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西晋春秋 -- 陈不到底

共:💬103 🌺19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sofa?
家园 也成了司马氏认为自己亲戚帮不上忙的一个反面教材

这句不明白,对晋的历史不大清楚,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司马氏认为亲戚帮不上忙,曹丕的这个决定是反面教材,也就是说这个是亲戚帮忙越帮越乱的例子?

家园 ~这个是我没说清楚

我的意思是曹丕把亲戚都赶得远远的,日后司马夺权的时候也没人能帮上忙,就成了司马一家的反面教材~~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3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3年

魏的三路大军自头年十月就和吴军陷入胶着,到了二月底,长江涨水,魏军军营开始流行疫病,曹丕无奈之下将众军召回。这一趟便宜没捞到,却折损了两员大将,威震逍遥津的张辽和大司马曹仁在此战后先后病逝。

郁闷的曹丕返回洛阳,尚书令陈群和尚书仆射司马懿举荐鲍勋为御史中丞,曹丕一听,气得脸一哆嗦(呵呵,我帮他哆嗦的)。

鲍勋是早年曹操战友鲍信的儿子,是当初鲍信邀请曹操出任兗州牧,曹操才有了立足之地。鲍信后来在与青州黄巾军战斗中战死,连尸首都没找到。鲍勋可谓功臣之子,本人也十分正直。曹丕做皇帝后经常外出打猎(*注九),有次鲍勋就拦在御驾前上表劝阻,曹丕很不爽很不爽,夺过鲍勋的上表撕个了粉碎,径直打猎去了,回来以后就把鲍勋调到外地。这一次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又一起举荐鲍勋做御史中丞,曹丕怎能不哆嗦。没有办法,这也是为了他好,曹丕按耐住心中的怒火,接受了陈群和司马懿的建议。

这个时候,在白帝城的刘备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在将国事托与诸葛亮后与世长辞,年六十三岁。陈寿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都十分中肯。想这三国之中,以刘备建业最为辛苦,他虽号称是东汉皇室,实则与一介寒族毫无区别,既没有类似曹操的背景也没有类似孙权父兄的基业,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打出一片江山。他于诸葛亮的托孤之事,更是千古称颂,无论现在有人怎么去揣测,但事实摆在那里,“其举国讬孤於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刘备打造的蜀汉,基业并不稳固,关羽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得本来就弱小的蜀汉丢掉了重要的基地和大量人才,而南中的大族又据远地对抗成都。这种情况下,十七岁的刘禅继位蜀汉,诸葛亮任丞相总领政事,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能将孙刘再次联盟。

六月,曹丕的弟弟们奉命由封国到洛阳朝见,曹丕的亲弟弟任成王曹彰在洛阳暴毙。

曹彰是曹丕竞争太子时的另一对手,而且军事经验丰富,北征代郡乌丸立下功劳,本来他与曹丕的关系不错。但据说曹操死后,曹彰对曹植说,“咱爹招我去,是要我扶持你啊。”曹植急忙说,“千万不要学袁氏兄弟自相残杀。”等到曹丕继位以后,将各弟分封离京,曹彰对这样的安排很是不满,他还想继续执掌军队建立功业,所以曹丕对他的戒心很大,甚至高于曹植。

而这次曹彰在洛阳暴毙的说法,有说曹彰有异志,这次洛阳朝见被阻隔见不到曹丕,给活活气死了。

另个说法在世说新语里,曹丕安排与曹彰在卞太后的宫殿下棋,一边下棋一边吃枣,曹丕先把毒药放在枣蒂里,自己挑那些没放毒的吃;曹彰不知道,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了。曹彰中毒,闻讯的卞太后到处找水来解救他;可是曹丕事先命令手下的人把装水的瓶罐都已打碎,卞太后匆忙间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东西打水,曹彰就这样死了。卞太后哭叫道,“你已经害了我的任成王,不能再害我的东阿王。”

虽然这里曹植的东阿王是曹丕死以后的才封的,但起码也说明后来两晋士人中流传曹丕谋害亲弟的说法相当普遍。

另一则世语的典故就是有名的曹植七步成诗了,世语的原文是:“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此诗的真假长短来历等等有很多说法,但是这内容的确是曹丕兄弟境地的真实写照。

