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教,楚河名字的来源? -- 泉畔人家

共:💬76 🌺67 🌵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随便说几条吧

楚是国名,这个字的发音估计当时全楚国人念法都一致。中原地区称呼的读音也应该和楚人的发音接近。

这也未必。楚国兼并了不少国家(如越国)。这些国家的语言和楚国未必相同(具体例子可见《越人歌》)。而从《越人歌》的例子来看,楚人和越人之间必须靠翻译才能互相交流。所以当楚国征服越国后,两国人的对“楚”字的发音也未必就相同。

其实就是现在各地方言对同一个字的念法也不相同。例如“中华”二字,在北京念做“中华”,到了上海可就念做“宗who(前面那个H发得很短促,华字听上去像轻声的“喔”字)”。而在上海话里“华”和“夏”可是同音字。这个现象,其实就是古代汉语中“华”和“夏”是同音字的关系在南方方言中的残留(当然,“华”和“夏”的意义在现代沪语种还是不一样的)。而在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里已经消失了。而搞通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古代中原人自称为“中夏”。盖“中夏”就是“中华”。“诸夏”就是“诸华”。

汉语发音是有变化,但士大夫集团的发音可未必就会大变。中国到了秦汉以后,全国性的官僚管理体制形成。举贤良文学,绣衣刺史异地审案等都已经形成了官员的全国性流动。皇帝难道能听懂四面八方的各种方言吗?绣衣刺史和当地官员都无法交流,怎么审案?汉武帝考察贤良文学等人时,必然用一种发音。而你想进入官僚阶层,就不可能不学会官话读音。难道汉文帝贤良问对的时候能底下一会粤语,一会长沙话,一会上海话?那皇帝能听懂多少?

为了便于各地交流,所以才要有“官话”。但“官话”以什么为基础呢?以法语为基础?很明显,为了让皇帝能听懂,当然是各地官员学皇帝说话,而不是皇帝学各地官员说话。那么中国古代皇帝说啥方言?难道是说法语?当然也不是,而是说的所在城市的方言。举例来说,溥仪是满族人。但他自承不会说满语,而只会北京话了。这是因为他自小就生长在北京话环境下。北京话成了他的母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大臣们不论满汉为了和小皇帝交流,当然也只能说北京话。

而中国的国都数变,长安、洛阳、北京都是历史很长的国都。在这种情况下,当然各代的官话都不相同。而到近代之后,南京成为一段时间的国都。官话也就成为南京官话。看那时流传下来的电影,发音和现在的普通话还是有不少区别的。甚至侯宝林还有个相声专门说这个不同。

至于《过秦论》,你用任何一种方言都可以读。而且读来都不会有太大问题。当然,你如果习惯了普通话,听起来自然有些不顺耳。但中文字表意不表音。文言的语法是相对固定的。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解决各地方言不同的问题。例如“我先走了。”在广东话里可是“我走先。”而汉字表意,文言文法相对固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所以中国过去没有长时间固定的官方口语,但有相对长时间固定的书面语言。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