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咬定青山不放松--说说墨竹(1)(2)(3)(4) -- 雪个

共:💬52 🌺96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与可自己也深以画竹名为撼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记载 “与可即以竹名,四方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同厌之,投缣于地,骂曰:”吾将以为袜。”或求索至终岁,不可得,人问其故,曰:“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已,可奈何?”其自珍惜如此。”

本尊如此,表弟东坡有此反应就可以理解了,他们原本就是“以游戏之态度,草草之笔墨,纯任天真,不假修饰,以发其所向;取意气神韵之所到,而成所谓墨戏画者”。。。

家园 送你一张苏东坡的墨竹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多谢多谢

这位的才情那真是。。。!

这个系列应该还会扛铁牛吧? 由你这两篇文章,引着我东翻西翻,还真读到不少有意思的东东。。。

家园 嗯,我也是应人之邀,打算东拉西扯信马由缰

写到哪里是哪里吧,哈哈。也不管结构组织了,借这文章瞎写。

不过书画可写的东西太多了,老想跳过老文章开新话题

家园 臣非老画师

家园 俺是土人,也花了
家园 花顶好文
家园 倪云林倪云林.俺很喜欢的画家.
家园 东拉西扯没关系

但老想开新话题就不应该了,

您还是先把这竹子栽好了再说! 这眼看就要过年了, 可不能把狗年那点儿事儿弄到猪年那儿去!

家园 深入浅出,

引经据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可见是厚积薄发,我已经五体投地。花,使劲花。

家园 还要花一个。
家园 呵呵,又一枚,今天发财了。
家园 谢谢,回送通宝一枚

恭喜: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西西河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家园 【原创】说说墨竹(3) -- 王庭筠

说完文与可,我们跨过一百年,来看金朝王庭筠的《幽竹枯槎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金 王庭筠 日本京都有邻馆藏

摘自网上的介绍:

王庭筠,金书画家。字子端,号黄华山主,又号黄华老人。熊岳(今辽宁盖平)人,左相张浩外孙,居山东郓城黄华山下。庭筠自幼聪颖,7岁学诗。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进士,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1196)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乃卜居彰德,买田隆虑,读书黄华山寺,因以自号。晚年起复,泰和元年(1201)复官翰林修撰。次年去世,章宗有诗追悼。

王庭筠“外若简贵,人初不敢与接。既见,和气溢于颜间,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极口称道,他日虽百负不恨也。”其为人若此,可见当年被元好问称为“百年文坛公主盟”,并不仅仅因为他“文采风流,照映一时。”

说到黄华老人读书所在的黄华山,那可是赫赫有名。战国时期它是赵国的御花园,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大家都印象深刻吧,据说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颇为深远,《史记.赵世家》里关于这一事件的记载是:“赵武灵王登黄华之上,谋胡服,习骑射”。没错,就是这里,赵武灵王的“黄华会馆”所在地。

黄华老人也是墨竹祖师之一,可惜并没有系统的画论流传于世。他有个儿子,字禧伯,号澹游,也善于画墨竹。关于黄华老人和他的儿子澹游,元代李衎的《竹谱详录》序言里提到过:“予昔见人画竹,尝从旁窥其笔法,始若可喜,旋觉不类,辄叹息合去,不欲观之矣。如是者凡数十辈。后得澹游先生所画,迥然不同,遂愿学焉。已而溯求其源,澹游本学于乃翁黄华老人,老人学文湖州。是时初闻湖州之名,二老遗墨皆未之见。后从乔仲山秘书观黄华横幅,一枝数叶,倚石苍苍,疑澹游差不逮也。甚欲取以为法,而无自得之。或云黄华虽宗文,每灯下照竹枝,横影写真,宜异乎常人之为者,澹游特括读父书而已,不必学也。予大以为然。又念东坡、山谷二公洎宋金两朝名士赞美文与可笔与造化比,尤以不即快睹为恨。至元乙酉来钱唐,始见十余本,皆无足起予者,妄谓苏、黄之评几于私其交亲,后贤未免随声附和,要当以黄华、澹游定优劣耳。邂逅友人王子庆极谈此事。子庆曰:‘君殆未见真迹,前辈不轻推许也。’予曰:‘近屡见之矣,大书题识,宁尽伪耶?’子庆曰:‘非伪而何?’予茫然自失,犹疑子庆立论之偏,漫诘之曰:‘若尝见中州黄华老人所作乎?’子庆曰:‘黄华之作,吾固未见,湖州之作,君又未之见也,何能与君决是非?府史某人者,藏本甚真,明日借以来自定其品第,可乎?’越宿,子庆果携过予,则一幅五挺,浓淡相依,枝叶间错,折旋向背,各具姿态,曲尽生意,如坐渭川、淇水间,方以前辈议论为无愧。黄华诚有取乎此,而照影之语未详。”

从李衎的话里可知,黄华老人画竹学的是文同。不过从传世的这幅《幽竹枯槎图》来看,这两人的风格还是相差较远的。

此画卷末后有作者法书一段,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乃自叙作画缘由,书画双绝相得益彰。

 

上面贴的全图不太清楚,这里是竹子这一局部的大图: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竹节部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竹竿是淡墨画出,两节空隙之处没有任何处理,好像生生被从中砍断似的,就这么平平地留着一段空白。竹叶是放射性的,写趣的意味更浓,不像文同偏向于写真,这实在是一个异数。正如我们将要按时间顺序看到的那样,从北宋到元初,也就是十一世纪到十四世纪初,墨竹的画法还属于创建之始,虽然它的起点比较高,从头起就由文人提倡并发扬光大,不是刻板的写实,但依然还是根据临摹的体验来作画,画的是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其典型理论可见苏东坡的《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之起,鹘之落,少纵则逝矣。”这是文同教苏东坡画竹的时候说的,这段话曾由吴镇用他那著名的草书全文抄录于他的《竹谱》上,苏文、吴字、文同理论,被人称为三绝。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是文同和李衎。

苏东坡自己的墨竹在当时也颇有名气,现存的墨竹图恐怕大多不可靠,但是吴镇曾经一而再再而三地临摹过他的风竹图,可以推想其大概风致。前面说过,他画竹是从地一直起到顶,中间不分节,这一反常规的做法在后世竟也能见到嫡系传人,具体情况待到对应章节再作介绍。张大千《画谱》说,画竹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这一点,从文同到吴镇,从王绂夏昶到石涛郑板桥,都是这一系。

拉回来接着说墨竹画法的时代变迁。变化出现在十四世纪的元,大约到十六世纪末的明代中叶,这一阶段演变到了写意,画出来的不再是眼中之竹而是“胸中之竹”。柯九思、方厓、王绂、夏昶都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离竹影的时代已远,画的是心中完美的墨竹世界。明代中叶以后的墨竹就跨入最后一个写趣阶段了,如郑板桥所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正所谓可以“意到笔不到”,这纸上之竹,离眼中之竹越来越远,纯粹是画家在借竹子这杯酒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文人们终于将文人画变成了墨戏。这阶段的代表人物自然就是徐渭、石涛、郑板桥。

关键词(Tags): #王庭筠#黄华老人#墨竹#金石书画元宝推荐:holmers,
家园 这位黄华老人还真是名人之戚

据说还是米芾的外甥

看过他的字, 也很不错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