同月,太尉贾诩病逝。八月,以廷尉锺繇为太尉。曹丕又出洛阳东巡(其实是打猎去了~)。

冬天十一月,诸葛亮派遣的邓芝到达吴。孙权起初还是举棋不定,在邓芝陈明利害下,决定恢复孙刘联盟。

而在成都,诸葛亮收到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连着五封书信,说了一番天命人事的大道理,要诸葛亮向魏国称籓投降。诸葛亮发了一封公开信,说无论是你们有数十万大军,还是有苏秦、张仪的诡辩之才,就凭着谲胜的曹操,淫逸的曹丕,我蜀汉都不会屈服。

曹丕呢,压根没把蜀汉看在眼里,使得诸葛亮能够缓下因刘备去世激发的蜀汉内部矛盾,东连孙吴,北面不必担心曹魏,这就腾出空准备出兵南中了。

*注九

只要翻开三国志中的注解,跟曹丕有关的都是娱乐项目,打猎占了一大头,做皇帝第一年,就有人因为数柬弋猎(弋的意思就是弓箭带着绳子)太多惹的曹丕火冒三丈。

早先护羌校尉苏则有功调到洛阳在皇帝身边做侍中,有一次因为猎场的围栏损坏,让到手的鹿给跑了,没有痛快的曹丕躺在胡床上手里拿着刀,对着面前负责围猎的官吏们舞来舞去,要把他们砍头。旁边人看着曹丕像个疯子似的耍大刀,苏则看不过去就进谏说,“没听说过有圣贤王因为禽兽而杀官吏的,(您这样做不对),臣敢以死请(谏)。”

曹丕早就对把苏则调到身边有些后悔,这位边地人刚来的时候,曹丕兴冲冲的问,“你说西域各国献上来的大珍珠,能不能再跟他们要些啊?”苏则回答说,“如果陛下能够德传沙漠,不用求人家就会送上来,求来的珍珠,不会珍贵的。”一席话噎得曹丕不言语了。这次曹丕打猎的兴致被扫,又是苏则,只好冷冰冰的说,“卿,直臣也。”承认归承认,回去后曹丕就把苏则疏远了,这一年(223),又把他迁到外地,耿直的苏则在赴任的路上就病死了。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sofa again
家园 通宝一双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4

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4

224年

三月,曹丕东巡一圈又回到洛阳。

四月因“初平以来,学道废坠”,设立太学,置博士,依汉制设《五经》课试之法。

这里要讲一下此时的思想大冲突。

汉武帝时提起的独尊儒术,倡导的是《春秋》里的微言大义,重要的是大一统和受命改制的学说。这时的孔子思想加上邹衍的五德说(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罢~),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再加以阴阳五行学说,成了一套神秘的天人感应的政治哲学,使得汉代的儒家有了很重的方士色彩。孔子的地位变得更为高大,此时出现的一种新型文献“纬书”把孔子说成超人,说成神,能预知未来。

这种天人感应的哲学,再加以谶(音chen)纬符命的怪论,又多了迷信的味道。

(这在东汉末尤其突出,从袁术的“代汉者,当涂高也”,到曹氏的“黄龙见谯”,刘备、孙权登基时出现的各种吉兆,都是儒家的这套天人感应的理论在作怪。)

除了这些内容,汉代的经学研究数量庞大但缺少创新,东汉的班固在汉书里批评说“便辞巧说,破坏形体”,研究的方法根本不对。“说五字之文,至二三万言”,注解简单一句话,非要扯东扯西。“幼童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浪费精力却没有什么实学。

班固在《儒林传》里一句点破:“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为什么浪费那么多精力做这种傻事,还不是因为这是通往官场的最佳捷径。

儒道的理论研究陷入怪圈,而东汉的这些儒道者们也在现实中碰得头破血流,宦官与外戚的互相争斗,两次党锢之祸,大批士人被杀。

党人范滂被宦官处死前对他的儿子说:“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我要你去做恶事,但恶事实在做不得;要你去做善事,可我做善事的,(却是这种结果)。”

残酷的现实让儒道者感受乱世的悲哀,这种情况下,“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范晔《后汉书儒林传》),只要稍有点脑子的,都知道儒道早已是分崩离析了。

