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央视][历程]中国古代名将---蒙恬 -- 花满河

共:💬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央视][历程]中国古代名将---蒙恬

    蒙恬(上)

      导视: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但是在中国的北方却一直控制在凶悍的匈奴人之手,他们不断骚扰中国北方,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一名大将北击匈奴,这就是名将蒙恬。

      主持人:您好,观众朋友。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段很容易被人遗忘的历史,我们一提到北击匈奴,就自然而然想到汉朝的卫青、霍去病,但是实际上在他们之前,就有一位将领曾经痛击过匈奴,而且可以说仗打得更漂亮更轻松,这就是秦国的大将蒙恬。我们今天就一块聊一聊名将蒙恬,我们的嘉宾还是金铁木先生,金先生你好。

      嘉宾:你好。

      主持人:能不能给大家先介绍一下,蒙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将领。

      嘉宾:他最早出现的时候就是在统一战争的时候,在伐楚的时候,伐楚的时候你知道事实上有两个阶段,这个在史书上记载特被清楚,第一个阶段就是青年将军李信,李信当时他就告诉秦始皇,我用二十万军队就可以把楚国消灭。然后秦始皇就答应了,然后李信带着二十万军队果真就去讨伐楚国,当时蒙恬是作为李信的助手,作为副将去的,这是蒙恬在史书上第一次出现。当时蒙恬的年龄很有可能就是二十岁左右。

      主持人:青年才俊。

      嘉宾:对,但是那次战争以失败而告终。李信从此就从史书上消失了。

      主持人:是成为一个大话将军。

      嘉宾:对,很有可能李信从此就完全丧失了秦始皇的信任。但是那次战争带给蒙恬的是一次特别好的一次教材,就是说,蒙恬在那次战争以后,非但没有被放弃、被抛弃,反而得到了秦始皇重用。这个很有意思,但是我们现在从个人的角度来推测,很有可能就是那场战争让正处在发展期,就是作为一个正处于年轻时代的蒙恬上了特别好的一课。那一刻事实上就助长了蒙恬日后飞速成长。到了公元前221年的时候,那是最后一场消灭六国的战争,就是齐国的时候,是王翦的儿子王贲作统帅,蒙恬作副将,蒙恬作王贲的助手,消灭了齐国。事实上蒙恬作为一名将领他的战功是在消灭齐国开始的。

      短片1:

      在秦国统一中原,消灭六国的十年战争中,蒙恬虽然并没有立下赫赫战功,但却积累了足够的战争经验,他的才华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战争的结果让所有军事爱好者吃惊,蒙恬似乎毫不费力就把称霸北方1000多年的匈奴骑兵赶出了河套地区,并且再不敢来犯。

      嘉宾:蒙恬是完全把匈奴人最后的结局是赶跑了,司马迁有记载,匈奴人撤退了七百余里,世不敢弯弓而抱怨。

      主持人:这是什么意思?

      嘉宾:就是说因为有了蒙恬在那,所以匈奴的战士,连弯弓射箭的机会都没有啊,对于这样一个生下来就是战斗的这样一些人,这样的游牧战士来讲,无法弯弓打仗多么郁闷。

      主持人:就是说,只要蒙恬在那里,匈奴人就不敢过来。

      嘉宾:他就没有拉弓的机会,他不敢。

      主持人:蒙恬把他们打服了。应该可以这么说,那么现在历史上有没有记载,比较典型的大战役有没有?

      嘉宾:蒙恬北击匈奴,事实上现在所有的史书里都是特别片断的。

      主持人:只言片语。

      嘉宾:特别简约的这种记载它的具体细节特别特别少,它大概的经过是这样的,就说蒙恬只带了秦国三十万军队,去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战争最早发生在应该是在公元前215年的冬天,蒙恬把匈奴人打过了黄河以北,就是说,战争的第一个阶段,是蒙恬把匈奴人打过了黄河以北,匈奴人从黄河以南,撤到了黄河以北。冬天过去以后,是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后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匈奴人就向北,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因为史书上有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史书上的记载就这么一些。

      主持人:等于大规模的战争就是两次。

      嘉宾:就是两次,就是黄河以南一次,黄河以北一次,就这样两个阶段。

      主持人:当时蒙恬到底采用了什么战术?

