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双石原作】《开国第一战》序言 生命中的一本书 -- MacArthur

共:💬203 🌺1159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第五章】得陇望蜀 联合国聚众涉险 (2)

[SIZE=2]得陇望蜀 联合国聚众涉险

励兵秣马 志愿军整装待发[/SIZE]

(续上)

最重要的是,在战局的紧要关头,一支精锐之师却置身事外进行了近一个月的海上旅游,从而使“联合国军”方面失去了可以迅速解决北朝鲜主力部队的机会。

还有比这更荒谬的吗?

可是,在此之前,除了那个憨头憨脑的“兵呆子”沃克外,很少有人敢于对一位刚刚创造过奇迹的将军的远见卓识公开质疑。麦克阿瑟后来的继任者李奇微将军也说,当时“哪怕他(麦克阿瑟)建议由一个营涉水走到元山港,大概也会有人情愿一试。”

至于本应在麦克阿瑟之上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现如今在麦克阿瑟面前,就象学校里的小男生在城里的恶霸面前那样怕得发抖。

麦克阿瑟再不会象上次那样,让华盛顿那帮笨蛋再有对自己的计划指手划脚品头论足的机会了。他对他的将军们说:“诸位将军,我认为我们每个人以后都不要再涉及什么三八线的问题 -- 没有任何限制,就象踢足球时可以任意越过球场中线一样,有本事你就猛攻对方大门。”

他要再现一次奇迹。

可北京却要把奇迹拿过来给自己用。

10月1日,毛泽东得知韩军第三师部队越过三八线,局势非常严峻。在经过了一个十分焦虑的不眠之夜后,于2日凌晨2时向高岗、邓华发出急电:

㈠请高岗同志接电后即行动身来京开会;㈡请邓华同志令边防军提前结束准备工作,随时准备出动;㈢请邓华同志将准备情况及是否可以立即出动即行电告。

2日午后3时,高岗匆匆飞抵北京后,毛泽东当即主持召开了会议,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与会者先是毛、朱、刘、周、高岗及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后来逐渐扩大范围,各大区负责人和中央党政军负责人都陆续到会。同时,紧急电召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兼西北军区司令员彭德怀进京赴会。

会前,毛泽东已和政治局常委们探讨了挂帅人选问题,毛泽东说,原来拟选粟裕,因粟裕在淮海大战中劳累成疾,美吕尔氏综合症发作很厉害,正在青岛休养。再加上考虑到一旦出兵援朝可能就不仅是一个东北边防军的问题了,各个野战军都会有部队参战,需要一个能孚众望的挂帅人选,所以又考虑到了林彪。但林彪一来本身对出兵有不同看法,二来身体确实也虚弱多病,故婉拒了毛泽东的要求。

“出兵援朝万分火急,既然林彪为难,我的意见还是请彭老总出马。”毛泽东向大家征询意见。

“对!还是老彭靠得住!”朱德首先同意。

常委们也一致赞成。

会上,毛泽东作了开场白,他说这是个诸葛亮会,请大家来讨论出兵援朝问题,着重摆一摆出兵的不利条件和出兵后会遇到的困难。

与会者畅所欲言,摆出了不少不利因素和困难,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经连日讨论。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首次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决定,并拟定了向斯大林通报的电报。

然而这个决策毕竟是份量太重太重,就连多次战胜危机的毛泽东本人也颇费踌躇,举棋难定,以致于思虑再三之后,并未将这封电报即时发出。而是向斯大林去电列举了出兵的诸多困难和“暂缓出兵”的态度。即将带着一份穷家破业再次走进一场严峻战争的毛泽东希望由此得到确认的是:中国人如果下河淌水,岸上的“老大哥”,是不是也会践诺脱鞋?——中国兵出朝鲜,苏联会支持到什么程度?

更重要的,毛泽东是不愿放过最后一线避免中美交战的机会。

10月3日凌晨,周恩来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伽,请他向印度总理尼赫鲁报告,并转告美国和英国政府:

“美国政府正在企图超越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如此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第一,美军企图越过三八线,以扩大战争,我们要管,这是美国政府造成的严重情况。第二,我们主张朝鲜事件应该和平解决,不但朝鲜战事必须即停止,侵朝军队必须撤退,而且有关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内会商和平解决的办法。”

消息立即经过新德里和伦敦,传到了华盛顿。

这叫言之有预!

周恩来的警告恰恰是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给麦克阿瑟命令中那几个条件从句之一,按理,应该引起白宫决策者们的足够重视。

可通常很务实的美国人这回全象吃错了药。

白宫和五角大楼的上上下下都把周恩来的警告视作“恫吓”和“讹诈”。

杜鲁门指示国务院让驻印度大使转告印度政府:“中共的这一说法在法律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是对联合国意愿的藐视。”

象上回说“一只手”的大话一样,麦克阿瑟毫不掩饰他的轻蔑:

“我认为周恩来的声明更多的意义在于实行一种政治恫吓。中共没有发动战争的能力,他们不具备相应的工业实力。而三八线没有什么军事意义,它不过是一条纬度线,没有什么能阻止联合国军跨越它。”

国务卿迪安 艾奇逊更是一脸的不屑:

“如果中国人打算参加扑克游戏的话,他们就应该亮出比现在更多的牌。”

他很有把握地说:

“我们不应该对大概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恫吓过分惊恐。”

中南海继续讨论参战问题。

10月4日下午4时,彭德怀奉毛泽东电召,从西安乘飞机赶回北京,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

当他走进颐年堂时,脑子转的还是大西北开发建设计划。

虽然毛泽东此前曾给他去电谈过集中部队的问题,虽然戎马一生的他也非常关注和了解朝鲜的战局,接到毛泽东电报时也向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打过招呼,但的确没有想到这次会议会使他此生第一次迈出国门,到另一个国度去指挥另一次战争。

不是有林彪吗?第十三兵团是四野的老部队,朝鲜又毗邻东北,按照指挥关系的惯例,挂帅者当是那位常胜将军林彪。

会场气氛既凝重又热烈。

各方领导人发言非常踊跃,意见也相持不下。有的说,我们准备不够,最好能待三、五年经济发展了,海空军有基础了,准备充分了再打;有的则反驳说我们准备不够,美国准备也不够;美国军队分布全球,战略重点在欧洲,与其坐着等美国打进来,不如打出去。有的说,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不要轻易打出去,国内人民太需要和平环境了。反驳者则说,暂缓三五年打这场战争当然好,但形势的发展再也不容许我们再等三五年了。同时,即便我们暂缓三五年,也不能指望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有根本的改观,并且三年五年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东西还是要被打烂。晚打烂不如早打烂,打烂了再建新的。

但不管反对还是支持,大多数人都对出兵一事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原被毛泽东瞩意的挂帅人选林彪,很明确地表示了对出兵的反对意见,要求中央慎重考虑,稳妥行事。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对出兵持坚定不移地支持态度,他说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意见。

-- 消极地防,结果是防不胜防,最好的防守是进攻。与其年复一年地被动防守,不如坚定信心奋力一搏,早点打出去,尽早解决问题。既然美国决定从台湾、朝鲜和印度支那3个主要方向来实行对中国大陆的进攻,我们还是选择朝鲜与其较量为好,因为朝鲜北方多山地,便于遏制美军机械化方面的优势,也便于我们打运动战。朝鲜与中国工业基地东北和苏联毗邻,后方补给也更方便。

这一天,彭德怀在会上没有发言。

会议结束时,毛泽东说了一段话:

“你们说得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的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么说,心里也难过。”

全场默然。

回到北京饭店住处,彭德怀彻夜不寐。

想到如果听任事态发展,美国鬼子打到鸭绿江边,倘若要发动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打进来。想到毛主席说的“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危急,我们站在旁边看,怎样说,心里也难过。”想到假途灭虢唇亡齿寒的古训,想到曾和自己一起工作战斗过的朝鲜战友武亭...