经过曹操、曹丕两代人的努力,战乱的北方又趋于统一,这次曹丕设立太学,依照汉的惯例去制设《五经》课试之法,可此时的儒道们却实际多了。

以前刘邦开国时对着陆贾大骂说,“老子在马上得天下,要诗书干什么?”魏的奠基者曹操虽然还没有刘邦这么流氓,但他的标准是只要有才就行,管你有什么品德。他的《求逸才令》里说,“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刘大杰先生在《魏晋思想论》里说,曹操的这三个求贤令把儒家培植了几百年的伦理观念与道德哲学摧毁得精光了。

曹操自己以“势”、“法”、“术”治国,“势”,是权力,是权威;“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蜀的诸葛亮治国是以“法”为主,法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尊重法律的权威是绝对的,中间不能杂丝毫的人情和偏袒。诸葛亮是真正的法家精神,奉行的是“奉公法,废私术”。后来街亭败北,他处斩了自己最心爱的马谡(马谡虽是死在狱中的,但绝对没有生还的希望),一面又上书自贬。陈寿评价诸葛亮说,“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曹操的法相对诸葛亮来说,多了“术”,无论对于心腹或是仇敌,都是用的法术。术就是阴谋,为达到某事的目的,欺诈陷害,无所不可。

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志里点滴注解的曹瞒传,和世说新语中的记载,处处都显出了曹操的御人的法术,那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虽然为世间不齿,可是却成了多少人的心中宝典。(东晋时一直想篡位的恒温路过王敦的墓时,直说“可儿,可儿”,这样的意思恐怕在王敦的心目中对曹操也是同样的吧)

曹操的重“法术”,让研究经学的儒道者们做起官来格外别扭,曹操时代的名士,边让、孔融、杨修、荀彧、崔琰、毛玠等人,他们的死又让儒道者感受到了另一种残酷。

好罢,残酷而不讲仁孝的老爷子过世了,现在的这位曹大爷呢?

曹丕跟老爸不同的是,他注重的是一种慕达,曹丕自认风流文雅,诗文写得漂亮,情感也很敏锐。年纪轻轻先把别人的媳妇抢过来(甄氏,当初袁熙还没死),这件事就遭到孔融的极大讽刺。另一方面,曹丕身周围围绕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汉末文学的向往自由,向往放达,影响着曹丕,曹丕也影响着别人。217年,建安七子中的王粲病死,还是魏太子的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他跟同去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咱们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这帮人就在王粲的墓前群驴打鸣。曹丕做了皇帝,跟身边的人表示非常羡慕汉文帝宽仁玄默,可是崇尚黄老的汉文帝被曹丕身边的群臣评说比写过秦论的贾谊差远了。曹丕不服气,专门写了一篇太宗论,说轻法息兵的文帝的大人之量,岂是贾谊之流能比得上的。曹丕这种思想,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对吴出兵的同时,却又把自己的著作送给孙权的浪漫举动了。

要曹丕这样的人去讲究繁琐无用的儒道,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身在皇位,对传统的正统名教还是要再强调的。对孔庙的重修和这次重新设立五经课试,就是曹丕的表态,可谁都知道这位曹大爷的行事态度,谁又会逆着皇帝的态度呢。

后来傅玄就评说道,“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

这种情况下,魏晋的玄学的出现,只要慢慢等着两年后出生的王弼来集大成就行了。

*注十

儒家在没落的同时,道教和佛教在这时的中国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直接照搬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

“汉朝末年,道教也开始产生了。现在有人把这种民间的道教叫作新的道家。古文学派清除了儒家中的阴阳家成分,这些成分后来与道家混合,形成一种新型的杂家,叫做道教。在这个过程中,孔子的地位由神的地位还原为师的地位,老子则变成教主,这种宗教模仿佛教,终于也有了庙宇、神职人员、宗教仪式。它变成一种有组织的宗教,几乎完全看不出先秦道家哲学,所以只能叫做道教。”

魏的道教,分支除了不曾消失的太平道(就是张角黄巾军的那套理论),还有张鲁的五斗米道。曹操215年攻取汉中后,将张鲁等人迁徙邺城,曹操除了封张鲁为侯,还给儿子曹宇(就是曹魏最后一个皇帝曹奂之父)娶了张鲁的女儿。这样,张鲁的五斗米道在北方的贵族间也得到了流传。

