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驳 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任爱杰之 第二拍

这一帖基本是资料帖,有网络就是方便啊,加上图片,资料多,比较的长

所以分为两个部分 战国里的长度 和 “长里”和“短里”的问题

先来看“任老师”的“论点”

2 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轴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战国时候的尺比明朝短三分之一左右。战国的百里,也就是明朝的六十多里。

“自秦以来,大致六尺为步、步三百为一里,很少改变。”陈梦家《亩制与里制》

看图说话

1 先秦时期度量衡单位量值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中国历代度量衡单位值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3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发展演变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战国里的长度

“任老师”在主帖中信誓旦旦的说战国时候的尺比明朝短三分之一左右。战国的百里,也就是明朝的六十多里。

下面开始一一抽之,

首先,从上面三个图中我们看到:

1 东周的尺长度是可有据可考的,一尺为今23.1厘米,但是战国……好吧,虽然还没有资料证明魏国的尺长,我们就姑且用东周的尺长度吧,假设魏尺也为23.1厘米;

2 在汉代,东汉和西汉的用的“长里”略有不同,可信的数据是:

西汉“长里”为417.53米 东汉晚期“长里” 约为 433.56米,

查表得知,汉尺长折合今23.1厘米 根据篇首孙家梦先生的里长确定方法可知 6*300*0.231=415.8米

与上述汉代里长数据相差不多。

3 再查看一下明代的尺(注意是量地尺,而非营造尺或裁衣尺),折合今32.7厘米,

那么,“战国时候的尺比明朝短三分之一左右”这个判断确实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 “任老师”紧接说“战国的百里,也就是明朝的六十多里。”

我们先来计算明代的里长,按明量地尺32.7厘米算,

明代里长为6*300*0.327=588.6米 百里长度为58.86千米

这个数据与剑桥明代中国史中给出的数据1里=1/3英里=0.533千米很接近 (1英里(mile)=1.609千米)

既然“战国时候的尺比明朝短三分之一左右”,那么战国的百里长度也就是明朝百里长度的2/3了

按陈梦家先生的里长原则,明朝百里58.86千米 ,战国的百里长度为 58.86*2/3=39.24千米

按剑桥明代中国史中的明朝百里53.3千米来算, 战国的百里长度为 53.3 *2/3=35.5 千米

这里再给出一个数据,田径中的马拉松全程长度为42.195千米。

诸位比较“任老师”所描述得出的战国百里长度:39.24千米 或 35.5千米

原来……真相啊,魏国的“武卒”原来都是个顶个的马拉松选手啊,作为一个有良心的历史学家俺是泪流满面啊

“任老师”您还坚持“日中而趋百里”是长里吗?

您大概是忘了他们在开着11路拼命“日中而趋百里”的时候,同时还要“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吧?

难不成您认为“魏之武卒”其实是步骑兵,人人都有马?

或者他们是步卒,但都是反穿了红内裤的战国版superman……

《红军第一军团长征中经过的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中给出的数据:

10月第一个月行军里程基本在60—90里之间,共行军11天,计860里,平均每日78.2里

11月行军24天,计1530里,平均每日63.75里

而遵义会议后的1935年2月由于需要摆脱国民党军追兵,28天内有26天在行军,计1620里,平均每日62.3里

3月行军24天,计1535里,平均64里。

比较“任老师”所描述得出的战国百里长度:39.24千米=78.48里 或 35.5千米=71里

看来魏国的“武卒”们行军能力远远超过红军啊

再给一个人口寿命的数据,

大约在两千年以前,人类的人口平均寿命约为20岁;

满清时人均寿命33岁,民国时人均寿命35岁,

1980年,世界人口平均寿命已达61岁,发达国家为72岁,发展中国家为57岁:

难道“任老师”认为平均人口寿命20岁的古人体质会比平均寿命60上下的今人更好?

以至于他们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还能半天跑出近40公里?

二 “长里”和“短里”的问题

“短里”一说出于周髀算经,事实证明,“长里”和“短里”一样,都曾经被同时使用过。

但是……

任老师在一个被删掉的帖子里以异常肯定的语气告诉我们说--“这个“短里”中国不用”

(同时“任老师”还很有风度的问我道“您这么喜欢用“短里”,莫非您是高丽**或是日本**?”

对此俺只能很遗憾的回答“有风度的任老师”:俺既不是高丽**也不是日本**,让您失望鸟

“任老师”接着又在这个帖子里用异常坚决的语气声称 魏国根本不用短里,“短里”说是早被批臭了的

闲话不多说,来看资料吧,都是现成的。

1 “短里”的长度问题

《周髀算经》原名《周髀》,是中国《算经十书》之首,其实际上是中国最早的数理天文学著作,用数学方法阐明盖天说和四分历。

书中起始有“昔者周公问于商高曰”和“昔者荣方问于陈子曰”及“吕氏曰”三节,

可基本推断这三部分内容大致形成于公元前3世纪后期《吕氏春秋》编成前后。

而后来的部分则可能成书较晚些,但也不会晚于公元前100年。

至于作注的赵君卿大约是东汉末年至魏晋时人,也在公元3世纪左右,

《周髀算经》中载:

“陈子说之(荣方)曰:‘……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髀者,股也。正晷者,句也。正南千里,句一尺五寸。正北千里,句一尺七寸。’”

夏至之日,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而其八尺之髀有晷一尺六寸,则有约11.31度的倾角,那么其位置大约在北纬34.81度附近,这和古代普遍认为的天下之中洛阳的纬度是基本一致的,也符合周代都城的情况。

