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我与面条的故事(1) -- 清嘴小麻籽

共:💬41 🌺8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我与面条的故事(1)

这个题目具有模糊性,容易使人疑惑面条是指食品还是指清嘴人的外号。面条作为食品本是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可偏偏清嘴这个南方人嗜面如命,遂取花絮几朵记之以博君一乐。

1. 青春岁月之阳春面。

清嘴自幼即爱吃面条,也吃过各种各样的面。但真正吃出的名头来,却还是因了一碗阳春面。阳春面本名光面,素面,系面中最廉价者。以清汤或高汤配面,缀以葱花而已。为街头巷尾普罗大众果腹充饥之常选。清嘴一直以为这个名称太黑色幽默,该叫“下巴”面(跟嘎拿大现任总理下巴无关,取下里巴人之意也)。

却说当年清嘴驻校念高二,食欲巨佳,怎么吃都吃不够。俗语称“半大小子,吃死老子”。清嘴当年爱读路遥的小说,其描写驻校生如何跟饥饿死掐,算计那点粮食的故事,曾引起清嘴深深的共鸣,以为堪称二十世纪写实绝品。当然张贤亮写劳改犯如何算计劳改队食堂的稀粥也可与之比肩,只不过张贤亮同时又描写了另一方面的饥渴,却不是清嘴当年能领悟的,不免冲淡了其震撼力。 以大胃如此,每到上午第四节课,便是前胸贴了后背,五脏庙里只剩下了胃。偏偏高二的老师面临高考的压力,极爱拖堂 ,每个星期总有一二次,一直拖到食堂打佯。这就轮到阳春面出场救学生于饥寒之中了。

出校门右拐,过一条街,便是一家面铺,门面不过6尺,桌椅不过数张。却早已是高朋满座。所谓高朋者,主要是附近的码头工人和敝校的学生。吃食只有两样,高档的是工人爱要的的锅贴,低档的是学生爱要的阳春面。面分两种,三两的小碗和四两的大碗。这家的面做得筋道,下得也较硬,有嚼头,抗饿。面一律配以宽汤,汤里飘着葱,油二花,热气腾腾的端上桌,勾着人的口水。清嘴就是在此处吃面,一举成名全校知,创下两项纪录,得了一个外号。

纪录一,清嘴曾一口气吃下三碗大碗面,计一斤二两。当时确是饿极了。当天拖了堂不说,面馆还超饱和,等面就等了二十分钟。于是便边吃边叫第二碗,第三碗。三碗下去感觉也就是个八成饱。要不是囊中羞涩,还不知会不会再叫下去,也出个陈佩思式的洋相。

纪录二,清嘴的同学,惊诧于清嘴吃面之快,当日悄悄为清嘴掐了下表,最快纪录为三十五秒一碗。顺便说一句,此公后来当了车间主任,整天算定额,可见早有慧根,积习难改。其实清嘴迄今以为此二纪录尚不足以代表清嘴真实的竞技水平。原因有二,其一,清嘴当时并不知道该同学在计时;其二,当时在场的有我校女生若干名,使清嘴严重地不能专心一志。饶是如此,就凭着这两项纪录,清嘴结结实实地成了几天校级名人。且落了个外号:面条。

当年若干女生中的一名,八年风雨后成了面条的另一半。某日夫妻夜话,共同回忆母校,一句赶一句,妻竟然提起了当年的小面馆。清嘴仗着天黑厚颜问是否还记得当年在场观看清嘴创快速吃面记录。答曰:“人家那会儿饿着呐,哪来的心情看你吃”!

我与面条的故事(2)链接出处

我与面条的故事(3)

链接出处

关键词(Tags): #面条#阳春面#杂记元宝推荐:李禾平,
家园 为了面条顶一下

额是超级不爱吃面。

家园 新兵原创,照例送花!

家园 花面!

这位同学不简单哪,看过陈佩斯吃面……

家园 面花儿!
家园 多北算北啊?
家园 清嘴找不到北。可住在吴地,当属南蛮。

除非你西广冬楞。

家园 花。面条,我本无所谓爱吃不爱吃的。

花。面条,我本无所谓爱吃不爱吃的。但是,现在生存在这个城市中,以我微薄的工资,却不得不天天吃,大多是阳春面。还好,能忍下去。只是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不会再也不吃面条了。

家园 面条好吃

我亦属南人,小时家中以大米为主,偶尔吃一顿面条觉得不是很好,有米饭从来不吃面条。无奈长大以后,老婆乃地道北方人,做的一手好面条,做菜确不在行,只好以面条为主,几年下来,竟逐渐改变饮食习惯,很少吃米饭了。如今每日不吃一顿面条,就感觉没有吃饭似的。一日,指着书中的“狗行千里改不了吃x”对老婆说,狗要是娶了羊肯定改吃草了。老婆说“那也是披着羊皮的狗”