他一夜未眠,头脑却更加清哳,精神也更加振奋。

因为第一天会上彭德怀未发言,毛泽东不知道这位已内定的挂帅人选对出兵是持什么态度。于是在次日上午开会前,委托邓小平将彭德怀从北京饭店接到中南海先个别交换意见。

“老彭,”毛泽东从卷宗里取出一份电报递给彭德怀,“根据朝鲜来的情报,美军和南朝鲜军还在大批越过三八线。形势危急呀,我们的总理虽然多次发出警告,但人家当成耳旁风,他们仗着飞机大炮,还有那个原子弹,欺人太甚啊!政治局今天下午还要继续开会。昨天你没有来得及发言,可大家谈的你都听到了吧?大家摆的都是实际困难,但是我们还有没有战胜困难的有利条件呢?不知你彭老总是怎么考虑的?”

“主席,昨天晚上我几乎没睡觉,反复思考了很久,体会到一个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结合的问题。如果我们只强调困难的一面,不把美军正向鸭绿江边进犯的后果联系起来考虑,不仅朝鲜难保,我们的东北边防也受到直接威胁。所以思虑再三,我拥护主席的出兵朝鲜的决策。”

彭德怀坦陈已见。

“好哇好哇,还是你彭老总有战略远见,看来你是百分之百支持我的意见罗!”毛泽东一边频频点头,一边兴奋地说道,“老彭呐,我们有些同志,只看眼前,看不到将来,更有人被美国人的飞机大炮吓破了胆!我们过去几十年的战争,不都是用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装备的敌人吗?”

毛泽东这话显然有很强的针对性。

“我们确有很多困难,大家摆的也是事实。可我认为美国人的困难也不小!他们兵力不足,补给线长,从美国本土到朝鲜有5000多海里哩!我们应该全面地观察问题,如果敌人占了全部朝鲜半岛,对我们威胁很大。过去日本人进攻中国就是以朝鲜为跳板,首先占领东三省,然后又以东三省为跳板,大举向关内进攻。这个历史教训我们不能忽视。我们这次的对手是美国军队,武器装备显然高我们一大截。但我们既不能轻视敌人,也不能轻视自己。我们已经取得了全国政权,又有几百万久经战火考验的军队,完全应该有信心打败这个对手!”彭德怀继续阐述。

“好!”

毛泽东一拍沙发,“我们想到一块去了!现在朝鲜已处于危急时刻,出兵已经刻不容缓!”

“对,我们就是要和敌人抢时间,不能再举棋不定了!”彭德怀显得比毛泽东还要着急。

毛泽东看彭德怀进入角色,微微一笑:“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你看谁来挂帅合适呢?”

“听说中央不是早已决定林彪同志去吗?”彭德怀问。

“林彪同志最近身体不好,中央批准他马上到苏联休养。常委几个同志商量,这付重担,还是请你彭老总来担!你可能思想上还没准备吧?有什么困难可以先讲!”毛泽东两眼注视着彭德怀说。

短暂的沉寂。

“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服从中央决定!”彭德怀浓眉一扬。

毛泽东大为感动:

“好啊,还是你彭老总在中央为难之时,坚决支持和服从中央决定,这下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大批越过三八线向北冒进,我们不能再等待了,要尽快出兵!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说说对出兵援朝的意见。”

下午,彭德怀在会上声如洪钟:

“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老虎总是要吃人的。我们还是不得安宁。不同美帝国主义见个高低,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

这个兵,我看是非出不可!”

“讲得好!”

毛泽东大声喝彩:“可是,德怀同志,这件事情的确风险很大,所以我们说,一个,不出兵则已,一出兵就要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要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敌人;二个,既然打起来,就要准备着美国同我们宣战,就要准备着他们至少要轰炸我们的大城市和工业基地,使用海军攻击我们沿海城市,甚至到处轰炸,一直到丢原子弹。”

点将加激将!

“这个,我也考虑过了。”彭德怀说,“关键是否能打胜,打胜了,风险就小,打不胜,风险就大。我想,最后无非是他们进来,我们再回到山沟沟里去,就当我们晚解放几年!”

“好,彭德怀同志的意见我看很好。抗美援朝我是积极分子,彭德怀同志是100%支持我的,看来这一仗是非打不可,将来全国人民都要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

毛泽东拿起一封信来扬了扬,“你们看,连傅作义先生都给我写信,认为应该出兵朝鲜,不然后患无穷……民主人士尚且如此,我们共产党人还怕什么?”

政治局扩大会议最后终于取得一致意见:

“中国出兵参战,既是朝鲜人民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需要,也是中国人民眼前利益的需要。因此,我们党中央认为:中国人民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会议决定用10天时间作准备,初步预定10月15日先出动两军入朝作战。

同时决定,参战部队由彭德怀挂帅。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次日 -- 10月6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研究讨论入朝作战具体问题。会上,林彪老调重弹,说为了拯救一个几千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实在不划算。我们打国民党军队有把握,但打美军行么?美国有强大的海空军,有原子弹,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他逼急了,扔两颗原子弹来轰炸我国本土,也够我们受的。如果一定要出兵,最好是出而不战,出去看看,不行就回来。

这点子够馊的!

“出而不战”?那出去干什么?到时往回跑,不是更被动?还不如那不出兵的主意来得直接!

真不敢相信这是用兵出神入化的林总想出来的点子。

周恩来当众批评了林彪,说现在不是出不出兵的问题,而是讨论怎样落实军委决定的问题。

彭德怀态度坚决地支持了周恩来。

由于当日斯大林回电毛泽东,对中国出兵朝鲜有了具体支持的表示,故会议决定:周恩来、林彪赴苏联与斯大林商洽提供空军掩护和武器装备方面的问题。

10月8日,周恩来、林彪飞赴苏联。

师出当有名,名正事必成。

既要投入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又要使中美两国从国际法的意义上不进入战争状态,从而限制战争规模,出兵的名义当然非常重要。

从组建东北边防军那时起,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就在考虑出兵时应当采用的名义。如果继续采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就等于是中国政府的军队正式同美、英、法等国组成的“联合国军”开战,就可能使新中国与这些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扩大战争的规模。为此,毛泽东在8月间就提议,不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名义参战,入朝部队冠以“志愿军”名称。

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10月8日,毛泽东在起草出兵命令时,将原文上的“支援军”勾掉,改为“志愿军”。

出国作战部队正式命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

从此,诸多国家的军事辞典都增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条目。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名,永垂史册。

联合国当然不知道鸭绿江这边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

10月7日,联合国在美国操纵下通过了“统一”朝鲜的决议。“联合国军”一意孤行,置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于不顾,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北进攻。

此时的白宫,胆越来越壮,又给麦克阿瑟放了一马。

10月9日,参谋长联席会议致电麦阿瑟:

今后中国共产党要是不事先声明就在朝鲜任何地方公开或隐蔽地使用大量的部队,你应该根据自己的判断,只要在你指挥下的部队有可能获得胜利,你就继续行动。

废话,“事先声明”?什么叫事先声明?周恩来已经有言在先五日有余!

-- “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小人动手老子也动手!三岁的毛孩子也能听出里面蕴藏的杀机,非得跟你们说白了不成?“根据自己的判断”?那你们这些声名赫赫的二战名将是干什么吃的?把一件可能触发两国大战的大事用模棱两可的方式交给一个战区统帅,你们就那么心安理得?你们就那么相信这个自命不凡的老家伙?

笔者从中读出的只能是自私、圆滑、轻率和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极度不负责任!

不过,这也使接下去的戏变得更加好看!

10月8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发布命令:

“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任命彭德怀同志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切切之令,殷殷之望,正正之旗,凛凛之帅!

何敌不可破?!

同日,毛泽东将出兵决定电告金日成。

“太好了!”金日成两手一拍,“拿酒来!”