佛教同样照搬《中国哲学简史》:

“佛教已经从印度经过中亚传入中国。这里也必须强调“佛教”与“佛学”的区别,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哲学。刚才说过,佛教在制度组织方面极大地启发了道教。在宗教信仰方面,道教的发展则是受到民族情绪的极大刺激,人们愤怒地注视着外来的佛教竟然顺利地侵入中国。有些人的确以为佛教是夷狄之教,所以道教是中国本地的信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取代佛教的本地宗教而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又从它的外来对手借用了大量的东西,包括制度,仪式,以至大部分经典的形式。

  但是,佛教除了是一个有组织的宗教,还有它的哲学,即佛学。道教虽然一贯反对佛教,但是道家却以佛学为盟友。当然,在出世方面,道家不及佛学。可是在神秘的形式上,二者很有相似之处。道家的“道”,道家说是不可名的;佛学的“真如”,佛学也说是不可言说的。它既不是“一”,也不是“多”;既不是“非一”,也不是“非多”。这样的名词术语,正是中国话所说的“想入非非”。”

魏晋玄学就产生于这样的背景下,此时玄学的另一个领头人何晏因素为曹丕厌恶(*注十一),在家无所事事,正好有时间思考他的《道德论》。

他和王弼要到少帝曹芳的时候才能真正出头,所以会在后面慢慢讲。

转回头来接着讲该发生的事~~~

夏天,送走了吴国使臣张温的诸葛亮,准备出兵发往南中。

七月,曹丕再次东巡,准备讨伐与蜀结盟的孙权。这次,曹丕将尚书令陈群带在身边,并加中领军统领禁军。这样,尚书仆射司马懿留在后方许昌。

九月,曹丕亲率大军到了广陵,东吴方面却将舰船全部收起,江面空无一物。当夜徐盛用芦苇赶制无数的假兵城墙隐伏于江边,从石头至于江乘,联绵相接数百里,又将战船放于江面。第二天,曹丕都看傻了眼,不禁叹道,"我们虽然有百战骑兵,现在却一点也用不上啊!"当时又加上暴风漂荡,曹丕看到徐盛的虚张声势,呆在江北也不敢贸然渡江,这么耗了几天,也不见孙权有什么动静,曹丕只好退兵。

十月,曹丕回到许昌,深深感到水军的重要,又加陈群假节,都督水军。

年底的时候,北部的鲜卑部落出了大事。

此时鲜卑的部落主要有:

步度根,拥众数万落,据有云中、雁门;

轲比能,拥众十余万骑,据有高柳以东的代郡、上谷边塞内外各地;

弥加、素利等所领的若干小集团,分布在辽西、右北平、渔阳塞外。

此外,在其西方和北方,还有鲜卑其它部分(拓跋等部)

这些部落在曹丕继位时都受到加封,而鲜卑几个部落之间则共同约定不能向中原卖马。

驻守在昌平的护乌丸校尉田豫利用鲜卑之间的矛盾离间三部,由同驻昌平的护鲜卑校尉牵招接收散乱的鲜卑小部落,

比较弱小的素利首先违盟,向魏出售了上千匹马,被轲比能攻击。

田豫出兵解救,赢得鲜卑弱小两部的信任,素利作为报答帮助田豫灭掉北部的山贼高艾。

轲比能看到素利部依靠魏国,就转头对付步度根部落,步根部的兄长扶罗韩早前就被诱杀,此时部落频频被轲比能攻击,只好南下依附田豫。

没多久弥加、素利的部落也支撑不下去,也都南下依附。

这样,轲比能没有了竞争对手,大张旗鼓的兼并其他小部,还时不时的南下骚扰;但依附田豫、牵招的鲜卑部落频频反击,孤单的轲比能离失败也没多远了。

*注十

这一大段文字,立论部分是参考了刘大杰先生的《魏晋思想论》、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等内容,糅合在一起写的。

