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一个批判六祖慧能的故事 -- 老平

共:💬136 🌺105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家园 主流又出来抢夺话语权乐~
家园 不准这么说慧能禅师,我很崇拜他的

我不喜欢探讨什么唯心唯物,但是我很欣赏佛教的哲学。印度佛教以唯心论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完善而精妙的世界观和哲学。就其完备而博大,即便是现在的科学唯物主义哲学都是不能望其项背的。不谈论他是否正确,但是的确代表了人类文化的积淀和灿烂。中国佛教的历史是印度佛教的传承之一。由于佛教本是就持着不求闻达,只传有缘之人,因此其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这也是佛教历经千年而不毁的原因,试看道家、法家、阴阳等其他大多被历史上的帝王权伐毁坏。即便是儒家学说,也很难说后世流传的还是孔子的原创内容了。 因此我不赞成以现在所谓的科学和伪科学去随意评价。毕竟我们对于这些博大的学说实在是无知,妄加指责就如同当年红小兵破四旧一样,可能成为历史的遗憾

家园 而修禅者内心不动,嘿嘿
家园 不是腰痛,不是腿痛,是心痛
家园 非也,问题不是心动。

问题是当惠能回答“仁者心动”后,为何“一众骇然”?

家园 若去爱憎,心就不痛
家园 老帖子了,

当时是当回忆性质写的,最后部分问的有点多余了。至于说为何“一众骇然”,我也说不上来。

家园 我们的心在哪里

先找下我们的心在哪里? 一部《楞严经》看了8次还是没有看出过所以然, 七处征心是非常妙的,如果初看全是唯心的。

06年去过漕溪南华寺, 但六祖的真身是不让照相的。

但是为六祖护身的一个和尚居然在打瞌睡,头是垂下的;连枯禅都不是

家园 风幡也动了

俩和尚为这事打起来就不对了,所以慧能说的提醒了他们守住自己的心,别为这事争执。能时刻把握住自己的心,这是让人骇然的。

家园 谢宝!老帖也有宝啊!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对一个内心不动的禅者,何来风起幡动?当你意识到幡动时,你的内心已动.

家园 万物变化对内心产生了影响,就是心动

人一来到这个世界就要不断接触世间事物,在这个接触过程中内心都会有些反应。小孩子第一次见风吹幡动大多兴奋,自己扯个旗子乱挥,其实是他被风吹幡动这个事物激起了心动。人小的时候见识少,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都兴奋好奇。

但随着人的经历、见识、学识的增长、意志的磨砺,外物之于内心的影响就越来越小,以致部分人能心如止水。

人要达到心如止水的境界是很难的,因为新奇的事物对人产生心理影响是难免的,虽然说有的人见多识广,但是如今世界变化多多,新事物层出不穷,仅凭见识要能心如止水难比登天。即便在古代,一般世人生活圈子有限,也无现代媒体,但要凭借见识多而心如止水也恐怕只有修炼到老和尚级别才有可能。

当然,还有个途径就是明理。参透了世间万物包含的道理,则万物无论如何变化尽在心底,于是也能心如止水。其实要明理是更难的事情,大部分人一辈子也明不了,能明理的人是需要些天赋的。根本上,要通过一个理论体系来对世界作出终极解释,这是人类一直追求但永远达不成的目标。古代,由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落后,根本不存在有着一定精度和严密度的解释体系,任何当时的贤者如果试图在这个两方面建构理论都是徒劳,最终肯定被视为骗子。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古人更注重对内心的交代,直白点说就是自己忽悠自己。古代的牛人发现,可以建构一些比较玄的理论,这些理论在基本的辩论意义上能自恰,并且有着简单而朴素的逻辑(虽然缺乏严密性),但是他能使人相信对这个世界已经有了终极交代,可以使内心平安。

所以,古代的修行者修行的关键就是自己忽悠自己,最怕的就是对世间万物认真,因为对外物一认真,内心就平静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慧能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就是一种在他的比较玄的理论下把人从对于外物的认真讨论拉回到关于人的内心的讨论来的技巧。

不管风动幡动,如果人心对它不敏感,则无讨论之必要,真相如何也不重要。如果人心对它敏感,那么重要的是人心为什么对外物敏感,而不是外物的真相究竟为何。总之,外物的真相是不重要的。且不要说,风幡这样的外物,即便是刀砍到脖子上了,要关注的也不是刀和脖子谁硬,而是人心为什么要对刀砍脖子敏感。

所以,LZ的问题对于慧能是不存在的,既然心不动,就没有关于外物的任何问题。说实话,在慧能看来,那两个和尚对于风吹幡动这样的平淡的外物还要追究一番,道行实在太低了。

家园 想起笛卡尔了

该老兄是个彻底的唯心论

他是这么推理的,这个石头在地上是因为观察的人心里有地有石头

那么这个观察的人从哪里来呢?

从另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

这么着追本溯源,这个终极观察者是who啊?

只能是上帝他老人家。

回头看六祖的理论比笛卡尔还洒脱

观察主题根本就不存在,大家也别费劲去找谁观察谁了

再看平兄您的问题

我个人看来是因为这些哲学探索和思考没有办法简单的套用到对日常生活现象的分析和预测上来

举个不恰当的比喻(因为任何比喻都是偷换概念)有点像经典物理和量子物理的关系

一个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理解,另一个不能

但不可以简单的说一个对一个错

家园 笛卡尔是这样推理的?

他是这么推理的,这个石头在地上是因为观察的人心里有地有石头

那么这个观察的人从哪里来呢?

从另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

这么着追本溯源,这个终极观察者是who啊?

只能是上帝他老人家。

能否给出出处?

家园 莫兄,内详

我的中文诠释只是我个人基于下列文字的理解和转述。不能确定是否代表笛卡尔他老人家的真实想法。

But I have convinced myself that there is absolutely nothing in the world, no sky, no earth, no minds, no bodies. Does it now follow that I too do not exist? No. If I convinced myself of something [or thought anything at all] then I certainly existed. But there is a deceiver of supreme power and cunning who is deliberately and constantly deceiving me. In that case I too undoubtedly exist, if he is deceiving me; and let him deceive me as much as he can, he will never bring it about that I am nothing so long as I think that I am something. So, after considering everything very thoroughly, I must finally conclude that the proposition, I am, I exist, is necessarily true whenever it is put forward by me or conceived in my mind. (AT VII 25; CSM II 16–17)

从这段文字中我看出,第一,笛卡尔在前文已经论证了“心外无物”,进而思考“心”(观察主题)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本身已经走进了经典哲学悖论的大门,就是一个陈述不能包括这个陈述本身。这个话题探讨下去会引入对“真实”的论证,那个要单独一片论文来详谈了);第二,上帝存在。

我继续认为笛卡尔基于以上两点,作出如下推论:观察者没办法主观上否定自己的存在是因为上帝主观上承认了观察者的存在。

基于以上理解,我回复了平兄的帖子。所采用的语调并不是很严谨,但基本意思跟本贴所述是一致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