当夜,彭德怀和高岗即赶赴沈阳。

行前,毛泽东担心彭德怀的安全,建议他在鸭绿江北岸开设指挥所,但彭德怀不同意,坚持过江与金日成在一起,以便协调两军统一指挥。同时还向毛泽东建议,在战斗打响之前,各方面要绝对保守秘密;打响之后,新华社在报道和广播方面要注意分寸,设法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判断上的错觉,以便志愿军迅速隐蔽开进,夺得先机。

次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主持召开第十三兵团军以上干部会议,传达军委命令,筹建志愿军司、政、后指挥机关,部署入朝作战事宜。会上,彭德怀决定于10月11日先行入朝,与在德川的金日成会晤,商讨联合作战问题。

各军干部也在会上提出了出国作战时有无空军支援的问题。彭德怀、高岗二人于当日11时又联名致电毛泽东,询问:“我军出动时军委能派出多少战斗机和轰炸机配合?何时能出动并由何人负责指挥,盼速示!”

大家都对空军抱有很高的期望值。

其间,彭德怀还与金日成的联络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次帅朴一禹会面,听他通报了朝鲜战况。因朴一禹所言敌情极其严重,彭德怀当即电请中央军委改变先出动两个军的计划,让第十三兵团4个军和3个炮兵师全部出动,在鸭绿江彼岸集结待机。

10月11日,毛泽东复电批准彭德怀的方案。

参战各部队同时开展政治动员和报名誓师活动。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第五章】得陇望蜀 联合国聚众涉险 (3)

[SIZE=2]得陇望蜀 联合国聚众涉险

励兵秣马 志愿军整装待发[/SIZE]

(续上)

哪里还用得着动员?一听说要打仗了,就连许多已经复员到地方的官兵,都纷纷跑回部队,死乞白咧软磨硬缠,要求随队参战。部队士气旺盛,斗志昂场,一夜之间,便将具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符号特征的服装、旗帜等全部清装入库,全军换着朝鲜人民军服装。团以下干部的笔记本和中文书籍都留在国内留守处。

军以上干部会议后,彭德怀与即将上阵的将军们共饮出征酒。这位沙场老将豪迈地举杯致辞:

“从井冈山到朝鲜,还是咱们这些人。咱们叫志愿军,其实我也不是志愿的。要不是美国军队压到了鸭绿江边,我也不会志愿的。现在他打到了咱们家门口,我志愿挂帅出征,你们志愿不志愿?”

“志愿!”

阳刚之气冲出丹田,震荡屋宇。

谁都想跟盛气凌人的美国鬼子过过招。

挽弓控弦,引而待发!

只等一声令下!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也将此决策向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作了通报。

各党派一致拥护中共中央的决定,并决定成立以郭沫若为主席,彭真、陈叔通为副主席的“中国人民保卫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战争开始后称“抗美援朝总会”),动员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即使是对出兵援朝持保留态度的梁漱溟先生,在事情定下来以后,也积极地参加了抗美援朝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支持蒋介石进行内战的对华政策,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在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中种下了深深的反美情绪,即或是受过美式教育的知识分子,除了部分人存有畏美情绪,担心战争打不赢外,绝大多数人在政治态度上也都认为美国欺人太甚,应该坚决予以抵抗。

同仇敌忾!

而在当时,中国国内形势非常严峻。

革命刚胜利一年,长期战争创伤尚未恢复,财政经济状况相当严峻,物价不稳,城市有400多万职工和知识分子失业,农村有近4000万人口遭受水旱灾害。国民党残余部队和大批土匪还十分猖獗,西藏还未获解放。而且,这场即将开始的战争的对手又是世界头号强国美国,双方国力、军力和经济实力对比悬殊,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以1950年为例,美国钢产量达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达2800亿美元;而中国钢产量为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为人民币446亿元(折合美元100亿)。美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最先进的军火工业,掌握有原子弹,仅各种弹药每年的年产量就达数百万吨。不要说中国,就是被视为中国后台的苏联,当时的工农业总产值也只有美国的1/3,虽然也有原子弹,但却难以打到美国的本土。从双方军队装备来看,美军一个军拥有火炮1428门,汽车约7000辆,坦克430辆,此外,朝鲜战区内还有1100架作战飞机和300艘舰艇;而人民解放军一个军拥有75毫米以上火炮198门,汽车约120辆,没有坦克,也没有海空军掩护。作为这次战争的始作俑者,苏联也不愿因援助朝鲜而冒与美国发生冲突的危险,只是通知中共中央:“金日成同志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出这样的决定,“英明决策”、“非凡气魄”等等字眼都难以通达其意,尽传其神。

谁来想个更好的?

30多年后的1986年10月,美国兰德公司研究员乔纳森 波拉克先生在为北京举行的中美关系学术讨论会提交的论文中说:

“北京决定参加朝鲜战争是受形势的支配,而不是按计划。”

1989年5月5日,美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 托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与他的中国同行们交流时说:

“中国出兵朝鲜是出于国家利益的考虑,是不得已的。如果苏联打到墨西哥,那么美国在5分钟之内就会决定出兵。”

1994年,美国前国务卿亨利 基辛格在《大外交》中写道:

“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此语信然。

寇能往,我亦能往!

**********特许版权,请勿转载**********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del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家园 不知麦帅贴自己时候有何感想。
家园 百废待兴,真的是不得不打啊。美国人还是不怎么了解中共少说

多做的风格,只是把自己的性格往里面套。或者根本不放在眼里,苏联才是那时候他们比较忌讳的对象。

家园 【干笑两声】哈,哈哈,好汉不提当年勇么

由麦克阿瑟主持亲自张贴《开国第一战》,这不是显得格外隆重其事么...

我早说过了,老麦克是个演员,而且是个很棒的演员;管他叫“名将”是恭维他了 -- 生逢其时,在其位,换个脑子不太傻的干得总不会比他太差...

他在军事上的建树远远不如他在公共关系上的建树大;他的战场与其说是枪林弹雨中,不如说是在记者们的照相机前 -- 为了兑现当年“I'll come back”的豪言壮语,放着登陆艇不坐,非要弄湿一条裤子涉水走上菲律宾滩头... 同样,为了能在摄影镜头前“亲自”乘车护送李承晚进汉城,他宁肯把正在打仗的陆战队调回来为他修桥 -- 虽然有直升机可坐...

这等几近行为艺术的“壮举”,也只有老麦克才能干得出来

家园 是啊,战场作舞台,军队当群众演员,配合这个名角开场。
del
家园 能不能一次多贴一点啊?
家园 政治, 全怪政治。

老麦老老实实做军人还是有闪光点的,不过脑瓜子里政治这根弦越来越重, 其他的一切也就得为这个让路了。 军人一旦政治化也就不是军人了

家园 20小时之内必贴下一章

一口气全贴出来不成了刷版了么?

慢慢看,细嚼慢咽最有滋味...

家园 【第六章】面敌缩首 斯大林釜底抽薪 (1)

面敌缩首 斯大林釜底抽薪

临危受命 彭德怀阵前运筹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毛泽东《赠彭德怀》

彭德怀在安东来去匆匆。

10月12日19时,彭德怀刚到达安东,正准备过江与金日成会晤,中央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的一个紧急电话就撵了上来。

电话要求彭德怀火速回京参加政治局会议,重新讨论入朝参战问题。

听取完第十三兵团领导和再度赶到安东的朴一禹的敌情汇报后,彭德怀于次日赶回沈阳。

高岗递给彭德怀一封毛泽东的紧急电报:

彭高,邓洪韩解:

㈠10月9日命令暂不执行,十三兵团各部仍旧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㈡高岗德怀二同志明日或后日来京一谈。

毛泽东

十月十二日廿时

怎么回事?都箭上弦,刀出鞘了,这边倒把手给拽住了?