*注十一

何晏是东汉最后一个掌权外戚何进的孙子,何母尹夫人是曹操搜刮的美人之一。起初何晏生长在曹操家内很是无所顾忌,服饰跟太子都差不多,曹丕非常讨厌他,从来不称呼他名字,只说“假子”。据说何晏七岁随母到曹家,曹操刚开始还挺喜欢他,没想到他在地上画个大四方形,自己坐在正中,别人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此(四方形)是何氏居舍。”意思是我到了曹家,可还姓何,曹操听说后就将把何晏送回去了。

何晏好色,自恋,爱擦粉,当时的嗑药五石散据说也是从他开始吃的。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5

225年

二月,曹丕在许昌任命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随车驾督众军,录行尚书事;司马懿转为抚军将军,假节,领兵五千,留守许昌,加给事中、录尚书事。一下子获得了兵权和政事上这么大的权利,司马懿有些失措,要求曹丕收回成命。曹丕对司马懿说,“吾于庶事,以夜继昼,无须臾宁息。此非以为荣,乃分忧耳”,“我没日没夜的忙于各种各样的事(庶在这里的意思是众多——曹丕忙的是挺多的,回头帮他总结一下),不得片刻的休息。给你这么多任命,是想让你帮我分忧啊。”

三月,曹丕出行,开通讨虏渠。

这个时候,蜀的诸葛亮发兵南中,临行前参军马谡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与诸葛亮之意不谋而合。

闰四月底,准备一番的曹丕再次出兵讨伐孙权。任御史中丞的鲍勋劝谏说“劳兵袭远,日费千金,中国虚耗,令黠虏玩威”,意思是您几次劳师动众,花费巨多,可是孙权却没有任何损失,“臣窃以为不可”,我认为不可(再做这样无意义的事了)。曹丕大怒,又是你管闲事,御史台的头儿你别干了,你就只管你奏劾(监察百官)的事就足够了!

临行前,曹丕又对留守许昌的司马懿说,“吾深以后事为念,故以委卿。曹参虽有战功,而萧何为重。使吾无西顾之忧,不亦可乎!”这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重任就留给你了,要使我后顾无忧,你就要做我的萧何啊。

五月初,曹丕到达谯,不知何故,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谯是曹丕的出生地,并有曹氏谯陵)

六月,东边的利城郡(注下)发生兵变,太守被杀。曹丕派遣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这两个都属于皇帝身边禁卫军五营)与徐州刺史(*注十二)讨伐。

(注上:利城在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北,靠海很近,离谯城今天的安徽亳[bo2声]县起码将近一千里)

兵变很快被镇压,曹丕又把兵变中被胁迫的和逃亡的,全都赦免。可已经逃往海上的兵变头子唐咨却不知道曹丕这么大方,顺着海岸线漂啊漂(大概从连云港飘到南通,那会儿南通还是海~~)就到了吴国,吴对这位海上飘过来的魏人还挺看重,唐咨在吴一直作大将,后边还会提到他。

八月,曹丕总算出军,让主力坐船自谯城沿涡水入淮水,自己从陆路走,往徐州广陵(今江苏淮安附近)方向走。当时蒋济说水道难通,曹丕不听,结果数千战船在狭窄的水道中停滞不前。

九月,曹丕先到,可是没兵~~就先筑了个东巡台。十月大军才到,曹丕兴冲冲的在马上赋诗说:“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周围人听了,心说,您睁眼看看,哪还有水啊,这么冷的天还日光呢~~曹丕看了看,咳咳“猛将怀暴怒,胆气正从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周围人都急了,天寒,这江水都结冰了,怎么一苇渡江啊。

这么着,想“不战屈敌虏,戢兵称贤良”的曹丕面对结冰的江面一筹莫展,在这儿完成这首诗就回去了……

十一月十二月,曹丕都在回许昌的路上。

而十二月在成都,蜀汉的人都在欢迎平叛凯旋而归的诸葛亮。蜀没有在平定的南中留兵,反而陆续获取从南中运出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以及其他物资。此后顾之忧一除,诸葛亮就开始集中力量,练兵习武,准备大举北伐了。

