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大一统的语言与麻烦 -- 江上苇

共:💬47 🌺17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5

但是秦帝国很短命,十五年就完蛋了,接下来是汉朝。汉朝的开国皇帝是来自楚魏之间的老流氓刘邦。刘邦祖上也阔过,从晋国跑到秦国,又从秦国跑到魏国,在秦帝国的最后几年中,又从魏阵营叛逃到楚阵营,彻底完成“楚虽有才,实为晋用”的逆向转变。谈这些个,不算八卦,因为我们要想知道西汉的普通话说什么,就必须研究刘邦和他的那一帮大臣们的口语,考察户口就非常重要了。

刘邦出生在魏国地面上,但却喜欢楚歌楚语。刘邦的大臣们,也多是这样一拨人,楚不楚,魏不魏的,杂有蛮夷华夏之风。他们的口音,也是夹七杂八的。说一口椒盐普通话,虽不算是罪过,但严重的问题就在于——这帮人后来开创了西汉,更进而成为了汉民族的起点,他们说的话也就成为了最早的“汉语”。这就是俺们“汉语”的由来!历史,在一本正经的背后,有时也是很调皮的。

第一种被称之为“汉语”的语言,她爸爸是脱胎于“雅言”的魏语,她妈妈却是不正宗的楚语,汉代文学作品,受到“雅言”和“骚体”的双重影响。所以汉初的文学作品,常常有楚人常用的“兮”字。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古老的“兮”也成了汉语常见的语气词,近现代还有用的——比如说民国军阀,被称作“狗肉将军”的张宗昌的名句“大炮开兮轰他娘”。

汉朝干了许多重要的事情,深化了统一大业。秦始皇虽然统一了文字,但还没来得及统一语法句型文章格式什么的。这可不是小事。

高考作文,如果不规定基本的文体格式,是要出大问题的。你是写文言文还是白话文?绝句还是长短句?汉初的人写文章,不像明清民国的人那样麻烦,要考虑“之乎者也”有没有用错。他们和我们今天差不多,口语和书面语是基本一致的。在汉代,由“楚辞”发展来的“汉赋”一统抒情散文的天下,而实用文体则继承了秦文简洁明了的衣钵。从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汉语”,其实是秦赋其形,楚赋其灵。用的是秦人定下来的“汉字”,说的却是“沛县方言”,写的是“骚体”和秦文。

大一统时代的语言与文字,虽然一直趋向于统一,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文字作为一个相对固定的体系,其变化主要源于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眼界的拓展,较之语言的变化要来得慢一些。比如说,让你用刀子在竹简上刻连笔,当然是种折磨,可是当你手里有了毛笔,那就不再是问题了,而且还显得简便。所以当毛笔被初步接受后,比篆书简便易写的隶书就出现了,而帝国的大一统,正好使得这一创造被广泛地传播和接受。而进一步,当人们能够熟练使用毛笔之后,其中的懒虫或是艺术家们会继续动脑子去简化或是美化书写,这样就出现了楷书与行书,但是还有些懒虫嫌它们麻烦,于是更简便的草书也登堂入室。一次技术上的大进步,将导致一系列相关的发展与进步,从而使人们的生活性前迈进一大步——但这可不意味着,所有的传统都会被推翻。

在刻简时代,顺着竹片或是木片的纹理刻字,当然比逆着刻要省力,于是大家都接受了竖刻,文字竖排便成了规范——这看起来非常自然也符合科学。可等到毛笔出现,人们还是坚持竖写(无论是在竹简上还是织物上),而且还是从左向右写,这就缺乏十足的理由了,这不但费力和缺乏效率(要把手腕和肘关节悬空),而且容易把右手的袖口弄脏。等到纸张发明,在书写上竖排右起的合理性已经完全丧失了,由上至下,从左向右的横排书写已经完全体现出了优势,可是华夏帝国的文化人对此嗤之以鼻,死活不肯接受——他们顽固地坚持传统,只肯在写对联横批的时候才破例。显而易见,在花费相同的时间和体力条件下,这种书写排版的方式所传递的信息量要小于其对手,但传统的惯性使得这些聪明人就是不愿意改变习惯——这就是帝国在前进道路上所付出的沉没成本之一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