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原创】窃明窃明,谁在窃明? -- 黄花2003

共:💬30 🌺4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窃明窃明,谁在窃明(续)

填坑了。。。。。。

来点无厘头。看完了《窃明》,好家伙,窃明的原来是袁崇焕!

证据,有。不过要重翻《窃明》,让我很烦,就简单点好了。有兴趣的自己去翻。

首先,我们要在历史和小说之间划条线。因为,历史本身(不是历史研究)是没有可能性的,你要拿历史说事,你得说出发生过的事。比如说,你可以说,我们不能说如果没有清朝,中国就很快出现资本主义,因为这是没影的事,也许中国会变得更糟粕也不定。但小说可以,王小波引用卡尔维诺的话说过:小说有无限种可能性,又说‘小说“可以让人投入澎湃的想象力。对待历史和对待小说,是不一样的,不能混淆。就说三国,如果是看待历史,曹操这个人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坏。如果是看《三国演义》,你就可以说:这个人还真坏!还有诸葛亮,在历史上没那么神,但在《三国演义》里边,他就是!象”空城计“、”草船借箭“之类的好事,历史上也没有。但你如果说是小说三国,那还真有,白底黑字假不了。最糟的是,把历史和小说给弄混了。为了不引起争鸣给弄进争鸣区里,还说说三国。你要说曹操是好人,是英雄,被罗慣中给抹黑了,我们要一致声讨和抵制〈三国演义〉。这就不对了,〈三国演义〉只是一本小说呀。现实是,小说奸臣曹操和历史上的能臣曹操相安无事,老百姓眼中亦神过妖的孔明和学史者眼中能力并没那么强最后累死的诸葛亮也不矛盾,就是看历史和看小说,用了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样是小说,同一段历史,也会有种种可能性。如太平天国历史,你可以写洪全秀们怎样高大全(至少是前期),曾国番们是如何的封建和残暴;也可以写太平天国的愚昧、荒诞、破坏,也可以写对手的力挽狂澜;也可以公正一点,写一写那里危难的中国和艰难的农民军和同样艰难的清廷。

如果能把历史和小说分开来看,也许,〈窃明>里边的袁崇焕就没那么不堪,“争鸣“也少一些。当然,关注度就没那么高了。但怎么说,小说不是历史,区别开来比较好。

得承认,国宝对那段历史的了解是我包括好多人是无法达到了,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我就不做了。所以,我就从来断小说版的袁崇焕窃明。但小说版之前,我想插个现实版的。无厘头么,大家原谅一下。

(现实版)

不管是卖国还是窃明,都得看他的行动。也部分同意这种看法,谁叫古人云:听其言看其行呢。但,我不能说:我不需要为一个窃明者辩护。因为,我也不能说:袁崇焕是个窃明者,所以他窃明了。这是要被欧的。也因为,现在的法律告诉我们一条刑事审判原则:无罪推定原则。一个人未经审判,你就不能判定他犯罪了,说他是罪犯,就是上了手铐,也只能说是“嫌疑犯”。这条原则的好处就是,宁可放过一千个坏蛋,也不冤枉一个好人。因为,西西河里的都是好人,你不想被冤枉吧,哪怕放过一千个坏蛋,也不能冤枉到你头上,对不对。在这个原则下,我们得说,判一个人窃明,得有证据;不仅如此,专业话里说的,还得证据确凿,各个证据之间相互支持,形成 证据链。在这个基础上,事实清楚,下一步才可以依法裁定。而,用什么法,要慎重。因为,法律也可以说是“看法”――作为一种规则,它可以作为判定哪些行为违不法。现实中我们也知道,人和人的看法是多姿多彩的,同样的事物、事件,一千个人可能真的有一千个观点。一千人有一千个哈姆来特。让春秋时代的人看来,伍子胥卖楚国了,但并不觉得咋地。相反,如果老伍父仇不报,那就太牲口了。具体到,鉴于卖不卖国这帽子太大,我觉得这标准还是要严格点好。我的意见是:不能靠推测。

为了说明上面的理由,我举个例子。不久前出现的“南京彭宇案”。外链出处一审判决中出现的问题是:该案法官把审案当写小说了。如果是写小说,作者就可以首先判定:现在哪有那么好的人,肯定是年轻人撞了老太太,怕老太家人找他算帐,就送了医院,没想到那么严重,怕出巨额医药费就抵赖了――先来个“有罪推定“。然后,虽然没有确凿证据,但也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于是,就推测起来――“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所以,怎么着被告得出点血了。说实话,当时我看的是中央台的一节目,当时就跳起来了。你是法官,是在审案子哩。老太太根本没什么确凿证据。相反,被告还有一目击证人出庭作证。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审判的结果应该是向被告方倾斜的。审理的法官可能又犯了传统“和稀泥”的习惯了,虽然事实不清楚,那就和谐一下吧,两边各负一些,你多少他多少,大家结了吧。我当场就对那口子说:这法官就不怕社会影响?结果,我真给我说中了。后来在网上就看到,还是南京,另一老太太(中风?)倒在大路上起不来,旁边围了一堆人,有些人看不下去想出手却被旁边的人告诫:你不记得彭宇事件了?最后老太太躺了几小时,才被闻讯的女儿扶起来。呜呼!。。。。。。。