家园 俺是南方人,也爱吃面食。

但是最好是有肉的面食,馒头是坚决地不行。

家园 【原创】我与面条的故事(2)

2. 初入社会之下面机与颗粒归仓

清嘴今年回国,颇有几位大佬瞄准了新兴的开车一族,跃跃欲试地向清嘴打听国外的drive through 在国内能否拷贝,如何拷贝. 清嘴词穷之际,不禁脱口而出:“开家面馆”。主意虽说是馊点儿,但开家用机器下面的面馆确是清嘴多年心中所想。

大学三年级有一个半月的专业实习,地点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工厂在离市区一小时车程(指大巴)的远郊,厂子很大,至少也得有一万多职工。我们60 多个学生住在当年为柬埔寨实习生盖的宿舍里,一日三餐或四餐在职工食堂搭伙。 清嘴虽说是从小在工厂宿舍区长大,这么大的工厂还真没见过。不免觉得很多事情都十分新鲜有趣。首先是上海的工人阶级当时比较喜欢住在市区,所谓“宁要市区一张床,不要郊区一间房”。于是乎大部分职工都坐厂车跑通勤,每天早晨的车队那是相当长了。其次就是清嘴最佩服上海的工人阶级的地方:这么多职工都不从家里带饭,都在厂里唯一的食堂就餐。

由于种种的原因,清嘴从14岁开始一日三餐吃食堂,一直吃到26岁结婚,改为只是在食堂吃午餐迄今。其间转战大江南北,吃遍国内国外,吃过的中外食堂怎么也有几百个吧。迄今以为,还没见过比这家食堂更大,更忙,而忙中不乱,井井有条的。要说食堂虽大,也绝容不下万把人同时吃饭。于是各车间分时下班,轮流进场,在不到俩小时内解决战斗。要说讲秩序,不插队,保持餐桌清洁那是靠上海工人阶级的觉悟,可说到保持饭热菜香,汤烫面不烂,那可就靠食堂的装备了。

我们都知道面要好吃,当然是要一碗一碗的下。可人多了就供应不上。学校食堂的面都是先下好了盛在一个大盆利用水泡着,去晚了就只能吃烂糊面了。可人家的食堂,甭管多少人排队,绝对是一碗一碗地现下,还不让您久等。这靠得就是一台自制的下面机。这玩意儿既无装饰,又无商标。下部是一条高不过一米,宽不足三尺,到足有三米多长的水槽, 盛满了热气腾腾的面汤。水槽的上方是一条挂着铁丝编成的小篓子的传送带。下面的师傅将生面条装入一个个小篓子,面条便缓缓地进入了水槽。 待到篓子潜游出水,盛入清汤,配以荤素浇头,面得矣。

清嘴及其亲密战友们正值精力过剩期,每日下班后游泳踢球打乒乓打篮球打牌。直折腾到子夜,便冲入食堂和夜班工人抢夜宵。清嘴的保留曲目是三两素面加酸奶一瓶。夜宵素面下得极软,且仅售几分一两。令清嘴饱不思蜀。清嘴一直以为是夜班的福利价,很是得意自己的精明已直逼上海地区的人民。直到某夜无意间见到大师傅从水槽底清扫出软软的。。。。。。

清嘴遂立志,要开家用机器下面的面馆,经营理念就是:颗粒归仓。

关键词(Tags): #杂记#面条#清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可怜的孩子!安慰一下下!
家园 绝非顶牛,俺北方人偏爱米饭

自小跟着奶奶去粮店买面,就牢牢记住了大米2毛1一斤,上白面1毛3、4一斤。从此坚固树立起米比面好吃的观念。

大学时候终于能够完全自主择食了,更是日日吃米。有一次打球晚了,食堂只有面条。俺一边吃一边计算,发现竟然2个学期里这是头一次吃面。

不过俺也理解为什么好多南方人喜食面。还是大学时候,到武汉看同学,吃了一次他们食堂的米饭。卖糕的!那米饭干燥的可以一粒一粒捡起来,绝无北方米饭那种筋道和粘度。吃到嘴巴里,真正是如同嚼蜡,没有任何清香味道!俺要是生活在那儿,也不吃米饭。

家园 北方的稻米

尤其是秋天新打的,蒸出来那叫香啊……小时候可以白嘴吃一碗的。

家园 楼上的文章让我想起了---

魂牵梦绕的炸酱面.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