*注十二

此时的徐州刺史吕虔是曹操时代的旧臣,活跃时间已经不多,这里要说的是吕虔刚请出来的刺史别驾王祥。

王祥是琅邪临沂人,此地王姓是大族,两晋时期重要的王姓都出自这里。王祥父母早逝,后母对他极其恶劣,说大冬天要吃鲜鱼,王祥就趴在冰河上用身体解冻冰面;说要吃黄雀,然后就有黄雀正好落到王祥的网中;还有家里有棵果树,后母嘱咐王祥一定要看好,结果下雨的时候王祥就抱着果树哭,反正就是一又孝顺又倒霉的孩子,但福气也很大。后母还想毒死他(也有说想拿刀砍死他),王祥却被后母的儿子王览保护。后来后母病逝,王祥还一直守丧,这么着就出名了。(这个不屈不挠的孝顺后来使王祥得以名列二十四孝)

吕虔做徐州刺史时,请出王祥作别驾,这个时候的王祥都已经五十多岁了(别看年龄大,王祥可是个寿星老),做别驾后帮了吕虔很多忙。

吕虔曾有把佩刀,善相的人说佩此刀者必为三公。吕虔认为自己不能有此大福,就把刀转赠给王祥,说,你肯定能做到公卿之位,这刀给你吧。

说远一点~~

魏的别驾王祥一直做到晋朝的太保,果然做到三公(晋不止三(个)公,已经是八个了)。王祥临死,又把此刀转赠给不是亲弟弟的王览,说,“你后代之人,绝对有配得上此刀之人。”

王览已是当时的大贤,位至光禄大夫,子孙众多且颇有贤才,后来辅佐东晋建国的王导就是王览的孙子,的确是配得上此刀了。(一代书圣王羲之也是这位王览的曾孙)

这把刀的故事载于晋书,类似这样的记载,颇多属于三国志标注的级别,就是可信可不信,时人新语看看作罢,可往深了看,这刀又何尝不是代言当时的官爵已经世代在士族中流传呢。

此已是后话了,王祥后面还会提到。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曹丕搞得不像南征,倒像南巡,晃晃悠悠武装游行。

注文好玩,看样子二十四孝是个个惊天动地。

家园 田余庆老先生的看法:曹丕搞得就是武装游行

为的是解决青徐豪霸的半独立王国

家园 这么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咯,瞒天过海之计。
家园 马谡不死的话,会不会比姜维更好?
家园 田老爷子是大家,善于在细微处发现问题

青徐的地方豪强问题,的确如田的文章所称,青徐两州刺史一直由孙观、臧霸把持,田的文章已经解释得很清楚

谢谢shibaozhong的提醒,以前我是记得有这篇文章,但没有仔细找,这下“五月初,曹丕到达谯,不知何故,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可以合理的解释了

本来是还想把青州刺史别驾的内容留给后面的章节慢慢说呢~~哈

家园 历史无法假设

我认为,就算诸葛亮能够活得长寿,蜀也不能北伐成功,因为历史的发展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左右的

家园 【原创】西晋春秋 司马懿时代 226 上半年

226年 上半年

正月,曹丕到达许昌,还没进城,许昌南门无缘无故崩塌,搞得曹丕心情很坏,城也没进径直回洛阳去了。

临走给司马懿留话说,“吾东,抚军当总西事;吾西,抚军当总东事。”

这句话显出曹丕对司马懿的极大信任,晋书的这个记载为留守许昌的司马懿几个月之后进洛阳埋下伏笔。

正月初十,曹丕回到洛阳,先前被降职的鲍勋奏劾军营令史刘曜有罪。刘曜惶恐之下赶紧给曹丕上密表,说在回军的路上鲍勋私自放掉不按规矩的孙邕,也告了一状。

原来曹军撤退路过陈留时,陈留太守孙邕进见,出来时看望鲍勋,在营地却不按正道走,军营令史(管理军营的属官)刘曜要把孙邕追究审问。鲍勋认为当时军营并没建成,只是地上有界标而已,所以就把孙邕给放了。

曹丕看到刘曜的密表,马上就下诏说,“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这个鲍勋瞎起哄,给我送到廷尉那里审讯。结果一下来,廷尉说鲍勋的罪行够判五年,而廷尉三官则驳反此判决,说依律罚金二斤。曹丕火冒三丈,“鲍勋这次死定了!你们还想包庇他!把三官以下都交给刺奸都督治罪,当令十鼠同穴!”(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称为三官;十鼠同穴好像还是曹丕第一个用的,意思是坏人一窝端,全给我杀!)

