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OCEF基金“求学路,助学行”图片展 -- 瘦形胖子

共:💬112 🌺28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图片展(2)览沙小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照片是广西览沙小学的旧校舍。我们的监察员是2003年11月在家访中,听当地群众反映览沙小学的校舍危房问题。经过实地考察,监察员也感觉教室实在很危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孩子们看到陌生人的可爱表情,呵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的监察员和览沙小学的孩子们在旧校舍前的合影。

2003年12月25日,我们当地的监察员为了览沙小学的危房问题,再返当地。并且当日把览沙小学的情况在OCEF上加以报道。2004年三月份,监察员接到通知需要他整理览沙小学的资料。当我们的监察员与览沙当地联系的时候才被告知,览沙小学的危房校舍在2月底的一场大风中已经倒塌。当地的孩子们没有办法,只有借用当地村民的房子上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就是览沙的孩子们在农家上课的情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总会有些可爱又顽皮的孩子不守纪律……

这样,览沙小学的重新修建问题已经变得迫在眉睫了。OCEF基金会经过研究决定同意出资修建览沙小学新校舍,并且建议新校舍尽可能保持当地少数民族的民居风格。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经过基金会、当地群众和教育局的协商讨论,4月9日县教育局与当地施工部门正式签订《泗城镇览沙小学校舍工程合同书》。4月15日新校舍破土动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由于览沙小学地处大山之中,几乎所有的建筑材料都需要从县城运到施工现场。据介绍,这使得仅仅施工材料的运输费用就占掉了览沙小学总造价的将近四分之一。这张照片就是通往览沙的部分路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另一张路上的照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览沙小学的施工现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月25日周忠民老师代表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再次回到凌云对览沙小学的校舍建设进行督察,5月29日周老师代表基金会与凌云县教育局签定协议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到现场关注工程进度的瑶族老人。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工作人员和当地村民的交流。

家园 图片展(2)览沙小学(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6月18日房子经过建设部门的验收已经合格。但是,因为卫生间、水沟、操场等后期工作的原因,没有立即投入使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6月21日,览沙小学的新校舍正式竣工。这是新校舍的远观全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览沙小学新校舍的铭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孩子们在他们新学校前的合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几个览沙的孩子实在太可爱了,我们的监察员忍不住又多拍了好几张,呵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同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儿共委办公室和区妇联也为孩子们送来了40套的新课桌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览沙的孩子们在干净敞亮的教室的学习生活。

家园 回头给老妈打电话也捐点~
家园 顶起来,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

山区里真是难呀。

家园 能不能置顶啊?

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人看到了

家园 图片展(3)国英小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05年7月31日下午,我们的监察员周忠民老师到达了四川省马边县城。随即,他又搭车前往大山中的苏坝乡羊坝小学。这是周老师05年第二次来到羊坝小学。

这张照片就是晨雾中的羊坝小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05年4月份,周老师在羊坝小学例行监察工作时访探过一个叫阿陪杨甲的彝族孩子,就是照片中大一点的孩子。这张照片是当时我们的监察员去他家探访的路上拍的。山里的孩子走得也有些累了。

阿陪杨甲家所在的村子叫“牛屎沟”。全村30多户人家的50多个孩子再没有人上过学,这其中包括阿陪杨甲的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这座高山村庄里没有学校,也没有懂他们语言的老师愿意来这里执教。大山里的孩子们出不来,阿培杨甲赶到羊坝小学需要走四个小时的山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周老师返回北京以后,把“牛屎沟急需建立教学点”的消息发到网上,很快得到了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答复,基金会同意出资在当地建立一所小学。周老师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监察这个建校项目的落实情况。

这是到牛屎沟的山路的入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路走了一半大家都累了,不得不停下来歇歇脚。于是,大家开玩笑叫这里歇仙石。

