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 骑兵的机动力 -- 马前卒

共:💬8 🌺34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骑兵的机动力

    就我的理解

        骑兵的几个特点

        1 机动 分战术机动和战略机动

        战术机动是指在战场上利用马的速度进行突破 有如下好处

        a 可以打击对方主力的侧翼或薄弱处

        b 发现对方战线虚弱处可以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打击

      

      

        战略机动性就和一般人想象的不同了

      

      

        一般来说骑兵的长期战略机动性是不如步兵的 原因如下

        a 马耐受饥饿和病痛的能力弱于人

        b 马的食量大 相对与它自身的食量 马其实能为自身携带的补给品比人要少

        c 马的短途冲刺性能和长途运载能力一般成反比 因此 适合做战马的高头大马是不适合长途跋涉的

       d 许多地形 步兵可以费点力气通过 骑兵就基本不可能 如未修路的山地 无向导的沼泽 特别是考虑到宋朝以前无马蹄铁 骑兵的通行能力还要打折扣

        大家或许看卫青霍去病的骑兵军团脱离长城防线远征的很爽 但若无超过骑兵军团几倍乃至10倍的步兵放弃作战能力去当后勤人员,或从野战兵团降为保护补给线的戍兵 并承受一旦失败就全线溃散的危险 他们的骑兵军团不过是送死而已

      

      

        游牧民族的骑兵军团机动力要强大一些 因为他们的马匹比较充足 可以给骑兵配备数倍于人的马匹来保证有足够数目的战马 还可以利用多余马匹来运载补给品 但除了成吉思汗之外 其他大游牧帝国的主要兵力还是步兵 即使是蒙古帝国 到了灭宋的时候 汉族(包括原来金 辽的汉人)也已经是 江淮方向的主力了 成吉思汗的功业主要是因为后轴心时代农业文明的衰落 而不是因为骑兵的伟大 因为大骑兵军团并非蒙古人的创举 也不是他们的最大优势(中亚有的是骑兵帝国 人比蒙古人多 马比蒙古人的壮) 蒙古帝国军事上最大的成就是成吉思汗创建的历史上第一个士官学校.......

      

      

      

        跑题了 继续说骑兵

      

      

        2 骑兵的冲击力

        从冲击力角度来说骑兵 比较符合一般恶俗电影中的骑兵形象 金戈铁马 骑士雄风 长矛乱戳.........但在我看来 从性价比来说 骑兵应尽量避免使用自己的冲击力

      

      

        大规模战争中 决定战争胜负的并非是士兵之间的格斗(在我看来,组成古代军队主力的士兵 大部分是没有单兵格斗技能的) 而是看哪一方能率先破坏对方的战斗组织 因此 一旦一方的队型被冲散 战线被打乱 基本来说也就大势已去了 或许你还有比对方更多的战斗人员 但除非是宗教狂热分子和志在必死的敢死队 不会有人用个人勇气向对方有组织的进攻发起挑战 即使有人愿意死战 对方排列整齐 步伐一致的枪林盾墙根本就不会给你展示你的勇气的机会。 因此 如何在双方接触线上发挥出最大的冲击力 如何打散(不着急消灭)迎面的敌人组织是用兵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骑兵比起步兵 可以发挥出更高的速度 在双方战线接触的时候可以撞倒对手 可以让手上的刀矛刺穿更多的敌人(骑兵不会用刀和矛之外的近战,什么独脚铜人 金瓜大锤之类的兵器 一个手拿则只能砍砸 不能冲锋 ,两个手拿则超出马头太少 用来练力气还差不多)

        然而 骑兵固然跑的快 冲的狠 但在同样的战线宽度上 能展开的骑兵数量远远小于步兵 你可以想象一下 150个人可以很轻松的排列在一条100米长的接触线上,但如果是端着长矛的骑兵 最多能展开20个 如果是训练不足的骑兵 恐怕也就10个 另外 步兵的密集队型可以让后排的士兵也把他们的武器和冲击力发挥到战线上来,要知道,底比斯人的步兵方阵可是要把第七排的长矛架在第一排的肩膀上!面对这种方阵的骑兵 只是徒劳的把自己穿到对方长矛上而已

