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发展究竟需要多少能源? -- 橡树村

共:💬87 🌺171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你的感觉是不对的,注意形势的变化,请看

城市的

北京广州鼓励生二胎 夫妇反应冷淡只因养不起

http://www.net668.cn/html/word/2006-11/14/07_22_79.html

广州市人口计生局副局长谢安国日前表示,实际情况就是很多独生子女夫妇不愿多生一个,关键就在抚养成本越来越高。

不少社会学者有更深层的忧虑:独生子女夫妇们,能承担起养第二胎的责任吗?

“哪敢生啊?我们自己都还像孩子。”这是独生子女夫妇常挂在嘴边的话。已经生了一个孩子的,大多也都是家中老人在带。在采访中,极少人认为独生子女夫妇能自己“养育好两个孩子”。

25岁的小李立志做“丁克”一族,他形容孩子就是一个“定时炸弹”。他有自己的理论:生孩子就必须买房子,买房子肯定要贷“票子”。小孩还要吃喝会生病还要读书,相当于再从银行贷一笔为期18到25年的贷款,而且还款幅度会递增。

“一个人如果背上这两笔贷款,他的生命还有什么乐趣?如果再来第三笔,那还活得成吗?”小李认为,这是他们这些追求个性的独生子女无法接受也承担不起的,“自己都没吃过什么苦,不太可能为孩子去吃这种苦。”(记者林洁)

--------

农村的

先提一下,我农村四个表兄弟,只愿意生一个,他们在外打工,不想多生.

农村拆了很多学校,辞了不少老师,就是因为小孩一年比一年少

教育部2006年公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http://education.163.com/06/0705/09/2L8OHV7400291MUF.html

-----------------------------

最近让秘书统计了下我们下属公司农民工的生育问题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3822

形式真的很不乐观。

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真的要反思了,不然农村空心化10-20年以后会成为现实的。

除少数民族以外,85%是一个,10%两个,5%3个或以上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3848

这个比例真的吓了我一跳,颠覆了我对整个农村生育的看法。

统计人群包括:

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甘肃、安徽、江西、贵州、山西、湖南、湖北、陕西、内蒙、吉林、黑龙江、北京,16个省市自治区;参与人数1736人。

这个结果我已经转送我家老人,老人看后也大为吃惊。在这个调查结果中显示农村千百年来形成的3-5个孩子的生育习惯已经基本消失。

不能不说,这个结果让我震惊!很震动!

在此感谢一直坚持这个观点的老孔和其他朋友,是你们的不断坚持让我搞了这次小范围的调查。希望这个调查结果可以让一些老人看过以后,能有所触动。

当然,这个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农村生育现状,但是我认为进行一次认真的生育调查而不是泛泛的人口调查是必需的!

-------------------------

我在苏北农村的见闻

http://www.cchere.com/article/994361

关于计划生育:现在农村的孩子越来越少!我小的时候,我们这里每个村都有一个小学,我上大学的时候,生源减少,几个小学合并成一个,到现在已经是一个乡一个了!那些前几年刚建的校舍还是新的,但是杂草丛生,都已经荒废了。出于私心,我曾经跟我弟弟弟媳讨论生育二胎的事情,他们都不愿意!我是70年代出生的,我的堂弟堂妹们都是80年代出生的,他们都没有亲兄弟姊妹。现在我的那些叔叔们都非常的后悔,也非常的宿命,自己辛苦体验出来的人生智慧和社会经验,没有人可以传承,特别是生了女孩的那些叔叔们。

----------------------

尹中立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

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news/2006/08-21/776842.shtml

  我每次回安徽老家时,都要去看望一下初中的老师,这所中学离我的老家只有1公里的路程,是本乡所属的初级中学,所有的学生都来自本乡。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三个年级,每个年级有两个班,共约500人。由于条件的限制,教室小而简陋,每个班七八十名学生挤在一起,每当课间休息,教室里总是尘土飞扬。可见当时学校的人气之旺。

  但这次返回母校时,眼前的景象让我深感震惊。往日的喧嚣被一片凄凉所替代,当年有500名学生的学校如今只剩下100多名学生。据老师介绍,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少,两年前,乡政府已经决定把临近的几所初中合在一起,剩下的这100多名学生是最后一届毕业班了,等这届学生毕业之后,该学校就停止招生,我的母校将彻底关门了。往日的铃声将永远成为回忆。

  母校的兴衰促使我思考中国的人口结构的变化:和20年前相比,中国中学生占人口的比例在迅速下降,这和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直接相关的。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的生育高峰在1965年前后,1962年的出生率是3.71%,1965年的出生率是3.78%,1970年的出生率是3.34%,一直到1978年之前出生率都在3%以上,但1978年的出生率下降到了2%以下。上世纪60、70年代人口高峰期出生的人在80年代正好处于上中学的年龄,因此,才有我上中学时拥挤的场面。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上世纪60、70年代出生人口的下一代比他们的父辈少了一半多。这就是我的母校出现“门前冷落”的最根本原因。

  很显然,人口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学校生源的变化。同样如此,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

《新青年》婴儿潮:真实的谎言

http://www.quanheng.cn/xzj.asp?id=8914

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先生的论断:“十一五之后,中国将迎来第四次生育高峰。”

然而,当我们深入到现象的背后,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时,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结论。

http://www.gov.cn/zwhd/ft/rkwt/wz.htm

[计生委主任张维庆]现在是一个半的政策,生育率是1.8。如果普遍可以生两个,那可能生育率就反

弹为2.3、2.4,导致人口的反弹和回升,那对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人口压力

,对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将会越来越紧张、越来越尖锐,可持续发展

的承载能力将受到极大地限制。所以要长期稳定现行生育政策。

“中国不能放开二胎,放开了会生育率超生到2.4,因为现在政策生育率是1.4,

结果实际生育率是1.8,要多0.4,所以放开了2胎,会反弹到2.4”(注:什么逻辑

但是现在根本没有1.8,根据人口公报,2000-2005年生育人口8035万,2004年生育人口

1593万,算每年生育人口1600万吧,作为他们的父母都是70年代生人(那个时候2500-

2700万/年)也就是说这些70年代的人其实每妇女生育率是1.3多点。(教育部2006年公

告:全国小学生3年锐减1300万!)

