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城的记忆(三) -- 范适安

共:💬30 🌺4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城的记忆(三)

接上篇

http://www.talkcc.net/thread/1411640

七十年代的清凉山,远没有现在的气宇轩昂。那时,山脚下都是菜园子,有菜农种的,还有住着低矮棚户的居民在房前屋后种的,常常是鸡犬之声相闻而充满着杂乱无章的野趣。

森人的是,当时的南京殡仪馆就建在离清凉山不远的地方,那高耸的烟囱,那袅袅的黄烟,在我们不谙世事的孩童心间,初识了对死亡的敬畏。

清凉山上曾有的庙宇,素斋,晨钟暮鼓的音韵等等,都成了父辈嘴边的叹息。几间未拆的黄墙孤院成了高炮驻军的营地,军人们在山坡地上也种了不少蔬菜来增加补给。高炮部队的使命是来保护长江大桥的。他们的炮阵地被周围的居民赋予了新的名号,叫做炮台山。我曾好奇的观看过高炮部队的演练,在急促的警报声中,军人们冲向高炮上自己的炮位,转动摇把,炮口就转向了远处如练的长江,那江面上的长江大桥,像一把我们上数学课时用的小尺子,在雾霭里若影若现。

小学校的周边有驻军,就为学校搞活动增添了不少内容。无论是建军节还是儿童节,双方都会送些礼物来相互慰问。军训也是很寻常的内容,后来我长大从军的一段军旅生涯,也许就有在小学里的这段影响。在新兵连,我几乎不用老兵来教我什么,基本动作就都搞定了,为此还得了不少的表彰呢。

部队当然为小学校做了很多事,如修操场啥的,不过对我们最有吸引力的还是在清凉山上给我们放露天电影。之前,我们会共同演一些节目来铺垫一下。什么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哭哭笑笑,阿尔巴利亚的搂搂抱抱,大多是在那时候的露天电影里看到的。

损失也有,我们有几位孩子们心目中敬若女神的年轻女教师最终却牵了驻军军官儿的手,让我们在背后看了心里很丧气,有一些复杂的情感,说不清,道不明。

放学后,在清凉山上疯玩,是我小学生活的主要内容。

缝着春天,满山翠绿,有不少市民会到清凉山上挖野菜。什么荠菜啦,野大蒜啦。“南京人不识好,一到春天就吃草”的民谚在此时会体现的最真切。当然,还有夏天的芦蒿,菱角,乃至菱角梗子等,这些都只菜场能买得到,它们是在水边才有的野菜。清凉山上的野菜,最吸引人的还是荠菜,长的肥绿肥绿的,是包荠菜肉饺的好原料。男娃儿是没有挑野菜的耐性的,这通常是女娃儿爱干的活。在翠绿的山坡上,女娃儿们穿着以防乍暖还寒的红夹袄,东一堆西一堆的,好一幅“早春采荠图”呀!

到了秋天,清凉山上有“毛栗子”,还有各种浆果。我们会用竹板来片成几个裂口,将一种内核坚硬外皮如蜡的果子塞进去,手上用力一握,几颗“子弹”就飞出去了,这是男孩子们上好的土造连发枪呢。“毛栗子”是用来打牙祭的,送回家,婆婆会拿来烧肉或烧鸡块,晚上家里就有“碰香的”一顿了。

冬天有趣的事是捕鸟,南京话叫“磁雀子”,先是用桐油熬成胶,缠在竹棍子上,爬上树,用绳子绑在树枝上,要绑个几十个。然后,从山的另一面来轰成群结对觅食的鸟儿,鸟儿飞过我们缠了胶的林子,就会有几只被缠住,那时捉住的有“必溜子”,“芙蓉”,“飞花”等很精巧好看的鸟,也有麻雀等并不好看的鸟。

从清凉山往东看,就是巍巍紫金山了。从山势的走向来看,清凉山应该算是紫金山的余脉,顺着这条余脉再向西,山脉戛然而止,鬼脸城像铁栅一样紧紧束住了山势的发展,这一方面突出了鬼脸城的雄奇,又使得紫金山在绵延西向的收尾如豹尾般有力。

紫金山就是钟山,而鬼脸城是石头城的别称。

通常,人们也把南京称作石头城。

接下篇

http://www.talkcc.net/thread/1415186

关键词(Tags): #南京(大圆)#石头城(大圆)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