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功到雄奇即罪名(一篇旧文) -- jlanu

共:💬88 🌺1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复numzero先生

说袁崇焕本意是与金议和,让后金自行后退,有何依据?

这个在天聪朝的《东华录》和金庸的《袁崇焕评传》里都有提及的。

袁崇焕训练关宁骑兵以前,明军不擅野战是事实,但以“宁锦大捷”为标志,“明军部擅野战”在山海关一线已经成为历史。

看看这个联结吧,说得肯定比我详细。http://www.unitedcn.com/01ZGZZ/17MING/new_page_1336.htm

如果金兵早就认为难以固守而有撤退计,崇祯又何必非求助于袁崇焕旧部不可?阿敏丢失四城恐怕不能以“不擅守城”来解释----守城并不只有坚壁清垒一途,依城野战更具主动性----所以假如阿敏的野战能力远高于关宁军,四城并无不守之理。

当时后金军撤回辽东前,让阿敏带他自己的部队留守。后金军队当时举国不过10万人,阿敏自己的部队能有多少?而明军基本上是各地勤王的兵马,人数上肯定占优势。而且当时后金的内部情况是汗与三大贝勒联合执政,阿敏平时对大汗也并非言听计从的,天聪汗也未尝不想打击他一下。说得难听也有些借刀杀人的意思。再加上明军的总指挥是大学士孙承宗(个人总觉得他的作用不逊于袁),阿敏当然不想消耗自己的实力,打一个不可能打赢的战争。结果就撤了,回去后,天聪汗和另外的贝勒研究把阿敏终身幽禁,一直到他死。这里面是有权力斗争的方面。

大顺军兵逼北京时,崇祯也曾指望过山海关的吴三桂军。的确,如果吴三桂能有当年袁崇焕一半的忠勇,李自成能不能顺顺当当拿下北京还很难说。

吴及时赶到的话,充其量是唐通第二。

最后继承关宁军指挥权的是吴三桂,虽然当时关宁军从训练,武器,士气等各方面而言,都已经远远不及袁崇焕做主帅的时代,但从很大程度上讲,正是这支部队决定了中原逐鹿的最后结果。且不说山海关一战的得失,就是后来八旗军在对南明的战事中,如果没有吴三桂的倾力相助,胜负也犹在未知之数。在清军与大顺争天下的时候,吴三桂帮清则大顺败,帮大顺则清军将面对比崇祯在时更强大的对手,在清军与南明争天下时,吴三桂帮清而南明败,倒过来,如果吴三桂与李定国张湟言同心协力,那么把清兵赶出关去并不见得是纸上谈兵。(八旗兵入关后战斗力下降得很快,后期的硬仗大都是靠明朝的降军,特别是吴三桂打的。)

吴只是在进北京和追击李自成,攻打杀人魔头张献忠和最后进攻云贵的几个战役参加了。其余的战役他都做了冷板凳。至于说,你认为明的降兵作用大于八旗军,这个我不赞同。说吴和李定国,张苍水联合就能扭转局面,这个就是书生之见了,南明为了哪个王是正统都能打成一团。指望他们联合,比让国共联合抗日难度都大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