      

      

        骑兵的冲击力还有另外一个要考虑因素 :人对速度的天然恐惧 对于大部分士兵来说 看到一个以5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奔跑的骑兵向他冲过来的时候 不恐惧是不可能的 甚至可能扔了兵器就跑 古人云 狭路相逢勇者胜 这一冲 一怕之间 骑兵往往就胜利了 不过 速度是相互的 恐惧也是相互的 骑兵面对一个坚定的步兵也会恐惧 只是由于骑兵的成本高 他们的训练水平和作战水平也往往超过步兵 所以胜算大一些 但这只是意味着精锐部队对一般部队的胜利 并非骑兵的胜利

      

      

        骑兵的另外一个不利因素是马的心理问题,对于人,你可以用重金悬赏 爱国精神 宗教劝说煽动仇恨等许多办法去激发他们的斗志 用的好的可以让士兵赴汤蹈火 但你绝对不可能用多加草料的方法来激励马去冲白森森的刀丛 只能是反复训练 用条件反射来压制马的本能 保证它们在关键时刻也可以听话 否则 你会看到英勇的骑兵被马协裹而去 违心的临阵脱逃.........这又给骑兵的冲击力增加了一份成本

      

        因此 如果双方在战争中投入了同样的成本 能够产生的骑兵(无论轻重骑兵)冲击力是远远不如步兵冲击力的。所以我认为骑兵应该尽量避免用冲击力硬冲对方战线。

      

      

        我上面把骑兵贬损了一通 但骑兵的冲击力自有它的用处 这就要考虑到上面谈过的战术机动性

      

      

      

        步兵方阵固然便宜好用 但有这样几个问题

        a 队型必须密集,如果两个相邻的士兵之间可以通行一个敌人 那么,步兵方阵的战线就不存在了 任何有战斗经验的敌人都会用小部队搅了你用长兵器构筑的防御 如果后排的士兵无法用长兵器支援前排 ,那么 对方只要冲垮了你的第一排 就可以依次冲下去 还可以驱赶你的溃兵来冲击你自己。

        b 密集就意味着不灵活,不能机动 只能缓缓前行 不能转向 敌人如果从背后杀来 整个方阵立刻就会被后排的人挤散 自相践踏

        c 密集队型冲击力和防御力强 但也是弓箭火枪 发石机等非近战兵器的好目标

        d 同样对训练水平有很高的要求

      

      

      

        这样 骑兵固然正面打不过步兵 ,但只要能绕到步兵的后方或用弓箭逼迫对方散开 就可以发挥自己的冲击力优势了 尤其是对士气低下但人数庞大的对手 正面消耗是不成的 侧面冲击往往是一冲而胜 譬如瓦剌擒明朝皇帝

      

      

        简单点说 冲击力必须与机动结合才有价值

      

      

      

        总结一下 骑兵的特点如下

      

      

        a 相对步兵的战术机动优势和战略机动劣势

        b 对散开队型 未排成战线 士气低下或无长兵器的步兵有绝对优势

        但对组织得力 战线绵延 士气高涨的重步兵 基本是送死

      

      

        没有哪支部队是完全的单兵种军队 这说明没有哪个兵种是不可抗拒的 都有它们的优势和劣势 古人云 兵无常势 水无常形, 对于兵种配合 承认劣势 利用优势才是王道。

      

      

        刚看了几部古代战争的电影 正在想骑兵 恰好这位仁兄给了个话茬 这里献丑说几句 大家继续

      

      

      作者:马前卒 回复日期:2004-6-1 15:41:55

        我上面的讨论不包括后膛枪时代之后的骑兵 但既然有人提四方面军

      

      

      

