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古代士兵的行军速度 -- 任爱杰

共:💬327 🌺33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看您说了这么多,还是驳斥一下您的错误理论吧

唉,您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连“千里马”这种文学夸张都弄上来做证据。

您那个初中生跑不到三分半,已经有很多朋友回了您了。我想,如果您自己的体力不如人也不用一棍子打死所有初中生吧。而且我原文说的是

“好像不少并非身强体健的初中生就能在三分半中跑完一千米了。”
如果您连小学语文都理解不了也就不用再给您解释了。

好吧。关于您的第二拍,这里回答您:

武卒问题

首先,您抓了一堆图片上来,我没看出哪一张图支持您的“短里”说?(顺便借用您问我的话问一句,您得到作者的授权了吗?版权啊!)倒是指出东周尺为23.1厘米左右(出土文物)。然后按您自己所说明量地尺32.7厘米。不是短了三分之一左右?好吧,我承认不够精确,是短了百分之三十好了。按您自己计算的结果,战国百里长度为35.5 千米到39.24千米。这的确是马拉松距离。但是您老兄跑不了马拉松,别以为别人也是软蛋啊。就算武卒一天只行军六个小时好了。每小时不过行军5.9到6.5公里罢了。很难吗?马拉松的世界最好成绩一般是两小时出头一点(出处:国际田联世界知名马拉松比赛男子最好成绩一览)。不过也有跑得慢的。英国人劳埃德·斯科特2003年用了6天多才跑完这段距离。这倒是符合了您的“短里”说。每天才跑7公里差不多是您的一百短里(每里77米)。不过人家是白血病患者,而且背了60公斤重的潜水服(出处:英一患白血病男子创马拉松最慢纪录),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为了受白血病折磨的儿童筹款。您如果认为魏国武卒连白血病人都不如,咱也没办法不是?

你给的红军数据其实已经证明了我的话。武卒和红军的行军速度相差不大。比较71到78.48里和62.3到78.2里有很大的意义吗?只不过说明大家的机动能力差不多而已。

再说您给的那个寿命问题。呵呵,在您看来寿命和体质成正比?真不知道您从哪里能够得出这个结论的?古代没有抗生素,得个感冒就有可能死掉。来个瘟疫就死一大片。古代生产力低下,来个天灾就要死一大批,古代战争频繁,来个战争就要死一大批。但是这并不能够说明人的体质不好。就好比某人平时身强体壮,但出门就给车撞死了,我们也不能认为这是因为这人平时体质不好吧?

“长里”和“短里”的问题

我告诉您短里出自对《周髀算经》的推算,您还真就把它找出来了。很好,百度是个好东西。至少比您原来说的什么周穆王会西王母之类的神话要有力一点。

《吕氏春秋》的话是不可信的。这段话的全文如下:

凡四海之内,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水道八千里,受水者亦八千里。通谷六,名川六百,陆注三千,小水万数。凡四极之内,东西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南北亦五亿有九万七千里。极星与天俱游,而天枢不移。

按照您的短里说,东西两极五亿有九万七千里合现在多少里?

《吕氏春秋》的说法出自《山海经》。这里说的“四海之内”就是字面的意思。盖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大陆在四海之中的关系。

所以拿这个来作为“短里”曾实际使用的证据是不对的。对了,省得你继续百度了,坚持“短里”说的山名宗纲老兄削足适履得说

“四海”很可能是指东海(今黄海、东海)、南海、西海(今青海)和北海(今渤海),那么“四海之内”就与“天下”实为一体。

按您引用的计算,短里最多是天文学上的一个特殊单位罢了。就好比现在说到“兆”,一般用法是指“万亿”或“亿亿”,只有用在特殊单位上,例如频率,才指“百万”,例如“兆赫”。

您下面举了一堆所谓的“短里”使用“实例”,其实完全是经不住推敲的。

“千里马”那个,您也是从山名宗纲老兄那里抄来的吧?请问一句,山名宗纲老兄前面说“

这里的五十里、三十里自然都是汉代的“长里”,以西汉里长417.53米计大约是21公里和12.5公里。
”后面为什么要用“短里”来算千里马呢?难道给皇帝起草诏书的都是脑残?要在一句话用两种不同的单位还不特别指出?山名宗纲明显是在那里强辞夺理罢了。

《九章算术》那个例子更是胡来。《九章算术》的编纂年代大约是在东汉。东汉的“齐”的地望相当于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按您的短里说,一里是77米,三千里就是231公里。您自己去地图上量一下两地的距离。看看是这个距离的几倍?

另外“良马”就是“千里马”?又是一个削足适履的论证。别忘了,题目里还有“良马初日行一百九十三里,日增十三里”。而按照书中给出的答案

一十五日、一百九十一分日之一百三十五而相逢。良马行四千五百三十四里、一百九十一分里之四十六。驽马行一千四百六十五里、一百九十一分里之一百四十五。

良马的平均日速度是约283里,而到最后那天的速度是约388里。按您的短里说最后那天都日行两千多“短里”了,真是“双千短里马”啊。不过,这么算的话,那从齐到长安如果是三千短里的话,跑个来回也就三天啊?

子路负米的那段也是任意发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说: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可见子路是身强力壮之人。负米并不是每天都要干的活,为亲负米百里之外又有什么不可能的?难道您认为子路是白血病患者,每日只能日行百“短里”?而且“事二亲”,并不是说二亲就瘫在床上动不了。二亲要吃米,子路跑到百里外背回来,二亲也不会有啥问题。敢情某人的父母让某人去远处米店背趟米回来,某人就成了不孝?

《庞统传》的原文是“三百里”。中华书局认为在传抄中抄错了而校勘也不稀奇。山名宗纲老兄为了论证自己的说法就硬说人家说的是短里岂不是削足适履?“三百里”和“千里马”一样,不过是个夸张的说法。

后面引用《二年律令》就更为荒谬。《二年律令》是汉初之物。汉初已经规定用“长里”。到了汉末庞统反而会去用“短里”?

关于武卒的问题,前文已经论述过。这里不再重复。不过我还是想问问您百度过我关于张仪说魏王的问题了没有?

如果您忘了,这里提醒您一下:

张仪游说魏王的时候说“从郑至梁二百余里”。顾炎武读到这段记载说“《史记》:“张仪说魏王言从郑至梁二百余里,今自郑州至开封仅一百四十里。”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荀子约生于(前313年) 死于(前238年)。所以远远晚于张仪。

张仪游说的是魏王。他说“从郑至梁二百余里”,合明末清初(顾炎武是遗老)的一百四十里。呵呵,魏国的里有多长不就是明摆在那里了?

好吧,就算您说的“长里”,“短里”和现在的“公里”,“华里”情况一样好了。那么现在说“一里”指的是公里还是华里?如果不说一公里,当然是指华里。也就是说,如果有这类情况存在,要么“短里”会特指,要么“长里”会特指。但是您给的例子,全都只有一个单位称呼,“里”。而在论证中一忽儿用“长里”,一忽儿用“短里”,反正怎么能凑上就怎么凑。

这就是生搬硬套,拼凑证据。不过考虑到这也并非您的原创,而是主要来自山名宗纲这个日式网名拥有者。我也就不为己甚,谨在此向您孜孜不倦的百度工作表示敬意。不过还是继续借用您的话“您得到作者的授权了吗?版权啊!”

关键词(Tags): #长里#短里#行军速度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