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战国风流》之 白起(1) -- Bater

共:💬115 🌺12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长平之战 2

王龁和廉颇率数十万大军在长平对峙,每日花钱如流水,双方君主都很焦虑。秦王于是问相国应侯范睢,如何才能引廉颇出来,速战速决。范睢以为廉颇素来作风稳健,这次又被王龁打怕了,肯定死活不肯再出战。只有赵王临阵换帅,秦军才能有机可乘。秦王赶紧问道:“赵国何人为将,对秦国有利?”应侯回答:“臣已经考虑过了,此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年轻气盛,名气很高,经验欠缺。年纪过大,办事就顾虑重重,不会草率进攻;名气不高,则赵王必不肯轻易任用;经验丰富,则不容易上我们的圈套。”秦王忧虑道:“您说得倒是挺好,可是赵国岂有如此人物?”应侯大笑说:“眼下正有一人,甚是合适。大王若能给臣千金,臣必能让其代廉颇为将。只是此人也颇有智谋,王龁将军可未必是他的对手,恐怕还需劳武安君走一趟。”秦王听了喜上眉梢,连忙说:“只要能破赵军,千金又算什么?武安君已经病愈,寡人亲自去请,不怕他不肯上阵。”范睢于是遣门客纪苋化装成秦国的逃犯,花千金打通关节,至赵国见赵王说:“秦国根本不把廉将军看在眼里,就是担心马服君的儿子赵括为将。廉颇好对付,而且臣听说,他马上就要带赵军投降了。”赵王见平阳君和郑朱不归,知道秦国确实没有和谈的诚意;廉颇军损伤惨重,又坚壁不敢战,令他十分恼火,本已有换将的打算;如今听纪苋说得有理,于是马上召见赵括。赵括果然名不虚传,一谈起军事来,意气风发,对答如流,分析得条条是道。赵丹于是又问他:“如今王龁为秦将,屡破廉颇,您以为他的能力如何?”赵括不屑地说:“王龁勇多谋少,擅长攻坚,而不善守险;擅长冲锋,而不善变化。依臣看来,他绝不是我的对手。秦军中能赢我的,目前不过白起一人,而他现在正好又病了,此乃天赐良机。像廉将军那样被动防守,既无必要,也无胜机,甚不可取。”赵丹认为赵括的意见和他不谋而合,感到相见恨晚,打算立即任命他为主帅。蔺相如听了,连忙劝阻道:“大王不可用人唯名,赵括把他父亲的兵书倒是读得滚瓜烂熟,但对战场上的具体变化并不熟悉。一上来就当大将,恐怕值得商榷。”赵王反驳说:“赵奢在阏与之战以前,也没指挥过军队。父王当年听他对军事有研究,就起用为将领,不是大获全胜了吗?先王时父用父,寡人时子用子,道理是一样的。现在廉将军计无所出,形势这样危急,我们与其坐以待毙,为何不大胆起用新人?”蔺相如无言以对。他此后默默无闻,想必是很快就病逝了,其墓在邯郸西南六里处。

赵括刚刚走马上任,中途便又跳出了一个插曲。继蔺相如之后,赵括的母亲也给赵王上书说:“赵括不可为大将。”赵王有些吃惊,召见赵母问道:“儿子为大将,是母亲的光荣,您何以要加以阻止?”赵母回答说:“赵括父亲为将的时候,我曾亲眼看见,他对官员和军士们的态度比过去还要尊重,大王和贵族们的赏赐都被他转手送给下级;从受命统军的那一天起,他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当上统帅,就趾高气扬地东向高坐,全军将士没有一人敢于仰视他;大王所赐的所有金帛财物,全被他细心地藏在家里,成天观察国内房地产行情,为家中购置便宜田宅。大王以为,我这儿子和他父亲相比如何?父子的心肠不一样啊,所以我大胆地请求大王,不要起用他。”赵王笑道:“您放心吧,寡人已经决定的事情,不会再改变的。只要赵括能打退秦军,我哪里会在乎这点财产呢?”赵母见赵王不会回心转意,就又请求说:“大王执意要用他,万一出了差错,妾可以不随坐吗?”(按当时的规矩,军队如果战败,将领的全家都要被处决,称为“随坐”。)赵王满口答应,便命赵括率步兵二十万,骑兵三万开往长平前线,代廉颇击秦。

