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反王传 -- olivierDulac

共:💬42 🌺3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第四章 建国

破薛世雄后,窦军进围河间郡城,河间郡守王琮死守不降,双方从大业十三年七月一直相持到大业十四年(这一年也是唐武德元年)七月,这时宇文化及在江都叛乱,隋炀帝杨广被害的确切消息传到河间。窦得知此事后,停止攻城,并派了使者进城吊唁,王琮当天就开城投降。窦军围攻河间一年,被王琮杀伤无数,窦的将领纷纷要求杀掉王琮泄愤(具体的方案是烹了他,就是扔到开水里清炖或者放到油锅里油炸)。窦坚决不同意,对他的将领们说道,以前在高鸡泊当强盗,不得不杀人,现在志在天下,王琮这种忠臣,招揽都来不及,怎么可以杀?窦传令全军,有敢动王琮的,夷灭三族。窦善待王琮,在政治上有极大的影响,当时河北、山东仍然有不少地方官员忠于隋朝,与起义军为敌,隋炀帝的去世使他们突然失去了效忠的对象,已不得不投降,但多年征战下,与起义军的仇恨已经很深,投降后是否可以保证生命财产实在难说,窦以实际行动表示了他各为其主,既往不咎的态度,于是各地郡县争相向窦投诚。窦于此时正式建国,定都于乐寿。十一月,有五只大鸟率领数万只小鸟飞来乐寿,几天后才飞走。又有人向窦献宝玉,经专家考证认为那玉是夏禹(就是那个治水的大禹)当年的宝物。这两件事被认为是窦建德立国的祥瑞,窦因此建年号为五凤,同时改国号为夏(原本自称长乐王,也就是以长乐为国号)。

  这时候,在河北能够与夏国抗衡的势力只有魏刀儿,魏是漫天王王须拔(王的名字在双龙传第一章出现过)的副将,王在进攻幽州时阵亡,其势力由魏继承。窦建德称夏王时,魏刀儿已经自称魏帝,部下也有十万余人。一山不能容二虎,窦先假意与魏结盟,随后趁魏不备,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消灭了魏的势力,吞并了魏的地盘,魏本人也被处死。窦的手段实在有欠光明磊落,不过在乱世里也无法求完人了。不过窦手脚不够干净,放跑了魏的结义兄弟宋金刚,宋后来投靠了刘武周,很是让李世民头疼了一阵,说来窦建德功不可没。

  在大业十四年的年末,窦建德四面出击,所到各处望风而降,但窦在进攻幽州时却遇到了出乎意外的顽强抵抗。幽州的守将罗艺(就是说唐里罗成的爸爸)这时已经降唐,并被赐姓李氏,罗在薛世雄的两个儿子薛万均、薛万彻的帮助下死守幽州,与窦建德相持了一百多天,窦见取胜无望,最终不得不退兵。以后罗艺一直为唐守卫幽州,与窦连年征战。

第五章 顶峰

唐武德二年(如果杨广不死,这年应该是大业十五年)闰三月,窦建德亲率主力进攻宇文化及。这时的宇文化及已经是风中残烛,连都城魏县都已经被唐将李神通攻陷,宇文化及本人也正被唐军围困在聊城。窦此时进攻宇文化及,其实是在和唐争夺消灭宇文氏的战果。唐军猛攻聊城,希望在窦军到达前结束战斗,但由于主将李神通指挥不力,唐军最终没有实现目的。面对窦军主力,李神通只好主动退让,由窦军继续进攻聊城。在窦的指挥下,宇文化及最后的势力被消灭,被宇文重金请来协助守城的知世郎王薄开城投降,聊城被攻陷。宇文三兄弟中,化及、智及被窦处死,士及投奔李渊去了。

  灭宇文化及对窦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宇文化及是杀隋炀帝的凶手,谁灭了他谁就可以成为为隋朝报仇的英雄,大大有利于收买旧隋的人心。为此,窦充分地进行了一场政治秀。攻克聊城后,窦第一件事就是去参见隋炀帝的寡妇萧皇后,自称为臣,并隆重地为隋炀帝发丧,同时将参与谋杀杨广的宇文党羽全部处死,完全是为隋朝报仇的模样。做完这些事后,窦派使者去和洛阳的王世充修好,王世充拥立的隋皇泰主(杨广的孙子,当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封窦为夏王。这样,窦这个夏王就不再是自封的,窦也不再是“盗匪”,而是政府官员了,也就是说,窦终于取得了正式的政治地位。同时,窦也得到了原来在宇文化及手中的隋传国玉玺,天子仪仗,以及大批的旧隋大臣,其中包括了裴矩、虞世南等著名人物,其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想必李渊和王世充对窦的战果嫉妒得咬牙切齿吧。

