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张仲景其人 -- 弦音醉舸

共:💬11 🌺12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张仲景其人

《伤寒杂病论》作者张机,字仲景,正史无传,较早涉及张仲景的文献,主要有以下几则:

1、王叔和《脉经》:“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其王、阮、傅、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诚能留心研穷,究其微赜,则可以比踪古贤,代无夭横矣。”

2、张仲景《伤寒论.序》: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3、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见侍中王仲宜,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疾,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宜,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4、《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

5、梁·陶弘景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群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消息之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

一、仲景师承,始见于唐·甘伯宗《名医录》。然此书约于南宋时期失传,其有关仲景的记录见于林亿等《校正伤寒论·序》中,曰:“张仲景,《汉书》无传,见《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曰:仲景“学医术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工于治疗,尤精经方,遂大有时誉……。”而有关张伯祖的记录,则见于张杲《医说》(宋·张杲撰。刊于1224年),谓:“张伯祖,南阳人,性志沈简,笃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一本距离东汉末将近500年后的作品的能多大程度的反应当初的事实?至少“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一语,就让人生疑。且不说《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中反应出张仲景本人并无“竞逐荣势”之志,怕也是并无“企踵权豪”之实。而“官至长沙太守”一事,更是不可轻信。《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未为其立传,即如王叔和、皇甫谧等晋唐医家,在论及张仲景时,都未提及此事。据《后汉书》,东汉守长沙者有:刘兴建、郅辉、张禁、杭徐、度尚、孙坚、张羡、苏代、韩玄、廖立、濮阳逸、中尉马俊、功曹、桓阶、吕岱、古初、刘嚣、王阜等,并无张机之名。1981年,在南阳医圣祠发现一块古墓碑,碑座后方有隶书“咸和五年”四字。查“咸和”为晋成帝年号,“五年”为公元330年。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生于公元398年,即晋安帝隆安二年,张仲景若果有名望若斯,则《后汉书》中绝无可能将其遗漏,别说“长沙太守”之职位值得一书,就是“医圣”这么大的帽子,也值得大书特书,要不然,《后汉书》中也就不会有《华佗传》了!更无论“医圣”名号真正与张仲景扯上关系,是在宋金时代以后,则1981年“晋碑”之伪,不辨自明。

则《名医录》“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所著论,其言精而奥,其法简而详,非浅闻寡见者所能及。”这段话的可信度,基本为无,张仲景之医学入门受谁指引,还是有所保留比较好。且从”仲景自序“中,我们能看到仲景自己的努力与自信:“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二、授术卫杜。据宋·张杲《医说》所记,仲景弟子有杜度与卫汛(一说卫泛)2人。

“杜度,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识见宏敏,器宇冲深,淡于骄矜,尚于救济,事仲景,多获禁方,遂为名医。”

“卫汛,不知何郡人也,仲景弟子,知书疏,有小才,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颅囟经方》三卷,皆其所制,知名当代。”

《医说》(刊于1224年)对于卫汎的信息,应该来自于《太平御览.方术部.医二》(刊于983年)所载《张仲景方序》:“卫汎,好医术,少师仲景,有才识、撰《四逆三部厥经》及《妇人胎藏经》、《小儿囟颅方》三卷,皆行于世。”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亦载卫汎言论,故较确然,杜度则不知何人,可以肯定的是此杜度绝无可能是草书家杜度(汉章帝时为齐相)。

卫、杜二人之外,仲景有没有其他学生?我说《脉经》作者王叔和就是。余嘉锡(1884-1955)在《注解伤寒论》书名下案云:“以余考之,王叔和似是仲景亲受业弟子,故编定其师之书。“(《四库提要辨证 》卷宗12子部)。余老先生说的不够断然,且“编定其师之书”的说法受前人影响太多。我说的这么绝然,有几个依据。

