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纪念唐山地震三十周年(0)--引子 -- 奔波儿

共:💬60 🌺15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就应该是推测的

因为没有地震波在34公里深的地层里传播的实测数据,只能假设均匀性质什么的,根据几公里深的数据外推。

家园 这个......详细说一下我记得的东西

俺不是搞地球物理的,只能就自己以前看过的书回忆一下,对不对的,还要请楼主指正。

科学家莫霍洛维奇(应该是这个名字,莫霍面的由来)在研究的时候发现大约在地下34公里处地震波明显提速,说明组成物质明显不同。后来证明这一界面具有普适性,全球都有这么个“面”。因此,该“波速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当然,莫霍面在大陆深一些,海洋浅一些。

科学家古登堡发现地下2900公里处存在地震波速的间断面,首先是发现距震中11500~16000公里的范围内存在地震波的阴影区,解释为存在地核,其次是传播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纵波存在一次由13.6公里/秒突然降低的截面,而横波则突然消失了。后证实这是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该不连续面称为古登堡面。

地幔中有个“软流层”,可以认为各个板块在上面“漂移”。

家园 谢谢

这个34公里是怎么得出来的呢?为什么不是33或者35公里呢?除了地震波的回波,有独立核实吗?

家园 似乎现在日本有地震时自动切断煤气的

上次看一个节目谈地震的时候说到过。

谢谢
家园 这个偶就不清楚了

34公里是平均值-------大陆厚一些,有的地方50-70公里(我猜是板块重叠起来的地方吧?),海洋薄,只有7-8公里(如果在大洋底打井是不是更容易打透?)。

除了地震波的证据我就不清楚了。

另外,地壳里面花岗岩/玄武岩的分界线似乎也有个面,两侧的地震波性质也有微妙区别。

家园
家园 报信是报灾情,不是报地震方位。

  北京地震局在地震发生两个小时后就确定了震中和震级。

  但是因为通讯全部中断,震区灾情怎么样不知道。

家园 请教奔波儿一些问题

今天听中科院一个地震专家讲中国地震预报的机制.大致是这样的,如果怀疑某地可能发生地震,那么多方面的专家,比如地质的,地球物理的等等会对该地的各种征候进行分析,然后从各自的角度判断是否可能发生地震.由于现在没有大家公认的必震现象--就是一旦出现必然会有地震的现象--所以最后的判断只能靠投票决定.

为了表述方便,先定义几个名词:

曾经发生的,有一定破坏力的地震称为实际地震;其中震前无明显异常现象的地震称为不可测地震;反之震前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引起人们注意的地震称为可测地震

这些震前发生的,引起人们注意的,可能预示地震的异常现象称为可疑现象;其中最终伴随实际地震者称为真信息,其余称为假信息。地震预报的关键就是区分可疑现象是真信息还是假信息。

可疑现象被多数专家认可,在投票中以多胜少后就称为预期地震;理想的结果就是所有的真信息都被列入预期地震,假信息都被排除,不过现在看来还远远做不到,真信息和假信息都可能成为预期地震,也都可能被漏掉。真信息被列入预期地震或者假信息被排除就是准确预报,相反,真信息未被列入预期地震就是漏报,假信息被列入预期地震就是误报

呵呵,希望你没被这些外行定义绕晕.

我想请教的是,根据你的知识和经验:

实际地震中可测地震和不可测地震的比例是多少?是否多数地震都是可测地震?

可疑现象中假信息和真信息的比例是多少?假信息是否远多于真信息?

真信息中有几成可以被列为预期地震?

预期地震中假信息和真信息的比例是多少?假信息是否仍然多于真信息?

家园 俺的回答很简单
家园 俺的回答很简单

俺不知道。

呵呵,不是专门做这个的,所以,无法回答。不过,这种靠投票做决定的方法似乎和科学不搭边吧?这好比,三个人是色盲,看到黑的,说是白的;只有两个人说那是“白色”,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那白就成了黑了。

家园 反正我听那人是这么说的.

很多时候各方面的判断不一样,没有共识时候只好投票了.

家园
家园 把这篇顶上来,看看地震可不可预测
家园 花这句

这辈子,不做出点什么,也对不起自己干的这份工作。

另:老奔忙过这阵后能否从业内人士角度谈谈5.12.

家园 帮顶,第(三)部分深入浅出,说得非常清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