彭德怀心里明白,一定是出了什么紧急变故,否则毛泽东不会这么急地往回召他。

次日,彭德怀乘飞机返回北京。

事儿的确不小。

原来寄予很大希望的苏联空军提供的空中掩护,没啦!

10月11日,毛泽东收到了正在莫斯科的周恩来与斯大林联名发来的电报,声称苏联方面愿意出动16个团的喷气式飞行团的志愿空军,但不能进入敌后,而且要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以后才能出动参战。

理由是苏联方面准备工作还没有作好。

没准备好?

不对吧,要说没准备好,我们也没准备好。部队连冬装都没发下去嘛!我看这是个托词,斯大林是担心出动苏军会冒与美军直接对抗的风险,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打破雅尔塔的格局。所以想让我们单独作战,替他担风险。

到底还是毛泽东,看题点题破题都一针见血。

怎么办?

嗯,这事得再考虑考虑,没有空中掩护,部队白天作战困难太大,如果空军不进入前方配合陆军作战,实际上作用非常有限,无助于大局的改观。朝鲜的天空还是人家的天空。

毛泽东决定暂缓出兵。

这才有了聂荣臻和毛泽东给彭德怀的前后两个接踵而至的电话和电报。

事情是这样的。

周恩来、林彪10月8日乘坐航速慢、续航力小的里-2型飞机从北京先到伊尔库茨克加油,次日到鄂木斯克,第三天,也就是10月10日,才到达莫斯科。

次日,他们又在布尔加宁陪同下,转飞黑海之滨的格鲁吉亚阿布哈兹的阿列德尔,与正在那里休养的斯大林会谈。

苏共政治局委员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贝利亚、米高扬、布尔加宁和莫洛托夫等参加了会谈。

苏联方面首先通报了朝鲜情况。

然后斯大林先入为主:

“看来,敌人不会就此止步,不会停止前进——如果不遇到强大阻力的话。而且,朝鲜目前已受到极大的挫伤,战场形势极其严峻,对我们都是很不利的。今天想听听你们中国同志的看法和想法。”

“我们对一般情况是了解的。特别是考虑和研究了国内实际情况及主观困素,认为在缺乏空军掩护的情况下,我们出兵困难很大。”周恩来也开门见山。

“我们经历了长期战争,破坏极其严重。许多有关国计民生问题都没有解决,现在如果又卷入战争,不仅人民的困苦生活无法改善,而且国家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也无从谈起。况且这是同装备比我们优越得多的美军交战。”林彪插上一句。

“美军有什么了不起,要知道,他们是在别国领土上进行的不义之战,士气必然低落,你说呢林彪同志?”斯大林一笑。

嗬,这“老大哥”调门起得真高,这一阵咱报纸上天天都有这样的句子,用得着你来唱给我听?没什么了不起你怎么老是腻腻歪歪不拉出来跟他练练?眼见就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了,在这节骨眼上,咱还是少来点花头多来点实在的吧!林彪心里想着,嘴上也就到了:

“当然,当然,美帝师出无名,是不义之战,……不过,我们装备太差啦,一个野战军才几十门炮,还不抵美军一个团的火力。又没有坦克,仗打起来难哪!”

“林彪同志说得有理,我们将按你们的要求装备你们的陆军部队,但得分步骤来,先着手装备20个师如何?我们将尽快把这批装备运到满洲里。不过,依我们的经验,不必等装备好了再作战,应该边作战边改装,在实战中提高部队战斗能力。”

斯大林开始出牌了。

周恩来不失时机地接上话头:

“毛泽东同志一再嘱咐我向斯大林同志表示我们衷心的谢意!同时也向您反映一下我们的困难,我们的空军刚刚组建,正进行训练,不能立即投入战斗。战争不是儿戏,如果我们匆忙陷入这个旋涡,多年摆不脱身,如何收场?如果战争僵持不下,还可能涉及各兄弟国家。因此,毛泽东同志认为在没有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出兵困难很大,希望斯大林同志能体谅我们的困难。”

“你们不出兵了吗?朝鲜可是很紧急啊!”

“你们不是已经出动了吗?”

在场的苏共政治局委员们沉不住气了,纷纷问道。

还不是你们弄出来的祸事!当初怎么不多想想后边的事?现在一遇到麻烦就想撒手?——林彪从内心深处给这伙“老大哥”翻了个白眼。

老于世故的斯大林却不动声色:“空军问题我们可以再设法解决,我们会告诉我们的总参谋部,应加紧帮助中国空军进行战前训练。”

但一说到出动苏联空军,斯大林的态度就不容置疑了。

“请原谅,我们原准备出动16个喷气机团,但至少要两个半月以后才能准备好。况且,空中作战不象地面,如果苏联空军出动到前方,很难划定个界线。倘若和美国全面冲突起来,仗打大了,也会影响中国的和平建设,特别是你们还处在战后恢复阶段……”

咦,真能体贴人咧,既然如此,那你这“老大哥”就更应该出兵揽这活儿嘛!——账算得一点也不比斯大林差的林彪心里保不准在这样想。不过嘴里说出来的却是:

“我看苏联空军可以着志愿军服装,以志愿军名义作战。”

“如果有的飞行员被对方俘获,那穿一身志愿军衣服有什么用呢?”斯大林心说这种小把戏能上得台面么,糊弄谁呀?

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决定让这位说一不二的国际共运领袖碰个温文尔雅的钉子:

“斯大林同志,没有苏联空军配合,我们暂不出兵。”

满座之人面面相觑。

片刻死一般地沉寂之后,斯大林的声音变得苍老起来:

“那……好吧,我们是不是通知金日成到东北通化建立流亡政府?”

“好啊好啊,金日成可以带人上山打游击嘛。”林彪觉得有点顺气,又接着回敬了两句高调,“北朝鲜山高林密,适合打游击,革命一定会成功的,斯大林同志……”

这回轮到斯大林在心里往外翻白眼了:

“既然中国困难,不出兵也可以,北朝鲜丢掉,我们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还在嘛。”

什——么?

“丢掉”?这是什么话?这还是那个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气吞山河的伟大卫国战争的斯大林吗?这还是那个把罗斯福和丘吉尔治得一楞一楞的斯大林吗?怎么着?现在腰越变越粗,气却越出越细?该不是被杜鲁门那个小字辈儿吓住了吧?听说前两天美国飞机袭击了海参葳附近的苏联空军基地,后来虽声称是误击道了歉,可苏联方面也并没有作出什么强烈反应。

周恩来甚至有点同情这位至高无上的国际共运领袖了:

“也许朝鲜问题在短时间内不能解决,但我们仍然要作好战争准备,希望苏联方面答应我们20个师的装备能尽快运到,另外,我们还需要大量的运输汽车……”

一听人有求于已,斯大林又恢复到了先前那种矜持风度:

“这个问题我刚才讲过,装备还是从实战中改换的好,部队可以在实战中训练,在实战中迅速掌握使用技术,发挥先进装备的效力。”

大元帅斯大林这会儿象不象个俗不可耐的精明生意人?

