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草根昆虫学之"蚁"哥歪传 -- 复活

共:💬11 🌺4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草根昆虫学之"蚁"哥歪传

侃了侃与各种蜂类的奋斗史,才想起小时候接触最多的昆虫其实是蚂蚁。至于蚂蚁,也有很多有趣的回忆。据说已经鉴定的蚂蚁种类已经上万了,而排着队等着鉴定的种类估计还有一万多,但据我回忆,老家那里的蚂蚁种类不会超过10种,最常见的称为“红蚂蚁”,其实为红褐色,长约半厘米,瘦小精干;与之大小相应的是“黑蚂蚁”。这两种蚂蚁比较普及,屋前屋后,到处都有。小时候经常拎把扫帚到处打苍蝇,然后放在一只红蚂蚁旁,看这小家伙小心翼翼地接近这“嗟来之食”,用尽吃奶的力气去搬这庞然大物,不灵,绕死苍蝇转几圈后,就会撒丫子往家飞奔去搬救兵,半路遇见本家蚂蚁的话,还会停下来用触角互相问候。未几,一路蚂蚁匆匆而来,其中夹杂着几位“大官”(乃兵蚁焉,体型约为工蚁三至五倍)),只见虎背熊腰,器宇轩昂,指东挥西,让一帮小兵们将食物拖回窝去。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这蚂蚁如何知道朝同一方向用力,当然现在也还一头雾水。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红蚂蚁,小个为工蚁,大个为兵蚁。虽说是兵蚁,却从未见其打架时更勇猛顽强,倒见识了这懒汉从不干活:)))

而黑蚂蚁就没这么幸运了,你想啊,小时候对“红军”的景仰那真的是犹如滔滔不绝之江水,而对“黑狗子”的愤恨也同样是犹如滔滔不绝之江水。由此黑蚂蚁不仅享受不了嗟来之食,往往还得挨上一脚。当然黑蚂蚁也着实有令人讨厌的地方,虽然没有兵蚁,它们却异常好战,经常看到它们互相残杀,巴掌大的一块地上能聚上千只黑蚂蚁,不可谓不英勇顽强,往往都只剩个脑袋了,还死死咬住敌人不放。这个时候就刮下10来只火柴头,揉成粉往蚂蚁堆里一洒,趁它们还没来得及四处逃散,点根火柴往上一凑,利马横尸遍野。咳咳,谁说人之初性本善来着?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群殴的黑蚂蚁,似乎个头比我印象中的大,估计不是同一种,各位凑合看吧。另外,我在米国这里见过更大阵仗的黑蚂蚁群殴:三平米左右的地皮上一只垒着一只,不可计数。)

此外还有三种黑蚂蚁,其中两种体型一中一大,住在山坡上(估计住在房屋附近的都成了鸡的口粮了)。而令人痛恨的一种黑蚂蚁叫蛇蚁,其屁股上有尾针,可象马蜂那样螫人,转眼就肿起一个1分钱钢崩大小的包,虽说不痛,但经常被这玩意儿扎也挺恼火。另有一种比较令人痛苦的蚂蚁住在青杠等阔叶树上,体红易怒,有时不小心碰了它们居住的树枝,会被叮得一片片红斑,汗水一浸,又痛又痒。因其急匆匆发动攻击时,屁股翘得老高,故曰“翘沟子”(屁股之土语)蚂蚁,其学名不详。当然能溃千里之堤的白蚁老家是少不了的,后面会额外提及。白蚁虽然挂着“蚁”字却和蚂蚁没得啥亲戚关系,不过与我小时候的科研活动有关,姑且也放在这个贴子里吧。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了生存而破坏了人类的利益,于是就臭名远扬,人人得而诛之。它们就真的不能给咱们带来点有用的东西?NO,白蚁,还是很有用的一种昆虫么。)

小时候帮家里干点农活,诸如给棉花“打尖”(植物生长有顶端优势,摘掉顶芽后侧芽可以茁壮生长,从而一株棉花苗可以生出更多侧芽而增产),比较讨厌的是抗农药的蚜虫逐年增加,摘“懒芽”的时候常常满手滑腻,不知是不是蚜虫尸体破裂而来,总之比较恶心。好,蚂蚁来了,这下该够蚜虫喝一壶了吧?怪哉,蚂蚁好象不吃蚜虫嘛。蚂蚁们都干些啥呢?只见蚂蚁用触角敲敲蚜虫的屁股,一滴清亮的露珠就出现在蚜虫的屁股尖上,而蚂蚁喝饱了还扛一滴这玩意儿,乘兴而归。多年之后,当我看到“ANT'S COW”这个词儿的时候还能会心一笑,这老外也能整出这么贴切的词,可真不容易。当然,再回忆起每年嫩苗初出,一列列蚂蚁抗着白色小卵兴冲冲“搬家”的景象,方才反映过来,那哪是“搬家”,是把贮存在窝里过冬的蚜虫卵放到嫩芽上去开始它们的“牧蚜”生活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正在牧蚜的蚂蚁,其实满可爱的。)

当然蚂蚁哪有蚁胆跟人类这么邪恶的敌人做对,纯粹是为了混口饭吃而不得不损坏一点人类的利益罢了,当然为了混口饭吃也常常给人类带来一点补偿。比如白蚁,虽然罪恶难数,可也会给人们带来那么一点好处,可惜知道的人并不多,所以也不领它的情。老家有一山珍(那是相当的山珍),因其型而得名--“伞把菇”(又因其菌盖会裂成三瓣还有一土名“三瓣菇”,当然也说得过去)。每年7月下至8月中,这短短不足一月的时间,是咱极其期待的个把月,不仅有令人垂涎三尺的野果“地瓜”开始成熟,还有这极其山珍的伞把菇上市,前者与蚂蚁有关,后者和白蚁有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伞把菇照片营养不良嘛,各位又只能凑合了。鄙人当年采摘的伞把菇绝对帅气,可惜那年头人都没照过几张黑白照,哪有那念头给它们捏个影?)

老家每年的这个时候,暴热,午后一般来场“白雨”(注:老家土语,盖因雨幕密实,砸在地上白雾弥漫而得名),然后又是爆晒,而我心里就开始敲鼓,仔细设计第二天上午的巡游路线:去年哪个地方“捡”了多少朵伞把菇,哪个地方的伞把菇最肥。虽然巡游不如意的次数往往居多,但总结的规律还是成立的--每年会从特定的几个地方长出伞把菇来,所以我也想问个为什么,于是某一次特意抗把锄头,挖,使劲挖,可伞把菇那黑色木质化的根似乎没完没了,不知有多深,终于放弃了。直到多年后,I HAVE A DREAM!伞把菇朵朵开,钞票滚滚来。由此查资料,咱要种伞把菇赚钱,咱要赚大钱,结果一查就泄了气。伞把菇者,又名白蚁菇焉,顾名思义,本来是白蚁们在窝里养的一种真菌,平时白蚁就食用该菌的菌丝,到了夏天,气温湿度合适,该菌就思凡破土而生出子实体,有菌盖如伞,菌杆如柄,如果(当然那是不可能的)能终老(也就两三天),会产生数以亿记的孢子,漂洋过海去扩张。

(够长度了没?先歇口气吧)。

元宝推荐:爱莲,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