事件评论:赵母的意见是不正确的。赵括是个没有立过军功的青年人,态度不傲慢,不能在部队中树立威信,后来的霍去病就是个成功的例子;为家里大量购置房地产,是为了向君主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后来的王翦就是个成功的例子。从赵奢在阏与之战的表现来看,对下级可一点也不尊重啊。难怪赵王不采纳赵母的建议,而对赵括更加放心了。仅仅这两条因素,并不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纪苋得知赵括为将,星夜回咸阳报与应侯。秦王闻讯大喜,当即封刚刚病愈复出的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率十万步兵,两万骑兵增援长平;降王龁为裨将,其所部尽受武安君管辖;军中敢泄露武安君为将的,一律斩无赦。赵括至长平,与廉颇交割完毕,马上就变更号令,重置军官。八月初,赵括率四十万赵军倾巢而出,渡过丹河,全线反击秦军。秦军一触即溃,大部分撤上丹西山。还有两支小部队沿着丹河,分别朝南北两个方向逃去。赵括见敌军丢盔卸甲,争先逃命,料无伏兵,便将骑兵分为两路,分道追击山谷中的秦军;自率三十几万步兵主攻西垒,令冯亭所部留守东垒接应。没想到连战数日,西垒不克,而骑兵也都不回来。见敌军防守时应变有方,无懈可击,全不象王龁的传统指挥风格,赵括心中烦闷,正要命部下略作休整,回头却见东垒前出现了一批骑兵。赵括怪道:“我这些骑兵将领如何舍近求远,浪费许多时间,绕到东垒去作甚?难道那上面有敌人不成?”正在此时,却听东垒上杀声大作。赵括却也不慌,马上命令停止攻坚,转调数万部队冲上东垒,与冯亭夹攻秦军。那知这支部队尚未赶到目的地,冯亭军突然大溃,纷纷弃了工事,拼命向山后逃去。不多时,东垒上便高高飘起“秦”字大旗,赵括看得目瞪口呆。原来白起除了分五千骑兵去从正面攻东垒以外,又另派骑兵二万五千人绕到东垒背面,截断赵军粮道。冯亭为了救山后的粮道,被迫分兵下垒,结果在军中造成了巨大的混乱,使秦军轻松取了东垒。要知道东垒失守,赵军就被困在丹河谷里进退不得,后勤线也被切断了,所以赵括别无选择,只好率领全军转移方向,到东垒去攻坚。秦军此时占领了东西二垒,居高临下地防守,赵军屡战不克,粮草断绝,精疲力竭,只好在丹河谷里筑壁坚守,等待救兵。赵括自知中计,长叹道:“难道老天要绝我吗?王龁必不知为此,有这个胆略的,天下除了白起,再无第二个,他的病大概早就好了吧!此人用兵,素来出奇无穷,我一出道就碰上了这个克星,实在是不幸啊!”

白起既然已经包围了赵军,就想一鼓作气将其全部消灭,于是决心与赵垒针锋相对,也在丹河谷里兴建长垒,把东西二垒连接起来。但秦军现人数不够,白起只好又派人向秦王要兵,以便彻底阻止赵国救兵及粮食运输。赢则听说赵军的粮道已被断绝,大喜过望,于是自己连夜赶到河内郡,赐当地百姓每人一级爵位,征发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开往长平,为白起营造长垒。赵括见敌人开始造垒,便命部下在山谷里架起强弩射击,秦军被射得尸横遍野,但周长达一百多里的秦垒还是在八月底完工了。赵国的处境现在非常困难:不仅打不通补给线,而且国内的粮食储备也快用光了,只好向齐国借粟。但齐王田建却担心对方过期不还,又怕惹秦国不高兴,所以坚决地加以拒绝。赵国使者又赴魏求救,魏王向内阁成员们咨询意见。大夫们都以为:邻国的失败,是我们的福气。如果秦能胜赵,则魏国正好乘机与之瓜分赵国的领土;如果赵能胜秦,则可魏国正好乘机和它联合报复秦国。但现在这两国杀得正激烈,胜负未定,魏国暂时不宜动手,还是观望一下风头再说。魏王于是也谢绝赵使,不发救兵,不借粮草。见各国都见死不救,孔子的六世孙子顺长叹说:“死病无良医。我看不出二十年,天下恐怕就将尽为秦所有了!”此时冯亭军已经覆灭,冯亭本人战死,赵国国内空虚,再也派不出援军了。所幸丹河谷内原有不少丛林,河里也产些鱼虾,赵军暂时还可以靠水产品、树皮、草根过日子。可是三十多万张嘴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填饱的,他们很快就被迫杀战马,以至于食死人为生,强壮的士兵杀死弱小的士兵来吃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士兵吃人肉,这在华夏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人肉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成本便宜,原料丰富,所以自古以来就一直受到军事家们的青睐。