1).《脉经》序。《脉经》序中,“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故《伤寒》有承气之戒,呕哕发下焦之问。......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和鹊”是指战国名医“医和”、“扁鹊”,王叔和讲医药技术的重要性时,举“和鹊”两人尚需要思考,接着有举“张仲景”为例,说仲景诊脉技术很高明(明审),一旦有疑问,但也要问症状并查体以综合判断,则王叔和对张仲景的了解,应该有生活亲自接触,不可能完全来自书本(当然,《伤寒论》中也确实能解读出这些信息),但讲《脉经》成书的时候:“今撰集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经论要诀,合为十卷。”,却止于华佗,并未提仲景(华佗早于仲景),这是为何?我们读一读《脉经》这本书就知道了,《脉经》是在仲景一系列医论的基础上,加入“岐伯以来,逮于华佗”的文献资料而成的,实质上是仲景学术在脉学领域的延伸。

2、辨脉法。《伤寒论.辨脉法》与《脉经》一个体系,后世学者因此考证《伤寒论.辨脉法》是王叔和撰次《伤寒论》时添加进去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伤寒论.伤寒例》的写作结构,是以徒弟问,师傅答的形式完成的,如:“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如“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气血......。师曰:.......”。这当然不可能是张仲景自己写作而成,而是师徒传授过程中徒弟的总结,但将其作为老师的成果,是理所应当。其《脉经》中也到处都是这样的问答形式,只是并没有明著“师曰”的“师”是谁,这对于王叔和根本不是问题,他自己的老师是谁,著作中也没必要写出来,一则用古汉语用“师”比”张师“或”张仲景师”更尊重,二则竹简上刻字,越精炼越好。

3).《脉经》中到处充斥着张仲景的名字。在《脉经.卷三》部分,每一段文字后面都注明:“右新撰”(上面的是我新写的);“右《四时经》”(上面的是我从《四时经》里抄来的);“右《素问》、《针经》、张仲景”(上面的文字是《素问》、《灵樞》和张仲景医论的合并)。

4).《脉经》并非只从《伤寒论》中摘录文字,还有张仲景的杂病部分医论。这个翻一翻《脉经》就可以看到了。

5).《脉经》引仲景医论的同时,不引方,凡是涉及到方剂组成的时候,都用一句话代替:“方在《伤寒》中”,比如:“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师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何故大便难?师曰: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所以生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所以便坚者,呕不能食也,小柴胡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而更发热者,此为胃热气实,承气汤主之。方在《伤寒》中。”这些文字,都很直接的表明了王叔和与张仲景的师徒关系,且当时老师张仲景的《伤寒论》还在,是王叔和手边必备的参考书籍,只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不是本名,原书名就叫《伤寒》。钱超尘老先生费尽心力考证出南北朝时《伤寒论》的原名叫《辨伤寒》,我觉得有点牵强,没有认真读读《脉经》这么重要的文献,我要是张仲景,也不可能给自己的书起这么个俗名。不过也难怪老先生,从事医古文教研或医史研究的人员,都是汉文字专业出来的,并不是医生,他们对一本书的序的兴趣要远远大于医书本身内容。

顺便总结一下,《脉经》是张仲景学术在“脉学”领域的延伸(另外从《脉经》成书的年代也在传承延续的范围内,见弦音醉舸:王叔和论食宜),里面也最大容量的保存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这么正大光明且保存完整的大路正路我们不走(我估计全国的中医医生认真读过《脉经》的没几个),却一个个爱独辟蹊径,用些乱七八遭的谬论来改造仲景,真是有创造力。

三、著述大略。据有关史料记载,除《伤寒杂病论》外,仲景尚著有如下著作: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始载于唐·魏征《隋书·经籍志》

《张仲景方》十五卷:始载于唐·魏征《隋书·经籍志》

《张仲景口齿论》:始载于北宋·王尧臣《崇文书目》

《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始载于唐·魏征《隋书·经籍志》

《张仲景五脏论》敦煌残卷。

四、事迹传说

1·官守长沙。前面已辨,不可信。

2·相交何颙。《后汉书·党锢列传·何顒传》云:“何顒,字伯求,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尝称颖川荀 ,王佐之器”。仲景与其相交一事,始见于《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这是宋朝的书籍,气候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深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两条记载内容不符,前者说张仲景“总角”(小于15岁),何颙已成名;后者则说张仲景与何颙是发小。何颙灵帝建宁元年(168年)、二年,因宦官制造党锢之祸,陈蕃、李膺先后被杀,被迫亡匿汝南。党事解,聘于司空府。后与旬爽、王允等谋诛董卓。适因它事被捕,忧愤而死,约在190年。因其属于非正常死亡(被捕,忧愤而死),其时当正壮年(40-50之间),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190年时也大略在40岁,其与何顒同郡,认识的可能性很大。

