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共:💬199 🌺99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不是日军有多强,而是国军太滥

可以想象如果日军主力采从北向南攻击,在华北平原上,日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优势更容易发挥,组织防御无疑被沿长江节节防守困难得多。那时,长江一线无非是一条横向的线性防线而已,一旦切断上海,南京地区的中国军事,工业力量连后撤都不可能。实际上即便改变了日军的进攻方向,这个从北向南的威胁依然十分巨大,中国方面用被迫构成黄泛区的方法才减轻了这一威胁。绕是如此,武汉最后弃守,关键还是因为日军从北面击败胡宗南,占领了柳林,不从武汉撤退就有被切断的危险。假如双方是沿着长江顶牛,那么战斗一定还会延续更长的时间。

中国方面没有出现大规模被围歼的局面,实际上有很大程度上正是日军攻击为从东向西的原因。因为沿江的池沼,山地限制,日军的机动能力被大大限制,重炮的搬运问题也造成日军火力优势的下降。这种时候,两军在山地复杂地形中穿插能力颇为近似,要想大规模围歼中国军队就不象在平原上那样容易了

日军的机动能力和火力优势在这类文章中无疑是被夸大了, 如同老萨在有关平型关战斗中写过的一样,即便是号称精锐的第五师团,在1937年依然大量使用骡马,汽车也主要用于后勤运输.这样的装备水平是不可能象后来的德军和苏军那样实施机动和大纵深攻击的. 日军的机动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类似PLA习惯使用的穿插, 派遣有力分队利用防线空隙坚决向纵深攻击并威胁或切断对手的后撤路线,这一战术对国军习惯的一线式防御是十分有效的,所以我们在抗战其间无数次看到国军一点被突破,全线溃退的局面.

有关日军的战力水平,网友们的争论很多,个人以为,号称精锐的关东军1938年8月和1939年5月两次在张鼓峰和诺门坎与苏蒙军交战是一块试金石,可以说对比当时的苏军,即使是装备,训练较好的关东军,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可以说,正面战场的大溃败,不是日军有多强,而是国军太滥。当然我们不能否定广大国军官兵在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但蒋以及他领导下的官僚阶层,浪费了勇士们的鲜血和宝贵的抗战资源。

中国军队在抗战中没有出现大规模被围歼的原因,似乎与地形限制没有太大的关系。 与日军下级军官士兵的战斗能力相比,日军高层的指挥能力令人质疑, 他们似乎非常蔑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而病态的追逐所谓的“以寡击众”,尽管在整个抗战其间日军兵力不足的问题一直存在,但在正面战场上,也许是因为对手太差,日军几乎从来没有,甚至没有试图过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发动攻击,结果是尽管日军多次包围国军,但由于兵力不足在包围圈上留下的巨大空隙,给了国军逃脱的机会。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华北地区的扫荡作战中,日军倒是多次集中优势兵力。

遗憾的是,整个战争其间,国军没有从一次次失败中获得教训,类似的溃败一次又一次的重演在平原或山地。在后来的解放战争中,这一幕又不断上演,不同的是这次,TG的包围圈象铁桶一样。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