至九月,赵军已经连续断炊四十六日,赵括知道救兵已经没有了指望,决心孤注一掷,于是把全军能够拿起武器的人分为四队,从四个方面猛攻秦垒。可是白起早有准备,赵军苦战终日,一直不能突破秦垒。赵括知道今日不能突围,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亲自上阵搏战,结果被射杀在垒前。三十余万赵军见主帅已亡,再无斗志,全部向武安君投降。长平大会战至此结束,自七月至九月,用时近八十天,双方前后投入兵力超过一百万,最后以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告终。在这场战役里,白起突破了传统兵法里“军不十不围”的束缚,大胆依靠有利地形,以相近兵力包围敌军并予以全歼,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长平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长平的故事却没有结束。清点完毕战俘的数目,秦军的三员副将王龁、司马梗、司马蕲(伐蜀名将司马错的两个孙子)入见白起问道:“启禀武安君,赵卒如此之多,看来我们的粮食不够他们吃的,如何是好?”白起默然良久,这才回答说:“你们没问到点子上。过去王将军本来已经攻下了上党,上党的百姓却不乐意作秦民,而纷纷逃往赵国。赵卒性喜反覆,恐怕他们将来吃饱了肚子,又要作乱,那就难以收拾了。不如趁他们现在无力反抗时,全部杀光为妙。我看丹西山里有几处深沟大壑,都外窄内宽,形如布袋,真是天赐的好地方。”于是命王龁、司马梗、司马蕲各领一军,去三条山沟内布置埋伏;白起自己出营对赵卒说:“我知道你们现在肚子饿得难受,可是你们人数过多,我们把粮食运进山谷来太不方便。所以只好请你们通过山沟出去,到交通方便的平原上进餐。”赵卒不知是诈,无不手舞足蹈,便在交出盔甲武器之后,争先恐后地向山沟奔去。可是进了沟内,却见出口都被巨石严严实实地堵住;等他们觉得不妙,再想往回走,已经太晚了。只听得一声梆子响,山上滚木擂石雨点般飞下。可怜赵卒因为饿了许久,浑身无力,连山坡都爬不上去,只有眼睁睁任人宰割。眨眼间,沟内尸积似丘,哀声如雷。事毕之后,白起又命弓箭手下山检察,有还在动弹的,再予补射,不得走漏了一个。赵军内尚有二百四十名未成年士兵,白起和所有典型的秦国人一样,特别喜欢小孩,所以事先特地让他们留在谷内,因而得以逃生,其中就有冯亭的几个儿子。在这些孩子的眼皮下,深山里缓缓淌出三条殷红色的溪流,天空中弥漫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气味。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丹河首次名符其实,成为了一条丹色的河流。类似这样的景色,武安君已经看见不止一次了:早在三十三年前他首次担任主将的伊阙之战中,就曾斩首韩﹑魏联军二十四万,当时敌人的鲜血把黄河水都染红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他的心肠早已坚若磐石,到了雷打不动的境界。

据记载,秦军在长平之战中前后杀死赵人四十五万,这个数字在当时大得难以置信,所以经常有人对此提出怀疑。不过在事实上,作为万乘之国,赵国的确有能力动用这样规模的部队,(按照兵法,一乘满员72人,再加上其它兵种,万乘之国至少应拥有80万战斗人员。)而秦军杀俘的行为在当时的客观背景下也是可以解释的。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为秦国人民制定二十等爵位,分别是: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褭,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彻侯以上还有列侯,可以拥有个人世袭封地,能得到的人非常少。爵位的高低,直接影响个人收入的多少。只有在战争中立了功劳,或者对国家经济做出过贡献者,才能得到它们。具体办法是:每斩下敌人的一颗首级,或者向政府缴纳五十石粮食,就赐爵一级。因此秦兵都喜欢把敌人在战场上全部杀光,而不大乐意接受投降。每当他们获胜,往往不仅杀死对方的士兵,而且连随军的男女老幼全不放过,屠城更是家常便饭。由于牵涉到奖赏的问题,所以秦国一向把士兵斩获的首级数目算得相当准确,并且还记录在案,用以昭示后人,其中夸张的成分应该说基本上是没有的。

望着面前二百四十位疯疯癫癫的少年,赵国满朝文武的表情都呆滞了。回过神来以后,官员们请求按规矩处决赵括一家,赵丹伧然回答:“赵括的母亲曾经劝阻过我,寡人答应她不用随坐,今日不可食言。”于是将除赵母外的赵括全家押赴市曹斩首,向国人谢罪。赵丹估计秦军很快就要兵临邯郸城下,赶忙向其它五国派出使者紧急求援,又向秦国请求以六座城池的代价讲和。

十月,武安君兵分两路:王龁南下攻武安、皮牢,司马梗北上攻太原,各地赵军望风而逃,秦军在几日内就占领了上党郡的所有十七座城。听说秦军势如破竹,韩、魏两国大为恐惧,重金请来苏秦的大哥苏代,派他入秦问应侯说:“武安君已经消灭了马服君的部队了吗?”范睢回答:“是的。”苏代接着问:“那秦军马上要围邯郸了吗?”范睢又回答:“对。”苏代于是说:“邯郸破则赵亡,赵亡则秦王为天下主,武安君必为三公,阁下乐意置身于他之下吗?虽然您不乐意置身于他之下,也不得已了。秦攻上党的时候,上党的民众都争先恐后地去投奔赵国,这说明天下的老百姓都不乐意当秦国的臣民呀。如果赵国灭亡了,保证燕得其北,齐得其东,韩、魏得其南,秦国能得到的人民不会很多的。您还不如乘着长平大捷的余威,让赵国再割让给你们几座城就收兵,不要把功劳都让给武安君。”应侯深以为然,便立即入见秦王说:“秦兵连续打了半年仗,现在已经很劳累了,臣认为还是答应赵国割地讲和的请求为佳,以便让士卒能休息一下。”秦王素来信任范睢,又害怕诸侯联军来救,觉得应该以稳为上;还担心粮食储备不足,所以最终决定接受赵国的求和,下令让白起退兵。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