当时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人联名上表“鲍勋之父鲍信有功於太祖”,请求不要致鲍勋以死罪。曹丕在气头上,说什么也不答应,坚持己意,不久鲍勋即被处死。

曹丕满意了,可是也病倒了。曹丕这时才四十岁,却一病不起,原因自然是他享乐过度占了一大头(*注十三);

另一个原因是曹丕虽然追求慕达,心眼却很小,刚一继位时就差点整死曹洪;

有个杨俊以前应对曹操时曾说过曹植的好话,曹丕一直怀恨在心,杨俊做宛城令,曹丕说宛城市场不够繁荣将杨俊下狱。据说司马懿等人求情叩头流血还是不能打动曹丕,杨俊就在狱中自杀了。

对鲍勋的厌恶也是缘自年轻时向鲍勋求情被拒绝(曹丕做太子时,为郭妃犯罪的弟弟求情被拒绝,郭弟被杀,曹丕后来密报中尉奏免鲍勋的官职)。鲍勋后来做了曹丕的妹夫,曹丕还是念念不忘过去的怨恨。伐吴失败使曹丕想起走之前鲍勋说过的话,又执意要为了一小过失杀掉鲍勋,遭到群臣反对的曹丕于是积怨成疾一病不起。

五月十六,曹丕病重,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指定曹睿为继承人,四位大臣辅政。第二天,曹丕即过世,年仅四十岁。

陈寿评价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说得并不夸张,曹丕在文学上的地位前面已经说过,他写的典论里说自己六岁会骑马,八岁会骑射,成年以后剑术十分高超,善诗善文善评论,好玩乐且都玩得极好(*注十四)

能诗会话、好玩乐骑这些特点放在一个富家公子哥身上可能会闪闪发光,可是一个尚面临天下三分的开国皇帝就不能把这些作为炫耀的资本了。而曹丕最后几年的大修宫殿也给儿子造成极坏的影响。

作为开国皇帝,曹丕在军事上几乎一无建树,不纳臣谏,不掌握时机,使得孙权能够抵住刘备的进攻,诸葛亮能够安心平定南中,几次对吴的战争也都是无功而返。

而其他方面,曹丕时代的几件事对后世影响颇大。

首先就是曹丕开了禅让的先河,以前的尧、舜、禹禅让,那都是传说,没有详细的过程流传于世;王莽的新朝则是篡汉,已经是遗臭万年的失败案例了。如今曹丕的代汉自立,不光他自己明白了舜、禹禅让的真相,后世之人也明白了,只是这个成功案例的翻版来了太快了些。

其次九品中正制的确立,前面已经提过,曹丕将此制确立,除了否定了老爸的有才便是德的那套做法赢取地方世族的支持,主要的也是为了有利于由中央选取人才。汉末三国的征战,使得士人颠沛流离,可以看到魏、蜀、吴三国之中,初期的人才原籍遍布全国,为了防止自己领地的士人再去投奔敌国,除了稳定经济,再者就是保障一个有力的做官途径来维护曹家的统治。所以说,九品中正制是时势的产物。

等到日后经济恢复,选官者和被选官者都被世家大族所掌握,九品中正的变质也是发展必然趋势。值得注意的是曹魏时期,上至曹氏宗族,下至一般官吏,都还没有免税的特权,租调征收的对象,是面向全社会地~~这是乱世恢复经济的必须。曹魏的士族也没有免役的特权,马上到来的曹睿时期,就是“公卿大夫并与厮徒共供事役”光禄勋高堂隆语,当时的情况是“上下劳役”。(*注十五)

经济发展之后,左手有权必定要求右手有钱,世家大族的特权就慢慢的从皇帝手中颁发了。

东汉最后一个皇帝刘协从长安逃跑的时候,皇帝群臣只有一辆牛车;等到了西晋之时,公卿大臣互相之间宠爱的牛价值千金,穿金裹银。这个发展是有个过程的。

其次是曹丕延续曹操对中央各官制的改变,三公九卿的权利逐渐减弱。太尉、司徒、司空三职变成了嘉奖职位,并无实权。(*注十六)