      嘉宾:这个事实上我们做了一些推测,这些完全是推测,但是因为从我们的研究来讲这种推测是特别合理的,我认为是特别合理的。首先我们从匈奴跟秦人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战方式来看。匈奴人主要是骑兵,而对于秦人来讲秦人的主力仍然是步兵。步兵怎么跟骑兵发生战争,事实上,这是两三千年整个战争史上,所有的军事专家。

      主持人:一个未解之谜。

      嘉宾:一个一直都在最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步兵跟骑兵如何打仗。现在看来,结果是什么呢?秦的步兵彻底打败了匈奴的骑兵呢?

      主持人:对,这怎么可能呢?

      嘉宾: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东西,我们现在只能去推测。

      嘉宾:我觉得第一个跟秦的战略(发展)有关。跟秦当时的军事发展有关。在秦统一中国前后,事实上秦人的军事实力发展到了极致,在当时那个年代,事实上秦的军事实力,我认为在公元前210多年的时候,秦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是空前的,在整个地球上它是没有敌手的。军事上就是这样,就在那个年代的时候,它的军事实力是巅峰之期,主要是第一就是说秦人的整体军事力量处于巅峰时期。第二个我认为是跟它的作战特点有关系,咱们千万别忘了,对中原人来说,对中原的军事装置来讲,军事制度来讲,秦主要的有一个最核心的武器,就是弩。弩这个东西,匈奴人是没有弩的,因为弩事实上是代表着当然军事气数的高峰,

      主持人:因为弩我们觉得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武器,

      对,骑马的时候装箭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立在原地,才能射箭。这种防御性的武器, 进军推测 它是怎么在战争中用于对付匈奴的?

      嘉宾:蒙恬很有可能把弩不仅仅用来防御,他可能是把弩变成一种主动性进攻(武器)。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匈奴人肯定还是想跟秦军作一次试探性进攻,无论如何,两军很有可能要决定打一仗,从匈奴这个角度来讲,他更多地肯定会采取包围战游击战。什么意思呢?我趁你秦军没有准备好,我偷袭你,我不偷袭你的主力,我从两翼来进攻你,我用速度,我用骑兵的速度。

      主持人:对,这是骑兵的普遍战法。

      嘉宾:这是匈奴人可能会用这种办法,但是可能是匈奴人几次这样试探性的进攻主要是遭到了秦军弩兵射击。这个弩做密集性(射击),杀伤力是相当强的,肯定是有很多匈奴的骑兵做试探性进攻的时候,被弩射杀了,匈奴人就感觉到弩的威力,所以他就不好(偷袭),所以他肯定不能去做这种无谓的试探性进攻。它肯定会有类似这样的战争细节。第三个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跟蒙恬有关,蒙恬在当时那个年代,在公元前215年的时候,作为秦人三十万大军的统帅,他的军事才华是在最巅峰的时候,他个人也是在最巅峰的时候。跟蒙恬个人有关。有一支强悍的军队,这支军队本身的实力在巅峰,然后它有一个军事统帅,这个统帅蒙恬他在个人上作为一名军事将领,他也在巅峰上。两个巅峰加起来导致了步兵战胜了骑兵的第一次杰出的范例,虽然说他如何战胜的细节我们现在不得而知,但是这个细节肯定是很有意思的。

      短片2:

      虽然这场战争还有许多待解之谜,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蒙恬的卓越才华。 经此一役后,当时的秦军再无敌手,蒙恬也一跃成为秦帝国最为出色的将领。但是蒙恬载于史册的并不仅仅是一个将帅之材,他的许多才能都是当时其他的将领所难以比拟的。

