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南进的背景回顾 -- 电子赵括

共:💬45 🌺100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南进的背景回顾

“陆军北进,海军南进”,这似乎是明治末年以来日本“理所当然”的选择。然而无论这个北进还是南进,其具体内容并不明了,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同人士间也有不同的理解。所谓的南进北进之争,想理出一个历史的清晰脉络,也并不是简单的事情。而如果回顾明治末年以来的历史,与“北进”对比不如说“南进”一直是日本政策重点。

所谓南进,大致应该是向南洋东南亚方向进军;而所谓北进,则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的东三省和俄(苏)的西伯利亚地区为目标,还包括了对中国大陆的经济政治军事膨胀主义,所谓的“大陆政策”。例如1936年改订《帝国国防方针》时,海军军令部作战课长福留繁向陆军参谋本部作战课长石原莞尔提出“北守南进”时,石原误以为“北守”的意义为放弃在东三省的经营而予以反对,而福留的本意为确保东三省的同时放弃华北分离工作。可见日方的“北进”概念范围广泛,对华侵略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北进策略的一部分。

作为政策的实施,两种理论当然都有其相应的假想敌。1915年德富苏峰监修的《帝国的国防》中便提及,日本的军备扩充应该以海军为主导,以陆军为从属。并认为陆地上的发展将导致同俄(苏)的冲突,海洋方向的发展也无法避免同英美的冲突,同时认为将在华政治经济势力扩大到长江黄河流域的努力将导致同英美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政策自然对俄美两国均抱有戒心。事实上早在1907年日本的《帝国国防方针》中就规定了陆海军的训练分别针对两国。

但是对于日本有限的国力而言,同时对抗美俄(苏)显然力不能及,两方面自然要有所侧重。从日俄战争结束到华盛顿会议为止,一般的海主陆从的论调比较强烈,也是日美两国白热化的造舰竞赛的原因之一。同时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联遭受西方列强的联合围攻,陆军也暂时失去了假想敌,进一步助长了海主陆从的思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太地区列强的势力分布起了重大变化。日本的贸易市场大为扩张,同东南亚的贸易往来以及资本投入等都大有发展。同时,日本夺取了赤道以北的全部德属岛屿。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在主力舰只上日本得到了英美60%的比例许可;1930年的伦敦海军谈判中关于辅助舰只,日本得到了约70%的比例许可,这都改善了日本的战略地位。由于美国并没有将自己的舰队扩充到条约规定的满额,一段时期内日美两国的海军实力看上去差别并不大。陆军此时虽然也有针对美国的作战计划,不过是作为海军的辅助,立足于一旦日美两国爆发战争,击败美国在菲律宾以及关岛等地的舰队,计划中的动员兵力不过两个师团。其基本方向仍然是在满洲,华北以及苏联方向。陆海军的战略重点仍然不一致。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等侵华战争。

随着日本在华利益的加深以及侵华战争的不断扩大,海主(要)陆从(属)的国防方针自然也需要更改。1936年8月制定的《国防基准》,基于由首相(广田弘毅),外相,海相,陆相,藏相构成的“五相会议”共同决定,规定了“根本国策为......确保东亚大陆帝国的地步的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陆海军的主张已经有所调整,大陆政策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了北进的一部分。这个国策的南进方针的实际意义在于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有爆发世界战争的危险,军备的重点要同时包括陆海军。陆军方面面临着远东苏军迅速增强的压力(1933年以后,远东苏军迅速增强),海军方面则因为1935年《华盛顿条约》和《伦敦条约》到期后包括日本在内的不少国家不再续约,海军军备实际上再度没有了限制,导致了对美军备大扩张的想法“春风吹又生”。随着日本的满洲经营和对华北的渗透,一旦中日之间爆发战争华中华南很可能要成为海军负责的范围,也成了海军方面的一个口实。

早在1932年的一二八抗战中,日本虽然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战后的谈判却不得不退回了原来的防御线(中方似乎也有让步,在原来的中方区域设立了隔离区,禁止双方军事力量驻扎及通行),对此海军方面“复仇”的心理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加之同法国在南海各岛屿上的纠纷,虽然侵华战争前海军的对华方针不如陆军那么激进,战火烧起后的八一三抗战,以及武汉广东沦陷后固执地实施海南岛登陆作战等等,至少浑水摸鱼的心态十分明显。在汪伪政权成立前后日方对汪伪的谈判中,不顾汪伪的反对以及陆军方面的劝告固执己见,强硬地要确保海南岛的支配权(驻军,行政同广东省分离,资源开发),毫不让步。其目的显而易见,是确保为了将来向法属印支,菲律宾和荷属印尼实施进攻的基地。

这里加一点自己的看法。网上不少资料对于日本陆军口诛笔伐的同时对于日本海军却抱有好感,认为他们在回避对美战争等等。对此我不能简单认同。早在日俄战争后的1907年,日本海军已经把美国作为了第一假想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势力衰退,太平洋上将来的格局就是日美争霸,这一点非常好理解。而且日本海军将领对于美国可能感到畏惧,对于中国可从来不曾手软。珍珠港事件时的日本驻美国大使野村吉三郎就是一二八抗战时的日本舰队司令。同陆军一样,侵华战争爆发前给中方找麻烦的举动(其中不少是外务省都难以容忍的),以及侵华战争爆发后趁火打劫浑水摸鱼之举并不少。例如海军的海南岛登陆作战将可能引起英法美等国的担心,汪伪和日本陆军对此都有所反对而海军固执己见,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后闹得不得不去和美国开战,这个责任虽然不能说全在海军,可也不是完全在替他人擦屁股。

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为止,日本的南进论基本上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为止,其主要论调为征韩征台论,以及以援助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国的独立运动为口实,驱逐英美势力进行资本扩张;

第二阶段,到1935,6年左右为止,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了种种战利品,为了进行产业开发对南海南洋方面以国有公司进行投资,同海军关系密切。其间逐渐形成了海军同三菱公司,陆军同三井财阀的联系纽带。南进=海军的观念逐渐形成,开始垂涎南洋方面的重要资源;

第三阶段,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39年)为止。随着陆军开始鼓吹“进入”华北,海军开始鼓吹南进论,各种舆论也开始附和。海军方面的主张,国防(包括陆海军双方)的假想敌顺序应该从原有的俄美变成美俄(苏),同时加上了英国。随着1935年华盛顿伦敦两条约到期,海军军备无条约限制,从1936年度预算开始强化南洋基地的扩张。这个扩张工作一直持续到太平洋战争爆发;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1939年2月登陆海南岛,3月宣布占有新南群岛;

第四阶段,到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南进论作为独立于侵华战争的一环,随着英法荷兰等传统列强要么兵败国破要么自顾不暇,动用武力占领原有势力范围,夺取支配权已经成为可能。即使是在被认为“退缩保守”的阿倍内阁时期,日本政府也在1939年12月28日决定的《对外施策方针要纲》中规定了“要以酿成包括南方在内的东亚新秩序建设的有利形势为目标进行施策”,完成了第二年春天后南进的心理准备。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