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寒食散 -- 弦音醉舸

共:💬4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寒食散

寒食散即五石散,所谓“五石”,葛洪所述为「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也」,隋代名医巢元方则认为是「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之所以又被称为“寒食散”,乃是因为服用此药后,必须以食冷食来散热而得名。按照皇甫谧《论寒食散方》的說法,就是“寒衣、寒飲、寒食、寒臥,極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後必須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須是熱酒,這樣才能散掉體內燥亂的熱氣。故而流行于晋朝士大夫阶层甚至皇帝。

服寒食散的始作俑者是魏末何晏,他是曹操养子,后党附曹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后于公元249年为司马懿所杀,夷三族。其人耽声好色,受人推荐服了五石散后,顿觉神明开朗,体力增强,其模范效应引人注目,于是“京师翕然,传以相受”,更甚者在何晏被杀之后,整个社会都开始陷入五石散的迷狂之中,皇甫谧谓:“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也就是皇甫谧自己也陷入了服食五石散的风潮之中。由于久服五石散之后,穿緊身衣与皮膚的摩擦,会有刀割裂肌肤之感,故晋朝那个时代士大夫们个个着轻裘、缓带、宽衣,袒胸,潇洒倜傥的风度之下,其实有着难言的无奈。

当然,这个风潮的盛行,有着更深厚的背景,那就是道教学说的流行,还记得《中藏经》“阳中之阳为高真,阴中之阴为幽鬼,故钟于阳者长,钟于阴者短,多热者阳之主,多寒者阴之根.......阴不足,则济之以水母;阳不足,则助之以火精,阴阳济等,各有攀陵,上通三寸曰阳之神路,下通三寸曰阴之鬼程。阴常宜损,阳常宜盈,居之中者,阴阳匀停。是以阳中之阳,天仙赐号,阴中之阴,下鬼持名,顺阴者多消灭,顺阳者多长生。”这套阴阳理论吧弦音醉舸:《中藏经》评述,正是道家求仙理论造成了服食石钟乳、硫黄等“壮阳”药物在世俗社会的流行,这股风潮并未止于六朝,以道教为国教的唐朝也未幸免,以至于出身道教的孙思邈都开始深斥其祸,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曾说过“宁食野葛,不服五石”,但并未止住五石散的继续流行,到晚唐时,仍有人死于五石散,比如和元稹、白居易同时登第的诗人崔玄亮。甚至由于道教理论而兴起的这股邪风继续在明朝盛行,虽然五石散已经不流行了,但在明朝出现了更疯狂的五石散替代物:红铅,它就是女性的月经,室女初潮之月经,谓之“先天红铅”,说到“红铅”,就不得不提嘉靖皇帝,他为求“红铅”,曾征选七百多名八岁至十四岁的少女入宫。

当然,五石散从其组方来说,运用正确的话,确实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并非毒药,君不见现在的“火神派”又开始推荐服食硫黄了么!对于寒食散,后世中医药界流传这个说法:皇甫谧因服五石散而得风痹之疾。这个说法很不负责任,其本人在《论寒食散方》中说道服用五石散,是何晏之死很多年后的事:“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余亦豫焉。或暴发不常,夭害年命,是以族弟长互,舌缩入喉;东海王良夫,痈疮陷背;陇西辛长绪,脊肉烂溃;蜀郡赵公烈,中表六丧;悉寒食散之所为也。远者数十岁,近者五六岁;余虽视息,犹溺人之笑耳......咸宁四年,平阳太守刘泰,亦沉斯病,使使问余解救之宜,先时有姜子者,以药困绝,余实生之,是以闻焉。”何晏于249年为司马懿所杀,而服五石散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常服达五六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出现的(短时间内服用五石散确实有强壮作用的,故而使人服之不殆),既曰“远者数十岁”,则皇甫谧沉溺其中,必然也是在何晏死后数十年后才明白弊端,他也因为治愈过“姜子”,从而为平阳太守刘泰所知,这已经是“咸宁四年”的事了,即公元279年,距离何晏之死已30年。

而皇甫谧在他所著的《针灸甲乙经》自序中称“甘露中,吾病风加苦聋,百日方治,要皆浅近,乃撰集三部,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词,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针灸甲乙经》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则其“病风加苦聋”亦当在此,但此时其研究的对象并不是寒食散的对治,而是《黄帝内经》;而其《论寒食散方》的成书是在279年之后。且《皇甫谧传》中记载晋武帝下诏敦逼皇甫谧入仕时皇甫谧上疏自陈:“臣以尩痹,迷于道趣,因疾抽簪,散发林阜,人网不闲,鸟兽为群......久婴笃疾,躯半不仁,右脚偏小,十有九载。又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荼毒,于今七年......”,则皇甫谧服用寒食散出现问题晚于其得尩痹之疾十二年,约在公元271年,距离平阳太守刘泰求医之事(279年)有8年。

何晏死于249年,《甲乙经》编于259年,服寒食散出现问题在271年,其死于太康3年283年,这几个年份信息合在一起,对于一则学术公案有着重要意义,那就是张仲景的时代定位。(且听下回分解)!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