        这里再说一下 早期的火器 无论是火枪还是大炮都不足以制约有步兵支援的骑兵(可以携带一定的装甲 并使用较高大的战马 还能携带简易火器) 努尔哈赤被炮打死属于偶然 日本战国中火枪破骑兵也多是靠地形和人数优势胜的。但自从克里米亚战争 迫击炮、后膛步枪和机关枪就结束了骑兵的辉煌。至于游牧民族那种没有步兵做移动基地的轻骑兵,乌兰布通就是它们的终点

      

        四方面军的迫击炮和机枪若还有弹药的话 10个马家军也无非是靶子

      

      由于社会革命打破了原有的社会阶层 红军可以彻底的进行军事改革 这种军事进化比袁大头小站练兵要进展快的多 再加上有相当部分受过西式军事教育的精英当军官团骨干 主力红军在军事组织和训练上的先进程度早就超出了军阀混战的层次 假如有足够的装备和休整时间 没有哪支军阀(包括中央军)是红军的对手

      

      

        但在西路军最后的几场战斗中 平均每支步枪不到一发子弹了

    通宝推:白鹤,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转一个

      有关重装甲骑兵的分析

        重装甲骑兵就是装甲具有承受一定攻击的能力,通过冲锋产生的

      速度、动量对敌人阵地制造压制性的突破,主要用途是冲毁敌人阵

      形,打击敌人士气的超级骑兵、人肉坦克――在冷兵器时代,稳固的

      阵形是确保胜利的基础,高昂的士气是取胜的关键,一旦破坏了敌人

      的心理平衡和组织基础,就相当于获得了胜利,所以,重装甲骑兵曾

      经是一个最昂贵最重要也最荣耀的兵种。

        一般来说装甲材质的厚度、韧性、强度和覆盖面积都要达到一定

      的程度,才能保证骑士能够承受一般的砍杀和弓箭杀伤。足够的厚度

      和面积就造成了巨大的重量,也就牺牲了机动性。蒙古轻骑兵面对人

      数众多以重装甲骑兵为骨干的西欧骑士团的时候所得到的胜利,就是

      依靠机动性获得的。

        西欧中世纪的重装甲骑兵,装甲坚固,全身完全覆盖,甚至连眼

      睛也完全防护,这种装备很显然不利于近身搏斗――眼睛视野很小,

      基本上限制在正前方。这种制造模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重装甲骑兵在

      战场上的使用方式――冲锋,掉过头来再冲锋,但是绝对不能停下来

      肉搏!

