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关于“哟西” -- 萨苏

共:💬140 🌺15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叶永烈这回无耻的过份了。

外链出处

和陈凯歌犯的一个一个毛病,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陈导的话用在他的身上到确实恰如其份:“人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

他在自己的blog上连续的替小山辩护,什么粪青,什么中国人的心胸和尿壶一样大,等等,就差撕破脸了。这老东西这回真的是出格了。心胸大?谁有那么大?你欺负别人就行,大伙儿怕了你了,现在不理你都不行?这老东西疯了,说小山是汉奸是抬举她了,她那里狗那个档次?说她极端自私,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倒是不为过。

我看叶永烈还要死撑多久,回头我也来拍块砖。老萨老实人还跟他好好说话,我下个重手。心胸不是给一而再再而三的当众故意伤害我的祖国的人用的。谁找你了,这么多年谁搭理你了。你根本就没表示过哪怕是一点和解的愿望,大家怎么原谅你?怎么你喊由西,大家给你喊加油?你说你很高兴打败中国人,大家跟你叫好?你回来大家去欢迎你一把?就你是人?

现在叶永烈更好,靠,拼了老命的要把小山塑造成一个正面的形象,靠,什么打假英雄,就算你是打假英雄,就算你当时做得对,你就可以当众污辱我的祖国了?

我操你妈,谁当我面再来一个?这句不合适我知道,不写火大。压不住了!

我为骂“”的网友担心

网友“ 骂声”:

叶永烈,和混在一起对你的名声没好处!

叶大作家,原来我很崇拜你,但你维护小山智丽,我也要像抵制日货一样抵制你了。

叶先生私人感情战胜了民族大义,是大不智之举!

为了成就庄则栋的三连冠,李富荣也同样做出了牺牲。国家利益至上,无可厚非!

百万点击率不惜挨骂

青周:之前没料到会闹那么大动静吗?

叶:这我没料到。何智丽这些年的确退出了大家的视线,已经是边缘化的这么一个人。而且《新民周刊》的发行量是5万册。我没想到会通过网络造成那么大的影响,我博客里的这篇文章,点击率都将近100万了。

青周:点击率那么高,您挺开心的?

叶:当然高兴啊,每个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关注。

青周:挨骂也在所不惜?

叶:我经历过大风大浪。当年写中央“文革”小组的王力也做过些有益工作。大家对我正面写了“文革”干将很不满,批王力的时候,还顺带批我,那时还更猛烈。

青周:骂您“”也不怕?

叶:我无所谓,我替那些骂人的网友担心,我们中国人不应该是这种素质。郎平率领美国女排很可能会在奥运会跟中国女排碰头,你们怎么骂郎平呢?诸宸代表卡塔尔参赛,又骂诸宸是什么奸呢?我觉得大国国民应该有很宽广的胸怀。

我冒险披露何智丽打破乒坛“让球”潜规则

何智丽感谢我披露了“让球”

青周:被何智丽“连累”也不气,你们的交情不浅。

叶:我们认识20年了,1987年,为了报道乒乓球队的“让球”内幕,我采访了何智丽。之前从来没有人披露过乒乓球队让球内幕,何智丽非常感谢我,她想说的话都被我说了。

1987年第37届世乒赛上,何智丽获得女单冠军。事后,叶永烈撰文披露,她的冠军是不“让球”得来的。当时教练组安排她在半决赛上输给队友管建华,何智丽却不声不响拿下管建华,并最终获得冠军。夺冠后,何智丽被要求写检查,还被排除在次年的奥运名单之外。

青周:您是写了很多政治历史人物,怎么想到去采访何智丽的?

叶:在我的采访名单里,何智丽的确是很特殊的。我采访的基本都是七老八十、白发苍苍的历史老人,像陈伯达、王力等等。

那是1987年6月份,第37届世乒赛的三个月之后,《解放日报》一个记者问我有个事我敢不敢报。他告诉我,他们内参上透露,世乒赛何智丽不让球给管建华,得了冠军还要作检查。我听了非常吃惊。

青周:其他体育记者为什么都不报?

