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探索·发现]历史不容忘却——喋血远征 -- 花满河

共:💬11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探索·发现]历史不容忘却——喋血远征

    (一)建设一条生命线

      1937年,抗战爆发。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南京、上海、汉口、广州等华东、华中和华南地区。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

      如此一来,不仅摧毁了中国本来就十分可怜的国防工业,还可以堵死国际上援助中国的海上通道。

      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时,中国向国际社会发出救援呼吁,但只有苏联表示支持,因为它自己的远东边境同样受到日本人的威胁。

      但1941年4月,苏联通过努力终于和日本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从此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就停止了。

      旅居在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的国内急需的物资。国民政府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一起堆放在越南的海防港。

      海防港是前法国殖民地越南的一个港口,也是滇越铁路的起点,这条铁路从海防港到云南的昆明。但是从安全、实际的角度看,中国应该在大后方云南建设一条通往印度洋的交通线。

      正是出于以上考虑,在抗战刚刚爆发的1937年8月,云南省主席龙云向蒋介石提出《建设滇缅公路和滇缅铁路的计划》,建议各修筑一条从昆明出发,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北部,最后直通印度洋的铁路和公路。

      据说当时蒋介石听后连声说:"好得很,好得很,我告诉铁道部和交通部照此办理。"

      龙云提出修筑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固然是基于抗日救亡的考虑。但另一方面,他也是想借此来发展云南的地方经济。

      1937年10月,也就是上海沦陷前的十多天,国民政府官员火速赶到昆明,同云南省政府协商,11月初,最后确定了滇缅公路由昆明经下关、保山、龙陵、芒市、畹町出国,然后在缅甸的腊戌与缅甸的中央铁路接通、直通仰光这一路线。

      滇缅公路的路线确定后,龙云旋即派缪云台作为特使前往缅甸与统治这里的英国殖民政府洽谈在缅甸修路的事宜。

      就在缪云台赴缅谈判期间,抗战局势急转直下。正计划修建的滇缅公路一下子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

      1938年1月,滇缅公路总工程处紧急成立。

      当年的滇缅公路管理局局长谭伯英在一本叫《滇缅公路》的书中详细介绍了当年修建公路时的情况。

      公路的测量工作是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还要考虑到一些别的因素。

      这时缺乏受过训练的技术人员这一问题突出出来。滇缅公路的总工程处只好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

      后来,这批年轻人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炼成为技术骨干,创造出滇缅路上的又一奇迹。

    龙云主观地认为滇缅公路可在三个月内修通。因此他严令公路沿线地方当局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这种公路比较简单,只需先把路基平整出来,再在它的上面铺上碎石,用压路机压平就行。

      1938年初,也就是临近春节的时候,滇缅公路沿线约20万各族劳工被征集到公路上。由于严重缺乏施工机械,他们只能用自己的双手来修筑一条世界最崎岖的、上千公里的公路。这些人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锤石头、把爆破现场清理成为平整的公路这些艰苦和危险的工作几乎都是由妇女和儿童来完成。公路修建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严重的疟疾。

      谭伯英就此写道:“在那些日子里, 我们无法知道明天谁将离我们而去,许多不可代替的工程师和能干的工人都死了,人越来越少,工程随时可能停下来。”

      疟疾尽管如此地猖狂,但滇缅公路的建设却从未因此而停止过。

      为了能在怒江和澜沧江上建造能够通行载重卡车的柔性钢索大桥,桥梁的总设计师徐以枋先生被派往仰光的一家桥梁构件厂定购所有建桥用的器材。他从工地出发步行约1000华里,走到中缅边境上的畹町,到了畹町才有汽车去仰光。在仰光,徐先生一头扎到工厂里就再也不出来,拼命地工作。几个月后,这家工厂终于生产出了中国人急需的建桥材料,都是按照徐先生设计的规格精确切割制成的。

      大概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这些材料才运到建桥工地。这时候两边的桥塔已经建好,下一步就是铺设钢索。这需要派人把一卷很长的绳子带过河去,许多人为此献出了生命。

      在1938年间,怒江和澜沧江上一共架起了三座大型的钢索大桥。它们分别是:惠通桥、昌淦桥和功果桥。这些桥成为滇缅公路上的咽喉,没有它们,整个滇缅公路的畅通就无从谈起。

      原定的三个月的工期,也就是必须在1938年3月底完工的期限很快就到期了。但在台儿庄战役胜利,举国欢腾的情况下,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向龙云申请,工程延期至5月底完工。

      为了保证工程如期完成,龙云向沿途各县发出十万火急的鸡毛信,严令各县县长严加督导,务必按期完工。

      但是到了这年的六月底,滇缅公路仍然未见通车。

      这时日军大举进攻河南,并沿平汉铁路向武汉推进,又沿长江向西推进,接连攻下安庆、九江等地,武汉保卫战被迫提前开始。

      这样,远在云南的龙云就再也坐不住了,他下令:各路段官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因恶习太深,敷衍成性,任意拖延,皆应从严惩处”。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可以勉强通车了,几乎没有举行任何的仪式就马上投入使用。

      学者王黎锐:“在滇西修筑滇缅公路的过程当中,广大的劳工付出了很艰辛的努力,他们抛妻别子,自带干粮工具,然而在整个滇缅公路上,没有一座纪念这些劳工的纪念碑。在我们调查当中,据说在松山曾经有过一块纪念劳工的纪念碑,这个碑上说的就是,我们在记住这些官员、工程技术人员的功绩的同时,不应该忘记那些匹夫的贡献。”

      据说这块碑曾经伫立在滇缅公路最险要的地段松山上,后来因为日军入侵滇西而毁于战火。如今,当地政府正计划重新立一块碑,以纪念那些千千万万没有留下姓名的劳工们,那些老人,那些妇女,那些孩子。

    关键词(Tags): #生命线
    • 家园 致敬!
    • 家园 向抗日战争中所有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流血的英雄们致敬!