皇帝禁军由最亲信的人担任中领军、中护军,这是朝廷中军的真正掌握者,观察此二职就任者,就可明白真正的实权掌握在何人手中。

政事上,曹丕时代的尚书台权力增大,曹丕又将曹操时代的秘书省改为中书省,同时加大侍中的参与时政的权利(*注十七)。

这样,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中书省;执行命令的尚书台;审议并执掌顾问的侍中寺,成了魏的最高政务机构。

三省的长官:

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

尚书台的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五曹尚书(吏曹、左民、客曹、五兵、度支)

侍中寺(晋时改为门下省)的侍中

这些官员则是魏的中央掌权官员,尚书令、尚书仆射、侍中都已经在前文中出现,而此处要提醒的是曹丕时期的中书令、中书监。

曹丕做皇帝之后,改秘书省为中书省,以之前的秘书令刘放、孙资二人分为中书监、中书令,各加给事中。秘书、中书这两个意思都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书就是诏令、机要的意思;而秘自然是秘密之事,指只有皇帝才有权直接领导的;中在两汉时多指宦官,由太监任职的官位,多加“中”(因太监被称为中人),而魏的宦官被禁止参与国事,这里的中书就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部门。

刘放、孙资在三国志当中并无单独列传,但此二人的地位之重,后来几次事件的作用之大,都是要十分注意的。

上面的这几段繁琐名词,将不断在后文中出现,这里解释清楚,后面就不用多做注了~~

并非明君的曹丕能将魏继续带入正确的方向,还是凭借了武帝曹操的功劳,而曹操选择的大部分臣子都极尽所能的为曹丕尽职尽责。

曹丕的爱游猎,前后数人为此上谏,即使有人因此贬职、被杀,而进谏之人却能不断,魏此时的官僚是相当的称职。

而地方基层,上至刺史、下至郡守无不兢兢业业,陈寿称“此皆其流称誉有名实者也。咸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而边境地区,护乌丸校尉田豫、护鲜卑校尉牵招,陈寿说“豫位止小州,招终於郡守,未尽其用也”,虽然田豫、牵招没有得到继续升迁,可另一方面也说明魏此时人才的众多。

曹丕短暂的七年统治,其缺点还无法彰显,魏在三国之中走向强大,成为最有力的统一缔造者,这将由曹睿来完成,不幸的,也将由曹睿来终结。

*注十三

曹丕这个人,是相当享乐的,世语上说,曹操死后,曹丕把老子后宫的美女都找来侍奉自己,后来曹丕害病,卞太后去探望,一进门发现服侍的都是过去曹操宠爱的女子,就问,你们什么时候过来的?回答说老爷子入土就来了。气的卞太后止步不前,说,禽兽不如的东西,早该去死了。

*注十四

打猎就不用提了,当时魏宫里还有一种弹棋的游戏,具体怎么玩不清楚,但据说曹丕比别人高明得多,别人都是用手弹的,曹丕只用手巾角尖就比别人玩得好。

*注十五

当时三国之中,士族、大臣、将领免税免役的特权,是孙权开的先例。最初的例子是孙权令曰:“故将军周瑜、程普,其有人客,皆不得问。”这个是因为孙吴依靠地方大族的原因比较突出,另外也有孙权个人很有点山寨土匪作风——就是赏罚不依靠法制,而依靠赏赐和个人魅力,等到孙权老糊涂的时候,就有他苦头吃了。

*注十六

三公的虚职,可以从魏初的高柔上表中看出,三公只在每月初一、十五特诏入殿廷,议论得失,这时三公只是对臣下的嘉奖,如果有实权,则另外加职,比如陈群随后所任的司空录尚书事,司空是嘉职,录尚书事才是实权。

而九卿的职责也已经转手给中书、尚书、侍中三省。曹睿时期的少府杨阜有次查询后宫人数,御府吏不给,说这是“旧令”,“禁密,不得宣露。”气得杨阜大骂:“国家不与九卿为密,反与小吏为密乎?”

*注十七

侍中,在皇帝身边做顾问,最初的时候甚至还要负责皇帝的起居,前面那位耿直的苏则去洛阳做侍中的时候,他的朋友开玩笑说,升官升官都要给皇帝端夜壶了。

关键词(Tags): #西晋春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