10月11日会谈结束后,斯大林和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通报了会谈结果。

北京的毛泽东这几天服了安眠药还是睡不着。

收到斯大林、周恩来从苏联发回的电报,毛泽东又是一夜不寐。

白天的会一直开到深夜,还定不下来。他一天之内给华东的陈毅、饶漱石去了两封内容完全相反的电报,前一封催宋时轮的第九兵团“提前北上,直开东北”;第二封又让人家“原地整训”,还指示不要在民主人士中进行新的解释。

这种朝令夕改,在行事果断刚毅的毛泽东身上很少见的。

他委实太难了。

建国伊始,人心思治。本想好好搞搞建设,可人家又咄咄逼人地打上门来了,存心不让你过安生日子。有什么法子呢?谁叫咱们那点国力镇不住人家呢?原想还有“老大哥”可借重,现在看来还是只有自己救自己。也好,死了张屠夫,不吃混毛猪。今天的政权是打出来的,明天的和平也要用打来争取!唇亡齿寒,户破堂危,如果让敌人虎视眈眈地屯兵鸭绿江岸,即使一时不打进来,咱们也不胜其烦。南满的工业设施要搬迁,东北的重工业建设将无法发挥作用,大量的兵力将被牵制在中朝边境。国防费用降不下来,将大大推延和制约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此看来,与其整天价提心吊胆地防着强盗打进门,不如干脆豁出来冲出门去把强盗打得远远的。打烂就打烂,咱穷家破业有什么好怕的,打烂了草屋建瓦房,扔了要饭篮,烧个金饭碗。打就打!倒是美国人,现在恐怕比我们更怕打仗哟!美国人再三说我们是虚张声势,其实正说明虚张声势的是他们自己。说我们不会打出去,实际上说明他们怕我们打出去。美国佬以苏联为主要对手,战略重点在欧洲,倘在只是侧翼的亚洲被纠缠住了,会违背他根本的战略利益,他拖不赢我们。而我们力量虽弱,但集中力量攻击一个侧翼,也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有很大取胜把握,而且有利于限制战争规模。

对,现在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必须抓紧战机,打则必胜的问题!让傲气十足的美国人睁大眼睛看看清楚,今天的新中国跟满清王朝和蒋委员长是不是一码事儿!

毛泽东拿定了主意。

一颗洞察敏锐与非凡气魄完美结合的头颅!

难怪对手们老是出大价钱要想得到它!

但这也是历史的选择。

这颗伟丈夫的头颅只能长在毛泽东身上,任何人无法仿制。

10月13日,毛泽东同刚从安东赶回来的彭德怀、高岗及在京的政治局委员一起会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

“打!”

同日,被“刹车”一天后,第九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宋时轮接到陈毅司令员转来毛泽东的电报,仍按原计划向山东开进,集结整训。

同日,周恩来也收到了毛泽东的回电:

与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

……

我们采取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毛泽东

一九五0年十月十三日

一种振奋、自豪和钦佩之情从周恩来胸中油然升起。

战争求和平,动武保安宁,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此等雄浑气魄非凡胆略非自己的领袖毛泽东莫属。

当天,他将译成俄文的电报送交莫洛托夫,请其转致斯大林,并约定时间,举行新的会谈。

同时。继续要求苏联出动志愿空军和提供武器援助。

最后,苏联方面同意在中国出兵时以租借方式提供军事装备,在经两个至两个半月后派空军到中国协助空防,并派出志愿空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作战。

杜鲁门这几天感觉也不大对劲。

虽然上上下下对朝鲜战局一片乐观,都认为胜利已成定局,可杜鲁门心里仍然很不踏实,总觉得那个不听招呼喜欢独往独来的麦克阿瑟不知会在什么时候冷不丁给弄出点什么大乱子来。

他似乎已经预感到前面有一个“危险陷阱”。

近几日,中央情报局的情报显示出,在鸭绿江彼岸的中国东北境内有大量部队集结的迹象,并判断中国地面部队“能够在战争中进行有效的干预”。

但认为这种干预“不一定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他们列举了一大堆理由。

“尽管周恩来讲过那样的话,中国军队在向满洲运动,宣传上严辞疾言以及发生边境侵犯事件,但没有令人信服的迹象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确打算全面干预朝鲜。”

“中国共产党人毫无疑问害怕与美国交战的后果,他们的国内计划规模如此之大,以致该政权的整个计划和经济将由于战争的巨大损耗而受到危害。”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第六章】面敌缩首 斯大林釜底抽薪 (2)

面敌缩首 斯大林釜底抽薪

临危受命 彭德怀阵前运筹

(续上)

不过杜鲁门对中央情报局并不放心,这几个月他们自相矛盾的情报和模棱两可的分析已经让他不堪忍受。那么,为什么不从第一线的指挥官那里去得到第一手的情报和判断呢?

杜鲁门决定去会会麦克阿瑟。

为了既不触犯这位三朝元老的坏脾气,又要使自己这位武装部队总司令不致太跌份,他提议把会面地点安排在的太平洋上的威克岛。这样杜鲁门要飞行8 000多公里,而麦克阿瑟只需要飞行3 500公里。

麦克阿瑟的回电简明扼要:

“我将十分愉快地于15日上午在威克岛和总统会面。”

倒象是麦克阿瑟在批准总统的要求。

那时候,就象得了传染病一样,从参谋长联席会议到合众国总统,全都对麦克阿瑟又敬畏又卑躬,连再正常不过的例行会面都得先想想麦克阿瑟会有什么脸色。不知道的人,还以为麦克阿瑟是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美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呢。

这还成什么体统?

活活把这个70岁的老顽童给宠坏啦!

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毛泽东相比,杜鲁门活得太窝囊啦!

10月15日清晨,威克岛天气非常闷热。

当衣冠楚楚的哈里 杜鲁门总统走下“独立号”弦梯的时候,戴着一顶油迹斑斑军便帽的麦克阿瑟和他那辆老掉牙的“卡迪拉克”轿车已等候在机场。

本来必不可少的角色国务卿迪安 艾奇逊没跟着来。

总统曾邀国务卿同行,而无论于情还是于理,艾奇逊也该同行。

可他还是推托了。

他在回忆录中颇有些酸溜溜地写道:“麦克阿瑟将军具有外国君主的许多特性,而且象任何一位外国君主一样难以对付,因此承认他的这一地位似乎是不明智的。”

其实,“象外国君主一样”的麦克阿瑟这会儿也烦着哩。

在迎接总统的路上,他一直心烦意乱,焦虑不安,对这次会面充满了敌意。此前,当他提出能否让长期跟随自己的一些记者随行时,白宫方面竟予以“立即和无理的驳回”。这让麦克阿瑟心里十分不痛快。

这太不把我老麦放在眼里啦!

况且,在面临胜利的时刻,谁又愿意让一位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来对自己指手划脚呢?——说得出口的理由,当然不外是指挥官在战局发展的重要关头不应远离战场云云。

或许正是因于这种种不愉快灌满了他的脑袋,以致当他走向自己的总司令时,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竟然没有举手敬礼。

杜鲁门装作没看见,笑容满面:

“我们好久没见面了。”

“我希望我们下次会面不会隔得这么久。”麦克阿瑟彬彬有礼。

两人的手握在一起。

整个儿一个相敬如宾的感觉。

两人在机场边的一间小木房子里进行了一个小时的单独会谈。

总统从麦克阿瑟口中听到了他想要听到的保证:中共军队不会参战,1951年1月将从现在在朝鲜的部队中抽调一个师到欧洲。

麦克阿瑟一再肯定美国在朝鲜是赢定了。

接着举行了正式会谈。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奥马尔 布雷德利五星上将、太平洋舰队司令阿瑟 雷德福海军上将、陆军部长弗兰克 佩斯、助理国务卿迪安 腊斯克、美国驻韩国大使约翰 穆乔等人参加了会谈。

信心十足的麦克阿瑟立刻以他无可辩驳的犀利言词,让与会者领略了一位伟大军事天才的风采:

“在整个朝鲜,正规的抵抗都会在感恩节以前结束。到时候,我们的孩子们就可以回国了。”

杜鲁门希望在正式场合再一次得到麦克阿瑟就中国或苏联介入问题的肯定答复:

“现在的问题是要认真地估计一下当前的战局,根据现在战场的进展,俄国和中国到底有无可能直接介入。”

麦克阿瑟成竹在胸:“可能性很小,如果他们战争开始后第一、第二个月就进行干预的话,那就可能有决定性的意义。现在,我们再也不怕他们干预了。我们再不需要乞求他们什么了!”

