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 -- 犀光

共:💬4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文摘】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

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种族

朱 泓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本文所引用的“内蒙古长城地带”这一地理概念系主要泛指我国华北、东北的长城沿线及其邻近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中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乌兰察布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以及长城沿线的陕北、晋北、冀北等地和地处燕山南北的内蒙古赤峰地区、辽西地区及京、津、唐地区。从自然地理概念上来看,该地带北以阴山山脉为界,南接黄土高原,西至贺兰山麓,东抵渤海湾。域内地貌以高原、山地、丘陵、草原为主,黄河、海河、滦河、西辽河、大小凌河等水系蜿蜒其中,万里长城横亘东西。自古以来,这里便是北方草原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发生碰撞、融合的重要接触地带。作为文化载体的古代人群的情况就更加复杂、扑朔迷离。按照中国古代文献史料的记载,从先秦时期的北方诸戎、狄,到秦汉以降的匈奴、东胡、鲜卑、乌桓、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都曾在这片土地上居住和活动过,并且毫无例外地都把这里当作他们南下进入中原甚至入主中原的根据地或集散地。长城的修筑便充分说明了该地带在古代政治、经济、军事舞台上的重要性。

内蒙古长城地带所具有的上述特点,决定了它同时兼有了古代文化熔炉和古代民族熔炉的双重属性。因此,深入开展有关该地区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的综合性研究不仅是中国北方边疆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对进一步探讨经济类型和文化的嬗变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群体迁徙的生态学和文化学背景以及五千年中华文明持续发展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原因和动力等重大理论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旨在利用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该地区发现的古人类学资料,对内蒙古长城地带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人类种族的形成、分化、发展和迁徙的历史过程进行一次研究和回顾。鉴于目前资料的欠缺,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均存在着不少空白点,因此本文的研究只能是一种粗线条的、梗概的探究、阐述和总结。即便如此,笔者仍然相信该项研究对今后进一步深入探讨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代文化、人类与环境的问题不无裨益。

人种(Race),也称为“种族”,是指那些具有区别于其他人群的某些共同遗传体质特征的人群。这些共同的遗传体质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在漫长的人种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自然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因此,我们所说的“人种”这一概念,总是在某种程度上与人类的自然地理分布有关。 关于当今世界各大人种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极大关注。总括起来,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一种可称之为“单一地区起源论”,也叫做“入侵论”、“迁徙论”或“代替论”。持此观点的学者们相信现生的各色人种拥有一个近期(大约5-10万年前)的共同祖先。也就是说,世界各地的远古人类中只有一处的人群成功地演化为解剖学上现代类型的智人。由于他们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文化、技术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所以他们一经出现,便迅速地向四面八方迁徙,替代了其他地区的原住居民,并逐渐在环境适应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的各色人种。另一种理论可称之为“多地区起源论”,也叫做“直接演化论”或 “系统论”。该理论认为现代类型的智人都是由当地的早期智人乃至于直立人演化而来的。各大人种的性状在很久远以前便存在着差异,他们各自平行发展,当然彼此之间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着某些基因方面的交流,最后演化成现代的各色人种。

上述两种理论的争议一直持续了几十年,至今尚无定论。近二十年来随着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发展,特别是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即DNA的体外扩增反应)技术的建立以及DNA测序的完全自动化,使得科学家们可以从分子水平来比较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1987年美国加尼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ebeccal Cann和Alan C Wilso n等,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线粒体DNA与人类进化》的文章 ,报导了他们对采集自原籍为非洲、欧洲、亚洲、大洋州等地的 140多位妇女分娩时胎盘细胞内的线粒体DNA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全世界现代各色人种均起源于大约20万年前的非洲的“线粒体夏娃 ”理论。尽管该理论是对“单一地区起源论”的有力支持,但近年来许多西方国家的分子生物学家,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S.Bl air Hedges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Francisco J. Ayala 、亚利桑纳大学的M. Hammer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Philip Awadana和苏赛克斯大学的Adam Eyre-walker 等人都通过自己的实验对“线粒体夏娃 ”理论提出不同见解。因此看来,现代人种的起源问题并没有因为DNA方法的应用而得到最后解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吴新智院士在系统整理了大量中国境内出土的有关古人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指出了诸如矢状嵴、印加骨、比较朝向前方的颧骨、扁塌的鼻骨、颧骨上颌骨下缘明显的转折、铲形门齿以及水平相连的额鼻缝和额颌缝等项在现代蒙古人种中的常见特征均在我国各地出土的众多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化石中具有很高的出现率,从而提出中国古人类连续发展的理论。