3·望色仲宣

有关仲景医术卓绝之传说甚多,《抱朴子》内篇云:仲景穿胸以纳赤饼。说明仲景于外治法亦有颇高造诣。后世章太炎评曰:“其绝技乃与元化相类,而法不传,魏晋间人多以元化、仲景并称,其术之工相似也。”然最著名者,当属与王仲宣诊病一事,见于多种文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此……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后世宋朝《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亦记载:“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不成,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以贳长以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这两则信息又有冲突,我倒是更怀疑皇甫谧的论说,皇甫谧生于东汉建安22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3年(公元283年),活了68岁。在“寒食散”一文中弦音醉舸:寒食散曾描述过:“何晏死于249年,《甲乙经》编于259年,服寒食散出现问题在271年,其死于太康3年283年”,则他编写《甲乙经》之时,社会上已经开始流行五石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近10年了,这10年的流行中间,可以编出多少则相关故事?五石散的流行来源于道教的指引,无疑问,却引用各个社会名流(张仲景算名医)来增加其蛊惑性,是必然,于是编造出张仲景推荐王仲宣服五石散的故事,不听从的结果便是暴死!事实上,皇甫谧在其《论寒食散方》中就显露出对这则故事的不确信:“然寒食药者,世莫知焉,或言华佗,或曰仲景。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且佗之为治,或刳断肠胃,涤洗五脏,不任纯方也。仲景虽精,不及于华佗,至于审方物之候,论草石之宜,亦妙绝众医。”,悲哀啊,看来名人不好做,污水使劲泼,皇甫谧抵不住流行文化的诱惑,开始服五石散了,结果服了近10年后,出现问题了,这个时候开始反思,但反思的结果竟然还是归责到张仲景头上,话说得含蓄漂亮,怨愤却隐藏其中“仲景虽精,不及于华佗”!就凭这两点,对于他所描述的“王仲宣之死”的故事便不可信,这种故事,说好听点,是传说,背地里却藏着多深的诅咒啊:张仲景推荐王仲宣服五石散的故事,不听从的结果便是暴死!......不寒而栗中......。

据史书记载,王仲宣死于建安22年(公元217年)正月24日,时年41岁。历史上与仲景有交集,相遇倒是有可能的,不过王粲20岁的时候,那是196年,张仲景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发奋图强呢,医术尚未精通(张仲景是大器晚成:于建安10年(206年)左右发奋图强,208年尚未名扬天下,故13岁小儿曹冲病重之时,权倾朝野的曹操自然想不到张仲景的存在!)。

4·切脉老猿。据《古琴疏》所记“仲景入桐柏山中采药,遇一人求诊,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实告:“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药与之,一服即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乃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这个故事不错。

5·诊治桓帝。《神仙通鉴》记曰:“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玑调治。病经十七日,玑诊视曰:正伤寒也。拟投一剂,品味辄以两计,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凉。留玑为侍中,玑见朝政日非,叹曰: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隐少室山,及卒,葬宛城东二里许。后世尊为医圣。”这个故事也不错。

6·仲景入川。《三国演义》有“仲景入川”之说,其事见于第60回。张松与杨修纵论蜀中人杰,松曰:“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岂能尽数!”《伤寒条辨》曰张松北见曹操,以川中有仲景为夸,即指此典。陆九芝认为事无所据,实乃稗官家言。而黄竹斋则认为,仲景入川,在初平年间袁术据南阳时。其后刘备袭川,旋即归隐,故其事迹无所表见。

元宝推荐:史文恭, 通宝推:上古神兵,玉垒关2,重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