这就是把现实当小说出现的社会怪象。

引申出来,把小说当现实,把写小说的当法官,也一样糟粕。因为我们不是旁听庭审的,实际上大家如果去庭审一定觉得头晕脑胀,一头雾水。而如果你去看港片《法网柔情》之类的电影,当然很精彩,虽然看过实际的庭审你知道这不是那么一回事。同时,写小说的把自己当法官也一样糟粕,因为你不专业,不一定有法官的素质,审案还是交给专业人业来干,来点虚构,再加个声明“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就对路了。拿历史小说来说,就不必要写着小说,又把自己当历史学家,历史学的严谨和小说的无限想象力毕竟是有冲突的。

(小说《窃明》版)

废了那么多口水,现在我终于可以“有罪推定“,施展乾坤大挪移,来个”大胆推测,大胆求证“了,小说么,你拿我怎么样?哈哈。。。。

首先声明:以下的说法,基本在《窃明》框框里面,同时基本靠推测,如跟历史相同,纯属巧合。

前面说了,部分同意国宝的行动说,不管是卖国还是窃明,都得看他的行动。这只是一方面而已。因此也看出小说家毕竟不是审判专家呀。比如说,我们要判一个人卖国罪,中华人民共和国叫“背叛国家罪”的话呢,光卖国是不够的。首先,从刑事审判理论来说,犯罪构成包括:主体要件(什么人实施才能构成犯罪)、主观要件(故意或过失)、客观要件这(实施什么样的行为,靠什么样的社会危害)、客体要件(侵害了什么受法律保护的利益)。结果我们看出,行为也就占四分之一强。为了不争鸣起来,就不说叛国了,举个简单点的:杀人。比如说:杀人偿命。这句话如果是平时场合,我就不能跟大家抬杠了,因为这很无聊,而且有被受害者家属殴打的危险。可是我要是杀人了,你说杀人偿命 天经地义,因为你有杀人的行为,无需辩护,你去领死吧。我就要拼命辩解了:杀人不一定就是杀人犯!道理单单呀,白痴杀人了,隔壁十三岁的小强杀人了,结果,法官说他两人属无刑事责任能力人,没事,该回家就回家,家长看好点哦。因为不符合犯罪的主体要件。而我杀人最后也没事了,因为俺是“正当防卫”,不仅不该判刑,而且应该戴大红花。

大家看清楚了吧,我杀人了,但不一定就是杀人犯。

所以,是不是也可以这么说,袁崇焕有卖国行为,但不一定就是卖国贼?

可以的,起码我但保证在《窃明》里看到了,按照我小说式的推理方式,对于袁的卖国行为,我的最终结论是:袁崇焕是在窃明。

先说,帮大家解释一下,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黄石那么恨袁崇焕?他可以恨一个人,但没有哪一个人象袁崇焕恨得那么彻底,恨得那么深。如果有机会,我想他是不会放过吃袁肉的。而其他人,象敌人,他可以一面骂建奴,一面不断表现出对皇太极的佩服;也可以对弱智的崇祯表示感恩,也可以跟见到敌人跑路天下第一的关宁军将领关系融洽;甚至,可以把历史上铁板梆梆的卖国贼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祖大寿称兄道弟,百般拉拢。而只有袁崇焕,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没一句好话,最后一口咬定:袁崇焕,卖国贼!因为,他们是真正的对手。

为什么?因为黄石很清楚,《窃明》里只有袁崇焕是他真正的对手!准确地说,窃明的对手。汉奸也可以趁机TJ,扼杀于未然,而却深知袁崇焕性格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放松,这就极大危胁到黄石一号《窃明》男主角的地位。而实际上,袁崇焕在〈窃明〉中还差点成功了,黄石这太祖也差一点TJ。是可忍,孰无可忍!

还有,袁崇焕在〈窃明〉里对女真族同胞作战中的一些表现极糟,甚至是不可思议。连黄石的狗头军师们都不知道袁不知在卖国呢还是卖狗肉还是什么东西,只能归到工作能力上面。而黄石也只是更进一步点明是袁的道德问题。我们知道,中国人至少从明朝到现在,老爱把所有的事归结到道德上来,结果现在我们知道了:道德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也不能解释一切。事实的真象总带有功利性。

我开始也不得其解,书中的解释也不能满意,真是袁崇焕的无能或者卖国?看到尾声,终于掩卷而叹:吾知矣,袁崇焕原来是想窃明!