    • 家园 (二)争分夺秒的运输

      (二)争分夺秒的运输

        1937年底,中国军队在上海与日军的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国民政府调集了最精锐的四十万大军,集中了空军和海军在上海拼死抵抗。与此同时,一场空前的大撤退开始了。

        到1939年1月,有大约300多个工厂和几十所银行从上海和南京等沿海城市迁往了内地,这其中有很多迁到了云南。战时撤到昆明来的机关学校也有不少。

        大西南的重庆、成都和贵阳等地也迁来了大量的工商企业和大学,还有内迁的大批军政人员,过去人烟稀少的西南地区人口猛增,这些人员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和工厂企业所需要的生产原料,绝大多数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滇缅公路终于可以勉强通车了。在它刚一竣工后不久,滇缅公路就马上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惟一的运输通道。这时,它也就又多了另一项任务:往大后方运输生活消费品和工业原料。

        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成立了西南运输处,负责西南地区的军用物资运输和进出口等业务,它成立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量地招募和训练司机。

        这时,旅居海外、特别是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时东南亚的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39年2月8日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

        原南洋华侨机工王亚六:“我们看了以后,每个人,青年人都动心了,我们在国外呢好像很没有地位在当时,中国人在新加坡多,但是我们有一颗爱国的热心。”

        志愿回国服务的东南亚华侨司机和修理工总共有3192人,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从1939年2月到1939年8月,南侨技工先后分为九批前往祖国,王亚六是第二批,一共500多人。

        回到祖国后,所有的南侨机工都要昆明的潘家湾进行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培训。

        云南的路难走,以前在南洋各地就很有名。翁家贵所属的第十四汽车大队,几乎都是由南侨机工组成的。过去这些司机大都是在城市里开车。来到云南以后,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华侨司机几乎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在崎岖的山区公路上开车。

        滇缅公路不仅有着的非凡创造力,而且它还蕴藏着无与伦比的活力,在这种活力的背后,是大后方畸形繁荣的经济所创造出来的巨大商机。

        昆明和滇缅公路沿线几乎一夜间冒出了无数家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大量购置汽车投入到繁忙的运输业务中。

        原滇缅公路上的商人徐世铭:“那时有句俗话,轮胎一转,团长不换,团长他都不干了,开车去了。”

        当年在滇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许多都是当年美国生产的货车。这些汽车,包括我们经常在电影里才能见得到的美式吉普,在今天的缅甸,他们都还仍然使用着。

        滇缅公路的繁忙直接带动了公路沿线的繁荣。

        滇缅公路上有一些很奇怪的地名,比如说:七零七、八零八等。

        云南施甸县七零七镇居民刘庆芬:“原来的老公路,刚修公路的时候,从昆明来到这里有707公里,就叫七零七了。”

        滇缅公路上的人们对于南侨机工也都印象深刻。因为他们总是那么讲究,头发永远是一丝不苟的。据说当时大约三分之一的华侨司机与当地的女士喜接连理。

        滇缅公路的黄金时代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从一开始,日本人就想方设法要把滇缅公路切断。

        1940年,日军占领了前法国人的殖民地越南,有了越南作为前方基地,日军的飞机就可以轰炸滇缅公路全线了。

        1940年10月,日本飞机开始轰炸澜沧江上的昌淦桥和怒江上的惠通桥。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四百多架次,分十多次轰炸这些桥梁。

        在1941年以前几乎没有任何防空武器来保卫滇缅公路上的桥梁,惠通桥边一直住着一位张婆婆,当年她的姐夫负责用一种很特别的方式来防止空袭。

        由于滇缅公路关系整个抗战的大局,它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所以每次空袭之后,大桥抢修队就不分昼夜地抢修大桥。

        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十四次轰炸昌淦桥,这一次日本飞机把这座满目疮痍的大桥彻底炸断了。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交通部很快接到来自大桥抢修队的电报,说滇缅公路上的车队已经再一次地越过了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整个公路全线保持着畅通。

        原来早在两个月以前,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预计到大桥有可能被日军日益频繁的空袭彻底炸断。他们找到了一些空的汽油桶,每70多个空汽油桶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了一只简易的渡船,汽车开上去之后,用钢缆将渡船在两岸拉来拉去。这样,汽车就可以过江了。

        三个月后,被炸断的昌淦桥经全力抢修终于恢复通车,并一直使用至今。

        滇缅公路上另一座主要的桥梁、位于怒江上的惠通桥则命运复杂得多。

        在1940年欧洲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孤军抗战的形势出现转折。不久之后,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

        为了提高公路的通车能力,从1940年春起,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先后花费巨资向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订购了2700吨柏油,开始铺设从中缅边境的畹町到保山的柏油公路。与此同时,国民政府还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工程机械以加快工程建设。

        1942年3月,当滇缅公路西段的柏油路正紧张铺设的时候,日军突然向缅甸进攻,很快,仰光陷落。这年5月,日军长驱直入,攻入云南境内,并迅速占领的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此时,花费巨资修建的滇缅公路西段的柏油路正好把怒江以西的路段铺设完毕,由于日军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工程设备都来不及撤到怒江以东,就连同西段柏油路一起全部落入敌手。