        中国出现重骑兵的时间也是与西欧相仿的南北朝时期,人称铁浮

      屠。不仅人有人甲,连战马也全副披挂,一个骑兵就好像是一座高大

      的战神雕像,当他们推进的时候,就好像钢铁的城墙迎面压来。后来

      金人效仿制造了锁子马,几个重装甲骑兵用铁索连成一个作战单位,

      更增加了作战单位的稳定性,但是由于进一步丧失了本来就不多的机

      动性,最终导致了失败――甚至是败给了南宋的轻装步兵。

        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很重,西欧比较极端的时代,如果一个骑士从

      马上摔下来,凭自己的力量根本是站不起来的。中国和中国周边的国

      家,重装甲骑兵的装甲基本上还是普通披挂装甲的延伸,倒还是可以

      凭自己勉强的站立。

        重装甲骑兵的战马只用来战斗,平常行军以及负载其他战斗和生

      活用具要靠扈从和其他马匹。一个骑士如果没有两名以上的扈从就会

      感到生存的不便,连上下马、换马、穿盔甲都不能顺利完成(不排除

      某些体力超人的勇士能够自理,同时他们的马也是体力超马的怪

      种――很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就是单枪匹马的重装甲骑兵……)。

        重装甲骑兵的骑士本身也只用于战斗。由于这个兵种极为昂贵,

      一个兵相当于十个以上的步兵或者三四个普通骑兵,很少有君主愿意

      独自负担这个军队的建设及维持费用。最常见的做法就是用贵族子弟

      组建骑士团,平时这些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以及更加游手好闲的富裕

      流浪汉冒险家们在各种名目的骑士训练营进行训练和比赛,战时按照

      阶级组成各种名目的骑士团,所有费用自理、扈从自带、装备自备,

      国家只提供必要的粮食,但是酒肉之类一般也要自己准备。这些有钱

      的骑士们吃肉喝酒,有的是体力,当然战斗力也强。不过他们也绝对

      不是冤大头,战争胜利之后的战利品归各自的骑士团所有,国王不会

      插手。比较极端的时候,就连攻下来的城堡都被视为私产,拒绝国王

      的重新分配。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和西欧不同,据说是皇帝养着的。但是养着这

      些骑兵的皇帝也是那种部落皇帝,他的财政和一般的封建皇帝不太一

      样,并不是得自土地的收获物,而是战争的掠夺,和弱小民族的进

      贡。这些骑士也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本部落的,在当时,只要是和

      皇帝同一个氏族,那就百分之百是贵族。

        重装甲骑兵在行军的时候一般不会装甲,一方面是骑士自己受不

      了,另一方面是尽量的爱惜战马,以便能够在冲锋的时候获得最好的

      效果,也是为了在冲锋结束后能够还有足够的马力逃回来。从这个角

      度上来说,重装甲骑兵几乎无法进行奔袭,对于突发的遭遇战也缺乏

      反应时间。

        用重装甲骑兵进行奔袭,在距离和地形上面是有一定天然限制

      的――不能快跑,否则战马会完蛋;不能太远,否则人和马一起累死

      ;时间不能太长,否则根本不可能多带粮食的骑兵会很快饥渴失去战

      斗力;不能上山道、进湿地、进沙漠、进森林、攻堡垒……还能干什

      么?只有偷袭,就好像日本的源义经60骑兵从后方突破平家上万人阵

      地(不过这次战役的源家骑兵也不是真正的重骑兵,他们至少可以下

      马爬山和穿过丛林)。

        他们总是需要慢慢的披挂、慢慢的上马、慢慢的排队――注意,

      由于动量太大,难以及时的刹车,没有良好队形的重装甲骑兵会发生

      严重的互相践踏。如果在他们没有着装还处在行军状态的时候进行攻

      击,他们只有和扈从们一起轻装逃走,能起到的也就是没什么组织的

      轻骑兵的作用,而且比一般的轻骑兵更加混乱。

        重装甲骑兵根本是一个功能非常单一的兵种,除了冲锋的辉煌之

      外,其他的时候都是脆弱的。所以,重装甲骑兵除了自己带有充当步

      兵和轻骑兵作用的扈从以外,还需要相当数量的其他兵种加以配合,

      基本不能独立完成一项综合的作战任务――比如战役。

        当一支贵族组成的重装甲骑兵在辎重车队的运载下,在重步兵

      (正规军、雇佣军、自由农、商人子弟、士族、军户等)、轻步兵

      (奴隶、学徒、农奴、家奴、弱小民族、协从国军队等)的保护下,

      在弓箭手(正规军、工匠、自由农、猎人、受雇用的游牧民等)的掩

      护下,在轻骑兵(正规军、雇佣军、边疆守备队、贫穷贵族子弟、流

      浪汉、冒险家等)的远距离侦察保障下,终于抵达战场的时候,大家