      嘉宾:蒙恬的这种才华,事实上在整个秦国是首屈一指,没有人能赶得上他,甚至秦国的丞相李斯也自叹:蒙恬将军在很多方面都远远超过我。这是史书上面记载的。

      主持人:听您这话,好像蒙恬不是一位武将,是一位儒将。

      嘉宾:对,他很有意思,蒙恬我们现在来推测,因为关于他的记载实在是太少,他跟白起他跟王碱还有很大的不同,就是说,他似乎有儒将的影子,有一个传说,我现在都不敢确认,有一个传奇很有意思,中国人做笔的一些人,就是写字用的毛笔,制笔的人把蒙恬作为他们的祖师爷,有意思吧,一个的能征善战的杰出将领,作为毛笔中国这种特产的祖师爷。

      主持人:像咱们军事爱好者,咱们知道蒙恬是一位将领。但是可能很多老百姓知道蒙恬就是一个造笔的人。

      嘉宾:对,(造笔的)祖师爷。这个人特别有意思,他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将领。从你刚才说的我觉得启发了我,他跟很多将领都不同,他不像白起那是为战争而生的一个人,他不像王碱,好像从史书记载里他更多的就是(武将)。他就是一个打仗,他就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将领、统帅。但是蒙恬,他更多的是,他是一个皇帝不仅仅在军事上,在很多的方面都是一个可以依靠的人。

      主持人: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比如你刚才说的,比如白起是一个战争机器,为战争而生,是一个胜神,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是百战百胜的一樽战神。那么我们现在来看蒙恬,他也打过败仗,比如刚才我们说的,他第一次就打了一个败仗,他也打过败仗,但是他最后也取得了非常骄人的军事成绩,而且他是一位儒将,他既然是儒将,就可能不仅在军事方面,他可能会在政治方面对君王有一些影响,所以有可能就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

    蒙恬(下)

      导视:

      秦将蒙恬,无辜枉死,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秦帝国的崩塌和一系列历史的变革。他为什么会死,他的死究竟给历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期中国古代名将为您追述蒙恬之死。

      短片1:

      公元前215年,大将蒙恬领兵30万北击匈奴,解决了秦帝国最后一个心腹之患,蒙恬也因此成为帝国当时最为出色的将领。随后,蒙恬与秦始皇的长子扶苏一直驻守帝国的北疆,成为秦帝国北方最强有力的屏障。

      嘉宾:蒙恬在北击匈奴的时候,事实上从那时候开始,秦始皇就把自己的长子叫扶苏,这个老百姓一般都知道,等于是把扶苏交给了蒙恬,我们现在来推测的话,秦始皇的想法就是,复苏首先需要锻炼,他的太子需要战功、需要政绩。所以他把扶苏交给蒙恬,名义上扶苏是蒙恬的监军,但是事实上就是他们一直是两个人都在一起,从史书记载来看,两个人的关系处得相当好。

      主持人:秦始皇可能有这个意思,就是说让扶苏来积累一些军事经验,而当时他最为信任的将领,就是蒙恬。

      嘉宾:等于就是说,将来秦国的命运就可以托付于他。

      主持人:其实说白了就是托付在了扶苏和蒙恬两个人的手里。

      嘉宾:对,托付这个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的命运就是给这两个人,事实上应该说还有一个人,那个人也跟蒙恬有关,事实上是蒙恬的弟弟就是蒙翼,蒙翼在秦始皇的身边,作为秦始皇最重要的决策人之一,他是在身边存在的,当然就是说,除了蒙翼以外,还有秦国已经当了很久的丞相叫李斯,也就是说,蒙氏家族是一内一外,等于是一相一将,事实上在支撑着整个秦国,支撑着刚刚建立起来的那个大帝国。事实上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在统一以后,就是蒙氏家族在支撑。这一点是毫不怀疑的。