“可情报证实,他们的确有较大的兵力调动啊?”杜鲁门还不放心。

“我的情报人员提供的情报,”麦克阿瑟一高兴就开始信口开河,“中国在满洲的部队有30万人,而部署在鸭绿江边的大概不超过10万人,他们只能把五六万人送过鸭绿江。倘若他们过江,我将使他们遭受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屠杀。”

天晓得威洛比是吃干饭的,还是麦克阿瑟是吃干饭的!

他在讲这些话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三兵团26万人马已经在鸭绿江边励兵秣马近两个多月。而且两天前的10月13日,第四十二军先遣分队已经在第一二四师副师长肖剑飞、军侦察处长孙照普的率领下踏上朝鲜国土,与朝鲜人民军取得联系,在进行战场准备了。

无怪乎后来有前美国情报官员称:“威洛比是麦克阿瑟的军事情报处的理想人选。他对麦克阿瑟想听到什么一清二楚,他就如此炮制,如此而已。”

美国著名军事评论家和政论家约瑟夫 格登对威洛比的情报更有一番辛辣评价:

威洛比在东京的主要情报“产品”是一天一份囊括整个远东动态、长达40多页的《每日情况综述》。30年后阅读这些卷帙浩繁的情报汇编,就仿佛是听到集市上的一位老太太唠唠叨叨的叫卖声,它恰似一个大杂烩,充斥着流言蜚语,胡想乱猜,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以致无法进行估价。威洛比的大部分“情报”来源于垂头丧气的中国国民党军官,他们每时每刻都在预测毛泽东的共产党政权即将垮台。

让人百思不解的是,名将麦克阿瑟就靠这些“大杂烩”决策?

麦克阿瑟还有吹的哩:

“至于苏联,他们在远东几乎抽调不出部队来,他们的空军也不是我们的对手,荒无人烟的西伯利亚只有一条铁路线通向苏朝边境,我们的空军可以随时摧毁它。如果苏联空军与中共地面部队配合,那我相信,苏联飞机扔在中共军队里的炸弹会比扔在我们头上的还多。”

麦克阿瑟越说越上劲儿,简直就是在勾勒神话了。

而满座军政要员竟然没有一个站起身来问问他这样说的根据何在!包括那个打了几年欧战就敢给自己回忆录题名《将军百战归》的布雷德利。

“可周恩来的的确确讲了许许多多‘不能置之不理’的话呀!”

杜鲁门又追问了一句。

“总统先生,你不认为那是一种外交讹诈吗?”

麦克阿瑟心说武装部队总司令怎么尽问一些童子军的问题。

“那么将军,在朝鲜战争结束后,能否抽调一些部队用于欧洲呢?”布雷德利问。

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关心的是跟北极熊搅缠的欧洲,他知道麦克阿瑟一向是“全神贯注于东方”。

“当然,到1月份就把训练有素的步兵第二师调往欧洲,”麦克阿瑟不容置疑的口气中含着几分恩赐于人的志得意满,“这样是否会给参谋长联席会议一个好印象?”

“请相信将军,”晋升为五星上将还不到一个月的布雷德利知道这位三朝元老常在背后尖刻的议论自己,赶紧解释,“我无意说亚洲没有欧洲重要,我只是认为远东战事结束了,主要兵力就应该集中于欧洲。”

对于重建韩国问题,麦克阿瑟一步就把话说死:

“如果把一个曾牢牢站住脚跟并且经受了如此浩劫的政府赶下台,把它与北朝鲜相提并论的话,那将是很糟糕的。”

“不能这样做,而且也不必这样做。”杜鲁门好象这个时候才找到了总统和总司令的感觉,不由地手舞足蹈起来“我们必须开诚布公地表明我们支持李承晚政府,让宣传见鬼去吧。”

历时一个半小时的会谈结束了,杜鲁门心上悬着的石头也落了地。面对连午饭都不吃就要返回岗位的七旬老将,杜鲁门很觉过意不去,于是在为麦克阿瑟授予优异服务勋章的仪式上又狠狠地奉送了诸多赞颂之辞。仪式结束后,还特意为麦克阿瑟的夫人送上了10磅她最爱吃的布隆糖果,给这次会晤抹上了一道浓浓的亲情色彩。

杜鲁门满面春风地回到美国,兴高采烈地到处发表演说:“这次会谈归来更增强了我的信心,我们拥有维护世界和平的持久能力。”

他甚至有些诌媚地发出了天晓得是否由衷的赞美:

“自当上总统以来,我从未有过比这更满意的会晤。”

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后来竟会尴尬地面对这样一个事实:

麦克阿瑟糊弄了杜鲁门,杜鲁门糊弄了美利坚合众国。

多年后,杜鲁门总统的顾问查尔斯 墨菲尔本说:

“无论如何,我们这些白宫官员都感到,(威克岛会晤)这是一次很好的公共关系行动。”

天哪!

这就是美国政治?

在麦克阿瑟对杜鲁门等拍胸脯打保票断言中国不会介入的次日夜里,一支中国野战军从中国东北的辑安(今集安)悄悄地跨过了鸭绿江。

这就是吴瑞林、周彪将军率领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四十二军。

为了给同一条路线上的兵团主力第三十八军让路,第四十二军奉命提前4天入朝。因此时江面还未封冻,又要隐蔽行动,吴瑞林将军亲自涉水踏勘、设计了建在水下两寸许的石木结构“水下桥”,直通朝鲜一侧的满浦。军工兵营在地方政府的配合下,很快秘密建成了好几座这样的桥。

就靠这几座桥,按第一二四师、军前进指挥所、第一二六师、第一二五师、配属的炮八师的行军序列,第四十二军全军43 976人和炮兵第八师,全部跨过鸭绿江,向朝鲜境内的五老里、社仓里地区开进。

行进在这个行列中的一位军旅诗人记下了这个场面:

敌机天空盘旋,

只见绿波荡漾。……

10月15日,彭德怀风尘仆仆地飞回沈阳。

次日,他在东北军区司令部主持召开了入朝前最后一次师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战前动员和部署。

会间,彭德怀还在沈阳兵工厂参观了新试制的6管火箭炮实弹射击。看到这个土“喀秋莎”神奇的射击效果,他又惊又喜,连声问道:

“一个月能不能装备一个营?一个团呢?”

很快,许多军就有了一个这样的火箭炮营。

彭德怀在会上宣布志愿军的作战方针:

入朝后第一个时期只打防御战,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三道防御阵地,占领朝鲜北部的一块阵地,作战时间半年左右;采取阵地战与运动战相结合的战法,如敌人来攻,则坚决顶住,并在阵地前分割歼灭之;作战目标以战斗力相对较弱的韩军为主。如敌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加强工事,不主动出击,等苏联装备到达并完成相应训练,6个月后,我空中和地面皆对敌具有压倒优势时,再配合朝鲜人民军进行反攻,歼灭美国侵略军。

不难看出,在对美军不摸底的情况下,这个方针是比较谨慎的,同时也反映出对苏联装备的期望值过高,因为直到战争结束,我“空中和地面皆对敌具有压倒优势”的局面也没有出现。

可二战名将麦克阿瑟就有那么含情脉脉,他上赶着把屁股往你跟前凑,让你不使劲打他一顿都不忍心。

从威克岛一回来,麦克阿瑟就鼓动全军加快了进攻速度。

10月10日,东路韩军第一军团之首都师、第三师占领元山。

10月17日,又冲到了咸兴,

同日,因美第十军迟迟不能在元山登陆,麦克阿瑟不得不改变他的“绝妙一击”——第八集团军和美第十军在平壤、元山一线会合计划,而命各部分路继续北进,沿长津湖向图们江边的惠山、江界发展进攻。

沃克中将指挥的西路部队是进攻的主力。

10月19日,西路韩军第二军团之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占领阳德、成川,正向楚山、江界方向发展进攻;西路美一军之骑兵第一师、步兵第二十四师、英二十七旅、韩军第一师占领平壤,正沿京义铁路向新义州、朔州、碧潼方向发展进攻。

这时,“联合国军”在朝鲜总兵力已达42万人,拥有作战飞机1100余架,各型舰艇300余艘,地面部队兵力为5个军15师另两个旅,23万余人,其中美军3个军6个师约12万人(每师装备坦克154辆,57毫米以上火炮352门),韩军两个军团9个师(每师装备各种口径火炮219门),另有英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军队1.2万人。

其第一线兵力为4个军10个师另一个旅一个空降团,计13万余人。

提此虎狼之师,我麦克阿瑟怕谁?

