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拜山贴:平凡一生 -- jazz98

共:💬151 🌺423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平凡一生(三)--爷爷的民国学生生涯

今天先跟大家侃一下六十年前的中学生的普通一天。我相信很多人对49年以前的学校生活一片模糊,就像我一开始听爷爷说他们上课内容,竟然惊讶的说,啊!你们也有数学课?!

首先当时学校全员寄宿,家再近也不许走读。毕竟是战争时期,万一回家睡一觉,早上来上学发现学校人去楼空怎么办?平时学生也不许出校门,只有每天中午可以外出自由活动一小时,买些生活用品,但也必须结伴。而四临中在当时又算是比较松的了,因为别的学校连中午一小时外出时间都没有。

早上六点多钟,嘀嘀哒嘀哒的就开始吹起床号,全校学生在起床号的催促声中穿军装,整理内务、洗漱……先打住!倒带……军装???没错,那时候全国中学统一军事化管理,穿军装带军帽叠豆腐块被子,你要不仔细看,走进学校以为进军营里了呢。其实我一直认为老蒋也是有这个准备,一旦倒了破釜沉舟的时候,所有学校直接发枪就行了。

接下来吃饭出操校长训话完毕后,一天的课程安排有语文、数学、生物、外语、历史、地理……不说也罢,再详细你去看看现在中学生的课表,几十年基本没有什么大变样,连数学都和现在一样代数和几何分开来上。

不过有一样课现在肯定没有,那就是军事课。这课不一般,上课的人也不一般,全部是由现役军官任教。国民政府向每个学校驻派了数量不等的军人,负责全校学生的操练以及军事理论知识教育。四临中的主管军官姓罗,讲武学堂毕业,参加过北伐讨袁,来学校的时候是少校营长。上起课来海阔天空,从军队编制到战场救护,给学生们逐个普及。所以爷爷虽然年近八十,但是历年驻扎在阜阳附近的国军番号编制长官等都还记得十分清楚。

下午上完课集体去种菜,吃完晚饭7点左右开始自习。每天晚上学校随机吹集合号一次,听到号声,二十分钟内必须从自习室赶到操场点名一次,没到场的学生统统记大过一次。

听到这我有点一头雾水,没事干晚上搞抽查干什么。

原来阜阳当时是江苏、山东两省政府驻扎地,又是鲁苏豫皖边区总部指挥分部所在地,一时人声鼎沸名流云集。有人的地方就有人气,有人气的地方就有娱乐业。学校穷学生多,家境不错的也不少,而且那时候普遍上中学的年龄偏大,二十岁上高一的比比皆是,晚上总有几个精力过剩的忍不住出去溜达溜达。学校对这个事情很头疼,其实不论当时还是现在,所有学校对这种事都头疼。所以学校就想出这一招来了。

点名程序也很好玩,有一个老师在前面领着大家喊抗日口号,下面各班主任负责数人头。当时报纸评价每到此时,四临中“气震山岳”。不过我觉得晚上八九点钟两千号人高喊口号,是不是有点扰民^_^

现在中学生不稀奇,四十年代可是个希罕宝贝。爷爷初中毕业乡长就来拜访太爷,想礼聘爷爷去乡里的一所小学做校长,要知道那时爷爷才十七啊!沦陷区那边的地方政府也是不断托人捎话过来,动员流落外地上学的本乡子弟回去。来人话说的也很诚恳,都是本乡本土的,回去绝不会亏待。年岁大的安排工作,年纪小的也可以继续在本地的学校上学,助学条件也是相当优厚。很多沦陷区的学生都是一个人跑过来的,随身就几件衣服,生活十分困苦。听说父母家人尚且安好,于是不少人就动了回家的打算。

对于这批想回去的人,我觉得不能以汉奸走狗意志不坚定来评述。设身处地想一想,抗战救国的道理谁都知道,可是谁又能真的眼睁看着自己爹妈在家挨饿?如果自己回去就能让他们生活有所改善,我想很多人都会犹豫的。再说那时候各地打的都是国民政府的招牌,谁脑袋上也没有写一个“伪”字。说起来也是给当地政府工作,也没有明晃晃的说为日本人干事的,所有在很多人心里上还能说的过去,或者说至少可以自己骗自己一下。

徐校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学生们的苦衷他也知道,当务之急是能够找到一笔费用来救助困难学生,才能在这场人才争夺中站住上风。

可是钱从哪来啊?

过了几天,报纸上登出一则广告,上面写徐连江代客书写牌匾条幅云云。原来这是徐校长自己出钱在报纸上登的。徐是江淮一带书法大家,来求字的人络绎不绝,于是,每个月徐校长有了固定了三千到五千元收入,而他将这笔钱全部用来资助了学校的困难学生,让他们度过了那段艰难岁月。

光阴飞逝日月如梭,爷爷上高中的时候,日本人投降了。可是好日子没有消停几天,内战爆发。阜阳再次成为战场,只是这回攻城的由日本人变成了解放军,守城也由廖运泽的十四师变成了国民党七十四师。

(待续)

关键词(Tags): #平凡一生(三)(咖啡绿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
家园 花,好帖继续顶!
家园 继续花顶

那时候的数学课有的恐怕还不简单,我的中学当年以英文教学好出名,我的初中物理老师(本校毕业,今年快80了吧)给我看当年他的数学课笔记,居然---, 居然是英文的.

家园 那可能原来是教会学校
家园 老陈有眼力

抢学校

现在呢?都在推……

家园 花上,等待下文.
家园 问题恰恰在于她不是教会学校

前身是清末的一个学堂.