不这样,你就不能解释袁的一系列行为。我们可以从〈窃明〉中作者的感言中找到端倪。请看感言中列举的袁的卖国罪行:

一、 不经国家允许,与敌人议和;

二、 将粮食等战略物资卖给敌人;

三、 杀害已方抗敌将领;

四、 作为一个战区负责人,却把友军从关键点掉走,导致敌人成功入侵;

五、 身负守土重任,眼看敌人入侵国土,不抵抗不报警。

黄石他们认为这是袁为了卖国而这么做的。袁本来到东北是为了名,又好吹牛,不是在皇帝跟前说“五年平辽”吗?现在平不了怎么办?议合,但皇帝又不肯。眼看到期就可能被**,干脆引狼入室,让建奴打到京城,逼皇帝议合。是这么个逻辑吧?如果错了别欧我,我看书都是“观其大略“(萨苏说的,哈哈)的,重翻〈窃明〉对我来说又是个负担〉。。。。。

这种观点很勉强,其实换上我的观点,大家伙一看就明:袁崇焕这么做是为了窃明。我还想暴个料:袁崇焕被换掉了,准确地说,这是一种不同于黄石的穿越,不是人的穿越,而是灵魂,袁崇焕被一个穿越者的灵魂钻进了脑子,具体参考同朝代的〈回到明朝当王爷〉。这一点黄石我想是知道的,也造成了“同行是冤家“的情结,一开始就感受到巨大的威胁,并对他产生了深深的敌意——不这样,怎么能解释黄石对袁崇焕近乎偏执地仇恨?!

你说我为什么能这么推论呢?我就要说你了:小说有无限的想象性,黄石能穿越,袁崇焕就不能?黄石能窃明,袁崇焕就不能?

跟黄石一样,从小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也竭力阻止建州女真对中原的入侵和对华文化的破坏。所以,当他有了机会,就抛弃当地方官捞大钱地机会,义无反顾地以一名文弱之躯北伐,投入到抵抗女真的抗战的最前线。可惜的是,现实总是残酷的。我们这位穿越者也许学历不高,也许还未成年,结果既不能发明新式武器和培养新式军队,也缺少正确的手段,结果是束手无策,回天乏力呀。他从教课书中了知道建州的利害,又在接触中对女真的实力有了深刻的体会,自己手下又是一群废物。无奈之下,只好考虑跟女真友相处,以合议来争取时间。同进也考虑到中国到明朝,已跟外夷议合等于卖国,只好一个人偷偷摸摸地干――这种苦有谁知。可东北还有个毛文龙,还偏偏在这事上净给我捣乱,你怎么不明白我的良苦用心呀?杀了你,我也是不得以而为之,为了中华民族,就让我背负这千古骂名吧!这也是我的原罪!卖粮食给女真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游牧业在古代就是一种脆弱的生产方式,又遇上百年不遇的小冰川气候,游牧业遭到巨大地打击,游牧民族兄弟没东西吃了,就会成为一群饿狼。狼不饿的时候都那么凶了,何况。。。。。还是喂它点东西吧,总比窜进家里抢好。。。。。没想到,最后饿狼还真要闯关呢!我想想,让我想想。。。。。。有了,干脆引狼入室,借建奴窃明!!!建奴想入关抢东西么,就让他入关,而且我还要为他提供便利,反正历史书上也说了,这次北京没事。建奴打到北京城,到时我就去勤王,然后就要求率部进城,进了城以后嘛,哼哼哼哼,还不是我说了算。先控制崇祯这白痴,赶走建奴后,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政权,最后自己干皇帝——我要窃明!!!!!自己当皇帝就是好呀,没人约束,可以聚精会神闹革命。嗯,先来个改革开放吧,然后提倡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两个基本点五百年不放松。中国特色的工业革命也可以考虑了。。。。。。中国面目焕然一新,建州?早该统一到祖国大家庭,就叫他们满族吧。。。。。

现在,不用解释,你们终于理解袁崇焕后来的一系列所谓“卖国行为”了吧?

可是,明末最可爱的人袁崇焕不知道,另一位史上最黑暗的穿越者黄石正在阴暗地角落用阴森森的目光紧盯着他!

我们有理由相信,黄石给崇祯写信,对袁崇焕率部进城的事告了秘。一个天才的窃明计划破产了。。。。。。。另一个穿越者趁机窃取了原本属于袁崇焕的胜利果实。

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欺骗得了一时,欺骗不了历史,让我们来还给袁崇焕一个公道吧。袁崇焕,才是真正的窃明者!

谨以此文向真正的窃明者袁崇焕致敬!

后记

等等,《窃明》中最后明明是黄石窃到明朝,袁崇焕不是栽了吗,怎么又说袁崇焕是真正的窃明者?

答:历史上有黄石这个人吗?!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