      主持人:这时候秦始皇应该说心里内定的继承人扶苏,就是当时的皇长子扶苏也在蒙恬的身边,他们俩的关系非常不错。

      嘉宾:他们两个人事实上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北击匈奴,打匈奴的战争事实上进行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是他们一直镇守北疆,镇守干什么,他们不是仅仅驻在那儿,军队不是仅仅驻扎在那儿,主要是他们做了几件很大的事情,第一个就是长城。我们中国人经常讲长城,长城咱们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了解得不是特别深刻的就是什么呢,就是蒙恬这个人把长城第一次连接了起来,真正变成了长城。因为长城事实上在帝国统一以前,主要是北方的三个国家赵国、燕国、跟秦国,它为了防御,在各自的边境上修造了一段一段的长城,这个长城是没有连起来了。在蒙恬把匈奴赶走了以后,打败了匈奴以后,他干的第二件事情就是把长城,三个国家秦赵燕三个国家以前的长城连起来,真正的万里长城,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第三就是修秦直道。万里长城和秦直道在当时的地球上都是规模最浩大的军事工程,这都是蒙恬一手铸造的。

      短片2:

      蒙恬卓越的功勋及其出众的才华,使蒙氏家族成为当时秦帝国最有权势的家族,但他们却没有想到,在他们的背后一直隐藏着一个与他们对立的集团,在秦始皇病死后,这个集团篡夺了秦帝国的政权,也改写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

      主持人:秦始皇一死,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嘉宾:对,公元前209年,秦始皇是死在那一年,这就是史书中的沙丘之变。从现在看来秦始皇是病死的,那个人就是那个统一了中国的帝王,相当相当辛苦,他是死在了巡游的路上。他巡游的终点事实上就是秦直道,他也是去视察这条刚刚建成的,对于跟帝国的性命攸关的一条军队后勤保障的这样一条道,但是特别可惜,历史就是这样的,他没有到这条道路这,没有跟扶苏,没有跟蒙恬见上面以前就病死在现在的河北,就是沙丘之变,如果说实话,就是如果秦始皇能够再坚持二十多天,他能够跟他们见面以后再死去的话,历史真的可能会改写,就是这样。

      主持人:但是他们偏偏没有见着面。

      嘉宾:所以阴谋就发生了,就是我们现在中国每一个人都熟知的一个人,就是秦始皇那个不孝的儿子

      主持人:秦二世。

      嘉宾:秦二世胡亥,这个人,然后还有一个人是中国宦官专政的先驱。

      主持人:赵高。

      嘉宾:就是赵高。

      主持人:还有一个人就是临机叛变的李斯。

      嘉宾:就是晚节不保的李斯,事实上就是说,这三个人最后设计了一个阴谋,历史就按着他们设计去走了,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权利,始皇死后,权利得掌握在我们手里,由秦二世胡亥来继位,然后赵高和李斯来辅佐秦二世,事实上权利就完全被他们这三人小集团来掌控,因为在这以前,事实上秦的权利是掌握在谁的手中,是掌握在秦始皇、蒙恬跟蒙翼手中,这个三角形是秦的权利,现在那个阴谋的结局就是胡亥、李斯跟赵高三人小集团事实上在秦始皇死后就控制了秦国的大权。

      主持人:当时是矫旨。

      嘉宾:对,矫旨,事实上就因为秦始皇已经死了,赵高跟李斯矫旨,等于就是来矫旨,再向扶苏跟蒙恬发所谓的秦始皇的遗诏,你们两个人必须自尽,找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发了诏书,自尽的诏书到了以后,事实上扶苏跟蒙恬他们有两个选择,一个就是遵照秦始皇的诏书,所谓秦始皇假的诏书,不管他们当时有没有判断是真的还是假的,去自尽。另外一个就是,我不听你的诏书,我杀回咸阳,扶苏我是长子,继位的应该是我,当时民心更倾向于扶苏,不管是朝中的大臣还是秦国的百姓。大家都倾向于扶苏。

      主持人:因为扶苏为人也比较宽仁。

      嘉宾:顺理成章,毫无问题,那也不算是起义叛变,那就是清理皇家事务,但是那个时候的人都特别有意思,就是扶苏和蒙恬这两个人都很有意思,从这个侧面可以看出来,这两个人都是相当相当儒雅的人,忠君的人,他们就认了,他们两个人果然就自尽了。