      应该已经和他们一样气喘吁吁了。

        他们驱赶着其他兵种快速的建立长矛和盾牌(有的是那种用车运

      载的3米高的巨型盾牌)的外圈阵地、辎重车围成一圈的内圈阵地,

      并用弓箭手射住阵脚,用长矛步兵(重步兵)顶住敌人的第一波骚扰

      进攻。然后,才开始慢慢的装甲、上马、排队。这个时候,大量的轻

      骑兵必须不断的对敌人进行接触攻击,或者至少是佯装攻击,否则敌

      人如果从容的布置好自己的防御体系,比如绊马索、连射的重型弩

      炮、鹿角刺和拒马坑,那对于重装甲骑兵来说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惨重

      损失。

        当一切准备齐全,侦察的将领要明确的判断什么样的位置有利于

      冲锋――并不是所有的敌人阵地都可以进攻,准备的森严的、士兵冷

      静的、有足够长矛和弩箭的、已经看起来动了土的、有牢固的木栅栏

      的、同样有重装甲骑兵的……最终,重装甲骑兵要冲击的是敌人的薄

      弱部分,整个阵地的一个薄弱部分被冲垮了,敌人的末日也就快了。

        重装甲骑兵排列的队形一般是横队,各个横队之间要保持数十个

      马身,以保证后面的马不会因为无法停住而发生“追尾”。这样一

      来,要是想铺开5000重装甲骑兵,就需要很大的战场面积。如果攻击

      面也就是敌人的薄弱部分长度为500米,那么就是200名骑士一个横

      队,一共25队,这个方阵就要500mX1200m的面积,这种冲锋如果没有

      足够的重步兵和轻骑兵掩护,侧翼就会变成敌人的重装甲骑兵的进攻

      目标。

        重装甲骑兵基本上是一击必杀的,冲锋一次之后,必须用很大的

      回旋半径才能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在运动过程中,减慢速度就是

      自杀,保持速度就要有很大的转弯半径,如果遇到敌人阵地内的各种

      对付骑兵的障碍物,就会被冲散队形。一旦有个别的重装甲骑兵被步

      兵围住,就会很容易的被宰杀或俘虏。

        重装甲骑兵是不能用来追击的,他们的战马只能用来冲刺,超过

      一定的距离就会失去体力,他们的动量大不能灵活的转向,视野小容

      易遭到伏击,不够灵活不能适应肉搏和俘虏敌人。

        一般的弓箭是无法伤害重装甲骑兵的,但是,“强弓”、弩箭、

      英国长弓使用重箭头、炮弩、投矛器等等重型的发射武器还是能够造

      成损害的,而且也很少有足够坚固的精钢装甲可以在很近的距离(如

      果弓箭手拼命不躲开的话)抵挡普通的弓箭。

        一般臂力的砍杀不会对重装甲造成大的破坏,但是装甲接缝和连

      接部分会有一定的遭受攻击破损的几率;很大力量或者借助重量回旋

      攻击的狼牙棒、铁棒、铁褡裢、铁锤、重斧头、重剑、镗、槊、鞭、

      锏等重量武器就可以比较有效的打击重装甲骑士的头部和胸部――攻

      击头部使之晕眩、攻击胸部使之窒息,其他部位基本无效。

        骑士的武器一般是很长的冲击用的矛枪,以及很长很重的刀、

      斧。第一次冲锋使用长矛,回来的时候使用刀、斧。

        西欧的重装甲骑兵到火枪出现以后就基本不存在了,中国的重装

      甲骑兵到了唐朝就基本绝迹,宋朝的时候还曾经嚣张过,但是被岳飞

      很轻松的用最简单的步兵散兵战术和障碍类武器搞定了――岳飞是古

      代战争史上少见的骑兵出身,但却最擅长用步兵战胜骑兵的天才将

      领,擅长轻骑兵战术的金人错误的使用重装甲骑兵当然不会在岳爷爷

      那里讨到好。

        重装甲骑兵的互相攻击简直就是灾难。除了互相冲锋,恐怕就没

      有什么其他的作战方式了。冲过去,再冲回来,人越来越少,速度越

      来越慢,直到双方精疲力竭才鸣金收兵,很难产生决定性的战果。如

      果有一支哪怕只有很少的步兵配合,设立粗陋的阵地,恐怕对方也要

      多少处于下风了。

        蒙古人的轻骑兵面对看起来非常强大和威猛的西欧骑士团们,采

      用了远距离用弓箭骚扰,并故意暴露弱点的骚扰战术,等到重装甲骑

      兵气喘吁吁的冲上来,他们一哄而散;对方只要重新列队,他们又过

      来远远的射箭。重装甲骑兵本身并不装备弓箭,一旦他们冲上去,他

      们的后阵――扈从、弓箭手、步兵们就都暴露在蒙古人的重骑兵攻击

      下(蒙古人的重骑兵只不过是装备比较厚重,但也基本上是皮甲和重

      要部位的少量的钢质甲片,基本上和欧洲的轻骑兵或者上马步兵是一

      个防护档次)。

        往往一场战役打下来,没有头也没有尾,十天半个月是常事。这

      边的战役没有结束,蒙古人突然一夜之间从面前消失,等得到消息的

      时候,他们已经跑到自己后方攻下好几个城堡了!