叶:体育记者一般是不敢碰这个马蜂窝的。体育记者都希望出国,如果你对国家体委有所不敬,对不起,下一次哪里比赛就不让你跟着去。我当时是上海作家协会的专业作家,跟体育不搭界,我不怕。

采访何智丽很吃力,要不停追问

青周:您怎么联系上何智丽的?

叶:上海《新民晚报》的体育记者张伟,通过他在上海市体委的朋友,帮我拿到了何智丽的联系方式。

刚开始她不大愿意接受采访,觉得让球是个很敏感的话题,怕惹麻烦。我劝说她,我不是作为新闻来报的,我要做一个纪实文学,会把握好尺度的。我跟她在她父母的老房子里见了面,在上海市胶州路。我跟她聊了很多,她发觉我是有备而来,渐渐地就很乐意跟我谈了。

采访连续进行了三天,每天大约三个多小时。采访何智丽很吃力,她的表达能力不太好,有时候你觉得很要紧的事情,她觉得很平常,三言两语就过去了,需要你不停地追问。

孙梅英告诉我“让球”历史

青周:当时您还采访了孙梅英。您一开始就打算采访她吗?

叶:我是从何智丽那里听说她的。何智丽老是“孙指导”长,“孙指导”短。孙梅英名义上不是何智丽的教练,但实际上给了她很多指导。

孙梅英当时是中国乒联副主席,曾拿过第一个全国女子乒乓球冠军,是资深的乒乓球界人士。何智丽只能讲自己的让球经历,孙梅英可以跟我讲中国乒乓球队的让球历史和全局。

青周:采访孙梅英顺利吗?她有没有顾虑?

叶:我赶到北京,在孙梅英家里采访了她。跟她聊得很爽快,她本身就是很直爽的人,什么都不怕,她跟周恩来都见过四十多次面,周恩来很喜欢乒乓球嘛,对她也很熟悉。在北京我采访了她3个多小时。之后她来上海出差,我又前前后后采访了她三次。孙梅英对乒乓球界非常了解,说话也很清晰。她给我讲了让球的历史,什么时候开始让球的,哪场比赛谁让谁。我非常吃惊。

“让球”让庄则栋觉得窝囊

青周:前辈们都没想过反抗?

叶:最早让球是为了庄则栋。庄则栋第一次拿了世界冠军之后,为了把他树立成全国的模范,就要让他三连冠。当时仅次于庄则栋的就是李富荣。每一次到了冠亚军争夺的时候,就让李富荣让球给庄则栋。庄则栋跟我聊过,他也很生气。他说,凭我的实力完全能够打败李富荣,可领导说让球,让我感到很窝囊。闹得别人说,我的世界冠军都是让的;李富荣也不服气:我本来可以打败庄则栋,可领导让我让球给他。

青周:前辈不乐意也服从了,何智丽哪来的勇气反抗?

叶:孙老太太(孙梅英)跟我说,何智丽不让球是她的主意。何智丽离开北京去新德里参加第37届世乒赛的时候,孙梅英就料定乒乓球队会让何智丽让球,她说,如果他们让你让球,你当时不要反对,上去打下来就是了。你说了他们就不让你上场了。

青周:何智丽不让球,当时有没有考虑过后果?

叶:我还问过她,还好你赢了,输了怎么办?她说她根本没有想,一想就会完全乱了。

中国乒乓球队过去一直把让球当成一个法宝,尤其在1987年那种年代,何智丽敢于反抗让球是非常勇敢的。当时她不让球给管建华,跟韩国的梁英子打决赛的时候,教练完全走开了,根本不理她。

何智丽夺冠回来后,上面让她写检讨。孙梅英是人大代表,为她写信给当时的国家主席杨尚昆和人大委员长万里。他们做了批示:我们不处分胜利者。有了国家领导人的批示,国家体委和乒乓球队就不敢再要何智丽做检讨了。

“让球”的历史还在延续

青周:为什么您当时没有采访体委和乒乓球队?