“联合国军”上上下下都被麦帅的这种豪迈情绪感染,全都毫无顾忌,以师甚至以团营为单位,采取韩军为前导,美、英军殿后,以车载步兵为前驱的方式,放胆向中朝边境分兵推进。

其中,霍巴特 盖伊少将的美骑兵第一师最为乐观,他们已经在讨论感恩节时在东京戴着他们最中意的黄围巾举行阅兵式的事情了。许多部队甚至刀枪入库,准备回国了。当管理人员给官兵们分发圣诞礼物价格单的时候,许多人接过来就把它撕了。

他们要在东京采办年货。

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不可原谅的是,麦克阿瑟竟然忽略了位于东西两线攻击部队之间的狼林山脉——它横亘在本应相互策应形成犄角之势的两线部队之间。

他为对手留下了一个80公里左右的缝隙。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第六章】面敌缩首 斯大林釜底抽薪 (3)

面敌缩首 斯大林釜底抽薪

临危受命 彭德怀阵前运筹

(续上)

笔者斗胆在此掀起一朵“倘若”的浪花:倘若麦克阿瑟研读过毛泽东的军事著作或研究过毛泽东的军事生涯,他或许不会忽视这个缝隙。要知道,毛泽东是最善于利用夹缝求生存求发展求胜利的大师,他军事生涯成名之作的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就是钻出一个不到25公里宽的“牛角尖”,去挥洒他那“七百里驱十五日,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大手笔的。6年后,他的得意弟子林彪,在平型关与日军交手时,也是在坂垣师团一个数十公里的缝隙中设伏,从而“威名天下扬”的。

倘若再仔细一点,麦克阿瑟应该知道当面的对手彭德怀,那是毛泽东导演的诸多战争活剧中不可缺少的一根顶梁柱。甭说别的,那重兵包围之中的陕北三战三捷,全是见缝就插针插针就打钉子打钉子就砸重锤的上乘佳作。

历史无法假设!

较之于毛泽东对他的研究,他太不了解将要与之较量的对手了。

他甚至不知道此人姓甚名谁。

平壤攻陷那天,麦克阿瑟飞临平壤上空,观看了美军攻占平壤的激烈战斗。战斗结束后,他得意洋洋地降落在只剩下一片瓦砾和残垣的平壤:

“有什么大人物来欢迎我吗?金日成呢?哈哈哈...”

彭德怀要欢迎你了,小丑!

10月18日,由于获悉苏联方面答应尽快提供的空中掩护仅限于后方交通线,并不直接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彭德怀、高岗奉毛泽东电召,再次飞返北京,与毛泽东最后研究入朝作战方针和部署。

中共中央再次确定,不管发生什么情况,坚决出兵援朝。

次日,当彭德怀返回时,身边的参谋中多了一位英俊的青年军官。谁也不知道他的身份,谁也没有去打听他的身份。那时候,各个部队都在往志愿军调干部,今天素不相识,明天在一条通铺上打个滚就成了贴心换命的亲兄弟,那年头的这种事儿,多了去啦。

他叫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前苏联红军坦克连中尉党代表。

毛岸英原在北京一家工厂里担任党总支书记,那是毛泽东的意思。打了一辈子仗的毛泽东,最不愿意看见自己的下一辈再走近战争,而希望他们在和平建设中成为栋梁之材。

据悉,从彭德怀到林彪,人民解放军几乎所有的将帅们都有类似的愿望,那些一闻到硝烟就振奋,一听到枪炮就高兴的战神们,其实都有一副儿女情肠。

可当战争又一次走近的时候,他们又一次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他们说要为孩子们把仗打完。

然而,那时的孩子们对于战争并不陌生,他们大都是闻着硝烟听着枪炮声长大的。和父辈们一样,他们的胸中也博动着一颗渴望征服敌人的男子汉的心。

他们也义无反顾地走向了战场。

毛岸英近水楼台,他缠上了彭德怀,一口一个“彭叔叔”地叫,铁了心要跟着走。

最后还是搬出了老爹毛泽东说情。

最后总算挤进了彭德怀这支短小精悍的队伍。

要知道,这可能是在往烈士行列中挤呀。

彭德怀一回来就撞上匆匆赶来的朴一禹。

朴一禹心情十分沉重,人民军的抵抗已大大减弱,平壤陷落已是早迟的事了,金日成现在已将临时首都迁到了中朝边境的江界。

一见到彭德怀,他就急切地问:

“彭总,你们出兵的日子定下来没有?”

“定下来了,就在今天晚上,4个军3个炮兵师一齐出动。”彭德怀告诉他。

“这就好了,这就好了,你们再不出兵,问题就严重了!”

朴一禹顿时泪流满面。

“金首相现在什么地方?”彭德怀问。

朴一禹迟疑地摇摇头:“具体地点,我也不清楚,只知道他在价川到熙川、到龟城、到中国长甸河口和辑安这条线上往北撤。敌人情报很灵,他需要随时变换拉置。”

彭德怀手往桌子上一拍:“那我们就去找,现在就去!”

握别邓华等,彭德怀带上秘书杨凤安、通讯处长崔伦和4个警卫员,乘坐着一辆嗄斯67吉普车,踏上了征程。

10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集结在鸭绿江边庄严宣誓:

“我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援助朝鲜兄弟民族的解放斗争,保卫中国人民、朝鲜人民和亚洲人民的利益,我们志愿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为消灭共同的敌人,争取共同的胜利而奋斗……”

17时30分,全军分三路向朝鲜境内开进。

第四十军从安东跨过鸭绿江大桥,向球场、德川、宁远地区开进。

第三十九军主力和炮兵第一师紧随第四十军之后从安东渡江,向龟城、泰川地区开进。第三十九军第一一七师、炮兵第二师和高炮团从长甸河口渡江,至批岘布防。

第三十八军紧随第四十二军之后,从辑安渡江,向江界开进。

各部队全部昼伏夜行,严密伪装,控制无线电台的使用,隐蔽行动和企图。

行进在这支队伍中的炮兵第一师第二十六团第五连,有一位年轻的政治指导员麻扶摇,他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下这样一首诗: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正在该连采访的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将这首战士的诗介绍给了全国人民,尔后经著名作曲家周巍峙谱曲,成为唱遍全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多少年后,笔者有幸聆听许多当年的老战士重唱这首歌,缺牙漏风的嘴,五音不全的声,把一首节奏铿锵的战歌,唱得神采飞扬,荡气回肠。

在笔者耳中,赛过所有大牌歌星的高价演唱。

用句套话,这是时代的最强音。

毛泽东已经几天几夜未合眼了。

当听到志愿军已经进入朝鲜境内的消息后,未服安眠药的毛泽东一头倒在床上,进入梦乡。

鼾声如雷!