        198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在昆明为南侨机工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那些为祖国的抗战而毅然回国服务的海外华侨。

        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中,滇缅公路共抢运约50万吨军需物资,15000多辆汽车,以及其他无法统计的各类物资。完全可以这样说,没有滇缅公路,就没有抗战的物资保障。

      关键词(Tags): #争分夺秒
    • 家园 (三)出征缅甸

      (三)出征缅甸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随即,日本与英美正式开战。日本军队的进攻十分顺利,很快击败东南亚各地的英军和美军。

        1942年12月底,日军开始进攻缅甸,矛头直指仰光。仰光是滇缅公路的入口,日军占领仰光就等于切断了中国这条惟一与外界相连的国际运输通道。美国政府希望中国能出兵与英美军队一起保卫缅甸。

        学者周勇:“英国并不真的愿意中国军队进入缅甸,后来的局势证明,英国人的这种想法是狭隘的,它使缅甸保卫战坐失良机,也为后来缅甸的陷落埋下了祸根。”

        1942年元月底,日军出人意料地以18000人打败了30000人的英国部队,迅速攻下缅甸的第二大港口城市毛淡棉。在缅甸南部防守的英军溃不成军,仰光危在旦夕。这时,英国政府才紧急派员求见蒋介石,请求中国赶快出兵缅甸。

        在此之前,盟国刚刚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中缅印战区”,由蒋介石出任总司令。由美国将军史迪威出任蒋介石的参谋长,并担任缅甸战役的总指挥。

        1942年2月,蒋介石派出了他最精锐的部队,组成了抗战历史上著名的“远征军”。

        当年200师出征时,在中缅边境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誓师大会。这一年远征军小战士的照片还上了美国《生活周刊》杂志的封面。

        1942年3月,中国军队沿着滇缅公路开进了缅甸,作为先头部队,200师率先到达缅甸北部城市腊戌。

        此时前方传来战报:仰光陷落了,英国军队已毫无斗志,正大踏步向北部撤来。

        一边是野心勃勃的日本军队在北上,一边是志在必胜的中国军队在南下,1942年3月29日,这两支军队在仰光以北260公里的同古(现在叫做东吁)相遇了。与200师对垒的日本第55师团,拥有23000多人和强大的火力,而200师只有8000人左右,他们的重装备还远在腊戌。

        日军55师团在三个航空中队的支援下,马上向200师的前沿阵地展开了猛烈进攻。当时200师伤亡惨重,但仍然顽强抵抗,居然使第五十五师团久攻十多天而毫无进展。

        蒋介石在缅甸中部城市曼德勒以北约六十公里的眉苗召集中美英三国在缅甸的军事将领开会,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组织在缅甸的中美英三国约20万大军在曼德勒与日军会战,从而一举消灭入侵缅甸的十万日军。

        眉苗会议后,同古的战局却一夜间发生了逆转。在三月中旬,在右翼担任掩护任务的英军不打一声招呼就仓皇撤退。后来,日军还乘势占领了飞机场,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200师并没有惊惶失措,而是继续顽强作战。戴安澜还立下遗嘱,准备与同古城共存亡。经过20多天的激战,200师与日军第55师团都已经精疲力竭。

        新22师火速赶往同古,经过奋勇作战,虽然他们终于帮200师杀出一条血路,突围而出。但此时,200师这支最精锐的中国部队已经伤亡过半,元气大伤。

        这时,西线的英军又出了问题。英国人的行动导致了曼德勒会战成为泡影。

        中国军队只好后撤。当时的计划是把部队撤到离国境线比较近的腊戌,御敌于国门之外。在后撤的途中,远征军经常遭遇日军的伏击,200师也不幸走进了敌人的伏击圈,死伤无数,师长戴安澜被一颗子弹击穿胸部,身负重伤。

        日军56 师团的坦克部队抢先一步,突然出现在腊戌中国守军的面前。经过几个小时的激战,日军很快就占领了腊戌。而腊戌的中国守军则蜂拥逃往国内。当时,腊戌火车站上美国援助的军火物资堆积如山全部落入敌手。

        日军占领腊戌后,切断了远征军的退路,并引发了极大的恐慌。这时,英军则不顾一切地向印、缅边界撤退。这样,缅甸的盟军崩溃了。英军迅速向印度撤退。而数万中国大军开始向密支那退却。

        密支那是缅甸北部最大的城市。中国军队如果真的能够退到这里,不但能够补充给养,还进可攻退可守。但是密支那也很快失守了。

        聿明成了中国远征军的指挥官,最后他取道缅北密支那野人山回国。

        野人山是密支那以北一片至今还是未被开发的原始森林。5月底中国远征军抛弃了所有的辎重,向野人山退却。负伤的200师师长戴安澜就是在撤往野人山途中与世长辞。几万大军进入野人山后,很快就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向导,在茫茫的大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不久,他们吃光了带来的粮食,部队马上又陷入了饥饿中。

        学者戈叔亚:“这个时候有一架美军的巡逻机就发现森林里头这些绝望的中国部队,于是派了很多运输机投下大量的物资、药品啊、食品啊、服装啊,甚至还有一些刮胡刀、梳子这些,然后还空投了几个勇敢的联络官,这些联络官就带着这些中国部队终于走出了野人山。”