山里的雾气还没有散去,与周老师通行的羊坝小学的校长和各位老师们却都已经大汗淋淋了,于是大家索性就赤膊上了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终于到牛屎沟。只是一眼望去,只能看到零星的几幢民居,大山里的彝族人就是这样的居住方式。为了保证新建的学校不受暴雨洪水的威胁,也同时为了更好的发挥新建教学点的作用,学校的校址被选在从这里到另一个村子“扎拉坪”之间的高地上。这样的,就能保证两个村子的孩子都能够上学了。只是,这里到新学校的校址还有半个小时的山路,于是,还要继续爬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终于到了。这就是要建新学校的地方了。当地的村民从8月1号开始义务平整场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学校周围的地形。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旁边还有一眼清泉,将来可以做新学校的师生们的生活用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位就是将来要在这里执教的彝族教师“阿陪日门”。5年前从眉山农校毕业后就开始教书了,是党员、人大代表,非常敬业,他的事迹在四川《党建》杂志上报导过。但他至今还只是个代课教师,月薪300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里多雨。再加上驮运物资的马匹的践踏,山路就更不成样子。只是,马匹是这里唯一可用的运输工具。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在近45度泥泞山路上挣扎着上山的马儿,平时对它们爱护备至的主人也要狠下心来抽打它们。像这样漫长,泥泞,陡峭的山路,即便是以耐性著称的川马,每天也只能走两次,每匹马每次能够驮运200到300斤的物资。而每次上山,马和主人能够得到10到15元的报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样下来,能够运上去的物质就“豆腐盘成了肉价钱”。一块在山下0.2元的普通红砖到了山上就变成了0.6元了,一方在山下35元的河砂到了山上最少也要一百五六十元。整体核算下来,只是在山上建最简单的教室(只是单砖的清水墙,里外不抹灰,木屋架,不吊顶,另加一个四蹲位的厕所),尽可能少用山下的物资,只花请技术工人的钱(其他用工靠村民义务出工),即便这样,也需要花掉近三万块钱,其中,运输费用占掉了40%。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地的村民在给学校运修房子用的竹竿。在路上,他们不得不停下来这样子休息。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当地的孩子们。

我们的义工总是在说,再辛苦的时候,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心里也就值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我们的另一组监察员在国英小学(原名牛屎沟教学点)建成以后,进山进行监察活动时拍摄的照片。马背上驮运的是我们的友好社团“心守家园”托我们的监察员带给孩子们的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进山的路上遇见的运笋人,打笋子卖是山里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这些当地人在听说我们的监察员要到牛屎沟去都感到很惊讶,即便对习惯了大山的当地人来说,牛屎沟仍是一个遥远、荒凉与贫穷的代名词。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国英小学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孩子们在上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阿陪日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的合影。从没出过大山,没见过这么多陌生人的孩子们在面对镜头的时候总会感觉有些怯生生的。他们全部是一年级的学生,每天主要的课程是补习语言(汉语),其中最大孩子的已经15岁了。

家园 图片展(4)孙石家庄小学

下面这组照片,是我们的监察员周忠明和“来来”于2005年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监察活动中拍到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同心县豫望镇孙石家村。当地人说,这村子还不是最困难的,邻村就是《马燕日记》的马燕的家乡。那里有更多的孩子失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该村建设的很规整的一个教学点。但是已经空置了。据说,仅仅这个村就有四个这样的教学点被停办,尽管这里已经在落实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这里落实得相当到位,除了吃商品粮的,九年义务教育范围内的所有的孩子都可以享受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原因是没有老师愿意来教。

但这也不能完全责怪老师们。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宁夏有大量师范毕业生无法就业,而同时的,象这样的基层教学点又招不来正规教师,只能依靠“民办教师”来支撑教学工作。在当地,民办教师的收入多年来都是每人每月49.5元。直到2004年的下学期,他们的收入才增加到80元。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我们基金会在当地资助的一个的孩子,小慧。而她的父亲,就是一个“民办教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小慧的家人。她的父亲和爷爷到地里干活了,还没回来。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就是我们准备建立新点的地方——孙石家庄小学。

这个学校有四个年级,目前仅不到70个学生,教室一旧一新两座教室。新教室是去年才建好的。这里目前只有两个教师,其中一个是个50多岁的老教师(月工资可以开到1300元),因为是本地人,所以他没有离开学校。另一个就是小慧的父亲,高中毕业。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小慧的父亲。他从地里赶到学校,为我们的监察员打开教室大门。

小慧的父亲从1988年春天开始就一直在这任教。但是现在,他也准备放弃了,他和我们的监察员说,他的收入连自己都喂不饱,怎么可能养家,自己还有四个孩子需要供呢。

小慧的父亲还说:“是为了娃娃们,我才坚持了这么多年,但我实在没有办法再干下去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闲置的空荡荡的教室,缺少课桌和椅子。

在这个学校上学的孩子本来应该有160多个。但由于近几年,教师的流失,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很多孩子只好投亲靠友到别的地方去读书,还有的家长丢下房子和田地到县城去边打工边供孩子读书,更有一些干脆就不读了。于是,学校就变成现在的情况。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另一个教室,由于缺乏教师,这里只好复式班上课。

村支书对我们的监察员说:“如果你们能够帮助我们解决教师工资问题,我们这个学校有条件办得很好的,前些年,我们这里出过很多高中生、大学生的……”

家园 图片展(5)杨老师的私人学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里是一所学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学校叫“岩陇小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学校的教室。

