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冀鲁豫战场上的“哥萨克骑兵”(续三十九) -- 王外马甲

共:💬342 🌺107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家园 终于等来了好文,不容易呀,花.
家园 对马甲兄这组文章感情特别深

民族的苦难和在废墟上站立的一群男人

家园 第101个献花的!来晚了!
家园 错了,错了,应该在这儿献花!

第49朵花,顺便得到一枚通宝。

家园 明白了!谢谢大葱指教
家园 哈!谢谢虎老师指教

这个"印"或许是北方的说法?马甲我先前还以为是容量单位呢,想左了.

家园 花了再看。
家园 在网上搜了铁锅的“印”

  找不到对应“印”的尺寸,只知道印数越大锅越大,记得家用铁锅最小的是三印。

  以下是找到的部分有关锅印的贴子:

农民吃的饼子大都是玉米面的,也有高梁面、山药面的。蒸饼子用的都是大铁锅(七印锅、八印锅、对口锅),

在石家庄各县多数村镇,锅灶都是用力在一进堂屋门的两侧贴墙角处,有用砖垒的,也有用坯垒的,高度和大小根据铁锅的大小来决定。一般用五印锅、六印锅的比较多。

32印锅是什么意思?是多大的?

最佳答案

印锅:从三印到二十四印 32印那就太大了 估计能装头牛了 哈哈

(八印锅)是指锅口直径八寸的锅

据考证邓家峪村铸造业和采煤业同时并举,有煤才有火,有火才能炼铁。 民国 20 年—— 26 年本村建土炉 22 座,是铸业最兴盛时期,主要产品有车键、车川、铁板。解放战争时期,铸手榴弹壳,成批产品支援了前线。 1958 年,大搞钢铁,邓家峪村又建起了闷铁炉。 1987 年,村委新建邓家峪铁厂,铁厂设备更先进,工艺更精湛。全厂职工 40 余人,生产( 1 )火炉、二号卫生火炉、二号普通火炉;( 2 )大铁锅( 4 尺 2 、 3 尺 2 、 3 尺、 2 尺 8 、 2 尺 6 、 2 尺 4 );( 3 )西盖;( 4 )桶锅( 1-7 桶);( 5 )两耳锅( 1 尺 05 、 1 尺、 9 寸 5 );( 6 )印锅( 3-8 印);( 7 )小杂件。 1998 年,铁厂改制,雇佣职工 30 余人,因为管理有方,制度严格,责任到人,计件分红,所以买卖兴隆,收入可观。火炉远销太原、定襄、原平、忻州、五台等地。河北省怀鹿、定州、新乐等地主要销售大锅,西盖,两耳锅。

  看来家用的一般是三印到八印,城里是三到六,农村五到八。集体食堂根据食客多少是八到十二印。

  有一个贴子印制不下来,是小说,其中提到十二印锅一位女生刚好能很费劲地拿起来。

  我们插队时水利队食堂的大铁锅直径有80cm左右,夸张点说抄十个知青吃的菜时半个身子要趴在锅里。按刘大爷的故事这可能就是十二印锅。

  引用中:

(八印锅)是指锅口直径八寸的锅
显然不确,八寸锅烧农村一大家子饭菜显然是不够大的。照引用中的说法不是三印锅就是直径三寸了?我见过农村家里灶台上的大锅大约直径60cm。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花!土八路跟大炮的感情那个深啊……

拆新炮来修旧炮。为了这个得双花。

可惜有限制,一会再来送。

家园 谢谢了.

嘿嘿,你的这艘“航空母舰”真牛啊!

家园 咱们的两门炮还抵不过他一口锅

看来知识就是力量,经验就是财富这句老话不假啊.

老规矩,看毕送花.

家园 不出意外的话,这应该就是文中提到的那门“功臣炮”

点看全图

家园 拖出去,翻过来打。
家园 到马甲兄这里,真不好意思空手

点看全图

在日本杂志上找到的二战苏联红军哥萨克照片,发表在丸672期,文章题目是《哥萨克在怒吼,向着战车群突击》,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二十日,苏联哥萨克骑兵两次对德军第二十二装甲师发动冲锋的战况,苏军采用的是步兵,而后战车,而后骑兵的波状攻击方式(为何是这个顺序不清楚)。虽然在榴弹的攒击中损失惨重,但剽悍的哥萨克骑兵在震耳欲聋的“乌拉”声中,勇敢地冲向德军坦克,投掷燃烧瓶和反坦克手雷,以重大代价突破了第一二九掷弹兵团的防线。二十二日上午,哥萨克骑兵再次向该师和罗马尼亚第一师的阵地发动冲锋,但这次被早有准备的德军以猛烈炮火打垮。

这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唯一一次骑兵冲锋的战斗了。

家园 谢谢萨大的资料

说实在的,以骑兵正面对抗装甲部队,这仗简直没法打。

淮海战役中,骑兵团配合二十旅作战,一般也是步兵在一线、炮兵在二线,骑兵在外线游动。骑兵主要攻击侧翼,他们没有重武器、没有防御能力,敌人阵型不转身骑兵就打,敌人一转过身来骑兵就跑。

按照这个办法,打黄维兵团时,二十旅在正面挡,骑兵团穿插于敌左右纵队之间,效果还是不错的。

48年11月中旬,骑兵团和黄维的骑兵团(团长翟连运)在游动中掐上了,本来可以好好打一仗的(这伙骑兵不用马刀,全是用枪的),可就在这时,敌十八军的先头部队突破了豫皖苏军区的洪河防线。当时,只有骑兵能迅速机动、堵住突破口,所以只好转进新蔡方向,正面对抗十八军的四十九师。

四十九师是黄维兵团中唯一冲出双堆集包围圈的部队,骑兵团去堵他们,结果使得十八军骑兵团跑了,这个团于是幸运地成为黄维兵团中唯一到达蚌埠的部队。

骑兵正面对抗黄维的主力师,打得很惨烈。二营最后只剩下不到二百人,带队的副团长李树茂也当场牺牲了。这一仗堵住了敌人,四十九师最终被歼灭,可骑兵团也因此大伤元气,被调去担任机关警卫工作,以后就没打什么大仗了。

在机械化装甲面前,骑兵没得打,这个古老兵种被淘汰也是必然的趋势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