叶:体育界对这些卡得还是比较严,让他们知道了,我的文章可能就发不了了。发我文章的都不是体育杂志。当时那个杂志也比较敢说话,我的文章一个字没改就发出来了。

我去上海市体委查资料,人家关照我,不能上去就查何智丽,不然目标很快就暴露了。

本来文章发表之后,我想采访他们。但我披露让球这事对他们震动很大。乒乓球队的领导李富荣骂我,徐寅生也骂我,我就不去采访他们了。

青周:他们骂您什么?您亲耳听到了吗?

叶:是孙梅英告诉我的。他们骂我:这个叶永烈,关他什么事?

青周:您的报道出来以后,乒乓球队就没有进行反省吗?

叶:他们才不会反省呢。2005年上海世乒赛的时候,一个记者问当时的乒羽中心主任蔡振华,你对让球是什么看法?蔡振华说,必要的时候还是要让,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我觉得中国乒乓球队是很悲哀的。李富荣过去自己被迫接受让球给庄则栋,本身是个受害者,到他当了领导,又让别人让球。让球违反了奥林匹克“公开、公平、公正”的精神,就是打假球。

她喊“呦西”就跟别人喊OK一样

庄则栋还因为何智丽写过检查

青周:何智丽离开国家队,就是因为让球风波?

叶:导致何智丽最终离开的原因,是1988年,她被排除在参加奥运会名单之外。而当时的何智丽已经在世界排名第一。孙梅英在《中国体育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她用科学的数据统计了何智丽最近几年的参赛成绩,认定她是中国最好的选手。但是中国乒乓球队的领导置之不理。何智丽在中国乒乓球队呆不下去了,只好卷铺盖离开北京。那时何智丽才24岁,处于巅峰状态,很想在国际大赛中比一把。正好在她进国家队前,就认识了前夫小山英之,慢慢两人走在了一起。所以摆在她前面的路就是嫁到日本去。

青周:所以她代表日本参赛,目的是为拿冠军。由此也被扣上了“”的帽子?

叶:六年之后,1994年的广岛亚运会上,何智丽一天里打掉乔红、陈静、邓亚萍三个世界最顶尖的高手。我笑她是小小个体户打败了国营大公司。日本的乒乓球都是业余的,训练条件很差。他们开的是夫妻店,就两口子在那里练球。不像在中国,有那么好的条件,那么多兵马,教练。张燮林后来也做检讨,何智丽六年没有参加国际比赛了,他开始根本没有把她排在对手里头。而且她当时已经30岁了,比邓亚萍大了7岁。

庄则栋还为何智丽写过检讨。庄则栋的夫人是日本人,有一次夫妻俩去日本探亲,何智丽去探望他们,顺便跟他打了1个多小时的球。后来何智丽在广岛亚运会得了冠军,有人就告密说,就是因为庄则栋教了何智丽。上面要庄则栋写检查,庄则栋觉得很可笑,他说,何智丽这样的高手还需要我来教吗?

何智丽也说过,要参加国际比赛,在中国队我没办法,我只能选择其他国家。那我嫁到了日本,就替日本参赛。如果我嫁到泰国,可能大家就不会叫我了。

帮日本夺冠其实为中国争了光

青周:海外兵团很多,但唯独何智丽最遭骂。很多人最不能接受的是在这次亚运会上,她在球场上大喊“呦西”,赢了球以后显得很“嚣张”。

叶:让很多人跳骂的就是这个“呦西、呦西”。她每赢一个球就喊一声“呦西”,还要手握拳头。其实是她在日本训练习惯了,打赢一个球就“呦西”一下。我们在美国也习惯说OK。“呦西”跟“OK”是一样的啦。如果我们赢一个就OK一声,可能很多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啊。本来就没有什么政治含义在里头。

我问何智丽这事的时候,她还愣了一下,她说,这有什么?她在日本连续拿了7次冠军,每次赢日本人也都是那样的。这是在日本语言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习惯。她还告诉我,她夺冠后,日本人的反应是,你看,还是中国人厉害。她在日本7次获得冠军,日本人都是觉得她帮中国人争了光。

青周:您怎么看有些人对何智丽的排斥态度?