学校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所学校所有的设施,都是一个山里人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搭起来的。而且的,这所学校完全“私人所有”。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光华老师。学校的创办人,也是学校里唯一的老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老师创办学校的原因是,他所在的广西省凌云县玉洪瑶族乡乐凤村岩陇屯离对口学校实在太远,当地的很多小孩因为年纪太小走不了山路,因而无学可上。其中也包括杨老师的两个孩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

小孩子该学点东西,就是基于这个想法,于是的从1993年开始,中学毕业的杨光华就自封老师,开始在自己家里教起了他自己的两个孩子。后来,村子里又送来了三个孩子。再后来学生就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他的学校进来了60-70个孩子。自己家的房子不够用了,杨老师自己出钱出力,烧砖盖房,于1998年建出来上面照片中的三开间60平方米的教室。于是的,村里人都开始叫陇岩小学“我们自己的学校”,杨老师在村里人眼里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老师。杨老师办学是收费的,每个孩子每学期几十斤的稻谷——仿佛孔子时代。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陇岩小学的自来水系统。

杨老师的学校使用国家统一的教材,开设语文、数学、德育、体育课,复式教学。每天早晨正常做操,为此杨老师自费购买广播器材。每周一杨老师还要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切都尽可能的按正规学校的进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老师家开饭了。

杨老师是个倔强的瑶族汉子。从不向外面(包括政府)伸手要东西,我们的义工给杨老师拍照,他也总躲,不想让拍。岩陇小学目前收费相当于30元人民币,但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交上了。交费有困难的,杨老师也就给免了。杨老师还给路途较远的几名学生提供住宿,让他们与自己吃住在一起。学校运作实在困难了,杨老师就和家人商量,又把自己家的十五亩茶园划给学校作为学农基地,弥补学校的经费不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就这样的,十几年下来,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这所尚未注册在籍的学校已经送走了一百多名学生——孩子们四年级了,可以走远路到高年级学校上学了,也就从这所“私人”的学校里毕业了。我们的义工也是在当地发放捐赠衣物的时候,从当地人那里了解到的杨老师的故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义工送去的一个皮球带给孩子们的欢乐。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的义工在离开了陇岩小学后,把杨老师的故事发到了网上。我们OCEF的讨论板也就热闹起来了。大家都知道,杨老师和他的学生们需要帮助。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于是的半个月后,我们的义工再返凌云县,把受大家委托而定制的课座椅还有新黑板送到陇岩小学。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装运课桌的汽车在山路上行进。

凌云县城离开玉洪瑶族乡近50公里,汽车跑了一个小时,从乡里到乐凤村的岩陇屯不到20公里,汽车在山路上跑了近两个小时。有经验的司机先在车上装了5吨水泥,然后精心地摆放捆扎好课桌,这样新课桌就不会被颠坏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孩子们听到了消息都急忙赶来,迫不及待的爬到汽车上,要看看自己的新课桌。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天色渐晚。孩子们开始搬运自己的新桌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年纪大点的一个人扛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力气不够的就两个人来。

这是最后一个坡,杨老师在接孩子们。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新黑板也运到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杨老师八十多岁的老母亲。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终于搬完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把教室打扫一下,再把地面锄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孩子们用上了新桌椅。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旧桌子”就被孩子们改装成了乒乓球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的义工离开陇岩的时候,杨老师步行送出了一个多小时,直到离那里最近的公办学校——莲灯中心小学。他和我们的义工聊了很多。

杨老师说感谢所有关心他们的朋友们。

杨老师说他准备把学校搞得更规范些,前面的小棚子要改成图书室(已经收到捐赠的图书1000册),自己家住的房子今年也要在上面不远的地方建起来,到时候家人搬过去,就可以避免对教学的干扰了。

杨老师说目前的所谓合法不合法办学不是问题,关键是自己还没有教师资格,也很难在最近的几年中取得这个资格。他表示要努力提高自己,争取把教学搞的更好。他已经同中心学校联系,为他听其他老师的课提供方便。

我们的义工在乡中心校谈到这个学校的情况,中心校的领导说:那里确实需要一个教学点,实际上我们也是支持杨老师办学的,比如定课本等,都是中心校给他定,很多时候就没有收他的钱。中心校还准备为杨老师来听课提供方便。但我们的义工也了解到,杨老师请他们去岩陇监督学生统一考试,中心校就没有去过。

家园

再辛苦的时候,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心里也就值了。

家园 看到孩子们天真的笑脸,心里很不是滋味。

希望以后能为孩子们多作些帮助。

向李老师致敬!向胖子兄和所有基金会的志愿者致敬!

家园 谢谢
家园 【文摘】这才是我们国家的脊梁。

不花没人性!

家园 这些孩子太可爱了!

希望大家多关注,多伸援手!

家园 向杨老师致敬!
家园 支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