        而在此之前,孙立人在征得史迪威的同意后,率领新38师向印度撤退。这支部队经过长途跋涉,已经进入印度。后来,根据蒋介石的命令,两支部队进一起被整编为“中国驻印度远征军”,简称“驻印军”。

        根据战后盟军公布的资料,中国远征军入缅参战的总兵力有十万人,伤亡是六万一千多人,其中有五万人死在了野人山。

        打败在缅甸的中、美、英联军后,日军56师团沿滇缅公路快速向中国境内挺进。日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怒江边的惠通桥西岸。

        1942年5月4日,大批的难民从惠通桥以西源源不断地向大桥涌来。为了以防万一,守桥部队事先在大桥上安放了炸药,并且派宪兵在大桥上维持秩序。

        为了夺取惠通桥,日军先头部队化妆成难民,已经赶到了离惠通桥不远的地方。

        这时,从桥东来了一辆大卡车,它要逆行过桥。并引起道路堵塞,宪兵一时着急,以“妨碍执行军务罪”,把车主拉到河边,一通乱枪把他打死了。

        当时,化妆成难民的日军先头部队突然听到一阵枪声,以为中国士兵发现了他们,于是,日军从衣服里抽出枪来就打。中国士兵这才发现日本人已经冲到了桥上,他们马上还击,但日军火力太猛,大桥眼看守不住了,慌乱中有人想起“炸桥”,于是马上点燃了导火索。日本人一看情况不妙,就不顾一切地往桥这头冲来。但是这一回,日本人晚了一步。

        中国军队陆续赶来,在怒江东岸严密布防,日军被迫才打消渡江的企图。从此,日军再没有越过怒江一步,中日两国军队在怒江两岸形成对峙局面,直到两年后中国军队开始大反攻。

      关键词(Tags): #出征缅甸
    • 家园 (四)空中的战斗

      (四)空中的战斗

        1942年5月,日军打败在缅甸的中国远征军后,沿滇缅公路乘势攻入中国云南境内,并迅速推进至怒江西岸,整个怒江峡谷内挤满了日军的士兵和车辆。

        这时,峡谷上空突然飞来了一群轰炸机,他们对准公路上挤成一团的日军猛烈开火,不久就摧毁了峡谷内几乎所有的日军车辆和重装备,击毁了他们搭设了一半的浮桥。日军的冒险计划被彻底打碎。

        这就是陈纳德将军所领导的“飞虎队”。

        云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吴宝璋:“在战争期间,陈纳德创建的事业是如此的辉煌,他建立了一支令日本人闻风丧胆的飞虎队,后来又把这支飞虎队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空中力量。他还积极地促进驼峰航线的开通,这条航线是战争期间规模最大的空中运输线,它支撑着中国的抗日战争。”

        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绝大部分机场都在滇缅公路沿线。更主要的是,飞虎队就是为了保卫滇缅公路而创立的,而驼峰航线则是在滇缅公路中断后,盟军在空中架设的一条空中“滇缅公路”。

        1940年10月,日本空军开始大规模轰炸滇缅公路。这时,蒋介石召见了陈纳德,蒋介石告诉他:你制定一个你认为必要的任何方案,和宋子文一起去美国,尽一切可能地弄到美国的飞机和驾驶员。

        美国从给英国的那批飞机里调配了一百架战斗机给中国。此外,美国政府还同意陈纳德在美国现役部队里招募飞行员,这些飞行员将立即从原来的部队里退役,作为志愿人员前往中国,在那里他们只能以志愿队的名义与日军作战。

        正当美国志愿队在缅甸加紧训练的时候,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开始轰炸缅甸。大后方的重庆和昆明等城市也频繁遭到日本飞机的袭击。

        陈纳德必须同时保卫滇缅公路和大后方的重要城市,所以,他把志愿队编成三个飞行中队,留下一个中队在缅甸,另外两个中队前往昆明。

        1941年12月20日,也就是志愿队刚到昆明后几天,陈纳德建立的空袭预警系统从中越边境传来情报,说有10架日本轰炸机从越南机场起飞朝昆明飞来。陈纳德命令飞机立即起飞,当日本轰炸机快飞到昆明上空的时候,十多架志愿队的战斗机冲了上去。这次打击的是空战能力不强的日本轰炸机,所以志愿队的战绩非常好,最后打下九架日本飞机,只有一架敌机回到基地,而志愿队没有任何损失。

        很多昆明人都目睹了这场惊心动魄的空战,大家奔走相告,喜形于色。连续几天昆明各界人士敲锣打鼓到巫家坝机场为他们庆功。 “飞虎队”这个名字也就是这时云南老百姓起的。

        昆明空战后的第三天,驻扎在缅甸东吁机场的飞虎队也首次与日军展开了血战。飞虎队损失了3架飞机和2名飞行员,击落了日军25架飞机,英国空军损失7架飞机和5名飞行员,击落了7架日本飞机。

        这一仗,飞虎队非凡的战斗力显现了出来。美国国内的媒体迅速对他们作了广泛的报道,称他们为“世界上最坚强的战斗集体”、“最优秀的空中骑士”,珍珠港事件之后的美国太需要英雄和捷报了。于是,名不见经传的陈纳德一下子成了美国的英雄。

        飞虎队的威名在世界各大战场传扬的时候,一个为他们服务的机构却处于绝对的保密状态,这就是建在云南省瑞丽市雷允镇的中国中央飞机制造公司。

        1937年秋,迫于日军的大举进攻,位于杭州的中国中央飞机制造公司迁到了雷允。

        学者戈叔亚:“现在在这里惟一剩下一个标志在这,这是当时建工厂的一个奠基石,上面写着CAMC 1939年,意思是中央航空制造公司1939年。”