第四十军的先头部队还没走下鸭绿江大桥,一辆“嘎斯-67”吉普车就超越他们,冲进了朝鲜国土。

战士们都以为是师首长随队行军,习惯地靠边让路,没有人特别在意。如果他们知道这车上的首长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他们一定会大惊失色——统帅竟然先于自己的部队冲进了危险莫测的前方。

这就是他们爱戴的彭老总。

彭德怀这一去,竟两天与北京和第十三兵团部失去联系。

一过江,彭德怀就和等在那里的朝鲜副首相朴宪永会面,当晚留宿在拉古哨发电厂,等候金日成的消息。次日,当获悉金日成住在大洞的消息后,彭德怀立刻请朴宪永的华沙轿车在前面引路,转赴大洞。

半道上,急性子的彭德怀还是嫌慢,为了赶路,上了朴宪永的华沙车,结果把装有电台的吉普车扔在后面,以至于两天不能发报,与北京和第十三兵团部失去了联系。

把毛泽东和邓华都急得不行。

仗还没打,就把统帅给丢了,这不是笑话吗?

在大洞,彭德怀与金日成碰了头。

一见面,金日成就操着东北话对彭德怀说:

“我知道你,久仰你的大名。”

彭德怀代表毛泽东向金日成转致问候后,立即切入正题,向朝鲜党和政府通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方针。

金日成一听就摇头:“这几天敌人进攻速度很迅猛,恐怕你们已很难到达你们预定的防御地区。”

的确,这几天敌情又发生了很大变化,看来得考虑变更部署。

“人民军现在状况怎么样?有多少兵力?”彭德怀心想部队刚入朝,情况不熟悉,要是人民军能先顶一下就好了。

“不瞒你彭总,我现在只有3个多师在手上,一个师在德川、宁边以北,一个师在肃川,一个坦克师在博川,还有一个工人团和一个坦克团在长津附近。”金日成说。

彭德怀明白人民军是指望不上了,得靠自己的部队了。

这时,西线韩军第二军团之第六师、第七师和第八师已进至顺川、新仓里,成川、破邑一线,距离球场、德川、宁边等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仅70~100公里。东线韩军首都师已进占五老里、洪原等志愿军预定防御地区。而此时志愿军已过江的5个师仅进至鸭绿江南岸新义州以东的朔州、满浦地区,距预定防御地区尚有120~270公里。

赶是肯定赶不上了。

唯物论者彭德怀知道,两条腿无论如何也还是跑不过汽车轮子的。

可是,干吗非要去赶呢?现在敌人判断错误,分兵冒进,东西两线敌军又隔着一个狼林山脉,难以互相增援,这正利于我们从运动中对敌人突然实施攻击和分割包围,达成出其不意各个歼灭的极佳效果。

还有,伪军3个师不知死活,态势突出,正好让咱当软柿子捏。

对,立刻给主席发报,改变部署。

10月21日下午4时,崔伦的电台车找到了大洞。

彭德怀立即致电邓华并报毛泽东,决定“确实控制熙川、长津两要点,……集中绝对优势兵力,打击敌人东面或西面一路。”

彭德怀要演一出雷公打豆腐的好戏。

成天价都在盘算着找什么茬口动对手一个大手术的毛泽东,怎么会放过麦克阿瑟送给自己的这个缝隙?

该出手时就出手!

10月21日凌晨2时半到4时,一个半小时内,毛泽东连发三电,指示彭德怀和第十三兵团首长:放弃原定计划,改取从运动中歼敌的方针,并选定韩军第六师、第七师和第八师为歼击目标。同时指示第十三兵团领导机关立即与彭总汇合,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10月22日10时,邓华等了解到彭德怀在大洞,随即和洪学智、韩先楚等迅速先行赶去,并让解方率兵团机关随后跟进。

中午12时左右,他们到达了大洞。

彭德怀一见到邓华就问:“毛主席的几封电报你们收到了吗?”

“收到了,你发给军委及我们关于改变决心和部署的电报我们也看到了,我们和彭总的意见一致。”邓华回答。

“有什么具体想法?”彭德怀要听真格的。

“总的设想是立即集中3个主力军于西线作战,分别歼灭李伪军第六师、第七师和第八师。具体部署是:东线第四十二军的一个师附一个炮兵团坚守长津地区,阻击伪首都师、第三师;该军主力首先控制小白山地区,视情况再向孟山以南地区挺进。西线,以第四十军进到德川、宁边地区,第三十八军进到熙川,第三十九军进到泰川、龟城地区,尔后视情况寻机坚决歼灭当面之敌。”

这正是毛泽东那几封电报的主要内容。

“好,敌人至今尚未发现我们入朝,这样部署,主动权即操于我手。”彭德怀放心了。

洪学智提出一个建议:“第三十九军东进后,新义州、定州空虚,为防敌人从海上登陆,得赶紧把第六十六军调到安东、新义州一带来。”

彭德怀同意并向军委作了报告。

两天后,肖新槐、王紫峰将军率正在从事生产的第六十六军从天津赶赴安东,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以一个师负责维护新义州、定州交通,主力作为志愿军预备队集结待命。

第六十六军是1947年8月由山西地方部队两个独立旅组成的冀晋兵团,后编为华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是一支年青的部队。该军当时正在从事生产,许多战士是从稻田直接收拢后上火车的。

数日后,第五十军也划归志愿军建制,主力进至安东、新义州地区保障后方安全,第一四八师到辑安集结,待命入朝。

与此同时,东北军区后勤部建立了前方后勤指挥所,建立了3个后勤分部、3个汽车团(700多辆汽车)和4.5万个床位的医院以及3万多民工的担架队。部署了3条纵向兵站线和横向三线梯次配备,每线贮存一个基数的弹药和一个月的粮食。

就等着鱼儿往网里撞了。

毛泽东、彭德怀、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在急剧变化的敌情面前,又一次所见略同。

审时度势,敌变我变,因势利导,夺得先机。

上下同欲者,胜!

向彭德怀介绍完情况后,金日成将自己的卫队留给彭德怀,随即匆匆赶往江界整编朝鲜人民军北撤部队。

彭德怀决定把志愿军司令部设在平安北道北镇西北3公里处的大榆洞。同时宣布了志愿军领导成员的任命: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邓华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

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

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解方(解沛然)

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

10月24日,麦克阿瑟发布新的命令,取消参谋长联席会议9月27日指令中关于“在与苏联接壤的东北各道或在沿满洲边境的地区,不得使用非朝鲜人的地面部队”的限定,命令所属“联合国军”部队“全力向北推进”。

对于小心翼翼就此举发出质询的参谋长联席会议,麦帅嗤之以鼻,答曰:高丽棒子们既无经验也无领导才能来干好这事儿,非得美国大佬亲自出马不可,况且,参谋长联席会议9月27日的指令也不是“最终的”,难道国防部长马歇尔9月29日的来信不意味着对本帅的一种新的授权么?

看看,人家刚亮出板子,还没举起来,他就执着地要把屁股凑过来,你说要命不要命?

不打三分罪

关键词(Tags): #朝鲜战争#双石#开国第一战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斯大林的犹豫历史还有类似的例子

40年法国投降,几个月中英国面临德国的入侵的严重威胁,丘吉尔火急火燎找美国人求援,乱七八糟的事不说,美国人提了一个条件,给东西可以,但要保证万一你们投降了要把所有的军火物资什么的统统销毁,不能留给德国人,不知道骄傲的英国人听这话是什么滋味?不列颠之战打赢了,美援也滚滚而来,这话也不提了;

无独有偶,转过年来德国入侵苏联,斯大林向英国人求援,美国人虽然当时还没参战,半条腿也已经踏上了战场,出钱的还得指望美国人。英国人和美国人对援助也都很犹豫,上上下下都算计着苏联是在几周内还是俩三月内崩溃,在赫尔曼.沃克那本战争风云里,罗斯福还给主人公维克多.亨利秘密任务,到战场上看看红军是不是在战斗。莫斯科之战后,不用多废话,租借物资也就来了。

道理也很简单,谁也不会把宝押到看着要输的一方, 对斯大林也一样。几次战役一打,战线逐渐稳定在38线,别说武器了,派出飞行员直接参战,这时候也不怕美国人。命运毕竟是由自己来把握的。

家园 苏联人也是一样精明,站在幕后多捞好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