      主持人:对,我们一再说这个事情就是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作为爱好者来假设一下,蒙恬当时握有秦国的精兵三十万,如果他和扶苏打回去的话,第一名正言顺。

      嘉宾:很简单。

      主持人:清君侧,第二以赵高、李斯和胡亥的能力,是绝对不可能是蒙恬的对手的。

      嘉宾:因为当时天时地利人和,就是说当时那条直道已经修好了,就是从包头北疆到咸阳的这条高速公路已经修好了,我们今天来看,一周时间蒙恬的三十大万大军就可以杀到咸阳。就是说不出一周时间,扶苏就可以把他的弟弟秦二世赶下台,他就可以做秦的皇帝,他们没有做。但是他们两个没有想到,蒙恬和复苏他们在在死以前,作为像他们两个这样地位的人肯定会想象,他肯定会想象,我们死了之后,帝国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肯定做过很多想象,他会想过这些事情,但是他们绝对没有想到,他们两个死了仅仅不到一年多的时间,帝国就灭亡了。

      短片3:

      对于今天的人,历史就是一张写满字的纸,一切都已写成,无可更改;但对于古人来说,历史却是他们的将来,他们的决定就可能影响历史。忠君儒雅的性格,决定了蒙恬最终的选择,同时也注定了后来的历史。

      嘉宾:蒙恬死了以后,带来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帝国的迅速倒塌。怎么倒塌,蒙恬死了之后,我们一直讲蒙恬当时是掌握着三十万(军队),三十万秦国的精锐那是秦帝国的脊梁,就在蒙恬手中,蒙恬死了以后,三十万军队就是秦帝国的精锐秦帝国的脊梁迅速就断了,就是那次巨鹿之战,我们现在来讲巨鹿之战,事实上项羽我们中国有句成语。

      主持人:破釜沉舟。

      嘉宾:中国有句成语叫“破釜沉舟”,事实上那是一次赌博。“破釜沉舟”的意义事实上就是赌博。如果蒙恬在,这个赌博很有可能项羽就赌不成,项羽要赌不成的话,就跟以前长平之战也是赌博一样,两国的这种决战,什么叫决战,就是生死之战,那历史就会改写。

      支持:其实当时秦国的军事体制是非常完善的。而且它的兵力应该说是 强其于天下 ,那么再加上一个打败过那么凶猛匈奴人的蒙恬作为指挥官的话,项羽可能真的不是他的对手。

      嘉宾:蒙恬的军事素质、军事素养,或者说他的军事经验,要远远高于项羽,这一点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讲,就是在巨鹿之战以前,我们讲在巨鹿之战以前,蒙恬的军事素养,他的军事经验,他的军事才华,是项羽没法比的,他根本没法比,为什么呢?首先我们看,蒙恬在统一战争的时候,在秦始皇进行统一战争的时候,蒙恬就是方面军司令,就是这种主要的将领,后来他又跟匈奴进行过一年多的战争,这些都是项羽所没有的,就是在巨鹿之战以前,假设是蒙恬的话,我认为至少在统帅方面项羽跟蒙恬,蒙恬应该是优于项羽的。

      主持人:有时候一个瞬间能够改变整个历史的进程,但是我们现在说起来,历史的进程正是由这无数个瞬间所组成的。

      嘉宾:对,所以就是蒙恬之死,直接导致了一个结局,就是三十万秦军彻底负败,三十万秦军负败了之后,秦帝国的灭亡事实上就注定了,这事实上是蒙恬之死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这样。所以这也是蒙恬作为一个将领,他的地位就在这,他死了之后,帝国事实上就少了一个很大很大的依靠,少了一根很大很大的支柱。

      主持人:一个人改变不了历史,但是我们决不能回避一个人在历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嘉宾:对,蒙恬就是这样一个将领,他就是影响历史的人,他是一个影响历史的人。

    关键词(Tags): #蒙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