        由于飞虎队的队员们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来中国参战,所以他们就由中央飞机制造公司出面招募和管理,这家公司还负责为他们采购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中央飞机制造公司除了组装和修理飞虎队的飞机外,还生产其他型号的轰炸机和侦察机,这些飞机后来还参加了中美空军对长江上日本军舰的轰炸。

        在越来越激烈的战斗,飞虎队在缅甸有限的飞机不断遭到损失,只是因为中央飞机制造厂的支持,他们才得以继续战斗。

        后来飞虎队几乎每次都以很小的代价击落了很多的日本飞机。但是飞虎队一个中队的力量肯定无法战胜日本在缅甸的强大空军,飞虎队的机场很快就落入了敌手,缅甸陷落了。1942年5月,在缅甸的飞虎队开始向昆明撤退。

        这时,中央飞机制造公司接到命令,必须赶在日军到来之前炸毁工厂,当时工厂里还有几十架等待修理的飞机。5月初的一天,由中美两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起来的中央飞机制造厂,在一阵阵爆炸声中化为废墟。

        飞虎队在昆明集中后,日本空军决心一举把他们消灭。在随后的日子里,日军不断地袭击飞虎队所在的昆明巫家坝机场。致使昆明城的空袭警报频频拉响,警报是如此之多,几乎成了那段时间飞虎队员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飞虎队干脆把他们办的一份月刊叫做《JING BAO》,这份月刊至今仍在出版。

        但是日本飞行员就是打不过力量比他们小得多的飞虎队。飞虎队于是转入主动进攻,他们把打击范围向湖南、广东和越南一带延伸,攻击那里的日本空军。

        1942年7月4日,美国陆军航空队正式接管了志愿队,开除了一大批为非作歹的队员。后来,飞虎队被改编为美军第23战斗机大队。几个月后,它又发展成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成为二战期间亚洲地区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有力打击了日本在亚太各地的军事目标,已远非当年只有100架飞机的飞虎队,但是一直以来,人们仍然习惯地称他们为“飞虎队”。

        中国人对飞虎队一直怀着深深的敬意,经常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对那些美国的朋友们的怀念。

        那段难忘的经历,也使飞虎队员们对中国充满了极其美好的感情,他们不但经常组团访问中国的云南和重庆等地,还积极组织各种活动在美国推动与中国的友好交往,所以至今,有关飞虎队的话题在美国一直都长盛不衰,飞虎队老兵协会也一直是极力倡导中美友好的非常重要的民间团体。

      关键词(Tags): #空中的战斗
    • 家园 (五)曲折的航线

      (五)曲折的航线

        1942年滇缅公路中断后,中国的抗战形势突然骤然变得紧张起来。这时,一支支中国部队从外省紧急调入云南,经过昆明开赴滇西。

        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康明:“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案以后,根据租借法案,援助中国的物资基本都是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的,缅甸沦陷以后,滇缅公路被切断了,罗斯福感到中国战场的重要性,决心开辟一条空中运输线来维持对中国的援助。”

        有了民意的支持,美国政府很快就拟定了新的运输线路。美国的飞机将在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丁江机场运载着援华物资飞越横断山区到达昆明。

        在过去,从丁江到昆明并没有航线,只有中国航空公司的班机从印度的加尔各达到昆明的航线。

       新的航线是由印度的汀江出发,途径缅甸北部的密支那,然后经云南南部飞往昆明。不久之后,日本空军第五飞行师团进占密支那,他们以此为基地打击航线上的中美飞机。致使盟军不得不把航线北移,躲开密支那日本空军的打击范围。这样一来,航线就北移至喜马拉雅山上空。这就是后来著名的“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

        据统计, 在“驼峰航线”上,美军共损失运输机563架,损失率为30%,据说战争结束时,美军发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一些飞机坠毁最集中的地段,飞机的残骸居然连绵一百多公里。美军给这一地段起了一个非常残酷的名字,叫“铝谷”,就是飞机铝片布满的山谷。战后,这些飞机残骸陆续被当地居民捡走,因为那些铝片特别适合做成锅碗瓢盆等日常用品。但是在一些深山密林中,至今仍然还有当年坠落飞机的残骸。

        按当时规定:“凡在敌占区域救护迫降人员安全脱险者,每救护一人发给美金拾万元”。其实,“驼峰航线”沿线的老百姓对于国民政府所谓十万美元奖金的规定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们只是听说从天上掉下来的洋人是来帮中国打仗的,救他们当然理所应当。所以,在这一带的很多地方,都流传着老百姓救助美军飞行员的故事。

        今年90多岁的王以方老人生活在云南腾冲县的一个小村子里。1944年7月20日,一架飞机冒着烟冲进他家门前的稻田里。王以方救助了那位飞行员,50多年后,那位被救的飞行员的女儿丽莎专程从美国来到王子方老人家,向她表达由衷的谢意,并认他作义父。

        “驼峰航线”的运输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它不仅损失了大量的飞机和机组人员,还耗费了大量地后勤物质和服务。从1942年到1945年“驼峰航线”总共向中国运输了80万吨各类物质,其背后的后勤保障有多么巨大,令今天的人们也叹为观止。