        蒙古人的后勤保障十分简单――每个士兵都可以靠着简单的肉

      干、淡水、野菜、马尿等欧洲人匪夷所思的东西保持战斗力数个月,

      他们可以从莫斯科出发,马不停蹄(一人二马)的用半个月时间奔袭

      到匈牙利,也可以穿过险阻的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波兰的平原

      上。对于这样的敌人,缺乏组织和统一的欧洲无法与之对抗,尤其是

      蒙古人还拥有俘虏的汉人的更加匪夷所思的攻城技术和化学武器,这

      就是简陋的欧洲城堡完全显得不堪一击。

        对于这种敌人,不仅重骑兵的战术和兵种已经不合时宜,就连整

      个欧洲的国家政权形式能否保障自己的安全也值得怀疑了。

        几乎同一时间,百年战争中的英王亨利五世用三千英国长弓

      手――就是后人称为“小精灵”的那种妖怪――击溃了不可一世的两

      万法国骑士,这种辉煌的战绩一方面来自于片面相信重装甲骑兵威力

      的法国国王的愚蠢――他驱赶自己勇敢的骑士冲向敌人准备充分的拒

      马阵地,并忽视了可以穿透重装甲的英国长弓的重箭;另一方面则是

      英王成功使用多兵种配合,并运用轻骑兵战术对敌人后方进行骚扰和

      引诱的结果。从这次战争之后,重装甲的骑兵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

      台,从辉煌的主角变成了次要的配角,最终完全被火枪手轰碎。

        中国的重装甲骑兵好像也只有南北朝的铁浮屠能够真正的称为重

      装甲,由于本身出身于游牧民族,重装甲骑兵的拥有者很容易的就意

      识到了这兵种的缺陷和成本,也由于亚洲人本身的体能限制,很快的

      就改良了重装甲的配重,使他们可以更多的依靠自己,而不是扈从。

        后来的战场上,尤其是隋末唐初,重装甲骑兵也曾扮演重要角

      色,但是这时候的重装甲骑兵已经成为了相对概念――他们是装甲更

      加完备的轻骑兵,他们有灵活的四肢、强大的弓箭或马弩,不需要更

      多的扈从,不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他们是精挑细选的强壮的老兵

      和武术高手,他们可以长途奔袭,因为他们的重量可以被一般的马匹

      承受而不一定非要精良的战马,他们可以下马战斗,也可以跋山涉

      水。

        这种重骑兵的装甲只是重要部位加厚而已,更多的保护来自他们

      手中的重武器和严格的团队作战,他们的战斗力很强,但是速度和机

      动性仍然不如轻骑兵,而且面对长矛步兵组成的方阵和弓箭手的箭雨

      仍旧缺乏对策,他们最终还是用来充当近卫军和战役最后的决定性力

      量,但绝对不是战场上最经常用到的兵种。往往他们还没有出现,战

      斗就已经结束了。

        随着唐朝期间的不断对外扩张和内战,轻骑兵,尤其是贫穷游牧

      民族的轻骑兵渐渐的显露出大集团运动作战的明显优势――是的,轻

      骑兵可以单兵种完成综合任务,重骑兵则不可以。面对轻骑兵和渐渐

      成熟的步兵方阵战术(中国有名的“阵法”),重骑兵越来越成为仪

      仗用具,退出了中国的战场

    • 家园 是天涯的马前卒?
    • 家园 很有意思的话题

      必有以报之

    • 家园 所以骑射的出现对于步兵方阵是个噩梦,直到火枪的成熟运用。
    • 家园 属于纯军事内容,转到英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