往北千“里”后,晷变为一尺七寸,则倾角为12.00度,约在北纬35.5度附近。

往南千“里”后,晷变为一尺五寸,则倾角为10.62度,约在北纬34.12度附近。

而北去千里大约相当于(35.5-34.81)*40000/360=76.67公里,

南去千里也大约相当于(34.81-34.12)*40000/360=76.67公里。

那么,陈子和荣方时所述及的“里”就是“短里”无疑,大致为76.67米。

2 “短里”被使用的证据

《周髀算经》后面还引用“吕氏”的说法:“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吕氏春秋》卷十三《有始览》第一篇也称:“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有始览》中关于“四海之内”里程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但是如果用《周髀算经》前面部分出现的“短里”来加以考察,我们会有新的发现。

将一“短里”等于76.67米代入东西、南北的里程可得,

东西之境大约为2146.76公里,南北之境1993.42公里,这个数值实际与后来秦帝国所统一的疆域相吻合,即相当于当时人们对“天下”范围的认识。

“四海”很可能是指东海(今黄海、东海)、南海、西海(今青海)和北海(今渤海),那么“四海之内”就与“天下”实为一体。

由此,《周髀算经》的记叙表明,中国“短里”概念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末期,并保留在了《吕氏春秋》当中。

从《周髀算经》中得到的结论是可靠的,即中国战国时代曾使用过“短里”,其数值和公元3世纪时海东韩倭各国使用的“短里”颇为相近。

3 “短里”使用的旁证

再来看看其他的旁证,来考察一下中国古代在有“长里”存在的情况下,

到底是不是如“任老师”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是“不用”短里的。

(1)《汉书,东方朔传》 载:

“(汉文帝)时有献千里马者。诏曰:‘鸾旗在前,属车在后,吉行日五十里,师行三十里。朕乘千里之马,独先安之?’于是还其马,与道里费,而下诏曰:‘朕不受献也。其令四方毋求来献。’”

这里的五十里、三十里自然都是汉代的“长里”,以西汉里长417.53米计大约是21公里和12.5公里。

然而,汉文帝以此“千里马”一日千里为由拒绝接受恐怕未必是真的觉得其脚力过强吧。

诚然,1000西汉里合417.5公里,胜过车仗队伍速度的20倍,即使是今日常见的赛马恐也不能有此脚力。

“千里马”之说古已有之,相传周穆王曾乘千里马讨伐叛乱的徐偃王,大宛宝马也冠此美誉。

我们可以把“千里马”当作夸张的艺术手法,但如果将其解释为每日行1000“短里”的话则仅有80公里,这个速度与后世骑马日驰通常之数150“长里”即65公里上下相错不大,而且和车仗速度仍然可比。

(2)《九章算术,盈不足》中称:

“今有良马与驽马发长安至齐。齐去长安三千里。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驽马初日行九十七里,日减半里。良马先至齐,复还迎驽马。问几何日相逢及各行几何?”

这里“良马初日行”的193里按照西汉“长里”计为80.6公里,按照东汉“长里”计为83.7公里,都和1000“短里”之数接近。这再一次映证了“千里马”所指为“短里”。

(3)三国魏王肃编成的《孔子家语》《致思第八》引子路语:

“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这里的百里如果是长里的话,就达到40多公里,这是要花上好几天才能完成的路程。为二亲负米旷日至此,将舍二亲独处于家中否?这恐怕也不能再视为行孝道了。

如果是“短里”,则为8公里左右,若交通道路状况尚可,即可1日内步行往返,这样的距离也和人力所及相近。

(4)《三国志》《庞统传》裴松之注所引张勃《吴录》载:

“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

后来中华书局在校刊的时候,以为“三百里”过大,遂改为“三十里”。

30东汉里大约相当于13公里,是合理的。然而,300“短里”大约相当于24公里,又何尝不是合理的呢?而采用“短里”来解释不用随意更改字句,不是更为妥当吗?

(5)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二年律令》,内记车牛:

“重车、重负日行五十里,空车七十里,徒行八十里。”

庞统所说的“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正是“重车、重负”的情况,50西汉里合20.9公里,与300“短里”又很匹配。这难道只是巧合而已吗?

于是,三国时代的庞统也仍然使用着含有“短里”概念的话语,

虽不能说当时也在一定范围内通行着“短里”,但这至少说明之前有使用过“短里”的迹象,驽牛日行之数在“短里”使用时期已经约定俗成。

最后一条资料重量级的资料

《荀子》《议兵》称:

“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里荀子说三晋中的魏国挑选“武卒”,需要他们身穿铠甲,背着弓矢、长戈和三日的口粮徒行,从日升至日中趋“百里”。

这里的“百里”理解为“长里”的话合40多公里(按秦里算),那么战国时期魏国“武卒”的奔跑能力个个都超过现在最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了,如何可能呢?

《汉书》《陈汤传》载:

“汤曰:‘……且兵轻行五十里,重行三十里……’”

这是当时汉步兵行军的实际情况,轻装上阵每日50“长里”,重装上阵每日30“长里”。

魏之“武卒”显然属于“重行”,则他们的速度应当不会超过汉军所行30“长里”合12.5公里太多。

由此,“日中而趋百里”只能指“短里”,如以80米计则“武卒”半天走8公里,考虑到后半日的步行速度会因疲劳而有所下降,他们与汉步兵的行军能力是相当的。

魏国招募“武卒”的规令中无疑使用了先秦“短里”。

结束语:

还是那句话,“任老师”,到底是谁“令人笑掉大牙的缺乏常识”?是谁在“不顾常识的信口开河”?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