        尽管如此,“驼峰航线”运输的物质仍然不够使用。这些物质除了一部分分配给在内地抗战的中国军队,还有一部分要分配给在华的美军。令美国政府头痛的是,在华美军为如何分配这些物质一直争执不休。

        在1943年春,总统决定把“驼峰航线”的物质优先分给陈纳德。

        十四航空队的规模开始扩大,他们出资在大后方陆续新建了一些机场,这些新机场的建设基本上同当年建滇缅公路一样,是附近的农民完全用手工建造起来的。

        1942年,云南驿机场开始修建,和其他地方一样,这里也征用了大量的当地农民。

        克劳斯是当时在昆明服役的一位普通美国军人。利用空闲时间,他走遍了昆明各地,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从这些照片这可以看出,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的美国小伙子们对神秘的东方是极其着迷的。

        当然,中国人对洋人们也深感好奇,这样,中美两国的思想和文化自然而然地交流起来。

        朝对方竖大拇指,说“DING HAO(顶好)”,是那时中国人和美国大兵交往中最流行的语言和动作当时每一个美国兵都非常喜欢它,特别是飞虎队对它更是情有独钟。有些飞虎队员后来调往欧洲作战,还顽固地将“DING HAO”这个拼音字母写在飞机上,弄得敌友双上都莫名其妙。

        1943年,美国国内工业从和平时期的体制已逐渐转到战时体制。美国可以大量地充实“驼峰航线”上的运输能力了。据说在最高峰时,巫家坝机场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起降,成为当时全球最繁忙的机场之一。

        当时,为了防备日军空袭,美军在滇西一带建立了众多的、秘密的战略物资储备仓库。位于滇缅公路沿线的祥云县的箐华洞就是目前仅存的、为数很少的秘密仓库之一。

        到1944年底,陈纳德领导的第十四航空队规模已经扩大到近一千架飞机和两万多人,他的前方基地已经遍及湖南、广西和浙江等地。但是日军为了对付十四航空队的轰炸,发动了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夺取了陈纳德在上述地区的前方基地。

        云南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吴宝璋:“当时白宫智囊团又重新拿起了史迪威将军的那份报告,史迪威将军提出,必须重新武装在滇西和印度的中国军队,让他们发起反攻,首先夺取滇西和缅北,最后夺取整个缅甸,同时重新开通滇缅公路。”

        驼峰运输后来给滇西和缅北反攻乃至于全国的大反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一直持续到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底。从1942年到1945年的三年间,美国通过“驼峰航线”一共向中国提供了80多万吨的援助物资。

        陈纳德后来却被美国军方找了一个借口让他提前退休,因为他得罪的人实在太多。在抗战即将胜利的1945年8月8日,陈纳德无奈地离开中国返回家乡。在离开重庆之前,大后方的中国民众对他曾经作出的贡献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重庆市民十多万人自发地前来送别他,甚至为他送了一把万民伞。

        几天以后当他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时,他正在埃及上空回国的路上。据说当时从不流泪的陈纳的热泪滚滚,他和他的幕僚们都认为,在中国欢庆抗战胜利的游行中,陈纳德是最有资格参加的一位外国人。1958年,陈纳德在家乡路易斯安那州逝世。

      关键词(Tags): #曲折的航线
    • 家园 (六)大反攻

      (六)大反攻

      对发动地面进攻、重开滇缅公路最积极的是美国驻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将军。

        1942年,中国退到印度的两个师被整编成中国驻印军。这支部队被史迪威带到印度的兰姆迦基地,装备了全套的美式装备,并接受全方位的美国式军事训练。与此同时,史迪威还训练了两支特种部队。

        1943年初,中国政府根据盟军的要求,调集了三个整编师空运到印度。这可能是中国士兵首次乘坐飞机。

        原驻印军老兵俞允平:“当然是高兴得不得了,等到上了飞机以后,大家就兴奋得很,都想在窗口看看底下的雪景,或者地下的情况看看,非常高兴。”

        驻印军集训地蓝姆迦位于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兰契市。

        在兰姆迦基地里,美军用他们的步兵训练大纲系统地训练每一个中国士兵,其中绝大部分的科目是过去中国军队里从没有的。与此同时,美军还开办了军事技术学校,轮训驻印军官兵。当时国内近三分之一的中高级军官也在此受过训。

        学习无线电的士兵们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鉴于这种情况,大后方热血报国的中学生、甚至大学生应国民政府的征召参军入伍了。这些青年学生后来大多加入驻印军。他们将能够比较快地熟练使用新式武器,并成为技术兵种。

        半年以后,首批中国驻印军整训完毕。

        原驻印军老兵俞允平说,美国人的认真态度给驻印军很深的印象,他们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并在后来的战争中受益匪浅。

        正当部队整训时,中美双方制定了一个反攻计划,美国方面把它叫做“人猿泰山计划”。

        但英国人对中国军队全面参与解放缅甸的作战顾虑重重,希望中国军队把反攻局限于缅甸的北部。

        当时,英国人的意见被中美两国无奈地接受了,并制定了新的战略计划,他们的战略目的就是:把新建的中印公路与原先的滇缅公路相连接。史迪威希望,在盟军收复缅甸之前,先用中印公路来代替滇缅公路。

        驻印军首次攻击非常顺利,很快就击溃了驻守新平洋的日军警戒部队,占领了印缅边境上的这个小镇。随后,盟军把新平洋建成了一个前进基地,各种军火物质堆积如山。

        原驻印军老兵俞允平:“这个所谓堆积如山不是一个形容词,而是真正如同山一样的,一座座的,这些物质包括什么呢,炮弹啊,枪支弹药啊,各种各样的。”