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

http://www.macrochina.com.cn/news_speed/qyjj/20070904088195.shtml

  一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景象:当其它国家闻老龄化而色变,中国却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老龄化之时,公众不可能不在第一时间联系到计划生育政策,当激烈反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声音已成为浪潮之际,相关部门却我行我素、置若罔闻。不是说一定要立刻取消这一项基本国策,但在争论日趋激烈、现实日趋严峻之际,为国家民族千秋万代计,组织严谨的调查、严肃的讨论以决定存废、修订与否总是应该的,而计生委的行为却无疑令人齿冷。一说少生了4个亿,再说少生了4个亿,而实际上,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进步,在不受干预的前提下,生育率会自然下降,已为世界各国的情况所证实,以特定时期不变的高生育率为前置条件推论说少生了4个亿是不科学、不准确的。何况,人也不仅仅是资源的消耗者,还是资源的创造者,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本来是很值得商榷的,计生委出于人仅仅是资源消耗者的推断又是武断专横的。

  再观计生委公布的一些数据,其真实性往往令人怀疑。例如关于中国妇女生育率在1.8左右的认定,便是说,中国有80%的家庭平均生有二胎,以生活常识判断,可能吗?实际上,最近数次生育调查的结果,都徘徊在1.3以下,最后能在数字上死守1.8,往往是计生委代入大量间接数据计算的结果,问题是,谁能保证这些间接数据的准确性呢?其中很关健的一点,如上所述,是计生委有没有考虑过中国每年向外净移民至少在56万人以上?中国人的平均结婚年龄是25岁,假设平均生育年龄为26岁,如果56万能包括全部合法与非法移民,那么,在每一循环过程中,相对于中国,有1456万婴儿相当于不存于,要从出生统计中减出来,约等于2006年全年出生的总人口数;如果这56万仅仅包括合法移民,则每一循环过程中,相对于中国,可能有相当于两年总出生数量的婴儿根本不存在。所以这样说,因为移民者基本是高素质的青壮劳动力,纯青壮劳动力的输出,对于一个国家人口结构的逆影响是惊人的。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人口结构计更大规模地引进青壮劳动力,随着人们文明理念、生活态度的急剧变化,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净移出人口的数量与所占比例将急速扩大。这一切,计生委考虑到了吗?

  计生委习惯说现行政策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改变,介时中国的生育率将维持在正常更替水平,但生育率何曾是捏面团,规定生多少就能生出多少呢,如很多国家旗帜鲜明地鼓励生育,甚至给予高额物资奖励,而生育率就是达不到正常更替水平。我在小时候生活过的一个湖北村子做过调查,二胎率还不到5%,而相当多的村民,其实是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却最终放弃了。主要是因为养育成本高。20年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育成本将更高,附之以人们生活理念的变化,生育率提高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目前的城市“双独家庭”,多数人也基本放弃了生育第二胎的指标。

  人口问题当然是很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篇短文能讨论清楚的,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连讨论的余地都没有?除了民间自发形成的讨论以外。而一切讨论结果,计生委总是永远的置之不理,只是继续公布着真假莫辨的数据,下着不容许质疑的结论,不容许在主流渠道公开质疑诚然是可以做到的,但问题却不会因为不允许质疑、讨论就不发生、不存在。当年,计划生育还不是基本国策,于是,马寅初提出意见是不能被容忍的;现在,计划生育成了基本国策,于是,对国策,对马寅初理论提出意见又是不能被容忍的,形式或者有不同,悲剧却一样是悲剧。

  广州是有大量青壮劳力涌入的地方,18年后,常住人口的总抚养比也将超50%,介时,其它地方,将出现何等可怕的比例呵!20年后,谁来养活我们?全社会统筹吗?当劳动力大规模短缺,大量企业因为“用工荒”而倒闭,能够提供的物资总量减少,拿什么来统筹?巧妇就能做出“无米之炊”了吗?来自《证券时报》的消息说,迄止2006年,中国的养老金空帐额已达9000亿元,何况是加速老龄化的20年之后。

  政策、法律的正确性、必要性从来不是建立在不容许讨论的基础上,在任何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许多具体政策往往都是摇摆不定的,实施与否、如何实施,往往受特定时代的局限,有对,也有错,重要的是,永远处于被公开讨论的境地,于是对了能坚持,错了能及时做一定程度上的修正。而中国的计划生育等政策、法律,却成为了事实性的言论禁区,无疑是极不正常的现象,成就了现实为政策服务,而不是政策为现实服务的尴尬事实。联系中国实际,更令人怀疑政策、法律是否已彻底沦为单纯服务部门的“摇钱树”,国家民族千秋万代的利益已经被抛之脑后。

  20年后,谁来养活我们?现在最急迫面对的,并不是如何解决这一个问题,而是能否冲破言论的禁区,公开在主流渠道讨论这个问题以决定其存废、修订。不仅仅是涉及到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包括有关联的产业结构调整、真正的市场经济体系等种种问题。凡事辨则明,只要辨,就可能确定其利弊,找出在特定时期之内的最不坏的解决办法。人口问题上如此,其它一切问题上也如此。(来源:东北网)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