叶: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很容易理解,如果日本人像德国人一样认错认得那么好,也就罢了。但有些人把历史情绪延续到了今天。

何智丽的爱人得有千万身家吧

追求者热情过度吓退何智丽

青周:何智丽的波折不少,所以您一直关心她?听说她离婚后您给她挑了5年对象都没合适的?

叶:是啊。她很理想化,方方面面都追求完美。有时候我们觉得蛮合适的,她不喜欢。她挑长相,个子要高,学历要高,经济收入也要高。她自己收入就很不错,在大阪黄金地段有套四室一厅的房子。依我看,配得上她收入的男士,起码得有1000万身家吧。她还希望对方最好是上海人,拿外国护照。

另外还要会照顾她。还有一位非常好的,但工作特忙,空中飞人,她就觉得对方没时间照顾她。还有的人性格稍微有点黏糊,做事情不够果断,她就不喜欢。

青周:她介意对方有孩子吗?

叶:孩子18岁以下也不要。有位男士有个七八岁的孩子,她也觉得不行。她说不愿意当后妈。如果孩子18岁以上,读大学了,毕业就独立了,她觉得就没什么。

青周:就没一个她看得上眼?

叶:也有一个人是她非常喜欢的,但人家又觉得不太合适。

有一位美国的跟她见了好几次面了,人家还专门到大阪去看她。最后她不愿意去美国,对方不会日语,来日本也不现实。

还有一位日语非常好,是从日本去美国的。但那人太烦了,一天打六七次电话,有一次她在过海关上飞机,告诉了那人,他还不停地打,热情过度了。后来何智丽“啪”把手机关掉了,再也不理他了。

要找到前夫那样的不容易

青周:您劝劝她降低要求吧。

叶:我曾经劝过她:你反过来想想,如果一个男的又帅,经济条件又好,又有外国护照,职业也好,脾气也好,还顾家,他何必找你?找年轻的很方便啊。而且你名气那么大,人家说起来还是某某人的先生。

我觉得她那么挑剔,还是有一种比较心理吧。到今天为止,我对小山英之的印象都很不错,很稳重。他们离婚我很意外,我还劝过何智丽学希拉里,但何智丽太刚烈了,不能容忍小山有外遇。

小山的父亲是造船厂老板,在大阪黄金地有两栋别墅。他们在当地是名流,而且对中国很友好。他们对她也很好,不要她做家务,婆婆为了她还去学中文。不管何智丽去哪里比赛,公公、婆婆和丈夫都陪着。很多媒体瞎说,说他们家穷的那个样子,把何智丽的奖金都用光了。我看到都笑起来了。

原来是那么高档次的一个家庭,现在不可能随便找个张三李四啊。要比着这个找,不容易。

她父亲很喜欢我写的何智丽

青周:帮着物色这么多年还不成,您干脆写文章帮她征婚?

叶:那是客观的一个效果。她和小山英之离婚以后,想找个可靠的上海人,托我帮她物色都五年了,我儿子、媳妇也在帮着搀和。我们帮她介绍了好多个了,但她要求比较高,有几位优秀的都不行。我很自然地就提到了这事儿了。

青周:何智丽看了您的这篇文章吗?什么反应?

叶:她知道。我还特意用快递送了两本杂志给她父亲,他很高兴,还觉得照片很漂亮。

写何智丽是帮人应付稿荒

青周:何智丽已经淡出大家视线很久了,您怎么会想到在这时候写她呢?

叶:这对我来说是个不经意的事情。正月初六的晚上,《新民周刊》的一个编辑给我电话,希望我马上给他写篇文章,他们春节后闹稿荒。我们就在电话里聊天,顺便说起何智丽前几天到我家里拜年。他说,哦,这个好!还让我第二天就交稿,5000字。我答应下来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