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男人们的大和号》:看日本人如何成功地成为受害者 -- q42474112

共:💬148 🌺536 🌵25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美国人反映战争的进步?哪门子进步!

抱歉标题里面那个GP字眼(原标题:美国人反映战争的进步?GP进步!),请100%地相信我这个不敬之辞不是给河里任何朋友的,而是给那些拍电影的人以及美国面对战争的主流文化的。

(1)

说美国人“从两方面来反映战争,去反思战争。而不是刻意的去丑化另一方,这就是进步。”通扬说电影,符合你要求的电影20年前就有一部,而且导演更为鼎鼎有名,这就是斯皮尔伯格在1987年拍的电影《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这部电影对于中国来说还有异常重大的意义——这是中国49年之后第一部对国外开放外景地的电影。

这部电影非常符合你的描述,从两方面去反映战争——故事讲的是一个在中国出生在中国长大的英国小孩,生性喜爱战斗机,尤其是零式战斗机。当然啦,他父亲是一个在中国搞殖民经济的英国资本家;二战开始了,小丑屁孩跟父母失散了。于是整部电影就讲这个丑屁孩如何在战俘营里面和他的美国朋友一起与日本人打交道。导演的仁慈是双方的,在美国导演的眼睛里,所有的个人都是无辜的,无论是日本人、英国人还是美国人,作为个体,他们的身上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部多么美丽的电影啊!

但是,在这部充满人性光辉的电影里tmd里面只有中国人的形象是丑陋的。中国的佣人会在战乱时偷主人的东西,中国年轻小偷满大街撵着主角跑,中国的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去抢战俘营的菜地(把这段讲给犹太人听),最后阶段居然还出现新四军抢夺难民嘴边的食物的镜头!然后美国人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空投食物以及美好的自由生活理想。我的妈呀。一前一后两代殖民者他们在杀戮场上突然讲起了人性的光辉来,而且只有可怜的中国人是丑陋的。

这就是一种双方面反映战争的逻辑。它归根到底只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即它只尊重强者的人性。今天的美国人之所以在惺惺作态之外还会去拍一部有关日本人的电影,而且美国的主流社会还对其如此热衷,只不过是因为日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今天日本在西方世界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一直以来被他们丑化的、鄙视的中国,是不可能以正面的形态在这样一部反映战争的电影中被关注,而且还会被主流的美国社会所喜欢的——没有,没有,从来没有!甚至在太平洋战役中那些帮助美国人作战的东南亚人,那些从无与他们有意识形态冲突的东南亚战士,也从来没有被当做电影的主要部分被进步的美国人“反映”过。就是说,在那场战争中,在缅甸战区、在中国战区、在整个太平洋战区其他参与战争的两脚直立动物,他们都是猴子、猴子、tmd猴子。美国人反应战争的善良逻辑中,整个地球仪只有欧洲、美国、日本。

这种反映战争的心态,归根到底还是那种弱肉强制的潜在心理,这跟战争的本源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从特定选择的两方面去反映这场战争,貌似是一种对人性的回归。其实不过是为了一方面满足美国人自己“恩泽天下”的良好心态,以及在G7强国中一团和气的西方世界的融融和气。这种进步,它的范围如此狭窄,相比一百来年的历史,根本就没有多少进步,要它何用?!

(2)

好吧好吧,有人会说我狭隘了,误会了关注人性的伊斯特伍德,伊斯特伍德不是斯皮尔伯格。好吧,那我也就姑且承认伊斯特伍德之所以继承了美国电影界者数十年对战争观察视角的局限不过是一个无意的遗忘(嗯,遗忘了这个世界上参与那场战争的所有“不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从不需要成为被关切的对象的)。好吧,让我们姑且承认这一点。

然而这个“姑且”把这种对战争的演绎与理解推向了一个更为滑稽的境地。伊斯特伍德这两部孪生战争电影的内容,不过是以一种个体终极关怀的视角去冲击在国家理念下所产生的战争冲突。试问,在这百多年来所发生的数次大战中,又有哪一场大战是由于一个社会对个体关怀的认识不足而发生的呢?而在当今美国,当数以千万计的观众在电影院里为这种个体关怀而感动,为这种对战争反思的进步而呼吸的时候,他们同样也在支持他们的总统不断地发生战争。不对,从硫磺岛之后,他们发动了好多场战争,1,2,3,4....

对于这样一个“民主”国家,如果你要说他们对战争的认识进步了,然而他们又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战争机器不断发动战争,这是一种多么让人毛骨悚然的进步。我们宁倒愚昧一些好了。

我的意思是说,对个体的关怀,从来就与战争无关;它从未促生过任何战争(除了抢那个美女海伦...),也从未阻止过任何潜在的战争。由于它无法接触产生与结束战争的任何一点本质,那么对战争的这种反映——以最大的善意度之——也只能是与战争背景无关的自叹自艾;否则,那就只能说是电影工业的噱头,这就依然好比在路灯下找钥匙,而且只在美国人自己熟悉的那个路灯下找钥匙。它唯一的正面意义就是把观众吸引到电影院里,并且侥幸地感动得一塌糊涂;然后继续发动战争。

事实上,美国的影视界对战争反思的平均水平基本上都小学未毕业,他们的大部分作品,都比不上例如德国人的《铁十字勋章》、《Das Boot》等对战争的反思,这些都是20多年前的老电影,甚至嗯...他们连陈道明那句“天下..不杀”的水平都尚未达到。

他们所谓对战争的反思,对个体关怀的过度渲染,只不过依然是一种娱乐的消费品,只不过大部分美国观众都是在自以为善良的无意识中消费它们的。

(3)

从战争中寻求个体关怀,是一个逻辑上与社会意义上都错误到无法发笑的视角。战争的本义——无论执行它的个体是以一种怎样的动机进入的——任何一方于对方而言都是一场人道主义灾难。在这种“他人是地狱”以及“(自己)对他人是地狱”的双重人际困境中,除了可能在同一利益阵营存在的战友之情外,就个体而言,我们唯一能在战场上发现的“人性增量”只有丑陋与罪恶。如果说我们真的接触到了个体关怀,接触到了人性中柔软的一部分,那除了自欺欺人之外,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我们对平凡的生活极大的忽视,以至于白只能在极黑的玷污下方能被观察。

然而又有几个美国导演聪明/勇敢到能够承认这一点,即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下,掌握话语权的主角被染黑了,或者自身也就是产生黑的一部分呢?

通宝推:友直友谅友多闻,鹄釉扉,万里风中虎,Ruadong,tubie,高野谪客,唵啊吽,米宝,sukan,二至,桃子甜,pattern,Mtknr20,酒剑狂徒,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