        占领新平洋之后,驻印军将进入林海茫茫的胡康河谷,在缅北原始丛林里开始作战。这时中国军队过去从未经历过的战场。而与他们对阵的将是日军精锐的第十八师团,这支部队以作战顽强、凶悍著称于日本全军,是一支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鲜血的军队。

        胡康河谷山高林密,中国驻印军的重武器和美军在空中的打击力量很难发挥优势,日军18师团在丛林里神出鬼没,顽强抵抗。在后来的作战中,驻印军开始学会了一些丛林战的经验。

        由于有强大的火力和美军飞机随时提供的后勤支援,训练有素的驻印军终于在这年的春节前后陆续攻下泰柏加、孟关和瓦鲁班等据点。

        这一仗,日军第18师团几乎被合围,师团长田中新一靠钻地道才侥幸逃走。此举被日军引以为奇耻大辱。

        胡康河谷的战斗结束后,驻印军继续向猛拱河谷挺进。但是由于缅北的雨季来临,加上日军增援,猛拱河谷的作战一时间陷入胶着状态。鉴于这种情况,史迪威决定先拿下密支那。

        当时日军把驻守密支那的部队紧急掉往猛拱河谷增援,密支那的防守一度空虚,但是,城里仍然有坚固的城防工事。1944年5月,中美联军组成的突击部队秘密抵达密支那机场附近的密林中,并突然发起进攻。

        同时,中国驻印军乘坐滑翔机突然降临,一举拿下了防守空虚的密支那机场。此举是史迪威人生中最大、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冒险举动,当时全世界为之而轰动。

        很快,大量的运输机运载着部队和重武器源源不断地在密支纳机场降落。史迪威也在次日率大批战地记者降落在密支那机场。

        但是,空降密支纳的部队过于谨慎,他们把大量部队用于侧翼防守,而只有一个团进攻两公里之外的密支纳城,由于兵力太少,久攻不下,加之日军增援部队赶到,原先的突袭变成了强攻。盟军几度攻入城区又几度被日军逐出,形势非常危机。

        这时,在猛拱河谷苦战的中国军队再次创造奇迹,他们不畏艰险,在缅北大森林中长距离迂回奔袭,绕到增援敌军的侧翼,突然发起强攻,先后拿下加迈、西通等日军据点,兵临猛拱河谷最后一个战略要地猛拱城。

        原驻印军老兵方健:“猛拱难打了,中国人在那里死了不少人,日本人在那里死守,没有办法的时候,美国人就拿飞机先是轰炸,炸了以后,然后用汽油装在飞机上,到处丢的都是,以后丢燃烧弹,把它整个地烧掉,日本人就存在不了,这才把猛拱拿下来。”

        至此,除少部分日军逃回密支那以外,中美联军终于在战斗中彻底地打垮了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被日本军部召回国内严加处置。

        中国军队攻克密支那的消息立即传遍了中国,传遍了世界,它是沉寂已久的亚洲地面战场传出的最鼓舞人心的消息。

        据说在盟军攻占密支纳机场之后,日军曾用飞机和大炮不断地袭击机场,盟军的飞机损失惨重。后来,机场附近的飞机残骸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在战后的密支纳有一个行业十分兴盛,这就是用飞机残骸上的铝片制作锅碗瓢盆。

        随着盟军不断向前推进,中印公路也一直紧张地施工着。这条从印度利多出发的公路也叫利多公路。比当年滇缅公路更加困难的是,中印公路完全是在缅北荒无人烟的崇山峻岭和原始森林中建设的。不过因为条件不一样,中印公路的建设速度远比滇缅公路要快得多。

        经过中美联合工兵部队的艰苦努力,他们终于把公路修出了缅北丛林。

        这条森林中的公路据说很多路段是双向八车道的,可能在当时亚洲所有的公路中,它也是屈指可数的。

        而在一些沼泽地带,这条战时公路干脆就用木头全程搭建。

        这是树立在密支那附近的一块路牌,上面依次写着距离密支那、畹町、昆明、重庆等地的英里数。最后一行写着:到东京3285英里。很显然,中印公路并不通向东京,但此时节节推进的中美联军对胜利的到来早已充满了信心。

      关键词(Tags): #大反攻
    • 家园 (七)滇西反攻

      (七)滇西反攻

        滇缅公路中断后,尽管美军开辟了“驼峰航线”以继续向中国运输抗战物资,但盟军也一直没有放弃在地面发起反攻的想法。

        1943年美军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运来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并开始对滇西30个师的中国军队进行训练。美军在这一时期还为中国培训了约500名军医,在每一个作战师配备了野战医院。另外还有大批的美国军医随军服务,这对当时的中国军队是一项很重要的帮助。

        当时,滇西一带的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十分高涨。虽然怒江沿线地区本来就人烟稀少,民生困苦,但当地民众仍然为人数几乎和他们相等的抗日军队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供应。

        1944年3月,日军为了牵制中国驻印军的反攻,组织了十万大军向印度东部边境城市猛烈进攻。英军措手不及,几天内被日军击溃了三个师。他们调集部队紧急增援的同时,紧急向中国方面求援,要求中国马上发动在滇西的远征军反攻日军以减轻其压力。

        盟军最高当局也要求中国尽快发起反攻。但是令人十分意外的是,蒋介石拒绝了盟军的要求,因为他想要保存实力。

        蒋介石的拒绝令美国很气愤,特别是史迪威。而在此之前,他曾经派人去过一趟延安,后来他甚至要求美国政府用美式装备来武装八路军,从而激怒了蒋介石,导致史迪威最后离开了中国。