  窦霸业的顶点是在武德二年十月与唐的河北军团在黎阳决战,当时唐军的根据地关中正被刘武周、宋金刚猛攻,无法兼顾河北,窦趁此机会对李神通、李世绩率领的唐河北军团发动了进攻。决战的结果是唐军全军覆没,李神通当场被擒,李世绩突围后因为父亲李盖被擒当作人质,不得不投降了窦建德。唐河北军团溃灭后,窦占领了唐在河北的全部州县,已经降唐的徐圆朗也在此时叛唐投靠了窦。窦完成了他的河北霸业,把都城从乐寿迁到了明州,相信窦此时一定只是把明州作为临时都城,而在心中梦想着长安和洛阳吧。这时窦的境内再无大敌,社会安定,统治清明,据记载,达到“夜不闭户,商旅野宿”的境界,可谓全盛。

  李世绩在当时是著名的大将,窦非常欣赏他,希望能将李收为己用,为此还将李的父亲一直扣留在自己身边当做人质。李世绩的谋士建议他先假装效忠,骗取窦的信任后再逃走,李听从这一建议,正好此时窦与王世充关系恶化,李就为窦进攻王世充。在攻克王世充的新乡城时,李世绩俘虏了新乡的守将刘黑达。刘将来是个很重要的人物,所以顺便介绍一下。刘是窦的漳南同乡,从小就与窦交情很好,天下大乱后,刘投奔郝孝德部,又随郝归附李密,李密败后降王世充,换了几次领导,但都没得重用。很奇怪他一直没有去投奔当年的好友窦建德,大概是想自己干出番事业,不想借朋友的光。不过造化弄人,两个童年的朋友终于还是见面了,虽然场面是有些尴尬。窦立即任命刘为将军,并封刘为汉东公,刘从此成为窦的大将。在窦死后,刘成为窦的继承人,多次击败李世绩。推测李世绩一定对此追悔莫及,早知道当时当场杀了刘多好。

  通过几次成功的军事行动,李世绩获得了窦的信任。李的计划是趁窦建德出外巡视时袭杀窦,然后趁窦军群龙无首之机救出父亲一起归唐,李还拉拢了窦的部下李文相准备一起动手。不料窦因为妻子临产,一直呆在都城不外出,二李没有下手的机会。时间一久,事情被窦发现,李世绩仓皇逃走,于武德三年正月回到唐都长安,李文相则被窦处死。事后,窦的部下纷纷要求窦杀掉李世绩的父亲以惩罚李世绩,但窦很有气度,认为李世绩对唐尽忠并没有错,不肯杀李父,不过也没将李父送还,大概想以后再用李父来招降李世绩。

  窦可能想学三国曹操与关羽的故事,他对李世绩实在很好。窦部下确实没有象李世绩那样的人才,也难怪他一心想把李收为己用,当然手段是差了些,居然捉了人家父亲当人质。李世绩曾历仕翟让、李密、李渊,每次的新主都是旧主的敌人,但李每次都为新主尽忠竭力,丝毫不思为旧主报仇。按这个逻辑,如果窦建德灭了李渊,李世绩一定会立即归顺窦建德,并高高兴兴地为他服务。可惜窦太心急,还没灭掉李唐就希望李世绩归顺。李世绩的忠诚心很值得推敲,只要主君还在,就只为主君效忠,但如果主君灭亡了,他不会跟着殉节,而是投靠其他主君,全心为新主尽忠,甚至不管新主就是杀害旧主的凶手。按照君君臣臣的观点,李世绩实在就是个水性扬花的家伙,如果曹操杀了刘备,难道关羽会为曹操尽忠?事实上,那种为主殉节的君臣观在李世绩的乱世还并不存在,主君只有权利要求臣子的忠诚,而没有权利要求他们的生命,象李世绩这样有能力的人,也不会甘心为任何人奉献生命。

