海市以三飞联(1981)1183号文、沪府(1981)157号文联合向国务院和薄一波副总理报送《关于运十飞机论证会的情况报告》,建议要走完运十飞机研制全过程,取得完整的技术成果。报告提出四种安排意见,研制费分别为1.16亿、6 ,500万、3,759万、3,000万元。

1982年7月17日:640所以(82)所科字84号文件上报《关于开展运十几个改型机方案性调研与论证工作所需费用的请示》,提出Y10S运十缩小型、Y10J运十加油机、Y10Y运十预警机三种方案共11项任务,需要费用18,250元。市航办于1982年8月4日以沪航办(82)飞字第309号文件批复,同意开展三种运十改型机的方案调研与论证工作,费用总限额为15 ,000元。

家园 还是看贴不仔细

在全机疲劳试验未做的情况下,飞机寿命没有经过验证,02架可安全飞行多少时间一时下不了结论,而全机疲劳试验当时还来不及安排。

  北航张行教授当时帮助作出了寿命预估计算,指出运10"02"架飞机完成试飞大纲要求的200小时飞行是万无一失的,试飞得以放行。

因为只敢保证200小时寿命,所以试飞时间定为200小时。要知道运-7的试飞都比这个时间长。

仔细再看一遍

家园 你们没找对地方

q4274112河友是很认真的,但是你看的这个版本是后来新编的,95年的,其中有损上海形象的大量原始文件被故意漏掉了。我让你们看原始的指导性文件,诸如任务分配,适用范围,指导意见,出发点,所秉承的精神等等。我以前在mitbbs上看到过。

印象中,所有文件中都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指导性思想--所有研制,包括总体以及各个子系统原则上全部立足于上海本地。这可是比较要命的。举一个例子:惯导系统指定上海电表厂研制。这个玩笑可是开大发了。上海人是比较聪明能干,上海手表确实造得不错,人民都喜欢大白兔奶糖,可这个惯导可不是缝纫机。这可是一个国家的核心技术,集全中国的力量也就那么几个地方能弄出来,没一个在上海。电表厂要造惯导?惯导要让电表厂造?不是在说梦话吧?但这却是实实在在的红头文件,是命令。从一开始就是这种指导思想,要抛开全国单干,就是全国协作当时都不一定能啃下来的硬骨头,上海要单干,有干成的可能性么?这不是笑话么?

所幸上海电表厂调研了调研之后说“实在是干不了,差的太远”这才作罢,转给相关厂,好像是买了现成的惯导。

即使看这一版往脸上贴金的所谓“志”,也能看出不少问题,这水平实在是差得比较远。

总之,以我个人的观感和经验,上海地方的文化背景,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上海更适合于搞头上戴花的事,腰上长劲的事实在是搞不来的。上海人(也许就只是上海的领导吧)干事情实在是好大喜功,沽名钓誉,真的干不来大事。今后我国的大飞机我估计依然不会放在上海。“运十”么没什么好可惜的,攻关么,那么多更有希望的大项目都失败了,这种开玩笑的项目有什么好可惜的?唯一我觉得可惜的地方是参与人员的安置,这种经历还是非常可贵的,参研人员应各回原单位,应该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而不是流失。这笔帐似乎要记在上航的头上。不过塞翁失马焉知祸福,万一这帮伙计吧这种不好的风气带到了其他单位怎么办?所以也没什么好可惜的了,中国这么大,这种水平的人还是不缺的。

家园 新卫星又上天了

啥叫言多必失?

提出Y10S运十缩小型、Y10J运十加油机、Y10Y运十预警机三种方案共11项任务,需要费用18,250元。市航办于1982年8月4日以沪航办(82)飞字第309号文件批复,同意开展三种运十改型机的方案调研与论证工作,费用总限额为15 ,000元。

原型机都没试飞完,您就开始搞三个改进型???还都是伤筋动骨的大改?大盘子是IL76改的,你去问问西飞的人那原型机做了多少改动才把一个比飞豹还重的盘子架上去的。

吹牛不上税就是好啊就是好。

家园 不好意思 管理员何在 该扫地了
家园 需要看单位飞行时间事故率!

在这点上,波音是很低的,远远低于Y-7的水平。

家园 中国的人工费用其实要比国外高不少~

一个是水平问题,要达到国外的标准,培训是必不可少的,这费用就海了去了。

二是劳动生产率的问题,在水平低的情况下,自然不会太高,不过可以以低工资增加人手解决低水平加工的问题,而高精尖的东西就不成了。所以中国的加工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

家园 仅仅是制造~

而且是安装美国设计、美国标准、美国质检进行的制造。当合作终止时,所有的技术文件、规程等等都被美国人监督销毁了。等于几乎什么都没有学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