家园 那时候的数学课当真是不简单的

我问了几个高中数学术语,爷爷一听就明白,说原来学过。

家园 好文章
家园 【原创】中学生在解放前可是不得了了

俺舅爷就是中学毕业,解放时就是知识分子待遇。

家园 平凡一生(四)--爷爷的民国学生生涯

(四)

四八年守备阜阳城的是邱维达的七十四师下面的一个旅,师主力驻扎在蒙城。河里的朋友要说了,jazz你就胡诌吧,七十四师师长不是张灵甫嘛?怎么改邱维达了?诶,其实此七十四师非彼七十四师,张灵甫的七十四师已经在孟良崮被解放军包饺子了,这个是二版。不过两者之间也是颇有渊源。邱维达原来是一版七十四师的副师长,张灵甫带着部队在孟良崮当鱼饵吊大鱼的时候邱正巧不在部队。也幸好如此,躲过一劫,不然不管他愿不愿意都得跟张灵甫一块自杀殉国不可。等他奉老蒋之命重建七十四师的时候,手上原班人马就剩三个新兵教导团和一个榴弹炮营,其余补充部队全部来自广东。虽然武器跟原来比差了点,但是人数还是两万多。做为正规军,二版七十四师军纪仍然相当好,不扰民,驻扎阜阳城几个月连学校的门都没有进过。

解放军在孟良崮打七十四师打出信心来了,这次准备再包次饺子,呼啦拉的围上来1、2、3、6、10和11纵共六个纵队(记着6纵,之后的数年岁月,爷爷会和6纵解下不解之缘),把阜阳城包的水泄不通。而国军上次舍孩子套大灰狼不成,反而亲儿子给大灰狼叼跑了,心里别提多窝火,于是这次憋了一口气准备把二儿子舍出去,再套回大灰狼,阜阳城的七十四师驻军奉命死守拖住敌人,而外围国军十几万人慢慢的围了上来,准备在解放军的口袋阵外再套个口袋。

谁都知道过几天肯定要攻城了,但是学校照样正常上课,只是把中午外出时间取消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敢外出了。这几天国军火烧眉毛,有在大街上闲逛的都被征到城外修工事去了。

不得不说的是,学校在这场内战中表现出相当的中立,根本都不像是个受三民主义熏陶的公办学校。不要说像抗战时期那样慰问国军官兵协助城防,就是连句支持国民党打倒gcd之类的口号都没有喊过。到是74师为了修工事砍了学校后操场300棵树的事情,倒是被学校一纸诉状告到了市政府那里去了。

学校内部对两派虽是有倾向的,不过大部分人对这场争斗不感冒,象爷爷这样多年受党国教育的人,虽然不一定支持共产党,但内心里也觉得换个政党执政也不是什么坏事,反正再差也不会比现在这个差了(好像现在有相当一部分人也有这样的思想,真是轮回啊。诶,扯远了,不可说,不可说)。

可是我就奇怪,做为一个政府公办学校,它是怎么保持的了表面上的中立的?

学校到攻城那天才停了课,集体又躲进了抗战时候待过的防空洞里,这一呆就是六天。七十四师在这场战斗中扬眉吐气,证明了自己二版归二版,但绝对不是水货。解放军非但没有攻下阜阳城,反而被守城国军打了个反击重创了一个团。等到六天后邱维达的主力从蒙城赶了过来,解了围城之困。不过解放军没有撤围,仍然封锁着阜阳外围,颇有必要时刻卷土重来之势,一时间两边相持了起来。

二版七十四师在之后的淮海战役中打了场颇具戏剧性的战斗。七十四军(那时已经师扩军了)奉邱清泉之命迂回双沟进攻解放军侧翼,结果韦国清、姬鹏飞的苏北兵团也在同一条路线上迂回,想打国军的侧翼。开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小股部队就没管,等发现不管不行的时候,两条长蛇阵已经都搅成麻花了。接下来双方互攻软肋(各自的军师旅团部都在对方眼皮底下),混战两天两夜,终以韦、姬兵团先撤出战斗,邱维达惨胜而落幕。

后来这一幕被搬入了小说《亮剑》当中,主人公李云龙和楚云飞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撞上,差点互送了对方的老命。

学校在围城的时候没受多少损失,也就操场挨了几发炮弹。不过说爷爷不害怕那时假的,日本人只扔炮弹没进城,解放军是又扔炮弹还又冲到城里来了。虽说被国军打退了,但现在驻在城外不走,大有再来一次的趋势,实在让人担心。

爷爷说“当时一孬种,就想回乡下避避”。其实攻城前两天就想走,但头几天刚刚和班上十几个同学磕头拜过把子,十八九岁的毛头小伙子,面子看的是比命还重要,要让他大难临头自己先躲起来,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啊。

不过仗一开打,一伙把兄弟通通面色如土。爷爷这才心里平衡一些,至少要孬种也不是只孬他自已一个人。

就在爷爷在班上死撑的时候,家里捎来封信。

爷爷展信一看,心中暗呼天助我也,理直气壮的跑到校长室请假去了。班上同学知道爷爷要回去,非但没有笑话他,反而纷纷道贺,徐校长还专程在爷爷临行前手书一副中堂赠给他做贺礼。

欲知爷爷为何事回家,请听下回分解。

(待续)

关键词(Tags): #平凡一生(四)(咖啡绿茶)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沙发,再来一个通宝. 二版的74师还是有原版的老底子

所以战斗力还有, 以后的三版就完蛋了

家园 等到四版,番号就干脆送人了
家园 恩 看了个凤凰卫视的1949 台海大迁徙

那里面说到一个中学跟着搬到台湾

其实也不是真正的台湾

是在澎湖 大操场集合 宣布上头来命令 全体入伍参军

一个学生干部 想表示一下意见

一边说着一边刚要往前走

哨兵拿着刺刀 吭吃 胳膊上来一大口子

血 刷刷地往下流

这下子谁也米话说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