        在1944年3月,在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同意下,史迪威向蒋介石发出了最后通牒。

        学者杨复兴:“史迪威的最后通牒说,如果中国的中央政府不愿反攻,他将把援华物资提供给愿意反攻的中国其他军队。”

        这一招很厉害,蒋介石马上答应派第十一、二十两个集团军,共二十万人组成新的远征军,由著名将领卫立煌率领即刻开赴怒江前线。这就是1944年中美关系史上有名的“怒江危机”。

        当时防守滇西的是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他们在怒江沿岸并没有密集防守,而只是在怒江以西的腾冲、龙陵和松山三个地方驻扎重兵。这三个地方中,松山又是重中之重,它正好在滇缅公路的咽喉惠通桥的附近。

        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开始强渡水流湍急的怒江。由于事先进行了反复的演练,据说整个渡江行动非常成功,十多万大军过江,只有一名士兵不慎落水身亡。

        十一集团军渡过怒江后,按照作战计划,有三个师的部队绕过松山去围攻龙陵,另有三个师的部队围攻松山。

        1944年6月1日,在美军大炮一阵猛轰之后,中国军队开始进攻松山要塞。大量的士兵倒在了敌人密集的火力之下。据说当时上去400人,下来时已不到10个人。后来,美军的大炮和飞机继续猛烈轰炸松山上的日军工事,可能摧毁了部分地面上的碉堡,但中国士兵再次冲击时,更多的暗堡从冲锋的士兵身边向他们开火。

        这时云南的雨季到来了,雨一直下个不停,这使部队更加难以进攻。

        进攻松山的两个师很快就被打得失去了战斗力。远征军不得不把作为预备队的第八军调上来。第八军不再向山头大举进攻,而是把小型火炮和当时的新式武器火焰喷射器拉上来,迫近敌人的碉堡一个一个地干掉它。这种方法虽然慢,但是很有效。

        就在松山战斗紧张进行的时候,进攻龙陵的部队也打得异常艰难。这种极其危急的局势居然把第十一集团军的美军顾问组组长吴德吓疯了。

        后来,美军飞机在大雨中冒着危险空投了大量的弹药和给养,驻扎在昆明的美军飞虎队派战斗机突袭日军装甲部队,击毁了敌人几乎所有的坦克和其他车辆辎重,这才使前线部队稳住阵脚。

        怒江边的高黎贡山脉以高峻陡峭而著称于世。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远征军终于越过了高黎贡山,向腾冲城挺进。而他们付出的代价是有近3000年轻的军人长眠在登山途中

        进攻腾冲的部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才逐渐把城市外围的敌人工事一一扫清。后来美军飞机日夜不停地轰炸腾冲城,直到把宽大的城墙炸出一个大的缺口,攻城部队才打进城里。

        在城里,几乎每一条大街和小巷都有过一场血战。当时大战过后,整个腾冲城仅剩下两座比较完整的建筑,一个就是腾冲的文庙。

        战后,腾冲军民在城东建设了一座“国殇墓园”,以纪念为光复腾冲而牺牲的第二十集团军的将士们。

        在腾冲战役中,日军慌乱之下遗留下了几张记录着他们丑恶行径的照片,这些照片被藏在一家民宅里。这些照片从未在媒体上公开过。据专门研究日军慰安妇问题的史学家说,此前,这样的慰安妇照片在全世界也没有见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1944年8月,松山的战斗终于打破了僵局,外围工事全部被肃清。这时国民政府为了鼓舞全国的抗战士气,严令攻打松山的第八军在“九一八”国耻纪念日那天务必拿下松山。

        松山外围阵地攻下来后,主峰仍然有密密麻麻的工事,按照过去的速度,要在9月18日前攻下松山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把第八军军长李弥急得团团转。有一天他的美军顾问突然想了一个办法,挖地道一直挖到松山主峰日军阵地下面,用成吨的烈性炸药把它炸掉。

        主峰爆破成功后,日军在这一据点的守备部队几乎全部被炸死,剩下的其他据点又经过第八军将士的十多天浴血奋战,在9月7日这一天全部肃清。

        松山大捷马上打破了滇西战役的僵局,随即,大批的增援部队和后勤辎重源源不断地通过惠通桥经滇缅公路开往龙陵前线。9月14日腾冲光复后,第二是集团军也向龙陵发起猛攻,日军终于抵挡不住从龙陵退走。

        学者戈叔亚:“当时日本人认为,在当时的亚洲战场上,只有三次是他们叫做‘玉碎战’,也就是日本人被全部消灭,除了腾冲和松山以外,还有在缅北的密支那,这三个日本人叫做玉碎战,这三个地方都是中国人打下来的。”

        1944年底,夺取缅北重镇密支那的中国驻印军和取得龙陵会战胜利的中国远征军分头向畹町推进。同时,远征军沿着滇缅公路穷追猛打,于1945年元月攻克畹町,这个月的28日,两支中国劲旅在缅甸的芒友会师,整个缅北滇西反攻取得全面胜利。

        芒友会师的当天,中印公路正式通车,大批的车辆满载着援华物资从印度开到畹町,然后驶向昆明。

        这天,国民政府还宣布,为了表彰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将把中印公路改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日本投降后,滇缅公路也重新开通。

      关键词(Tags): #滇西反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