地处燕山山脉南麓、长城脚下的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北京猿人化石为我们研究该地区早期人类的体质特征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早在20世纪上半叶,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F. Weidenreich)在研究这些化石时便已指出在其体质特征中含有某些与蒙古人种接近的现象,并且做出有关中国猿人是蒙古人种祖先的推断。 此外,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萨拉乌苏河畔出土的河套人化石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该地区早期人类种族特征方面的重要资料。1922-1923年,法国古生物学家桑志华(F. Licet)和德日进在萨拉乌苏遗址中发现了一批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和伴生的动物化石,同时还发现了一颗人类上颌侧门齿化石。这是在我国境内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由于该遗址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之上,故被命名为鄂尔多斯人(Ordos Man),后改译为“河套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学者又在该地区陆续发现了20余件河套人化石, 人们特别注意到在这些化石上具有铲形门齿、印加骨、简单的颅顶缝等一系列与现代蒙古人种颇为相近的特征。1930年在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里发现的另一批重要的晚期智人化石--山顶洞人的资料也反映出明显的蒙古人种特征。关于山顶洞人的种族问题,过去魏敦瑞曾认为在三例保存较完整的头骨上分别表现出原始蒙古人种、美拉尼西亚人和爱斯基摩人的特点。他甚至认为这些不同种族的成员共同组成了一个家庭。吴新智院士在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具颅骨标本后提出了不同见解,认为山顶洞人代表了原始的蒙古人种,他们之间个体形态差异的存在,说明当时的蒙古人种正在形成之中,某些形态细节尚未完全形成。

随着更新世最后一个冰期的结束,人类的历史进入了全新世。此时,由于气候的转暖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生活条件也逐渐有了改善,人口的数量急遽增加。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当时各人类群体之间的迁徙和接触肯定较之旧石器时代要频繁得多,这无疑会进一步促进人种形成的历史过程。但目前已知的新石器时代内蒙古长城地带的古人种学资料并不十分丰富,有些已经发现且非常重要的材料,如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辽宁省凌源县牛河梁遗址以及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等处出土的古人骨资料也尚未正式发表,所以我们只能就已经发表的少数材料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人种分布情况做一个梗概的介绍。

1985-1987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位于乌兰察布盟察右前旗境内黄旗海南岸的庙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除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遗物之外,还在遗址中的房屋内以及房屋周围的窖穴中发现了70余具人类遗骨。 据发掘者推测,这些死者可能是在一次突发性的灾难(如瘟疫)中牺牲的。 经研究,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具有中颅型、高颅型和狭颅型相结合的颅部形态特征,以及中等偏狭的面形、偏低的眶形和较阔的鼻形。此外,该批居民还普遍具有较大的鼻颧角,说明他们的面部颇为扁平。在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各区域性类型的比较中,他们的多数特征接近于现代东亚蒙古人种,但在面部扁平度上却明显区别于后者,而与现代北亚蒙古人种比较相似。在古代对比组中庙子沟新石器时代居民分别与仰韶合并组以及毛庆沟饮牛沟A组在颅面部形态上较为接近。

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墓地位于内蒙古昭乌达盟(今赤峰市)翁牛特旗。1977年和1979年,当时的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和昭乌达盟文物工作站先后两次对该墓地进行了联合发掘,共清理墓葬83座。从墓葬中出土的随葬器物分析,该墓地为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属“小河沿文化”范畴。也有学者提出,由于在大南沟墓地的文化特征中,红山文化的因素占有主导地位,将其视为红山文化的延续较为适宜,故建议称之为“后红山文化”。 潘其风先生对采集自该墓地的4例残破颅骨标本进行观测之后指出,大南沟居民所具有的“宽而短的颅型,较宽的面宽,较大的鼻颧角等项特征显示出与北亚人种相关的性状,但较高的耳上颅高和较高的眶型则有别于北亚人种而可能与东亚蒙古人种相关。”在与古代居民的比较中,大南沟新石器时代居民“与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新开流组颅骨和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大甸子第二分组颅骨存在较为接近的因素,而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古代居民的体质特征的差异较明显。”

此外,关于“小河沿文化”还有一批人骨资料在此应该提到。1995年夏季,作者应邀前往内蒙古敖汉旗博物馆对收藏于该馆的一些小河沿文化墓葬人骨进行性别、年龄鉴定。“这批骨骼标本的保存情况欠佳,但从这些残破的颅骨中仍可观察到该文化居民的一些基本人类学特征。总的来看,这批颅骨的颅高值较大,应属高颅类型,面部较宽阔而且扁平,同时还存在着相当数量的颅骨枕部人工变形现象,与大甸子墓地所代表的夏家店下层文化中的一部分居民颇相近似。” 由此看来,该批小河沿文化人骨的基本种系特征与大南沟居民当属同一类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4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