第六章 一战而亡

武德三年四月,唐军在李世民指挥下,全歼刘武周、宋金刚部,解除了后顾之忧,七月,唐军以李世民为帅向洛阳的王世充发动全面进攻。这时的王世充已经杀掉了傀儡皇泰主,自称郑帝,窦建德是皇泰主封的夏王,与王世充自然已成敌国,但迫于形势,王世充还是厚着脸皮向窦建德求援。窦的谋士刘彬向窦献计,认为当今天下已成夏、唐、郑鼎足之势,现在唐郑主力发生决战,正是夏渔人得利之机。刘建议窦发兵援助王世充,联手击败唐军后,趁郑的力量严重削弱,一举灭了王世充,合并郑军后夏一定势力大增,而唐则因主力被击败元气大伤,再趁机一鼓作气灭掉唐,则天下大业可成,实为天赐良机。窦分析局势后,认为刘的计策可行,于是在十一月正式答复王世充,同意出兵援救洛阳。窦还派人送最后通牒给李世民,要求他从洛阳撤兵并归还已占领的郑国领地。对于这种要求,李世民当然不会理睬。窦在准备援救洛阳的同时,还发动了对孟海公势力的进攻,窦军的攻势在武德四年三月获得决定性胜利,孟海公力竭投降。

  解决孟海公后,窦建德亲率夏军主力向洛阳进发,夏军中包括了徐圆朗(徐于武德二年投降窦建德)、孟海公二人的部队,兵力达到十余万,号称三十万。夏军一路攻克唐军占领的郡县,于当月到达洛阳东侧的虎牢关外。李世民留李元吉继续围困洛阳,自己率精兵赴虎牢关迎击夏军。到达的当日,李世民就亲自出战,以埋伏计生擒窦的骁将殷秋、石瓒。对窦建德来说,这种开头实在无法令人满意。

  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相持到四月,窦军久攻不下,接连小败,军中士气低落,李世民又派大将王君廓袭击窦的补给线,战况开始对窦军不利。窦的谋臣凌敬建议放弃进攻虎牢关,采用围魏救赵之计,趁唐军精锐尽在洛阳城下无法脱身之机,全军直扑唐的根据地关中,李世民势必进退两难,不得不从洛阳撤兵,而窦军则可立于不败之地,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撤回河北而已。窦本已打算采纳凌的建议,但王世充的告急使者每天络绎于道,在窦面前痛哭流涕苦苦哀求,同时又贿赂窦左右将领,让他们在窦面前贬低凌敬(大意是说凌一介书生,不懂军事),坚持不撤兵,窦不知是侠义精神发作,还是仍然想继续刘彬的一箭双雕之计,反正最终没有采纳凌敬的建议。于是,窦无视相持所带来的种种不利,继续与李世民进行攻防战。

  五月,李世民认为时机成熟,终于出兵与窦会战。双方于上午到达战场,夏军漫山遍野而来,李世民则坚守不动,相持到中午,夏军已又渴又饿又累,李世民趁机猛攻,并亲自冲锋陷阵。当时窦建德正召集群臣集会,李世民精兵直冲窦建德大营,窦手下众文官立刻狼奔豕突,大营中一片混乱,窦军的指挥系统陷于瘫痪。夏军将士虽然奋战,无奈指挥部被摧毁,最后终于不支溃败,仅被俘虏的就多达五万。窦在突围时中槊受伤,逃到牛口渚终于不支坠马,被唐将白士让、杨武威追上,白要下手杀窦,窦急忙大叫“勿杀我,我夏王也,能富贵汝”,一世豪杰,到此生死关头,也忍不住哀求饶命了。当天,李世民以胜利者的姿态与窦见了面,问窦说,我自管进攻王世充,关你什么事,大老远跑来送死?窦默然半晌,答到“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对这句话一直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窦乘兴而来,却落得如此下场,穷极无聊下自我解嘲,但这样就简直是一副摇尾乞怜之态,未免太不符合窦的风格,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成很正式的意思,那就是“为了争天下,你我早晚将有一战,就算这次我不来攻你,你也会去攻我,何必说那么多废话”。

  李世民将窦建德押到洛阳城下与王世充见面,窦、王二人唯有相对流泪。王世充见大势已去,不得不开城投降。七月,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将窦建德、王世充向李渊献俘。李渊一向很有兴趣将被俘的敌方首领公开处斩,比如薛仁果、李轨、萧铣、李子通等人都是死于长安,窦建德也没能例外,被斩于长安市中(王世充则是另一种死法,会在王世充传里提到)。窦建德于大业七年起义,在隋末的历史舞台上纵横了整整十年,窦在十年中屡战屡胜,却在最接近成功的时刻一战而亡,历史中往往有这种戏剧性极强的事件发生,与窦同时代的李密也是如此。唐、夏、郑的洛阳攻防战,是隋末争天下的最后一次决战,具有定天下的作用,在军事史上也被视为围城打援战术的经典之作,但其实窦建德并没有必败的理由,如果当时窦建德听从凌敬的计谋,历史会是怎么样的呢?当然,做这样的猜想实在很无聊……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